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字文》- 第18集

请点击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千字文》(第十八集)

张清泉教授主讲
台南极乐寺
2016/10/11
刚刚介绍了《道德经》还有儒家,道家、儒家有关两端、有关“对法”,虽然有些用词不一样,可是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概念。那么在佛典里头、在佛家里头,它叫做“对法相因”,道家叫做相反又相生,儒家就叫做两端或者叫阴阳。《中论》里头最有名的叫做八不中道。什么叫八不?就透过八个概念,否定的概念,这个否定的概念两两相对,透过这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又给它否定,去显示出中道的精神、中道的意涵,所以叫做八不中道。哪八不?这个八不总共有四组,第一组就是不生、不灭,这个我们都常常听。有生有灭就是对立,是相对立,有生有灭;又不生,不生当然就是灭了,可是又不灭,不灭当然又是生了。所以既肯定又否定,否定再否定。透过否定否定让你去体会,因为很多东西就是到最后叫做不可思议。我们讲这个道理,道跟理差别在哪里?不可思议的叫做道,不可思惟、不可议论的叫做道;一旦落入第二层,可以思考、可以议论的就叫做理,简单这样区别,可思可议的叫做理,不可思议的叫做道。
所以宋明理学家,有的又叫做宋明道学家。宋明理学还是宋明道学?常常听的是宋明理学。我们有一句话说,你这个人不可理喻。什么叫不可理喻?没办法跟你讲道理。可以讲道理,可以透过道理来明了,那个叫做理。所以道理道理,如果不严格区分的话,道理可以相通;如果要严格区分道跟理的差别,这个我们再进一步探索最究竟的那个境界,就是道的境界,不可思不可议,真正的究竟空也是不可思不可议,可思可议就落入理。所以我们透过不生不灭这些思惟,这些都是思惟跟议论、跟讨论,去体会那个真正中道的意义。真正到了中道的意义,没办法说,一说就错了。所以《维摩诘经》讲,维摩诘到最后讲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法门?沉默。不能讲,一讲就不是了。底下这些都是透过一些方便的文字、思惟、议论去体会中道。不生不灭这是一组。
不常、不断。常就是永恒,断就是断灭。非常非断,亦常亦断,这是第二组。第三组是不一、不异。一就是同,异就是不同。不一不异。
最后一组叫不来、不出,有的版本翻成去,不来不去。出就是去,出去,出去。不来不去。所以《心经》上面也有讲:“是诸法空相”,底下呢?“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头,不生不灭跟这里一样;不垢不净,垢就是污垢、污染,净就是清净;不增不减。所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面向去描述,去让我们体会什么是空相。光这两个字就很有得参了,既然是空,怎么会有相?“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底下,因为《心经》整个都是讲空空空,都是无无无无无无,到最后一个“真实不虚”,这才是有,不虚就是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当然我们在还没悟得真正的究竟真空中道之前,这些都是第二层,都是理,都是可思可议。真正领悟了,不落入言诠,所以禅宗要不立文字就是这样的。可是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光“不立”这两个字也是文字。你要透过文字,所以透过文字叫做文字般若,这叫方便般若。般若有三种,最后那个叫实相般若,对不对?然后起观行的呢?观照般若。所有这些工具,文字、语言、经典,这些都叫做方便般若,所以文字般若。不立文字也不离文字,透过这四组概念去体会中道,《中论》讲的八不中道。
《大智度论》里面也有中道,《大智度论》里面有一段话,常,无常,常跟无常;苦跟乐;空跟实,就是有,实就是有;我跟无我。“离是二边”,离开常跟无常这二边,离开苦跟乐这二边,离开空跟有这二边,离开我跟无我这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真正的智慧就是不即不离。他讲离,离也是一边;不离,不离也是一边,所以怎么讲都没办法讲彻底,都是方便。离开这个所谓的二边,二边也是两端,也是对立,行中道,行就是去体会、体悟,体悟中道,这样才是般若波罗蜜。
好,刚刚有提到《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维摩诘居士跟文殊菩萨在演述,演述什么叫不二法门。举了那些众大德,众多的这些大士们,他们各自发表对不二法门的概念,里头就有三十一组二法相对又相因,这两法、这两个概念是相对立的,可是又相因,相因就是互相为因,跟前面道家讲的相生意思又相通。相对又相因,总共列了有三十一组,这边我没有办法全部列出来,你们自己有空去翻一翻《维摩诘经》,把它从头到尾看一遍。很好看,像故事一样,很有趣,但是这个趣味背后却有很深的道理。他那三十一组包括我跟我所,我所就有很多,我所有、我所听、我所闻、我所见,等等等,那叫我所;受跟不受;垢跟净,这个是《心经》上面就有了,不垢不净;一相跟无相,后面还很多,就不再列举了。《维摩诘经》列了三十一组,已经比前面那个八不多很多了。
还有一个,《六祖坛经》明摆了列出三十六个对法。这三十六个对法,一般人对《六祖坛经》可能他的着眼点、他的焦点、重点不会关注在这里,但是我因为写书法的关系,我对这个就特别敏感,因为它跟书法讲究的很多道理都相通。这三十六对,它又细分成几组,分成三组:一个叫做“外境无情”,有五个对,“法相语言”有十二对,“自性起用”有十九对。
外境就是我们一般讲,这个内外,内就是指我们本身,这个身心以内叫做内,身心以外有五对;无情,有情无情,这个是指这些无情,山河大地。天地,天与地对。天地、日月、明暗、阴阳、水火,这是《六祖坛经》里面所列举出来的所谓的外境的无情,有五对。这里头不是有很多都跟儒家、道家的相通吗,天地、日月、明暗、阴阳、水火,对不对?
