《千字文》- 第17集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千字文》(第十七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维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老师:好,我们上个星期刚好把第四章讲完,接下来要进入第五章。回顾一下前面的段落科判:第一章,总论三才;第二章,纲常五伦,君臣、父子;第三章,夫妇、兄弟、朋友;第四章就是治平天下;接下来就是第五章,标题是农为治本。治国平天下,农业是一个很重要的根本,农为治本,从“治本于农”到“解组谁逼”。那后面还有六、七、八,我们到后面的时候再讲。目前科判已经进入到后半段了,农为治本,后面还有行藏有据、齐家有道和结劝勤学。
底下我们就开始从“治本于农,务兹稼穑”,我们念三遍。
学生:“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老师:好,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百姓免于饥饿的威胁,所以要发展农业,这是国家的根本大计。一定要让百姓从事耕种与收获的工作,这样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
“治本”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根本措施。“治”就是治国平天下,治国,治理国家。“本”是根本。“农”,大家都知道,耕种之事。
所以,“务兹稼穑”,“务”,务就是专心的去从事,叫做务。致力于此,“兹”就是此。此是什么?就是后面讲的稼穑,专心从事这个稼穑的工作。“稼”、“穑”,一个是种植、一个是收获,稼是种植、穑是收获,所以合起来就是一切的耕种农事,称为稼穑。
再来是“俶载南亩,我艺黍稷”。大意是说春天到了,农夫们都开始到田里面去,为了种植农作物而忙碌了,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俶载南亩”,“俶载”,这个俶就是开始的意思,“俶载”合起来就讲开始耕种。“南亩”就是南边的田亩。我们读古诗古文常常讲,常常听到,譬如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有这些方位方向。所以南亩就是南边的田亩。一般在整个中国大陆,由于太阳直射赤道、直射北回归线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大部分的阳光光线都偏南。所以我们读到那个山阴,山的北边、南边,河的北边、南边,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山南水北,叫做什么?山南水北。对,山的南边阳光照得到;水的北边、河的北边,阳光照得到,这是阳。倒过来,山北水南就叫做阴。所以你看到淮阴、淮阳,就知道它是南或北。哪一座山的阴阳,南北指的就是阴阳。
“俶载南亩,我艺黍稷”,这是从《诗经.周颂》里头出来的。现在网路很方便,各位你去查这个词,然后它就会有这些相关的资料,可以进一步去了解它的原文。
“我”,自称为我。“艺”就是种植,这个地方当动词用。“黍稷”,黍是一种黄米,黏性满高的,稷就是高粱。黍稷合起来,泛指五谷之类的农作物。当然《三字经》里面:“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这里头稻、粱、菽、麦、黍、稷,叫做六谷。那我们一般如果称五谷的话,就是不包括那个稻子的稻,五谷。有的注解说这个黍就是小米,有的说黄米。那黄米我们台湾讲那个玉蜀黍,玉蜀黍有一种就是颜色很黄的,但是它不是很黏。这种黄米它比较有黏性,指的是类似像稻子那种米,但是它颜色是黄的。现在各位如果在台湾,可以吃到很多种有颜色的米,有紫米,紫米就是红红黑黑的;还有一种比较没有那么深颜色的,也是有一点略带紫色、略带红色。它这个是黄米,黄米指的是那个稻壳刚刚碾完,就是糙米状态之下的,不是把那个米糠脱皮脱掉了,把米糠脱皮脱掉了,大部分都还是白色的,所以这个黄米指的是包括米糠那一层,像我们一般台湾吃的糙米,它颜色有一点暗黄,有一点土黄色。那真正黏性比较强的是叫做糯米。所以在这里,“黍稷”指的就是五谷类。“我艺黍稷”也是从《诗经》出来的,在《小雅.楚茨》这篇里面。所以这两句的大意,春天到了,农夫就开始到田里面去耕种。
底下是“税熟贡新”,来,一样念三遍。
