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路一本书——读毕锋的《追风逐梦——中国人的高铁故事》》
读毕锋的《追风逐梦——中国人的高铁故事》
先说一人,这便是人民铁道报总编辑毕锋,一位从事30多年新闻工作却自认还年轻的好记者。他的作品获得过20多次国家级和省部级新闻奖(其中3次中国新闻奖),他还获得过长江韬奋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最近我与毕总偶然相识,却由于都有相似经历而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再说一路,便是世界屋脊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青藏铁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至格尔木市,于1958年开工建设,26年后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铁路,尤其是格拉段1142公里,90%在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海拔达5072米。毕锋所在的人民铁道报社为了及时报道二期工程的建设情况,开工伊始时就决定在格尔木建立记者站。毕锋主动请缨去驻站,从此他和这条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结缘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曾记得前些年我们在西藏召开全国记者会时,很多与会者晚上头痛得睡不好觉,其实是大脑缺氧反应。毕锋却在这里一次驻站4个多月,之后十多年一直追踪报道这条高原铁路,先后14次登上雪域高原,横穿无人区,9次跨越唐古拉山,4次采访全线,成为在“生命禁区”的这条铁路线上留下最多足迹、报道青藏铁路最多的记者之一。
最后说一本书,便是毕锋记录中国高铁建设发展的呕心沥血之作《追风逐梦——中国人的高铁故事》。在此我要多说几句,尽管毕锋写过数以千计的新闻作品,但我只想说说他这一本书。因为这是中宣部对其作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给予支持出版的一部最新力作。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高铁铿锵有力的脉搏跳动,聆听到高铁建设大军战天斗地的坚实脚步,能够了解到中国高铁延伸到祖国四面八方的艰辛过程,能够看到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的壮观情景,能够欣赏到各族儿女因高铁开通带来幸福的欢快歌声……
我读过这本书后知道,中国高铁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张靓丽名片,不仅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而且也成为走出国门,闪耀世界的中国品牌,无论硬件和软件很多都是能拿得出手的优质品牌……中国人建设高铁过程中有很多可歌可泣,令人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毕锋在这部书中只给我们讲述了一小部分,但这足以使本书成为人们了解中国高铁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本知识普及读物,成为揭开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的奥秘,进而掌握中国高铁如何从北京延伸到祖国各地、再到如何走出国门的一把钥匙。所以我想说,读者如果想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中国高铁、了解中国人的高铁情结,请你读读这本《追风逐梦——中国人的高铁故事》吧!这本书不但让你开卷有益,还会让你感到收获多多。
我在和毕锋闲聊中得知,毕锋最初到格尔木,就是想报道好青藏铁路的建设情况,因为这条线路是在生命禁区穿过,肯定会碰到一系列前所未遇的世界性建设难题。那里一年四季高寒、缺氧、强紫外线。当地民谣说:“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上了风火山,进入鬼门关。”艰苦的环境,恶劣的条件,可想而知。为此,毕锋在采访中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冲到建设和抢险的第一线,职业的敏感使他感到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有新闻的地方,越是需要记者们去报道,去大书特书铁路建设者们不畏艰苦和牺牲的精神风貌。
因此,毕锋在氧气稀薄的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上采访,和建设者们一样“缺氧不缺精神”;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雪水河工地,他跳进坑里差点被钢筋扎瞎眼睛;在昆仑山发生8•1级地震后,通讯中断,别人都纷纷下山避险,他为了收集第一手素材,却迎着危险往山上赶;面对余震不断,他坚持在震区采访抗震救灾,晚上把宿舍的瓶子都倒立在地上及窗台上当做预警用,睡觉不敢锁门,为的是能及时发现震情随时冲下楼避险。后来证实,在这次地震后的十多天里,昆仑山一带大小余震发生了1000多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要讲好中国故事。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中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故事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坎坷命运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我觉得他们都是些似曾相识的人物。我发现毕锋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他笔下的律师、博士、艺术家、国企高管、机关干部、民企老总、工程师、铁路工人、列车员……各行各业、各个岗位的一系列人物带着自己的故事走进这本书中,陆陆续续融进我们的生活。这些人物与中国高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一个个他们与中国高铁息息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毕锋画龙点睛般的叙述娓娓道来,人物活灵活现,或生动有趣,或感人肺腑,或令人肃然起敬……想必这是本书吸引读者的主要因素。