再来第二组叫做“法相语言”,有十二对。
法相,万法,万法之相。万法有体相用对不对,有体、有相、有用。体,体跟相,体跟相还有它的作用,就是它的义,义相,语言,语言就是包括万法的体相跟义相。我们举我们的文字来说,文字不是有文字的形、音、义吗?文字的字形,这就是它的相,声音也是它的相,一个是色,一个是声,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声法;一个是视觉,一个是听觉,这是它的相。那语言这个东西、文字这个东西,它有它的含义。形跟音还有义,义就比较抽象了,是用思惟的,它是理论、道理,那个叫做义相。体相跟义相,这是包括语言。法相跟语言,尤其这里面讲的是意义那个部分,万法的体相跟意义相对应的,有十二对。
好,里头,有为无为、有色无色、有相无相、有漏无漏、色跟空、动跟静、清浊、凡圣、僧俗、老少、长短、高下。你光从字面一看就可以了然于心,这些都是相对应,相对的,相对应的一组概念。有为法无为法、有色无色、有相无相、有漏无漏,色跟空,色法跟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动静等等,这十二对。
后面还有“自性起用”。自性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识,起了作用。有邪正;痴,愚痴,愚痴跟智慧。慧跟智也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有智有慧。智慧怎么差别?怎么区别?慧是看得清清楚楚,叫做慧眼,慧眼识英雄,慧是看得清楚;智呢?明智的抉择,你看清楚以后,下一步是做抉择。所以智慧如果要区别的话,这样区别。看得清楚是慧,看不清楚就是痴,愚痴;明智的抉择那就是智,不明智的就是愚。乱与定,这个大家应该知道,定功,心有禅定,那不定就是乱。戒跟非,守戒持戒,非就是,不杀生,你杀生就是非了;不偷盗,你偷盗就是非,戒跟非。直与曲,直就是正直,曲就是曲曲折折、弯弯曲曲的。实与虚。险平,道路平坦的,道路坎坎坷坷的这叫险。烦恼跟菩提。慈,慈悲,害,害就是恼害众生。这是一部分。再来,喜是欢喜,嗔是嗔心。舍就是布施,悭就是悭吝、吝啬。进跟退,生与灭,常与无常,法身色身,化身报身,体跟用,性与相,有情跟无亲(无亲就是无情),这些概念合起来叫做“自性起用”,总共三十六对。
《六祖坛经》里面都在讲,最后讲这三十六对,他怎么说?总共此三十六对法,你解用就通一切经。解,你了解了,彻底了解了,你会运用了,所有的经论你都可以相通。怎么相通?出入即离二边,即离就是不即不离、又即又离。离就是离开,即就是不离开,不离开就是即。即就是就近,当下,离就是离开。即离二边,不即也不离,不偏一边,不偏任何一边。
怎么一个自性起用?这三十六对怎么自性起用?“共人言语”。他这一卷《六祖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在交代弟子,以后你怎么样讲经说法?讲经说法不要落于一边,偏于一边,他就举这三十六对法。共人言语,你在跟人家说法的时候,“出外于相离相,入内于空离空”,这个很深,我不会讲,我没有体会到那么深,各位看著文字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受。什么叫做于相离相,于空离空,这个我也讲不来,大家自己领会。不要着空,着空就长无明,增长你的无明烦恼,著相就长邪见。总而言之就是不即不离二边,即离二边,也就是不著相也不着空,不着空不著有。这个我们一般只能体会个相似法,真正你要彻底了解,那不只伏惑,要断惑,真正解空的话。那我只能粗浅的透过书法,从书法你去感受,感受到那种对佛法里头所讲的。
我过去这二、三十年来,学了两方面,我是觉得可以跟佛法互相发明的,一个是音乐,一个是书法。从音乐当中去体会,怎么样一音不乱到一心不乱。我如果能够做到一音不乱,我才有办法去感受到什么叫做一心不乱。那一音不乱,各位演奏过乐器的你就知道,那谈何容易!怎样一音不乱?前面不是讲音乐有三个要素:音准,再来节拍,再来强弱。尤其小提琴那种弦乐器,你要按到每一个音都准,除非你是绝对音感,天生的,你怎么按都有可能音不准。所以你要一音不乱,第一关就破功了、破局了,只能勉强达到。你百分之九十准了,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起了,非常了不起,那九十五、九十八都准。你弹钢琴,那是调律师的责任,他把它调准了,你弹,准不准是那个乐器的问题,不是你弹得准不准的问题。可是后面的节拍,节拍你要都中节,这里头又要被扣几分了,对不对?再来强弱,什么是最标准的强弱也没有一定。所以真正的要百分之百、一百分的一音不乱,那就是圣人了,音乐当中的圣人了。所以如果从音乐里面你去学一音不乱,你才知道一音不乱有多难,才知道自己的程度到哪里,自己的心乱到什么程度,这是音乐的部分。