学生:“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老师:这两句讲的意思是说,在收获的季节,刚才是春耕夏耘,春天、夏天就耕种、锄草、施肥等等,到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用刚刚成熟的新稻谷来缴纳税粮,朝廷官府就根据这个庄稼种得好或种得不好,好的就受到表彰赏赐,收成不好的就要受到处罚。以前那个田有公田、有私田,所以你如果是公田的收成不好,当然就会受到一些处罚。
“税”,税熟这个税,本来是指田赋,古代田地的赋税,现在还是一样要缴税,农田,农地有农地的税,一般建地有建地的税,不过在这里是讲课税,当作动词用,缴纳赋税。用什么来缴纳?成熟的稻谷。稻谷成熟了以后还要晒干,晒干以后还要再给它用鼓风,台语叫风鼓,筛选,把饱满的稻谷,跟不饱满的,还有最后完全是空包弹的,都把它分离出来。饱满的就给人吃,次级的就给鸡、鸭、鹅吃,那空包弹,空包弹就只有那个稻壳,里面是没有东西的,最后就当燃料,当燃料用。
所以“税熟贡新”,“贡”也是一样,缴税贡献,“新”就是新的稻谷,献上新成熟的稻谷。以前农业社会,就是看你这个地方出产什么样的作物,就以那个作物当作缴税的替代品,种稻子的就缴稻子,种麦的就缴麦,出蚕丝的就缴蚕丝,看你是什么农产品,就以那个农产品来缴税,然后贡献给君王。产茶叶的,当然就把最好的茶叶贡献到京城去。
“劝赏黜陟”,“劝”,劝就是鼓励、奖励,“赏”是赏赐,所以“劝赏”整个就是奖励的意思。“黜陟”就是指官职的升降。“黜”是罢黜,就是降职甚至是革职。“陟”就是升官、提拔。这个是指地方官吏,地方官吏,你如果这个地方、这个县、这个州、这个省管理得好、经营得好,老百姓就丰收,丰收你缴的税就很好、就很丰富;如果是歉收,歉收就是收成不好,收成不好,连带的官吏也要受处分,然后层层这样处罚下来。
好,底下,底下两句,孟轲我们念孟某ㄇㄡˇ,念三遍。
学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老师:好,孟子名字是轲,但是我们尊敬古圣先贤,碰到孔子的名字孔丘,我们也都念孔某ㄇㄡˇ,有时候印刷就要缺一笔、减一笔,这个叫缺笔讳,避讳的讳,这个地方我们也一样念孟某ㄇㄡˇ。“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就是孟子他崇尚朴素。那史官,古代的史官,叫做子鱼,秉性刚直。这是简单从字面上做解释。
那我们看看,孟子他原名叫做轲,字子舆。你看这个名跟字都跟车有关,名轲字子舆。是山东的邹县人,邹县。在战国时代,孟子是一个很有名的思想家。孔子之后继承儒家的思想,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在战国时代就是以孟子为代表。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就是他主张性善,另外一位荀子主张性恶。但是性善性恶,各位要了解性善跟性恶的问题,不是这么单纯,不是光两个字性善、性恶。它所谓的性善怎么定义,所谓性恶又怎么定义,这个都要进一步去研究,你才能够稍微有一点点对它的内容的一个感想或者是评论。所以我们常常没有很深入了解,然后就是妄加论断。
这边我们就不细谈这个部分的问题,我们只讲到,因为孟子敦素,“敦素”是什么意思?“敦”是注重、是崇尚;“素”就是朴素,质朴无华,就是它的本色。这个素本来就是白色的丝,蚕丝。蚕丝原来是白色的,后来再去染色,前面我们讲到“墨悲丝染”。丝还没有染之前就是它本色,叫素色。当然这个素还有另外一层引申意,待会再说。
“史鱼秉直”,史鱼是春秋时代卫国的大夫,那他也负责谏。谏就是皇帝、帝王或者是上司的言行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他必须要进谏。同时他也是史官,做记录的。“秉直”,就是秉持正直,正直秉持。史官一定要正直,正直的人才可以当史官,因为历史是要很忠实的记载这个真相,所以不能够偏袒。
底下我们就进一步看看,刚才讲的这个孟子敦素,这个素还有什么其他的含义。这一章是《中庸》上面的,“君子素其位而行”,来,我们一起念一下。
学生:“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老师:好,就是刚刚讲素是朴素,是没有错,但是素在儒家里头,还有这一句话很重要,“素其位而行”。什么叫素其位而行?就是一个君子应该就他所处的身份地位,你现阶段是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地位,去做应该做的事,这个叫做“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这个愿就是羡慕、仰慕的意思。不仰慕本分以外的事情。什么是本分以外的?我们身为学生,就尽学生的本分;身为人子,为人子弟,就尽子弟的本分。反过来,当老师的有当老师的本分;当父母的、当兄长的、当长官的,都各自有各自的本分。
