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发生的急诊故事
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我感觉,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别有病比别没钱还重要一万倍。今年感恩节这天,发生了一件健康比金钱还重要的故事。
我一直羡慕同事袁老师,他除了身体好,还不缺钱,这让人很羡慕。我视其为“三不”实践者,认识这些年来他从不吃药,不体检,不请病假,而且血脂、血压、血糖都正常,让人产生没有嫉妒和恨的、发自内心的羡慕。他身体好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他每天都按时来到班上,打开电脑,三下五除二,按时出色地完成任务,这说明他头脑清楚,思路明晰,编辑工作经验丰富,他工作上绝对是把快刀手。以往,他忙完了手头的事情,我们便聊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事,或者道听途说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然我们也偶尔聊到养生保健之类的话题,他往往不屑一顾地举出若干位养生专家早早便驾鹤西去的真人真事。我对他的观点不敢苟同,据理力争,也举出一系列健康长寿者的例子反击他。尽管谁也说服不了谁,但这种聊天却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无拘无束,海阔天空,聊过之后,心情舒畅,心旷神怡……
11月25日是西方人看重的感恩节,中国人对这个节不太重视,是因为其没被我们纳入节假日的休息范畴。我是早上收到若干朋友的感恩节微信祝福,才知道这普通的一天还是个有着悠久历史故事的节日。我本想与袁老师分享这个节日的来龙去脉,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故事,通过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我觉得人懂得感恩是一种文明素质,是一种道德水准,是一种高尚情操。
故事是这样的。当天我发现平时乐观的袁老师有点不对劲,他干完手头的工作,就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间或还叹口气。这种情况以前绝无仅有,问他才知道是肚子有点痛。我知道他好像偶尔特别累了时肠胃就不舒服,他往往靠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就好了,从未影响过工作,更不会唉声叹气。我以为今天也会如此,便也没有当回事,自顾自地忙自己的事儿。过了一会儿,小李叫袁老师去吃食堂午饭,他像往常一样,起身一起走了。
不曾想,仅仅10分钟之后,袁老师捂着肚子弯着腰回来了。我忙问怎么啦?他原来是因为肚子疼得直不起腰,连午饭也吃不下,苦笑着说歇一歇就好了。这时我依然没当回事,吃完饭便到图书大厦买了本书才回来。进办公室发现袁老师竟把折叠床打开了,躺在上面休息。袁老师从未如此懒散过啊,便问其故,答曰,还有点痛,再歇一会儿。我便不再打扰。过了一会儿,他轻轻地说,给我倒点水,我马上去接水,然后交给他,他喝了一小口,又轻轻地放下,这情况却是极其反常。
我知道,袁老师是位不轻意麻烦别人的人,共事这些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给他接水。他躺在床上不住地翻身,再问他,用不用去医院看看?他回答,再等会儿可能就好了。我也有点奇怪,怎么今天这么长时间仍然不见好转。袁老师是位毅力很强的人,当年小小年纪就闯荡到北大荒屯垦戍边,于冰天雪地中吃过很多苦,他还是知青中小有名气的作家,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40年前考进人民日报当记者,走南闯北,写过不少有影响的报道……这些如同过眼云烟,袁老师很少提及,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采访中所有经历的苦和累与北大荒的“水”和“云”比起来,那都不是事儿。
人忙起来就忘了其它。不知过了多久,我突然听到袁老师有气无力地自言自语:“看来还是得去医院呀……”这种主动要求去医院的话从袁老师口中说出来,太不可思议了。
我一看时间,已经下午快3点了,我马上起身走过去轻轻地问:“真要去医院吗?”