再来书法的部分,我不是有让你画黑白黑白吗?我们习惯都是看黑不看白,我们用这个来比喻、来形容空跟有、色跟空。我们常常执著有,只看到有,没看到空。空的概念当然不是讲书法里面那个空间距离,但是也不离,不即不离。任何一法都可以体会空,万法皆空,不是吗?书法也是法,笔画也是法,从那里面去体会你要见色见空,空有都看得到。那你在画的过程当中,你画一张纸,总共一排二十笔,二十画,三排六十画,你真的从一到六十,每一画都那么专注,都画得非常均匀吗?一看就会有大大小小,不只各位,我自己在画也一样。上一次跟同学稍微讲了几句话,那个地方马上就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画那个圆圈,稍微跟你讲两句话,那个地方又动了,黑白又不均匀了。所以从这里我们才知道自己的心多么不容易调伏,心猿意马,一不小心它就跑掉了。你看那个一、二岁,二、三岁的小孩子,他那注意力很容易被别的吸引掉,所以他在哭的时候,你拿一个吸引他的,他就马上破涕为笑;走到这边看到那边,马上又被别的东西转移目标吸引掉了。这就是我们的心,婴儿那看得很清楚,从婴儿身上看得很清楚。“色即是空”,我们把这个色用那个黑色的线条来做比喻,空就是那个白色的空间,从这些最简单、最具体的事物里头去体会什么是空、什么是色吧。
还有“离相入神”。这个各位才练书法练一个月,当然有的人之前有练过多年的也有,要讲“离相入神”这个比较稍微深一点。不过没有关系,我发觉各位吸收能力都非常强,不怕你接触,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各位体会的能力很强,这些先人的智慧,说不定你的体会比我更深,怎么个离相入神。
还有空,刚才是“色即是空”,现在是“空即是色”。还有一句话,叫做“计白当黑”。这是清朝一个邓石如,一位书法家讲的,计白当黑,把白的跟黑的一起看就对了,计白当黑。
还有,最后就是“空有相即”,这里头就叫做中道。书法的美学最高境界就是中道,从线条、从布局、从神韵、从种种,都离不开中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上面讲的。
还有,刚才有讲“八不中道”。《中论》里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要专门研究《中论》,才有办法细讲。因为这里每一句话都还要再延伸出去,还要再仔细的分析、仔细的说解。我们都知道,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是假,当体即空,我说即是空,有的版本说“佛说即是空”。空,可是空,空是空的,理是当体的空,它有相,体相用,体是空,可是相是有。万法皆有相,就是法相。我们现在看到林林总总,眼前所有的桌子、椅子、灯具,什么什么这一切都是万法,都有它的相,可是当体即空。有相就有用。所以那个相是假相、是假名。不偏空不偏假,也是空也是假,合起来才是中道,亦名中道义。我也只能讲到这样而已,再深我也讲不下来。
好,现在还是一样,我们透过书法,至少各位这一个月来这样子去体会,多多少少、点点滴滴可以感受到,从这里头去领会一下什么是空、什么是有。书法它是一点一点、一点一滴,积点成画,点就是笔画那个点。每一个点都是短画,我上次讲过,隶书里面的每一个点都是短画;那长画就是把它所有的点连接起来,不就是长画了。所以积点成画,积画成字。你们念那个四大天王,就是四个基本笔画,组合起来就是变成字了。然后再来写作品,积字成行。一张宣纸里面写三行、写四行,三行、四行有不一样的行距,看起来的气韵、看起来的气势就不同,四行看起来比较挤,三行看起来比较疏朗,有时候你适合表现三行,用三行表现,有时候用四行表现。积行成篇。这不就是因缘所生吗?
所以我们在看的当下,你是看到一画还是看到一笔,还是看到一个字,还是看到一行,还是看到整篇?所以我才要你们现在练,你要练到每一个字大小均衡,除了透过那个辅助的四个点,四个定位以外,重要的还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这个时候就是要你看到全局、通篇,看到整体。看到整体就是看到这一整张纸,看到这一整张纸,这个笔画、线条,还有一行,横的行,纵行,横的叫列,横的列,纵的行,直的行,形成的这样的一个布局,你都有看得清清楚楚,都了然于心。这个时候下笔自然会轻会重,该长该短、该粗该细,我们的身体我们会很自然去配合。那跟小孩子学说话一样,他是用耳朵听,他嘴巴就会学、就会讲出来了;他用眼睛看,他就会跟着学习走路了。他处处都在观察,所以他需要花两年的时间input,去输入。满两年以后,当然有的快有的慢,输入了就咕噜咕噜咕噜一直输出了。那个说话,满两岁以后说话,速度快得不得了。以前都是听听听,累积到成熟,因缘成熟,水到渠成,咕噜咕噜咕噜一直讲出来,边讲又边学习、边调整。所以我们人类的一些学习就是很自然的,那叫感觉统合,手眼协调,眼睛看到什么,手就会自动指挥,感觉统合。这个在教育里头,在特殊教育里面特别强调,有一些像有肢体障碍的,手眼不协调的,他都要透过特殊的一些训练,训练感觉统合、手眼协调。有的人眼睛看得到,手不听使唤。
