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创刊时题写报头字的书法家韩绍玉
在经济日报创刊过程中,有一位著名书法家非常值得一写,这便是《经济日报》创刊时,他题写的“经济日报”四个字被众多专家和专业人士选中作为报头字,这位书法家就是韩绍玉先生。。
我认识韩绍玉是在1982年秋天。当时中国已经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代,党中央决定创办一张全国发行的经济类大报,选中了在全国发行量已近百万份的《中国财贸报》,将其易名为《经济日报》,办报方针及隶属关系也做了调整。需要说明的是,《中国财贸报》的前身是《财贸战线》报,创刊于粉碎“四人帮之后,报社的骨干人员大多是“文革”初期被迫停刊的《大公报》社老编辑们,报头字是华国锋同志题写的。当其改为《中国财贸报》时,报头字是报社老资格的美术编辑侯白君先生根据《大公报》报头字与隶书体结合而创作的。
《经济日报》创刊是一件大事,再用这种字体描摹出报头字未必合适,究竟采用什么字体,选择谁的字体当报头字,众说纷纭。最后,报社领导一致决定让大家请当时公认最著名的一批书法家们题写报头字,然后把书法家的署名盖住,请报社同仁和有关专家从中选一幅最好的作品,作为即将创刊的《经济日报》报头字,这也算是一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有益尝试,在当时这种操作方法颇引人注目,现在看来仍然是一种空前绝后的举动。
经过专家们的数次筛选,韩绍玉书写的“经济日报”四个大字在众多书法作品中十分醒目,脱颖而出,大家都认为这幅字写得好,应该作为报头字,待揭开谜底才发现书写者是一位工人。这幅报头字被拿去向有关部门请示,得到同意后终于被确定下来。当年11月上旬和下旬,报社搞了两期试刊,除了报纸版面内容按照《经济日报》正式出刊的要求外,报头字采用了韩绍玉题写的报头字,这两期试刊主要是征求意见。看到样报的同志包括社外一些有关部门领导,都觉得这幅新的报头字写得好。当时韩绍玉还不到40岁,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京重型机器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名不见经传。
《经济日报》创刊后,所用报头字颇受社会各界好评,有很多读者来信来电话询问这幅报头字是谁所写,人们知之甚少。因为当时公开发行报纸的报头字大部分是毛泽东同志手书。其他人或书法家写的报头字还真是屈指可数。为了回答读者的疑问,毛铭三主任问我是否可为这位书法家写篇专访?我高兴地答应了,当天下午下班后我就赶到了韩绍玉所在的北京重型机器厂。当时工人们大多下班了,韩绍玉是该厂粗加工车间的钳工。我见到他时,穿着一身工装的韩绍玉正在帮助厂工会搞一个集邮展览。他身材高高的,腰板直直的,举手投足都像一位学者。展室中的所有书法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从而使整个邮票展具有一种艺术氛围和很高的档次。我们就在展室中交谈起来。
韩绍玉虽然工装在身,依然显得文质彬彬,透着清秀儒雅。我们聊了几句,他拉过两把椅子笑着说:“咱们坐下说吧,我们这里条件简陋,你们白天忙了一天,晚上还出来采访,一定很辛苦。”他说话语速较慢,待人真诚热情。我想请韩绍玉找一些以前报刊记者采访他撰写的稿子作为参考。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以前没有报刊介绍过我,您还是第一位采访我的记者。我家里有一些书法比赛的获奖证书,明天带去报社给您看看。”我忙说,不必了……这次采访时间不太长,但韩绍玉却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这个印象随着我们交往的频繁和了解而愈加深刻,使我对他愈加敬佩和尊重。
在采访中,韩绍玉告诉我一句座右铭,使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这便是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为他写的一幅对联:“成功每在苦穷日,败事多因得意时。”这幅对联曾激励、鞭策韩绍玉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著名书法家。韩绍玉看到我对这句话非常感兴趣,便提出请刘炳森专门书写了这幅对联寄给我,我征求韩绍玉之后,将刘炳森书法的上半句制成锌版后作为这篇韩绍玉专访文章的标题。
写韩绍玉的专访于1983年7月22日在《经济日报》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和韩绍玉都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人们对这位工人书法家表示了由衷的敬意。因为一位毫无任何政治或艺术背景的普通工人书法被当作一家全国性大报的报头字,这在当时颇有些不可思议,可人们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字确实写得好,俊秀、潇洒、飘逸,别具一格。韩绍玉题写的报头字从经济日报创刊时起使用到1984年9月底,当年10月1日起《经济日报》报头字改为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的字,直至今天。