那底下又说到身处富贵,“素富贵,行乎富贵”,就做富贵的地位所应该做的事情。富是富,贵是贵。富是有钱,贵呢?地位高,这两件事情不一定同时存在,有的人很有钱,没有地位;有人有地位,但是并不富有;又富又贵,那当然是不容易。反过来,贫贱也是一样,贫是没有钱,贱是地位低,又贫又贱。富贵跟贫贱,富贵,身处富贵就做富贵地位的人应该做的事情;身处贫贱就做贫贱地位应该做的事情。
富贵的人可以做什么事?“富润屋,德润身”,对不对?在上位,你又有钱,站在发扬传统文化的观点,我们就可以做很多事情;站在利益众生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说,你如果今天是处在政府单位,你可以发挥你的影响力,制定一些政策,推行一些有利于国家大计民生等等这些,当然这就是叫做“素富贵,行乎富贵”。这是讲贵。富,那现在有很多经商致富的,有很大的、很多的财富,这个叫做回馈社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社会,还之社会,而不是说你赚了很多财富,然后留给你的子孙。通常留给子孙的,好像下场都不是很令人赞许。你看最近这一、二十年来,很多有钱的商人死了以后,他的子孙,他的几大房子孙为了争财产,兄弟撕破脸,然后甚至闹上法庭,所以财产多了也有财产多的后遗症。如果有智慧了解这个道理,“素富贵,行乎富贵”,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财产好好做一个分配,回馈国家社会,就不至于留太多的一些后患。富贵的人可以运用他的财富、运用他的地位来对国家、社会有贡献。
那贫贱的人怎么办?我又没有钱,我又没有什么地位。一样可以有自己能做的事情,尽心尽力。怎么个尽心?我们佛家有讲一个随喜功德,这就是尽心。你看到人家做好事,你虽然能力不及,你要随喜赞叹。有时候你说一句好话,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力。那尽力,我有多少能力,我出劳力也可以。所以“素贫贱,行乎贫贱”。
还有“素夷狄,行乎夷狄”。夷狄,这个在古代来讲,一个是中原以外的就称为夷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夷狄,夷狄有夷狄可以做的事情。通常我们讲夷狄是就文化来讲,不一定完全是按照地理位置,夷狄,文化不及中原。所以今天他是在夷狄的这样的一个处境,他一样可以学习文化,提升他自己的文化素养,这就是他素夷狄行乎夷狄。所以自古以来很多的这些外族,入主中原以后都汉化了,像蒙古,蒙古元朝,还有满清,他们统治中国以后,都接受汉化了。
“素患难,行乎患难。”我们患难的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上次我们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当你困顿的时候,这个叫做患难。“素患难,行乎患难”,不是说我今天困顿的时候,道德就可以放假,不能这样子的,还是要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所以叫做“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个叫素患难要行乎患难。
所谓“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他要守道安分,尽自己本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怡然自得、安然自得。
这些经文文句我们读都懂,但是放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我们常常有时候就会疏忽了,常常会做出一些不是我们本分该做的事情。因为这个例子举不完,大大小小,有大有小,所以到底要怎么样素其位而行,就要我们自己细细的去体会。然后遇到事情的时候,事缓则圆,不要急躁,不要急着一定非得要在匆促忙乱之中就决定做某一件事情。决定做某一件事情一定要量力而为,量量看我自己的能力、量量看我自己的心力,不用勉强,你能够挑五十斤,就不要去挑六十、七十,甚至要挑八十、一百,这个叫做素其位而行。
好,再来,我们来看看这一位史鱼。在《论语.卫灵公》篇里面有这么一章,“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这是孔子赞叹史鱼,赞叹他很正直。
史鱼原来的名字叫做鳅,泥鳅那个鳅,字子鱼,是卫国的大夫,史是官名。称他“邦有道,如矢”,这个矢是箭。箭射出去,在射程里面那个箭都是很直的,一方面是射得直,一方面是箭本身的构造就直直的。所以说邦有道,国家有道的时候,他像箭一样那么正直;国家无道的时候,他也一样。