所以了解这个以后,下一步,你要了解诸相非相,要离相入神。可是光把这个相看得清楚,这个过程就要相当的训练,你要一直临帖一直临帖。上次我讲过,那个临帖就是让你的神经连结反复的动作,不停的一直写写写,写到你的那个神经里头已经联结成它那个字体了。就像我们受戒,戒定慧,身口意三业,你就照不杀、不盗、不淫,在那做做做做做做,戒体就在你的心中形成了。身口意三业,清净的三业,形成你的体,戒体。书法有字体,王体、欧体、柳体、颜体,那个体也是在不停的反复的模仿,临摹临摹,临摹到最后,你再入了那个帖,你写得很像王羲之,写得很像欧阳询、很像颜真卿、柳公权等等等。可是最后你还要形成你自己的体,形成自己的体是水到渠成,不是揠苗助长,不是故意装腔作势,装腔作势那个都不真。所以诸相非相就是你要先入了相,入了帖,还要出帖,离相入神,离相取神。这个相就是字的形体、字的风貌,颜真卿有颜真卿的风貌、面貌,欧阳询有欧阳询的面貌,就是他那个字你感觉,一看就知道这是欧体、这是颜体,颜体线条比较粗、比较胖,欧体比较瘦。这只是表象,重要的是它的神,字的精神气韵。
我介绍你们看的叫做辞典网里面,你去查永这个字,我们常常讲永字八法。那你看同样写这个永,底下有这么多书法家,都是不同的人写的,相貌都不一样,形体都不一样,各有不同的姿态,但是写的都是永。不过这些都只是它的相貌,形体风貌,更重要的是这个字背后的那个精神气韵,你看得出来吗?你顶多可以说,这个字比较胖一点、比较粗一点、比较笨拙一点,这个字比较潇洒,这个比较流畅,这个比较……只能讲一个比较粗浅一点的。我们一开头不是讲书如其人吗?文人有文人写的精神气韵。武,武将,文人武将写的不一样,岳飞的字,岳飞的字跟文天祥的字就不太一样。文人,李白、杜甫,跟历史上出生入死的这些武将写的字,怎样的不一样?我们一般都只能看一个大概而已,至于你要真正深入了解到精神气韵,那是要下过相当功夫才做得到。
好,那我们一步一步的、按部就班的,多多少少可以体会一点一滴。就是邓石如讲的“计白当黑”。邓石如他说字画,这个画是笔画,字的笔画疏处,疏朗的地方,到什么程度?马可以在那边奔跑。这个是形容词,形容它非常的宽松疏朗。密呢?密处,紧密的地方不使透风,连风都穿不过去。怎么个不使透风?这些都是要你善于体会。接下来说,常常要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计白以当黑,白的部分你要把它当成像黑的线条一起来等量齐观,这就是我们在画斑马线的时候要你黑白同时看,就是这个道理。计白当黑,奇趣乃出。什么是奇趣?神理趣味、神采韵味,不只是有趣味,而且是奇趣,奇是特,奇特。
笔画间距位置适当,没有缝隙可以插针,这叫做密不通风。像我们写日月,“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这个日跟月,像这两个字,日月这两个字,黑的白的间距都刚刚好,对不对?这两个白等分,不会一大一小。如果你画得一大一小,像我后面这个有大有小,有大有小,我就会给你用那个红色的墨汁,朱墨画一下,修改一下,让它调到大小均匀。大小均匀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是叫做,我们叫做再也挑不出缺点了。挑不出缺点意思就是说,每一个笔画线条都是到最适当的位置。最适当的位置,像我们这个桌子、椅子,它有那个衔接的地方,一个凹槽,一个插进去的那个,塞得刚刚好,就是所谓的密不通风,没有缝可以插针。如果还有缝,这个缝就是一大一小,就叫有缝;两个都一样了,刚刚好,就没有缺口了,没有缺点,就不用改了,这叫做密不透风,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完全把窗户关得紧紧的,那个叫密不透风,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看这个字,底下这个笔画比较集中的,这个地方叫做密,旁边这个叫做疏,很疏朗,疏朗到好像马可以在这里奔跑。那么这一个呢?这个月,下面有空档,有空间比较疏朗,上面这个比较紧密,这个叫一疏一密,该疏的就让它疏,该密的就让它密。密要密不透风,密不透风就是间距相等,间距相等就是没有罅隙,没有缝可以插针了,没有什么缺点可以改进了,这叫密不透风。这样了解吧?听懂我意思?所以笔画间距你就把它调得刚刚好,也就是你要见白也见黑,这个指的是你在运笔的过程当中,你要黑白都有看到,我们刚刚讲那个手眼协调、感觉统合,自然就会往那里靠,靠到最恰当的地方去。如果你没有看到,没有看到空间,你就乱,东碰西碰。像我们现在如果从这个走道走过去,你有看到空间,你就不会去碰到旁边的桌子。为什么会碰到?我就没有看到,没有看到,你就没有去注意到它,你手就碰到了、脚就踢到了。有看到空,你就不会去碰到它。
所以笔画间隔大小等分不均,等分不均就是有大有小、有大有小,这是因为你在写的过程只看到黑的,没看到白的,就好像我们学佛,知道有不知道空。我在这里比较唐突冒犯一点,讲一句可能有冒犯到各位的地方,因为我自己也是一样。我们念佛叫做执持名号,净土宗要相信极乐世界有,要执持名号。我现在说我自己好了,可是我们这个念佛,常常该执的不执,不该执的执一大堆。了解意思吗?执持名号,持,持名,执就是紧抓不放。禅宗跟净土宗两个方向是不一样,净土宗是一定要相信有有有,以信为主,信愿行;禅宗是从怀疑切入的,不疑不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可是你把禅宗那个疑拿来净土宗的信,那就完了,那完全不一样。同样的,我们一直强调执持名号,因为我们是凡夫,凡夫学了甲就执著甲,学了乙就执著乙,学习执持名号,结果该执的不执,不该执的执一大堆,我说我自己。