韩绍玉在为《经济日报》题写报头字之前,他已经在澳大利亚广播电台举办的国际书法大赛等一些国际国内书法比赛中获得过不少奖项。只是韩绍玉为人处事极为低调,从不主动宣传自己,所以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不高,在书法艺术界属于后起之秀。《经济日报》创刊之后,韩绍玉又应邀为“中国商业报”“中国食品报”“中国机电报”等数十家报纸题写了报头字,为全国数十家电台电视台题写了台标字体,还为“中国农业银行”等上百家企事业单位题写了牌匾,为20多艘远洋巨轮题写了船名。
在1982年除夕,他应中央电视台之邀书写了六副楹联,在春节联欢晚会现场作为奖品赠送给对联获奖者。在那时能够登上春晚的舞台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还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对一位喜爱书法艺术的普通工人来说是一种莫大荣誉。但韩绍玉是一位从不愿意炫耀自己成就的人,这种朴实的品质为所有认识他的人所称道。
当年,四川省要创办一张《中华经济文萃报》,他们通过朋友找到我,托我求韩绍玉题写报头字。我给韩绍玉打电话询问是否可以,他满口答应。一周后,我便收到了他寄来的报头字,而且是横写、竖写、繁体、简体各一幅,他在信中说:“由于现在提倡简体字,而有人喜欢繁体字,又考虑到竖排或横排的原因,故各写了一幅,由报社同志挑选。如不合适,我再重写。这事令我感触颇深,韩绍玉作为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其谦虚谨慎又办事周全的人品,由此可见一斑。1984年底,经济日报社为迎接报纸创刊两周年,筹备出版一本介绍经济日报社发展及有关人士或企事业单位祝贺的纪念画册,韩绍玉特意题写了两米多长的条幅“经济是国家振兴之命脉,信息是经济发展之泉源”,以示祝贺,这幅字后被收入到纪念画册中。
自幼喜爱书法的刘健小学生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一位导演的女儿,每次提起韩绍玉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尊师之情,她认为韩绍玉是自己最敬佩的书法老师。刘健刚满8岁时在父母的支持下,准备在荣宝斋举办“刘健求师书法展”。韩绍玉知道后,特地从几十公里外赶到荣宝斋观看展览,并带去了自己书写的条幅表示祝贺。还婉言谢绝了刘健及家人请吃午饭的盛情,告辞后急匆匆地又去忙别的事情了,这使刘健及其家人很歉疚和感动。后来刘健又多次举办书法展,每次韩绍玉都尽量抽空去观看并给予鼓励。刘健后来成长为国内小有名气的青年书法家了,先后到日本和荷兰留学。
记得当年我写韩绍玉的文章发表后,河南有一位叫韩绍愈的书画家给我写来一封信,希望与北京的韩绍玉建立联系。后来这两位姓韩的书法家成了莫逆之交。他们曾商量共同举办一个书画展览。1996年底,我陪从河南赶来的韩绍愈去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拜访北京的韩绍玉时,当时他正在筹备与高占祥、刘炳森在北京画店共同举办书法展览。我感觉韩绍玉很忙,既要主持一些书法艺术、文化交流的讲座,还要辅导一些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这些习书者中有人在若干年后已经在书法界名满天下了。当时我和两位韩老师在一起商量如何共同举办韩绍玉(愈)二人书画展览,甚至很多细节都考虑到了。只是因为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排期需要很长时间,大家不得不期待着。不曾想到,这个书画展览竟成为韩绍玉的遗愿。远在河南的书画家韩绍愈闻此噩耗,不禁失声痛哭。前不久,已经八十多岁、曾经担任过河南周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韩绍愈说到此事时,仍然禁不住感慨颇多,一声叹息……
1997年国庆节前夕,我与体育报总编辑鲁光、中国消费者报副总编辑张春熙等人在一起小聚。鲁、张两位都是著名作家,又都颇为喜欢书画。我们在谈到书法界的一些事情时,张春熙说到很欣赏韩绍玉的字。鲁光知道我认识韩绍玉,便问我,你最近见到韩绍玉没有?我摇摇头说,没有。他叹口气说,韩老师前不久突然被发现得了肝癌,并且已经到了晚期,这么有才华的好人,实在太让人惋惜了……我顿时大惊失色,他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我将韩绍玉病重的情况向报社领导写了一个报告。时任副总编辑的李洪波在报告上批示说:“韩绍玉同志为经济日报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建议由副刊部的同志代表本报去看望和慰问。”副总编辑罗开富在报告上批示说:“同意洪波同志意见。我们不能忘记在经济日报创业时期,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同志。副刊部同志代表报社看望病人时,还应该买一些慰问品带上。”开富同志还就买什么慰问品比较合适之事与我商量。郭茂生秘书长也在这个报告上批示:“同意。”从中我们可看到报社领导对韩绍玉这位曾经为经济日报创刊做出过贡献的书法家十分关心。