这个是在《韩诗外传》第七卷里头记载,为这一章,为《论语》这一章下了一个注解。我们看一下,“昔者”就是从前,卫国大夫史鱼病,生了病,临终病危,将要死了,“谓其子曰”,就跟他的儿子说,这在交代遗言了。“我数言”,数就是好几次,这个地方念ㄕㄨㄛˋ,不是ㄕㄨˋ,数学的数念ㄕㄨˋ,这里是ㄕㄨㄛˋ,“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我在做官,之前当官的时候,他是史官,然后还负责劝谏君上的职责所在,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建议的,你所知道的,你就应该要提出建议,可是还要看你的君上是不是一个明君,是不是能够采纳你的这个劝告。这个史鱼跟他的儿子讲说,我之前在我的职务上面,我好几次跟卫君,跟他推荐一个贤人叫做蘧伯玉。
读《淮南子.说道训》里面有讲蘧伯玉,有一章讲蘧伯玉怎么样?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活到五十岁,他还是在反省,他还是在观察自己的言行有没有什么不当的地方。将要五十岁的时候,他还是觉得自己过去四十九年所做的,还有很多他自己觉得不正确的事情,表示自己非常的谦虚、非常的求上进,这是一位贤人。
史鱼好几次向卫国的国君推荐蘧伯玉,推荐他的贤能,可是这个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当时就是卫灵公,不能采纳他的意思,使得蘧伯玉就没有办法受用于朝廷。反过来,当时有一位不贤的人,不肖,叫做弥子瑕。这个弥子瑕,这边只写两个字不肖,那各位如果想了解一下,可以自己去查一下他的不贤、不肖,在网路上现在都很丰富,资料都很丰富。简单讲,他因为长相长得很英俊,受到卫灵公的重用,受到他的恩宠,实际上他也没什么特殊的才能。所以这个史官不只要推荐贤能的人,同时如果朝廷任用了不贤的人,他也有职责要劝谏。但是卫灵公都没有办法采纳,所以“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
“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我身为朝廷的一个做官的,为人臣,活着的时候没办法推荐贤人,进一步黜罢,刚才讲的,黜,罢黜,退就是罢黜,罢黜这个不肖者,既然没有办法尽责的话,我死了以后,“不当治丧正堂”。治丧正堂就是按照当时的丧礼,你是什么官,你就要按照什么样的仪节、仪轨来办理丧事,他认为自己不够资格按照这个礼数来治丧。按照礼数治丧,那个灵柩棺木要停在正堂,他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只能停在偏室,偏房、偏堂。“殡我于室足矣”,出殡,我们讲出殡,殡就是那个棺材,还在家里面叫做殡,出殡以后就埋葬去了。殡我于室足矣,室就是偏堂、偏室。
好,他的儿子当然要尊重父亲交代的遗言,就照这样子办。终于他往生了、他去世了,卫国的国君就来吊丧,来了以后一看,怎么不是把棺木停在正堂,怎么会摆在偏室?“问其故”,就问他是什么缘故?儿子就把父亲临终交代的话叙述一遍。卫国国君总算良心发现,猝,“造然”,造然就是忽然间,就马上怎样?“召蘧伯玉而贵之”,召见蘧伯玉,然后赋予重任。贵,刚刚讲了,贵就是地位高。赋予重任,给他一个官位做,一个大官做,同时退弥子瑕。这个时候弥子瑕年纪也大了,容貌也没有像以前年轻那么样俊俏了。然后进一步,“从殡于正堂”,重新把他的棺木摆在正堂里面,按照应有的礼数来给他办理丧事,“成礼而后去”,离开了。
孔子赞叹史鱼,赞叹他的就是这一点:“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他活着的时候以身谏,就是不怕死,就以他的生命冒死进谏。结果活着的时候进谏不成,最后死了以后,还用他的尸体达成劝谏君上这样的一个作用,那个叫做尸谏。“可谓直矣”,这才是真正的正直。这是讲到史鱼正直的一个相关的典故、故事。
好,接下来,“庶几中庸”,来,一起念。
学生:“庶几中庸,劳谦谨敕。”
老师:这两句是顺着前面孟子跟史鱼而来的。孟子能够质朴无华,而且能够素其位而行,这样的一个典范。跟史鱼持正不阿,这个“阿”就是阿谀谄媚、奉承,不阿就是不做这些阿谀谄媚的事情,坚持他的正直。这两位典范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榜样、模范,如果能够学得到孟子跟史鱼这样的模范的话,就差不多合乎中庸的道理了,“庶几中庸”。那当然进一步我们还要保持什么?“劳谦谨敕”,劳,勤劳,谦恭、谨慎、戒惧这些美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庶几”就是差不多,几乎,叫庶几。“中”是不偏不倚。“庸”是恒常不变。“中庸”,不偏不倚而且恒常不变的道理,这叫中庸。