书法也一样,我们都是执著那个线条。其实线条交给手就好了,不用执的执著一大堆。还有我到现在自己也一样,那个拿笔还是很用力,还没有真正完全放松,但是自己观察不出来,不知不觉,这就是盲点。因为我们在写的时候,写到有时候专注,不知不觉有些地方就很用力了。像你在专注,有时候会专注,就会屏息凝神。屏息就是憋气,憋气,然后憋气久了以后就会哈,就会松一口气。松一口气就是要有适当的条件、适当的因缘,刺激一下你会放松一下。不然各位你看看你现在肩膀有没有彻底放松?你现在把双肩膀放一下,如果还能够放下,就表示刚才是绷紧。这个就是我们的身体肌肉有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僵硬紧张,那僵硬紧张久了,就会酸痛。所以你如果常常觉得肩膀酸痛,那就是你常常耸肩,就是没有放松。写书法就是身体要放松、心要放空,就是这两句话而已,身要松、心要空。怎么样才能够发觉身体松不松?那就是跟心有没有放空,都是互为因果。心要空,当然这里的空,还没有到达真正完全刚才讲的究竟空,这个空指的就是把你那一些不该有的念头把它空掉、把它忘掉。什么叫不该有的念头?得失心。我想把它写好,这个就是得失心,很奇妙。不是要努力写好吗?可是书法这个东西却偏偏很奇怪,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我要你们剩下的墨水,就是随便乱涂乱涂,这个时候就是放松了,你才会发觉那个毛笔,那个笔锋的弹性在某个因缘条件之下,终于让你抓到那个,就出现意想不到的线条了,那是在无心的状态之下。我们平常练习都是有心、都是有意,我就是要把它写好,这个念头就是障碍了。从这里我们就去观察我们自己在用功、在修行那个起心动念,有些东西是愈刻意是愈做不好,难就难在这里。
所以黑白要刚刚好,要适当、恰恰好,色空调和。一个字怎么样写得看起来舒服?有些要你讲,讲不出一个所以然,我说看起来就是很好看、很舒服。那你要分析的话,也是有迹可循,就是几个条件,我讲过了,把大小定位,字体的大小要调得很接近,不敢说百分之百一样,要调得很接近的;再来,左右对称,该对称的对称,该等分的等分。你这三个条件做到了,字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了。那进一步才是粗细的变化,先求均匀,再求变化;先求正,再求变,守经达变,也是这个道理。
刚才是就单字来看,现在就整个作品,单字间架、行气间距、章法结构。刚才是单字的间架,现在有行气。行气就是一行一行形成的那个气流的贯串,这个字怎么样进行,形成一个重心,重心的线,重心怎么样进行,那叫行气。章法结构,各位现在看到草书,大概觉得说,我不想写草书了,那太潦草了,不恭敬,我以前也是这么觉得。当然我们是从规规矩矩的入手,可是当你了解草书的原理、原则以后,恭不恭敬是你的存心,不是这个表象。不要看这个字草率,它一点都不草率,这里头包括粗细、大小、疏密、浓淡,一切都是在最和谐的状态之下表现出来的,没有所谓的恭敬不恭敬的问题。恭不恭敬是看你的心,心里头是不是平平正正的,那就是恭敬了;你不浮躁,那就是恭敬了,不急躁;你没有杂念就是恭敬了。
我举这个是我的老师他写的草书,不了解的人说这个好潦草。你看到只是潦草,只是你自己解读的潦草。可是这里头它有粗有细。可以放更大一点来看就更清楚。粗细、大小、干湿、浓淡,还有那个间距,都能够一气呵成,不能用潦草两个字去形容,这绝对不是潦草。有些线条很细,细到若有若无,那个也是在很自然的情况之下,你要慢慢的去描。你看过人家那个工笔画吧,工笔画那个画老虎的胡须,那很难画,老虎的胡须非常难画。工笔画就很细,那个画到最后,那个要有速度,一定的速度、一定的力度。你如果战战兢兢的画画画画画,画起来都会发抖。所以透过这个写字我们去观察,很多东西你愈在意愈做不好,这是很微妙的地方。但是你不能一开始就很随性,那又不对了。
所以最后要体会什么叫做中道?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空有相即。在书法里头,我们执笔,指实掌虚。这个笔这样子拿着,手指头是实实在在的碰触着那个笔杆,可是手掌里头是空的,你如果抓得死死的,这样子运笔就不灵活了。所以这里头就是有实有虚的,光执笔就有虚有实。运笔也是有实有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你看我们东方文化多巧妙,刚才有福有祸,祸中有福,福中有祸,现在又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柔中带刚,都不能够偏一边,这就是东方文化的特质,东方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做代表。所以,任何事情都不是完全要阴就完全阴、阳就完全阳。阴阳,你看那个太极图,一边黑一边白,对不对?黑里面有一个小白,白里面又有一个小黑点,这里头都有表法、都有含义,可是我们看就没有仔细用心去体会。