第二天下午,我和毛铭三、赵兹同志带着经济日报社同仁的问候及慰问品来到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看望韩绍玉。仅仅半年多未见,原本清秀潇洒的韩绍玉已经骨瘦如柴,令人不禁感慨万端。躺在病床上的他看见我们进来,无神的眼睛顿时一亮,想抬手来打招呼,却只能手指活动而未能将胳膊抬起来。他想欠一欠身子,也只是将头部勉强晃了晃,眼睛眨了眨。我们看他十分吃力的样子,忙走过去安慰他说:“不要动,好好休息。”他歉意地苦笑着说:“你们这么忙,还来看我。”
我说:“我们报社的领导和大家很关心你的健康,委托我们来看看你,希望你安心养病,早日恢复健康。”他听了这话眼睛有些发红,眼眶也湿润了。断断续续地说:“替我谢谢报社领导和同志们……”看得出来,他有很多话要说,但确实有些力不从心。韩绍玉的妻子告诉我们,他现在由于肿瘤压迫脊椎神经,下半身已经失去知觉。但他仍然在与疾病进行顽强搏斗。他的手上握着保健圈,一下一下地锻炼握力。他希望将来病好了以后,还要再整理出版一本行草字帖,那是早就答应出版社的的任务,他还要举办书法展览……这时我突然想起,在此两年前他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中担任特约嘉宾,电视节目上的他英俊潇洒,思路敏捷。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他对答如流,出口成章,语惊四座。而现在的他与那时判若两人,不禁使人黯然神伤。
我们的谈话由于顾虑太多而时断时续,我们从他的话语中听不出他此刻是否已经了解了自己病入膏肓的情况,我们不敢问,也不能问,哪怕是稍微有所流露出一点点伤感都对他是一种莫大的伤害。而他竟是一位这样好的人,一位热情好客、勤奋好学、朴实厚道、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命运对他太不公平了,我们想尽量同他说一些开心的话题,以使他的情绪得到放松和解脱。但觉得这可能对他是一种善意的欺骗,而又作罢,因为如让他感到人们都在对他隐瞒病情,同样是不人道的。
眼前的情景使人想到,有的时候,人们能够真正地坦然面对不如意的现实是一件多么不容易做到的事。韩绍玉是一位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的人,可是,残忍的癌细胞却突然扼杀了他继续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权利,这对他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啊!但韩绍玉毕竟是一个经受过磨难的人,他还像健康时一样,不愿意给别人添任何麻烦。他在我们面前一直表现得乐观、豁达。为了不打扰他休息,我们安慰他好好养病,便起身告辞。他强打精神嘱咐我们,向报社的领导和同志们问好,还说出了本报几位同仁的名字,希望我们一定把谢意带到,报社的工作很忙,叫大家不要挂念。这使我们又一次受到感动。一个人在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不给别人添麻烦。这就是韩绍玉的为人和品格。
不曾想到,我们这次看望韩绍玉竟成永别。那段时间报社从王府井大街277号搬到了宣武区白纸坊东街2号,不久后又从院里的旧楼搬到新楼……当我们忙过这段时间,已然到了当年年底。我们准备再去探视韩绍玉时,噩耗突然传来,这位曾经为经济日报创刊题写报头字的著名书法家已驾鹤西去……
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韩绍玉与经济日报结缘的文章,但是,当我在计算机屏幕上敲出这行标题时,心中便生出一种无法排遣的伤感,因为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55岁。作为一位在书法艺术上有着很深造诣、并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著名书法家,实在显得太年轻,这更令很多熟悉他的人为之一洒惋惜之泪。过去常常听人说书画家大多长寿,但很多事情往往也有例外,想到晋朝时少负盛名,才华过人的王献之虽然仅活了43岁,可是他的名字却与被誉为书圣的父亲王羲之一起,千年不朽……呜呼哀哉,这真是天妒英才,无论古人今人,只要想起都不禁令人感慨系之。
人们在向韩绍玉做最后告别的仪式上,去了很多著名书法家,每一幅挽联都是一幅书法艺术精品,都寄托着人们对他的怀念,包含着对他书法艺术成就的赞叹。当时的场面就像是一个高规格的书法展览,连八宝山殡仪馆的工作人员都惊叹,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多有名气的挽联了……
附录:
《成功每在苦穷日》
(刊发于1983年7月22日《经济日报》)