“劳谦谨敕”,刚刚讲过了,勤劳、谦恭、谨慎、戒惧。这些都是要我们去做的,不是背起来然后挂在嘴上,你就具备这样的一些德能了,都是要一分一分、一点一滴的,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行、去体会,劳谦谨敕。
好,这里提到中庸两个字。中庸的道理,简单讲是不偏不倚、恒常不变。但是这个道理是道理,实务是实务,理跟事、理论跟实务都不能偏废。所以我们怎么样去进一步来了解什么叫中庸的道理?来看这一章,我们就可以比较深刻一点来体会什么叫做中庸两个字。来,我们一起念一遍,“子曰”。
学生:“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老师:好,尧舜禹汤,这里面讲的是大舜。孔子说,舜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大知也与”,这个念ㄓˋ。怎么个说他是有大智慧的人?从以下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他的大智慧是怎么样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好问。做学问一定要好问,对不对?学问学问,好问。“好察迩言”,好察迩言,察就是明察;迩言是什么?就是浅近之言,常人之语,我们一般叫做老生常谈,或者是俗谚俚语。俗谚俚语,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俚语、俗语、谚语,俗话说什么什么,这叫街谈巷语、通俗的成语,或者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叫做小故事里面有大道理,这些都是叫做迩言。
以前雪公太老师讲老生常谈这一句话,常谈这个常,一般我们讲平常,其实常就是永恒不变的,他所讲的都是真理,永恒不变的真理。刚才中庸的庸也是讲的常。佛法讲常与无常。常,究竟真常。涅槃四德里面有常乐我净,对不对?常是永恒。常谈,不是平平常常随便的讲一些日常生活琐碎的事情叫做常谈,不是这个,是累积生活的经验,累积世世代代老祖宗、祖先留给我们这些智慧的结晶,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它已经变成一个俗语,变成一个成语,浅近的成语。
所以我们一般老百姓常常挂在口上讲的,我举一个例子来讲,像台湾台语里面就讲到“细汉偷挽匏,大汉偷牵牛”。它意思是说小时候偷摘瓠瓜,瓠瓜知道吧?匏土革木石金那个瓠瓜,匏仔,我们台湾叫匏仔。小时候摘瓠瓜,长大以后就会偷牛,它是押韵,细汉偷挽匏,大汉偷牵牛,小时候偷小的,长大偷更大。这个意思就是说,教养小孩子,从小有一些犯的小错误,你就要纠正、就要导正,不要一直纵容、一直纵容,纵容到最后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像这样的一些俗谚、俗语,里面就有大道理。所以雪公老师讲说,唯有老生才有资格常谈。不要把老生常谈解读成一个贬义词,它不是贬义词。什么是老生?生活经验非常老练丰富,累积多少的岁月,累积多少的人生经历、丰富的经历,才叫做老生。他讲出来的道理里面才有常,才有永恒的不变的真理在里头。所以不要把老生常谈看做是一般的日常琐碎的事物而已。所以从俗语、从俚语里头要去明察它的道理,叫做“好察迩言”。相对的我们一般人就是很容易就忽略过去了,听到一些人家讲的俗语、俗谚,从这边听从这边出去,没有进一步去辨别、明察它的背后所隐含的这个道理。这个叫做“好问而好察迩言”。
底下还有“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我们再仔细的看看这里头有什么重要的关联。舜,大舜,他的智慧,称他为“大智”,是大智慧。我们佛家有一个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是什么意思?就是大,波罗蜜呢?就是智慧,就是大智慧。摩诃,大智慧。《弥陀经》前面那一段,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都是大的意思。那日语里头也有保存这个精神,尊称人家都用一个什么字?お,翻成中文就是御用的那个御,皇帝,抵御的御去掉底下那个示,御。