运笔有实有虚,所以你现在写那个篆书、楷书、隶书是没有所谓的游丝,你看草书里面有那个虚笔跟实笔。所谓游丝就是这一笔停,然后带过来那个细细的丝,那个叫游丝,那个叫虚。那个虚笔你不能比实笔还要重,比实笔还要重就变成它是一个笔画,就不是带过来的一个游丝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还有布局有聚散疏密、黑白虚实。刚才看的那一张,有的比较紧密,有的比较疏朗、散开,聚散疏密,黑白虚实。
再来线条有攲有正,攲就是斜的,正就是直的,有斜的笔画,有直的笔画。有轻有重。有快有慢,疾就是快,迟就是慢。有滑有涩,滑,像这个桌子滑滑的,有些地板粗面的,就粗粗的,那叫涩。你们写那个毛边纸,不是一面是光面,一面是粗面吗?写这个篆跟隶,你如果用光面那一面写,写起来味道就是差一点;你用粗面那个写,一写起来就感觉有那么几分味道。一个叫滑,一个叫涩。曲直,曲就是弯曲的线条叫曲,直的就不弯。曲,曲线代表温柔,直线代表刚直。所以如果这个字全部都是直的,都没有一点点曲线,这个字就很刚,看起来就很刚,太刚了,太刚强了,太阳刚了,不够柔和。那个字,像你们写月亮的月,我不是说一边可以弯一点,另外一边不能太弯。太弯,太弯就是曲线了,就太柔了,就软趴趴,就跪下去了,脚、腿就软了。月亮的月,两条腿都弯了,不就软了吗?所以只能一边弯一边直。直又不能完全直,直里面还有一边直一边弯,左边像肚子这样挺出来,右边像背一样挺直。你看直中有弯,弯中有直,曲中有直,直中有曲,这里头有很多变化。明暗,明,那个白的看起来就明,黑的就是暗。再来浓淡。现在大家用的墨汁都是同一个色调,没有浓淡变化,只有干湿。墨到最后没有了,飞白跑出来了,飞白跑出来那是干笔。浓淡那是在国画里面才有,水多一点的话,那个墨色比较淡。水,就是那个原来的墨汁,你不加水,那个就纯黑;那你用一滴墨加很多水,淡淡的,那个浓淡就很明显,那个叫浓淡。所以现在大家并没有分浓淡,干湿,这是干湿而已。
再来,什么叫向背?括弧,我们现在画一个括弧,这样子相向,倒过来,这样子相向,看这个小的,这两个线条是相向,这样子就相背了,一个向这边,一个向那边,背对背,那叫相背。所以你画那个篆书,写那个闰,闰不是一个门吗,这两个线条凹,这叫相背。那需要写相向的话,那是在别的场合有时候要写相向。该上宽下窄,下宽上窄、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搭配最恰当,这里头都有它的美学,我们用现在的观点叫做美学,古时候不讲美学这两个字,直接就是,看起来就是和谐,和谐就是美。
所以空有相即、色空不二,在书法里面是中道美学。刚刚讲说我这二、三十年来,透过音乐、透过书法,慢慢去体会佛法跟世间法,从世间法里面去体会佛法所讲的中庸之道,中道。这边再打个岔,有些学者对中道跟儒家的中庸之道,他不认为是完全相同,这是另外一个要探讨的问题。我们一下子不要讲得那么复杂,反正中庸,我们先暂时理解中道,至于细微的差别,各位有兴趣进一步再去探讨研究。
所以得到一个结论,东方哲学也好,东方艺术也好,它的原理相通,最后就是追求一个中道,艺术叫做美学,中道美学,思想哲学叫做中道哲学。你也可以说是中道哲学应用到艺术里面去,就叫做中道美学。文学也是一样,文学也是离不开中道。我们就讲最简单的对联,对联要注意什么?对偶。对仗是平仄相反,对不对?可是词性要相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动词要对动词,名词要对名词。白日依山尽,白日对黄河,名词对名词;可是白日是仄仄,黄河是平平,平仄相反,词性相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对立又统合,用平仄给它对立,可是用词性给它统合起来。你看平平仄仄平,五个字里面两个平两个仄,另外一个有时候平、有时候仄,这个不就是中道吗?近体诗那个平仄要黏,黏就是跟前面一样,然后有对,对就是相反,又黏又对,就是又对立又统合,这不就是中道吗?那律诗,近体诗、律诗、绝句,就透过这些格律方面的对立统合形成它的格律,就是这样子。那格律怎么创造出来的?就是中道,你这边相反,那边就要相同,不能从头到尾都反到底、从头到尾同到底,没有变化。
好,刚刚从中庸延伸到很多问题去了,现在收回来,回到下面,“聆音察理”,好,一起念。
学生:“聆音察理,鉴貌辨色。”
老师:“聆音”就是听人说话,音就是声音,听人讲话的声音。“察”也是要明察,审察其中的是非道理。“鉴貌辨色”,看人的容貌,要察言观色,要辨别它的邪正曲直。先讲这个简单的大意。
“聆”就是聆听。“察理”,明辨是非道理。“鉴貌”,观察人的脸色,随机行事。这个鉴,鉴你如果去查文字学,它就是镜子,那个人在那边看,叫鉴,审查。貌是外表、外观。分辨,辨色,面容、神情、容貌。容貌跟神情不一样。学佛不只是学佛,我们学这个传统儒家文化,更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观察人情事故。人情事故的事是哪一个事?世间的世还是事情的事?