例如大学毕业生张亚希,由于父亲常年在高铁建设工地,她幼时的生活中常常缺少父亲的呵护,因此偶尔会有思念和抱怨,但她大学毕业后却主动来到父亲的工地,与父亲一起并肩战斗,成为第二代高铁人(见下图)。
例如京张高铁项目部领工员刘建林,不忍心70多岁的母亲留在老家做空巢老人,毅然将母亲接来。这位孝子从此背着母亲建高铁,转战在各个高铁工地上,尽职尽责尽孝的精神感染了周围的人们,此事已被传为佳话。
例如北京奥运博物馆员工田恩祯,这位漂亮姑娘的父母在北京,她也工作在北京,自从嫁给了一位帅气的天津小伙后,手中拿着中铁银通卡,几乎每天乘坐高铁往返京津,这种双城生活是因为高铁提供的便利和快捷。
例如上海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冯思科,他坐过绿皮火车,硬座、软座、硬卧、软卧,以及高铁的一等座、二等座,他自认为是中国高铁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他和担任高铁列车长的妻子相知相识相恋是因为一条围巾的失而复得,从而成就了一对俊男靓女的甜蜜爱情。
例如中铁物资集团东北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利平,他从自己参与建设中国高铁的过程中体会到,高铁改变生活是一句实实在在心里话,因为有了高铁,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多,他认为铁路要走出去,要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高铁。
例如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总建筑师周铁征,他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高铁站应该建设得既有“颜值”,更有内涵,在四通八达的铁路线上,千万个大大小小的火车站就好比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他还要继续精心打磨好高铁线上的珍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亮眼的惊喜。
……
高铁的建设者、管理者、从业者及各行各业的人们与高铁有关的故事非常之多,毕锋摘取了其中30多个有趣的故事集结成了这本有趣的书,相信一定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乐趣和享受,阅读之后还会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毕锋有一句口头禅,好记者永远在路上。30多年来,他在三九天到漠河采访,是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的严寒,照相机都冻得罢工了,钢笔圆珠笔芯的液体都凝固了,只好用铅笔记录。三伏天在三亚采访,体验最南端粤海铁路渡轮50多摄氏度高温下的机舱工作,尽管汗如雨下,仍然一丝不苟拍照。风沙最大时,他到距离最远的新疆喀什,感受一线职工坚守大漠戈壁的品格,风餐露宿是一种新常态。春水漾漾时,到东极抚远,探访铁路人迎接照射到共和国大地上的第一缕曙光,那喷薄欲出、冉冉升起的太阳,给人由衷的自豪与振奋……
共和国幅员辽阔,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新奇的、平凡的故事。毕锋是善于总结故事、讲述故事的优秀记者。他所写的中国人的高铁故事,是将生活中这种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情况下发生的有趣故事梳理出来,奉献给了广大读者,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
请扫描下方 ↓ 二维码关注“秋和随笔”
本公众号文章大体分七类,如想看之前发表的部分文章,请点击下面标题看看:
一、北大荒情
《兵团特务连之歌②》··兵团战士喜欢的歌··北京六九届怎样炼成的··北大荒知青最懂爱恨情仇··读《十五六岁闯大荒》··忆特务连战友东国樑
二、读书札记
新凤霞吴祖光合作书画··醯醢与三味书屋··“人在做天在看”出自哪里··诸葛亮与马谡··《史记》的第一读者··汉献帝是了不起的人物··林则徐与徐继畲之争
三、抒情写意
由《廊桥遗梦》谈中国廊桥··《山楂树》··走在长安街上··感恩节与感恩··吴金河摄《最美金秋》··过生日感觉真好··沈园之千古绝唱··扈志恒摄《鸳鸯系列》··《走进兰亭》··《大俗大雅王羲之》··《沧海桑田刘公岛》
四、医者仁心
《赞眼科医生徐冰》··跟随专家医务体验··赞葛氏捏筋拍打疗法··合作愉快的申虹医生··关注阿尔茨海默症··赞白衣天使高媛··《医者仁心台卫平之三》··致敬,李兰娟院士
五、域外见闻
弹丸之地卢森堡··徐继畲与华盛顿纪念碑··仙人掌做成美味佳肴··在墨西哥看行为艺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发现了啥··观广岛和平纪念馆··埃菲尔铁塔的爱情故事
六、七彩人生
同学聚会更无前··记者职业很神圣··书法家韩宁宁跨界京剧··摄影家钟观永··彭书民中外师生书画展··最美村官裴春亮··金牌工长钱宗刚
七、亲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