人们大概不会想到,《经济日报》那四个苍劲圆浑、墨色温润的报头字,竟是一位工人书法家的手笔。这位工人书法家就是北京重型机器厂的普通工人韩绍玉。这是偶然的吗?不!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位普通工人的书法里凝结着他三十余年执着的追求和辛勤的汗水。
韩绍玉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在旧社会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一解放,尽管家庭生活不是很宽裕,但却积极支持他上学,对他学书法特别鼓励。上小学三年级时,一次过春节,父亲让他学着写了副对联,贴在自家的门前,这在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却很引人注目。人们看到他家贴的对联字迹工整,用语新鲜,便纷纷来约他写。十岁的韩绍玉看到自己的“作品”贴在各家的门框上,心里非常高兴,学习书法的兴趣更浓了。他到处搜集有关书籍的碑贴,进行临摹。父亲为了支持他,用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给他买资料。可是,这毕竟有限,练书法得有纸、墨和毛笔,买一张宣纸还得几角钱呢,哪有那么多钱,他为此掉过不少次眼泪,但学习书法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他将所有用过的旧作业本再用来写大字,有时干脆用笔蘸水在砖上写。但更多的是在土地上写。他家附近是泃河,每次游泳过后便在沙滩上写起字来,手指当笔、沙滩当纸,他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经常流连忘返,直到家人来找,似乎才“醒悟”。他对写大字着了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逢年过节,请他写对联的人踢破了门坎。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学期间,他的大字多次参加学校比赛,并得了奖。
韩绍玉十五岁时,当上了一名工人,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促使他为之付出了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他上夜校补习功课,学习和书法有关的文学和历史知识。上班休息时在地上写字,下班回家后在纸上练,甚至生病住院也不搁笔。这时他的学习也更加系统化,他开始学柳公权的楷书。世称“颜筋柳骨”,他着意学柳体的气韵风骨。此后又学赵孟頫的楷书及黄山谷等人的行草。颇得其中三昧。他还注意搜集所有能找到的名家书法碑帖临摹学习,有时找到一幅好的碑帖,会使他心醉神迷。有一年夏天,他爱人借到了《行草大字典》和《草字汇》各六本,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但又买不起,便每日临摹,全不顾蚊虫叮咬和天气酷热,整整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他很欣赏著名书法家刘炳森自勉的两句诗“成功每在苦穷日,败事多因得意时”。并以此作为座右铭,努力鞭策自己。为了不断提高艺术水平,他还注意虚心向书法界的同行及老师学习。
腊月的一天,韩绍玉为了向刘炳森请教,下班以后,骑上自行车,冒着刺骨的寒风从郊区赶到城里。但主人有事出去了,他便在路口等候。一直等到晚上十一点多,刘炳森才回来。他看到路灯下冻得直哆嗦的韩绍玉,深受感动,动情地说:“把你冻着,这可是我的罪过……”但韩绍玉觉得,向人求教就得下功夫,得有张良等黄石公的精神,否则什么也学不到。他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他博采众家之长,融为一体,而逐渐形成自己书法秀美、飘逸的独特风格。他很注意学古人不泥古,习今人不雷同。他的字,行笔磊落,自然流畅,刚柔并劲,朴实大方,不仅内行喜欢,外行也很喜欢。
近几年,韩绍玉的书法多次参加书法展览,并在国内及国际比赛中获奖。目前,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仍然朝气蓬勃。不过,他业余时间的大部分却用来辅导一些年轻的书法爱好者。现在,他常常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多的时候一天能有几十封。有私人求教、有报刊、电台约稿,每天忙到再晚,也要看看书读读帖或练上几笔字才去睡,这已成习惯。近几年,他夜里十二点以前很少睡过觉。他常用“过情声誉心长愧”这样一句诗勉励自己,继续孜孜不倦地努力攀登书法艺术高峰。(本文标题字为刘炳森书)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请扫描下方 ↓ 二维码关注“秋和随笔”
如想看公众号之前发表的部分人物文章,请点击下面标题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