应该是哪一个?右还是左?右才对。人之情,事之故,人的心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委。左边那个世故,指的是你好世故。好世故是褒还是贬?贬,意思说你太滑头了。滑头懂吗?滑头,滑头怎么讲?逢人说人话,后面就不要讲了,容易迎合人家,谄媚奉迎,那个叫世故,左边的。人情事故,你看到一件事情就知道它的前因后果,这叫事之故。故就是缘由。人情就是人的心。所以我们要通达人情事故,还有要察言观色,这样你才懂得进退,应对进退、人情事故。这是“聆音察理,鉴貌辨色。”
底下,“贻厥嘉猷”,来,念一下。
学生:“贻厥嘉猷,勉其祗植。”
老师:“贻”就是遗留。遗留给子孙的是最好的家训、家语、一些忠告,勉励他们要谨慎小心,立身处世要非常的谨慎小心,这大意是如此。“贻”就是遗留。“厥”就是像那个其相通,就是那个,指的就是那个,其就是那个,在这里指的就是后面的“嘉猷”。
那“嘉猷”又是什么?嘉是美好的,猷就是那些家训、那些法则、那些道理。《三字经》最后怎么讲?人家留给子孙的是金珠、财宝千金,“我教子,惟一经”,是不是?这《三字经》是最好的家训,还有《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规》这些,这些就是嘉猷,遗留给子孙的是这些,千万不要留太多财产。我们说一毛不拔,一文不留,好像那个也不通人情,就是不要留太多,留太多了制造纷争、纷扰。
好,留这些嘉猷家训做什么?勉励他们,“勉其祗植”。“祗”就是恭敬。“植”本来是种植,在这个地方就是像树一样牢牢的种在你的心田里面。让这些好的古圣先贤的法语、法语之言,这些圣言量、这些格言,这些里面讲的都是道理,至理名言,能够深植在子孙的心中。这个就是要把握小时候,可塑性高、记忆力强。你上了国中、高中以后,一个是记忆力不如了,第二个青春期,青春期就比较不会照单全收,就会开始质疑,你叫他这样他偏不要,他不分好坏,就是不太能够顺从。所以为什么要把握童蒙?把握童蒙就是有种种的因缘条件,小时候就好好的教。牛,以前那个耕牛,牛上面有一个,跨在它脖子上面的一个形状,那个东西,什么?轭,牛轭。那个东西有的是用木头做,有的是用竹子做的。用竹子做的话,它从小就有一个模型,让那个竹笋就在那里面长出来。长到成熟以后,我们知道那个竹子的头最硬,对不对?那个节很密很硬,那个长出来以后就非常的坚硬。就不是说像现在很多竹子做那个椅子都是用火烧,烧把它烤弯了,用那个火温度加高,加高然后弯成形,这个很容易折断。你如果从小从竹笋开始就是用一个模型给它长,长大以后它就坚硬无比。这里头也有道理,小孩就是从小要好好教。
好,最后四句,“省躬讥诫”,来。
学生:“省躬讥诫。”
老师:省,念ㄒㄧㄥˇ躬:
学生:“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
老师:“省”就是自省,“躬”就是自己。听到别人讥笑、讽刺、警告我们的话,这时候我们要自我检讨,反省我们的言行是不是超出了规范,这叫省躬讥诫。当我们受到的恩宠愈来愈多、地位愈来愈高的时候,就会有人嫉妒、毁谤,还有故意放流言,就会陷害,层出不穷,接下来耻辱灾祸就会离我们愈来愈近了。这个时候最好能够急流勇退,到山林皋壤僻静的地方,过着平淡退隐的生活,远离灾祸,“林皋幸即”。
“省躬”就是自我反省。“讥”,讥笑、讽刺。“诫”就是警告。“宠增”就是恩宠愈来愈增加、愈来愈多了。“抗极”就是高的意思。这个抗,有提手旁跟没有提手旁意思一样,抗,高亢,高。极就是非常。
就是说当你做官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小心了,对不对?你看历史上那些宰相,有的下场很惨。位极群臣,好的当然也不错,可是他如果不懂得持盈保泰,不懂得这个道理的话,常常有时候就得到不好的下场。
“殆辱近耻”,“殆”就是将要,“近”就是接近,耻辱就将要靠近你了。这也是刚才讲的祸福相倚,福中有祸,祸中有福。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自己省觉,急流勇退,到山林皋壤,“皋”就是水边的高地,退隐山林去了。“幸”,希望。希望能够到达这个地方去隐退。
这才是最后两句,“两疏见机,解组谁逼”,念一下。
学生:“两疏见机,解组谁逼。”
老师:这里头的两疏,疏是姓,两疏是两个人,一个是疏广,一个是疏受,一个是叔叔,一个是侄儿,疏广是叔叔,疏受是侄儿,是他哥哥,疏广的哥哥的儿子。这两个人同时在朝廷当官,他懂得在适当的时机辞掉官职,回到家乡。如此一来,又有什么人能够用权势来逼迫他们?急流勇退,知所进退。而且他是观察到,察微见着,观察到一个迹象了,觉得自己应该是退的时候了。
我们看“解组”,这个组是官印,官印上面那个带子,那个叫做组。解组指的就是辞官,我不做官了,把官印交回去了。“谁逼”,没有人来逼迫。这个是官印,上面有带子。解组归田就是退隐的意思。我们很快的看一下这两个故事。