袁老师叹了口气:“越来越痛了……”我确定没有听错,马上到隔壁找到小李,询问大院里医务室的大夫整天都上班吗?咱们马上陪袁老师去一趟。
部门小李是个任劳任怨、勤奋好学的热心小伙子,曾经在武警部队服役,转业后来到我们部门,很快就无师自通,把电脑的技术活都掌握了,后来又把部门几乎所有的分内分外杂事都承包了,还经常替其他同志取药取信取快递……小李赶紧跟我过来,问了一下袁老师的情况,就说:“袁老师可能走不动,我马上去趟医务室……”话音未落,他已经飞奔而去。
不一会儿,小李陪着医务室的张医生提着小药箱来了,我简明扼要地把袁老师的情况说了一遍,医生说:“你们别着急,我先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他把我们的办公室当成了临时急诊室,感觉他熟练的样子好似在部队野战医院工作过,认真询问、仔细检查……这位年近半百的张医生就是有经验,一番操作之后当即断定,这个症状肯定是疝气急性发作,他称自己是内科医生,对外科各种症状只是知道一些,但不会治疗,如果操作不好就是人命关天。于是他联系医务室主任,想问问主任对这种病有没有办法。电话无人接听,他又用手机联系主任,电话占线……
医生借等电话的空档对我们说,疝气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大多是由于腹壁存在薄弱环节,腹腔内压力增高引起。主要症状是腹部可复性肿物。直立或者腹内压增加肿物突出,平卧可以消失或者回纳。我断定就是这种症状,现在必须抓紧进行手工复位,得需有经验的外科大夫才能做好,如果不能及时复位,形成嵌顿疝,总是在蠕动的小肠就会出现水肿,那就麻烦了,如果再出现肠坏死就更麻烦啦,必须手术治疗……
张医生终于和主任联系上了,他把情况一说,电话那边就说让患者赶紧去附近的医院看急诊吧,千万不要耽搁……张医生马上又给车队打电话要车去医院……我和小李试图搀着袁老师下楼,袁老师痛得几乎寸步难行。小李说了句“你们等我去找辆推车来……”便又一次冲下楼。
我当即给曹组长打电话简单说了一下情况,又到隔壁办公室和王馨交代一下工作,王馨痛快地说:“你们放心去吧,这儿的事都交给我吧!”这位王馨虽然刚来半年多,但由于她虚心学习钻研,进步很快,已经把主要业务掌握的很熟练了。这时我看到楼道南边的小李推着一辆轮椅三步并作两步赶过来了,原来他到医务室借轮椅去了。张医生和我们一起把袁老师扶上轮椅,并嘱咐说:“你们去离这里最近的北大医院吧,到那里一定挂急诊外科!”
我和小李推着袁老师到了地下室,一辆轿车已在此等候。我们将袁老师扶上了车,可是轮椅却怎么也塞不进去,我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司机马上掏出手机打电话:“曹师傅,你赶快把那辆商务车开到地下一层活动室门口,送一位病人去医院急诊……
一分钟之后,一辆商务车在我们身边停下来……
我坐在商务车副驾位置上,眼前的电子表显示3:30分,车过府右街,路过一小学,恰逢小学生放学,大路的西边人行道站满了小学生和接他们的家长,西边半条路也停满了小车自行车和各种各样的老年代步车。我们的车不得不慢慢地行驶,车上人都心急如焚,小李不断安慰袁老师,袁老师有气无力地应答着,司机聚精会神,眼前的路况令他无可奈何……
下午4点钟,我们终于磨蹭到了医院急诊室门口,我和小李赶紧推着袁老师闯进急诊室。
眼前的场面用人满为患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病床轮椅小推车比比皆是,搀着的、扶着的、背着的,还有拄着拐杖的人,呻吟的、问询的、喊人的、叫号的此起彼伏。只有袁老师一声不吭,无精打采,低头不语,斜靠在轮椅上。任何一部描写急诊室的电影电视剧中都不曾出现过的拥挤不堪,忙忙碌碌就呈现在眼前。我脑海里立即蹦出六个字——有什么别有病。
我们三个人按要求先扫健康宝、填流调表格、测体温等一系列规定动作,然后再进急诊室的安全门。我们由于没带医保卡,便按要求填表、输身份证号、挂号……小李跑来跑去,终于挂上急诊外科号(这要感谢大院的张医生事先嘱咐)。急诊科怎么走?护士用手一指地上说,你们就沿着地上的绿色线路走就到了,果然地上有好几种宽颜色的标识线路非常清晰。
我们推着轮椅转到急诊室门前,稍一停留,诊室里年轻的马医生问:“是看外科吧?”
我们答是,对方说“推到这里来。”
我把情况简单向医生复述一遍,马医生继续问:“做过B超或CT了吗?验血了吗?”