这个大智慧从什么地方产生?各位看一下,舜的大智慧来自于两方面:“好问而好察迩言”,还有“隐恶扬善”。我们一个一个讲,好问而好察迩言分两方面:一个就是自我觉察,自我觉察就是刚才讲的那个迩言,那个浅近的俗语、俚语里头,自己要去明察秋毫,而不是囫囵吞枣,不是这样漫不经心。什么叫漫不经心?漫就是随意、随性;不经心就是没有用心,没有好好用心的去思考、去体会。所以很多事情,为什么有的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两个都很努力,但是一个用心、一个不用心。一样很努力,可是用不用心,做出来成果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台湾有一些产品,你看用心做的跟不用心做的差很多,不用心做的很容易就坏了;用心做的,一些小地方,像有一些电器,常常坏的就是某一些地方。像我们电风扇不是会转过来转过去吗?用了一段时间它不转了。为什么不转?里面让它旋转的那个零件磨损了。那你如果是制造商,你就知道,你要去了解、去调查,去做这个市场调查,你的产品第一个坏的是哪里,你就要从那个地方去改进,把那个地方做得坚固一点,以前用塑胶的容易磨损,你就用不会磨损的材料,这样子你的产品做出来就很有信誉。可是你如果想说,这样子经常坏我才有市场、才会再买新的,你看这个居心就不一样了,用心不同。
所以要觉察就是要用心,自我觉察,觉察这个浅近的俗语、俗谚里头。那觉察不懂、不会,我们常讲你会不会,会不会这个会是什么意思?就是领会,会心。佛法讲,重点就是讲要悟,对不对?很多事情就在悟,悟就是会,悟了就是领会了。领会你就会,不领会就是不会。所以我们常常讲,你会不会?我不会,不会就是没有领悟。不是天生的你就不行。什么叫不行?你不做,你不做当然不行,你做你就行。所以,你行你就行;你不行,你就当然不行,就是做。有人一开始说:我不行、我不会。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不行、不会,实际上是你不做,实际上是你不用心去体会。以后不要随便讲我不行,不要随便讲我不会,要讲我会、我行,这样。所以不会、不领会就要问。好问、好察迩言,这是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是这个,这里还有一条线,今天的这个播放程式好像有一点不是很顺畅,这里还有一条线,这里也有一条线,就是这两个合起来,这就是知识的来源。知识跟智慧还不一样,知识跟智慧还层次不同。知识要广博,就是我们讲的做学问,就是为学,读书、做学问。读书做学问就是从这里来的,一方面好察迩言,一方面要多读书。因为这个俗语、俚语也只是一部分,知识的一部分而已,我们还要多学多问。所以多问背后不只是对迩言不懂的问,还有勤学做学问不懂那个问。
古人讲话、遣词用句,常常就是以局部就代替了整体,所以你不要只看到那个局部,你就被它局限在那个局部而已。为什么?因为古时候那个书写工具很困难,用那个竹简,削,还要写、还要刻,所以一定要用这个文言,用浓缩的文言。你如果统统都把它写成白话,刻在那个竹简上面,一部《论语》就要多好几倍的竹简。这是做学问。
另外一部分,“隐恶而扬善”,隐恶扬善。你要隐恶、要扬善,隐就是把它怎么样?隐藏。隐藏的意思就含有遮,不要去发扬它,一个人的缺点我们不要刻意的去把它揭露出来,而不是文过饰非,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对一个人,一个人总是有好处,有长处、有短处,要发扬他的好处、发扬他的善。有一句话说,“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公堂就是公开的场合,我们在表扬一个人,表扬他的好处,就在公开的场合跟他表扬。规过就是劝谏、劝告,他有过失,你要劝告他,这时候要在私下的场合,私室,这样他才听得进去。如果颠倒过来,扬善于私室,规过于公堂,效果完全相反。你在私底下,你今天做的事情不错,你今天做的几件事情很值得表扬,旁边都没有人听到。人的心理总是喜欢把自己好的一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偏偏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某某某,你昨天做了几件不应该做的事情,一什么、二什么、三什么,害他在众人面前头抬不起来,不但达不到规过劝善的效果,他心里面还怀恨,对你还不满。这个是当一个领导者、当一个主管,必须要了解的领导统御的心理学。你的部下、部属做了什么、建立了什么大功劳,你就要在公开场合跟他表扬。当然这件事情背后他还有一点小缺失,你就不要在公开场合讲他了,私底下跟他讲,这样他会感谢在心。
所以你要隐恶扬善之前,它的大前提是你要“明辨善恶”,你必须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不容易,明辨善恶。有的人认为是他在做善事,可是实际上不见得是善事;而有的人看起来是在做坏事,可是最后的结局却是好的结局。所以善跟恶不是光看眼前、不是光看局部、不是光看你个人的利益,对我好的就是善,对我不好的就是恶,不是这样子的。对大多数的人好的,那才是善;更多的人,甚至全部的人,那才是善,而不是说对你不利。所以要明辨善恶。