汉朝的时候疏广和疏受同时在朝廷为官,疏广担任皇太子刘奭的师傅,叫做太子太傅,疏受担任太子的教师,那个官职稍微低一点,叫太子少傅。但是这个太子刘奭性格绵软阴柔,为人虚伪多辩。这个个性当老师的人当然最清楚,所以他等到太子十二岁的时候,他该教的那些经书,他该授的课程,他的责任都已经尽到了,他就跟他的侄儿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我们如果能够知足的话,将来就不会受到侮辱,知所止的话,将来就不会有危险。这个殆是危险。我们叔侄两个人官位已经很高了,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声誉远播了,如果还迷恋眼前的荣华富贵,不肯离开,将来恐怕会后悔。他没有讲得太露骨,没有讲得太白,因为他看到太子这个性格,自己就知道警惕了。于是叔侄两个人称病,古时候要辞官会有种种理由借口,称病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同一天上书请求还乡。后来汉宣帝批准了他们的请求,赐给他们许多黄金。
这个疏广、疏受回到家乡以后,把黄金变卖并摆设筵席,招待乡民朋友,几年下来,财富黄金差不多都要散尽了。有人就劝他把这个黄金留给子孙,疏广就说:我们家本来就有田有地,子孙们如果肯努力耕作,肯勤俭奋勉,这样子那些田地已经足够他们生活了。现在如果多了这些黄金,就两种状况,如果他们贤能的话,太多的财产也是会磨损他们的雄心壮志,我就不用奋斗了,这是说假设他们贤能的话;第二种情况,如果他们不贤,愚昧愚蠢,如果是这样的话,太多的财产就增加他们的罪恶。我们讲富贵容易造业,就是这样来的。听了疏广这一席话,族人们莫不佩服他,非常佩服他。
后来这个太子刘奭继位以后,因为疏广、疏受他们离开了,就有新任的太子太傅,叫做萧望之。这个萧望之求好心切,严格的要求这个太子刘奭,因为他的个性软弱,就严格的要求。结果等到刘奭继位以后,这个刘奭记恨在心,就找机会,藉助于宦官石显,借宦官之手把萧望之杀掉了。
故事看到这边你想,你就知道,疏广如果没有离开的话,这时候被杀的是谁?就是疏广。他是很有智慧的,懂得急流勇退。可是有的人就是会恋栈,像这个萧望之,他也是求好心切,他也没有错,可是他不了解事情演变到后面将会有什么局面,这个真的就是需要智慧了。
所以古人常常是隐居求志。可是你不要以为隐居就真的是不管天下事了,真的是有心之人,就算隐居,他也是不忘天下苍生百姓。所以我们后面下一段是“索居闲处”,前面这一段在这里先埋下一个伏笔,下一章要讲的就是索居闲处,就是隐居的人怎么过隐居的生活。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雪公太老师,他也算是一个隐居的人,可是他从来没有忘记文化、忘记国家、忘记老百姓,他是从事教化工作。我不一定要做官,我隐居了,可是我隐居,我是默默的从事教育工作、从事教化工作。当然《千字文》这边写的,他只是讲到一般性的,当你做官的人到一定的官位,你最好就急流勇退,退隐以后,有退隐的什么好处好处,这是一般人是如此。但是雪庐老人,雪公太老师,他的隐居、他的闲居是跟一般人又不一样的。这个部分我们到下一次,下个星期讲第六章的时候,我们再补充雪庐老人的诗,各位就可以了解。因为诗言志,从诗里头才能够了解真正雪公太老师,他的内心的世界,他的心,他的真正的志向、他真正的理想、真正的愿望是什么,他绝对不是一个逍遥山林田园,隐居在不问世事的这样的一个情况中,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各位看到这里,你要会看。不要说,好,那我去隐居了。你隐居要干嘛?隐居在山里面干嘛?讲一句俗话,讲一句世俗的,有人说好山好水,好,不错,对不对?有人却好山好水好无聊,他在那好山好水不懂得受用,他真的会觉得无聊,那里也没有网路,不能上网。所以真的,真正的隐居只是另外一种出发,另外一种再出发。而且是关心国家大事,不一定是做官,还有其他的方式。所以孔子周游列国之后,不能行其道,最后怎么样?退而删诗书订礼乐,做什么?教育,从事教育工作,这才是根本大计,才是百年树人,百年树人之计。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好,谢谢。
《千字文》- 第1集
《千字文》- 第2集
《千字文》- 第3集
《千字文》- 第4集
《千字文》- 第5集
《千字文》- 第6集
《千字文》- 第7集
《千字文》- 第8集
《千字文》- 第9集
《千字文》- 第10集
《千字文》- 第11集
《千字文》- 第12集
《千字文》- 第13集
《千字文》- 第14集
《千字文》- 第15集
《千字文》- 第16集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