我说:“来不及了,这位同事痛得厉害。我们大院的医生看过了,肯定是疝气急性发作,他让我们来看外科急诊……”
马医生说:“先上床检查一下。”此时的袁老师脸色苍白,头发却湿漉漉的,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我们几个人合力将袁老师抬到床上,拉上布帘……我在布帘外心想,人要是无病无灾,就应该谢天谢地,没事就偷着乐吧。
认真的马医生一边检查一边轻声地说着:“你真够坚强的,这么重了才来医院,你应该早点来看急诊,现在比较严重了,我的技术复不了位。但我师傅技术好,不知能不能复位,因为你们拖得时间太长了,我马上叫他来看看。”于是他打电话,无人接听。马医生稍一思索,说:“你们等一会儿,我马上去找他。”
几分钟之后,马医生带着身穿手术室服装的吴医生来了,他们边走边说,应该是在介绍病情。吴医生四十多岁,身材魁梧,说话干脆,动作轻柔。他边检查边问情况,似乎只用了不到一分钟时间,便问:“怎么样,还痛吗?”
“不痛啦!”声音很有底气,这是袁老师沉默一个多小时以来说的第一句话……我如释重负,和小李不由得会心一笑,吴医生真是杏林高手,手到病除,令人不得不称赞他的妙手神功……
吴医生转过身来对我们说:“他(袁老师)现在没事啦,歇一会儿就可以回去啦。不过,以后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应该尽快来医院,千万别硬扛着,否则超过六七个小时后,就会造成小肠水肿甚至是肠坏死,那就必须做大手术了……”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呢?”我问。
吴医生说:“老年人和小孩子都比较容易得这种病。因为老年人腹部肌肉逐渐松弛,所以要避免腹内压增加因素,比如咳嗽,便秘,弯腰提重物,剧烈运动等等,男同志患这病的比女同志多……
“如果不做手术行吗?”我问。
吴医生耐心地说:“你们这同事如果不想做手术,除了平时注意外,可以买一个疝气袋……”
马医生接着说:“出了医院门右拐就有一家店,有卖疝气袋的,现在买了就可以穿上它,暂时应该不会再出问题……”小李悄悄地出去买疝气袋了,我继续向医生请教,有没有一劳永逸、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后不再急性发作了。
吴医生说:“可以做个简单的小手术,但我们医院现在基本不做这类手术了。”
“为什么?”我马上问。
吴医生接着说:“我们主要集中力量研究肿瘤的治疗方法……我知道朝阳医院西院区有一个疝气中心,专门治疗这种病,住两天院就解决问题……”这时小李已经买回了疝气袋……
通过向两位医生请教,我感到受益匪浅……突然,我感觉身后有动静,扭头一看,袁老师已经从病床上蹦下来了,脸色恢复了原来的红润,他边系着腰带,边冲着我们微笑呢,尽管这笑中含有一点点苦涩,但这是幸福的微笑,是感恩的微笑,是劫后余生的微笑。
这真是应了那句俗话“躺着进来,走着出去”。碰到好医生就是患者的福气,感恩吧……我掏出手机看,此时是下午5点整。
我们走出医院,袁老师如释重负地说道:“今天这个感恩节还挺有意义,我除了应该感恩医生,还应该感恩你们……”
请扫描下方 ↓ 二维码关注“秋和随笔”
本公号文章大体分七类,如想看之前发表的部分文章,请点击下面标题看看:
一、北大荒情
《北京六九届怎样炼成的》读《十五六岁闯大荒》《我当团长我的兵》《兵团特务连之歌②》《令人肃然起敬的老连长》《王德正连长的人格魅力》
二、读书札记
新凤霞吴祖光合作书画··《史记》的第一读者··林则徐与徐继畲之争··读毕锋的《中国人的高铁故事》··《毓秀台背后的故事》
三、抒情写意
《赤水河畔的传奇》《山楂树》《沈园之千古绝唱》《走进兰亭》《伊春颂》《圆明园记》《窗外的风景》《都市中的宁静》《五大连池记》
四、医者仁心
《赞眼科医生徐冰》《跟随专家医务体验》《合作愉快的申虹医生》《关注阿尔茨海默症》《医者仁心台卫平之三》《致敬,李兰娟院士》
五、域外见闻
观广岛和平纪念馆··《弹丸之地卢森堡》··在墨西哥看行为艺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发现了什么》··再谈《共产党宣言》诞生之地
六、七彩人生
《范敬宜的为政为文》《范敬宜的诗词佳话》《记者职业很神圣》《画家雷建》《摄影家钟观永》《书法家魏天顺》《指挥家卞祖善》《曲汝铎<生日歌>》《女记者放歌新时代》
七、亲朋佳作
《情系北大荒》《刘智明院长两件事》《好看的警察故事》《寻找“团泊洼的秋天”》《护士礼赞》《请杨振宁教授题字》《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