下一个呢?“为善去恶”。要行善、要去恶,这样子你才能够进一步达到隐恶扬善。这跟什么有关?跟德行、跟做人有关。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知识,一个是德行。这两件事情你要“执两用中”,两就是两端。读书与做人,品行跟知识,知识包括才能,这是两方面,有时候是两难,不能够得兼、兼顾。不能够兼顾的时候,你怎么办?就要“执两用中”,掌握两端,然后用其中道。执,执就是掌,掌握,不是执著,这里不要解释成执著,掌握。掌握两方面,掌握两端。
这两端上次有大略说到,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头,这个两端,注解上面讲众论。什么叫众论?众多,各式各样的说法、各式各样的理论。我们看注解有时候,看得还是没有办法很彻底明白。其实这个两端,上次讲过了,在我们生活周遭俯拾即是,明相对的就是什么?就是暗;高低、大小、上下、粗细、内外,等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这个都叫做两端。做任何事情你就要执其两端,掌握两方面的利弊得失,然后权衡轻重。两利相权要怎样?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个叫做权衡利弊得失,权衡轻重。权就是那个秤锤,杆秤的那个可以调来调去的秤锤。这个就是舜的大智慧。
所以这个智慧,智慧还有分层次,这一章上次我们稍微讲过,来,我们再念一遍,“子曰”。
学生:“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老师:“共学”,在古代,那个知识分子受教权不是每个人都有,一般老百姓没有办法求学。现在大家都有机会来求学了,可是未必可以往道这一条路来迈进。“适”就是往。“道”,上次讲它是觉悟之道,在佛家讲觉悟就是菩提,就是趣向菩提。这个趣不是有趣的,不是趣味的趣,趣就跟来去的去的意思一样;趋,跟那个趋意思一样,趋向,什么趋向那个趋。趋向菩提,往这个觉悟之道迈进。往觉悟之道迈进,最后能够坚定不移,“立”,守经,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守经就是守住原则,这个在佛法里头称为实智,就是坚定你的原则不变,遇到什么样的挑战,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个叫实智,坚定原则。“兴于诗,立于礼”,那个立也是这个意思。可是这样的智慧有时候会行不通,你坚定原则,碰到很多现实环境里头,有时候会行不通。行不通的时候怎么办?就要变通,那个智慧叫做权智,要达变。守经达变、通权达变,这样的智慧就是中道,叫执两用中。掌握两端,很多事情利弊得失、轻重缓急你都能够掌握了,然后选择最适当的处理方法、最恰当的处理方法,那个就叫做执两用中。所以有时候要通权达变,不过这个通权达变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常常会随便就乱开方便之门,那后果又要另外来收拾了。所以《论语》有很多章可以互相印证、对照,你才会更了解每一章真正的内涵,还有它的精神所在。
这就是所谓的两端还有中道,就是西方的黑格尔讲的那个正反合,叫对立又统合。对立,很多概念是对立的,但是它不是永远的对立,你如果永远的对立就是矛盾。不要一直去强调它的矛盾那一面,重点是在矛盾能够消除,对立又统合。这种理论应用在很多面向,应用在艺术里头、应用在文学、应用在各方面。文学讲究冲突;小说里面、电影里面讲冲突,冲突愈大,电影的张力就愈大。但是冲突最后他怎么收拾残局?那才是重点。美术里头也是讲到明暗对比,它叫对比。明暗对比,大小要对比,高低对比。对比,明暗对比要到某一个程度,那个明暗对比度恰到好处,大小怎么样,这边大那边小,调到一个最适当的对比,高低、浓淡,等等这些调到最和谐,那个叫对立又统合。西洋静物写生,写生,几个东西,三个水果,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一个木瓜,形状都不一样,一个圆的、一个长的、一个椭圆的、一个狭长的,它要摆什么样的位置,摆得恰到好处,看起来画面最和谐,那个叫做对立统合。既对立又统合,从两端里面去掌握中道。
我们看儒家、道家、佛家对这个“对法”,对立的概念,对立又统合,对法。
《周易》里头,上次我们也讲过了,讲的叫做阴阳。《易经》里头,在现实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种种的两两相对的这些概念,天跟地,乾坤,乾坤也是天地,卑高、高低、贵贱、动静、刚柔、日月、寒暑、男女等等等,太多太多了,这里只是列举其中几个,统称用阴阳的概念去统合、去统整。天阳地阴,干阳坤阴;高的为阳,低的为阴;贵的为阳,贱的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刚为阳,阳刚阴柔;日月,日是阳,月是阴;寒是阴,暑是阳;男是阳,女是阴,这些统统都统摄在一阴一阳底下,所以《易经》里面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阴阳的概念,这不是只有道家专讲,儒家就讲,《易经》里面就有。这个都是两两相对,阴阳两仪。
《论语》和《中庸》里面的“执两用中”讲的就是这个对,对立又统合。《中庸》有一章:“知者过之,愚者不及”,没有过也没有不及。过就超过了,不及就不够。这是中道,中庸之道。还有刚刚讲的这个,“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叫执两用中。两端,以上这些都是两端。
老子《道德经》里面,它叫做相反又相生,“相反相生”。
所以不管儒家、道家、佛家,有很多用语、用词,名相不同,可是它的意涵、它的指涉有很多都是相通的。相通或者相同,这个是某些程度上的不一样,相同就是完全一样,相通就是大部分一样。像《道德经》里面讲到牝牡,牝牡就是雌雄,它有时候叫牝牡,有时候叫雌雄,公的母的。或者阴阳、刚柔、善恶、善丑,就是美丑,这里的善指的是美,美丑,祸福、利害,利的一端,害的一端,曲直,弯弯曲曲的,曲线跟直线,盈洼,盈就是满的,地面是平的,洼是凹下去的,虚实、强弱、兴废、与夺,与就是给你,夺就是给你拿回来,叫做与夺。与夺一般指的就是君王今天授你一个官位,他也可以把你拔掉官位,这个叫与夺,生杀大权在他手上,叫与夺,厚薄、进退、得亡,就是得失,亡就是失,贵贱、智愚、生死、大小,等等等,很多,还不只这些,这个在《道德经》里面称它叫做相反,可是它也相生。
祸福相倚这个大家都知道,祸中有福,福中有祸。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个故事读过吧?塞翁,塞外有一个老人,塞翁失马。他家里有一匹马,很好的马,跑得快,雄壮。有一天这一匹马走失了,不回来了。这个塞翁,塞外那个塞,长城那个塞,这位老先生他就很难过。这时候邻居一位有智慧的长者就跟他说,你不用难过,你怎么知道丢了这匹马到底是祸还是福,现在都还不知道,都还没到最后的结局,说不定它会带给你不错的结果也说不定。果然,一段时间以后,这匹马带回了很多野马,野马,野生的,没有人圈养的。这个老翁破涕为笑,好高兴。正在高兴的时候,这一位有智慧的长者又来说话了,“你也不用得意得太早,这一匹野马回来,眼前看好像是你的福气,可是你哪里知道这是不是背后还有一些灾祸?”这个塞翁又马上收起了笑容,说:“是、是、是”。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塞翁的儿子要驾驭,要把这个野马驯服,就骑着这个野马,一天到晚在调伏这些野马,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摔断腿了。所以到底是福还是祸?福中有祸,祸中有福。这个塞翁又在那边唉声叹气了:“真是的,早知道就不要这些野马了,害我的儿子摔断了大腿。”这时候邻居有智慧的长者又出来说话了,“你也不用太难过,你哪里知道这是祸还是福?”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发生战争,所有的几岁以上的或者几岁以下的都要征召入伍,去前线打仗。这个时候他儿子因为摔断腿就不用了,不用去打仗了。又在庆幸了,塞翁又在那边高兴了。这个时候故事到这边就好,因为讲不完。这个有智慧的长者他也不再说了,你自己去体会。这个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藏,福祸福祸。所以我们有时候高兴不用高兴得太早,悲伤也不用悲伤得太严重,事情一直在那边变变变变,万法无常,坏的无常、好的无常都有。一般我们都比较偏向说好的事情无常,对不对?可是坏的也是无常,物极必反,到最后还是会一直循环,好坏都一直循环。所以不用太悲观,也不能太盲目的乐观。不要太盲目的乐观,也不要太痛苦的悲观,要怎样?要达观。台北有一个地方叫达观,新店那里。要务实的达观,要记住。
因为我们常常在讲佛法的时候讲人生都是苦。结果有的人说,干嘛那么的悲观?要乐观一点。可是乐观也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塞进去,我很乐观,那个叫做盲目的乐观。悲观就是一直在那边不可自拔,没有办法把自己拯救出来,那叫痛苦的悲观。所以不要盲目的乐观,也不要痛苦的悲观,就务实的达观就对了,该怎么看就怎么看,逆来顺受。
好,那佛典中的这个,刚刚讲儒家、道家还有佛家,还有很多“对法相因”的概念,我们时间到了,先休息一下,下一节课我们再继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