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人刘亚东》

赵泽琨 秋和随笔 2023-10-11

    秋和小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行业商协会第四党委书记、中国农影中心原党委书记兼主任赵泽琨正在撰写“百名媒体人”系列,他告诉我刚刚草拟完南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位院长、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刘亚东。我希望他发来看看,看了之后觉得果然是我所熟悉的、被誉为“网红总编”的刘亚东,便想先发在我的公众号,获得同意后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前不久,一篇推文在舆论场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华为老总任正非读完之后专门签发通知要求公司全员学习这篇文章。什么内容的文章如此魅力?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提出卡脖子问题三年了,许多人还不明白,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文章说,科学支撑着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中国持久繁荣有赖于科学繁荣。该文用严谨科学又形象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厘清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文章观点既振聋发聩,又不乏诙谐幽默。他说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像哑铃的两端。简单说,规律的运用是技术,而技术运用的背后支撑是科学;科学帮助我们认识和发现自然,而技术帮助我们征服和改造自然……

据此,作者进一步深刻提出:一个现代化强国,不仅要有技术,而且要有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必须拥有一大批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科学发现,以及众多能够领导世界潮流的科学大师。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

中国在诸多核心技术领域被他人卡了脖子,但这只是表象,问题的实质是我们的基础科学领域还有不少方面落后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

对这个严肃的问题,一些脑筋“灵活”的人便开始贡献“聪明才智”,中国只需要搞技术开发,而把科学研究这种很难立竿见影出经济效益的苦活累活留给那些西方发达国家,等他们研究出了成果,我们再做应用,这样行不行?作者对此类异想天开的说法予以否定。

把科学和技术说的如此清楚和明白,因为作者是曾经担任过驻海外记者,做过多年科技报道,对我们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长期以来缺乏注重科学研究的现象做了深刻反思,作者呼吁要去功利化,改变对科学的肤浅理解。

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篇短文之所以能够迅速圈粉,让广大网友们认同,至少应该是文章表达了大家的意愿,说出了大家想说没有说清楚或者没能想到的话,这篇短文的作者就是公众号“报人刘亚东”的资深媒体人。

亚东自幼聪明淘气,是北京市有名的学霸,高考上了清华大学,又希望到北京大学学习。果然,研究生毕业后到北大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被派到美国,任科技日报驻联合国暨纽约首席记者,在此岗位上工作了五年多。亚东是报人,他当过记者,主任、副总编,直至担任科技日报总编辑,让人敬佩的是,他不但学业扎实,更是一位冷静智慧、有独立思想、有独到见解并敢于发声的、懂科技又懂新闻的报人。

记得几年前,我国经济总量进入世界第二,一些人曾被这种成就冲昏了头脑,部分媒体的报道更是有些膨胀,在某种情况下,舆论氛围灌输的是一种战狼形象,似乎我们很厉害了,似乎实现超美指日可待。作为科技日报总编辑的刘亚东没有人云亦云,而是组织一批骨干记者,认真精心策划了二十多期相关报道,并利用新媒体等各种手段,及时发声。这组报道客观解析了我国有关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不足,提出卡脖子的核心问题,及时引导社会舆论,在社会上和科技领域影响很大。让人服气的是,亚东还在中国科技会堂一个论坛上发言,娓娓道来,令听众耳目一新。

他演讲的主题是我们国家没有厉害到科技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在不少方面还受制于人。他有理论深度、有事实依据的演讲视频,至今还在社会上流传,因此,有人好心提醒他,最好不要再说了,不要把自己放在火上烤了。亚东回应,我说的都是事实啊,说出来才能体现一个媒体人的责任心和良心。他认为,科技日报作为一张国家科技领域最权威的媒体,有责任让国人了解科技领域中的一些事实真相,不能误导舆论,误国误民。

让亚东感到欣慰的是,社会上对他的演讲反响挺好,评价他敢讲真话实话内行话。但出人意料的是,不久后社会上却冒出了一些无中生有的谣言,说刘亚东那次演讲之后,有上级领导给他打招呼并施加压力,亚东闻知付之一笑,其实根本没有。

亚东对我说,他那次演讲后,没有领导给我打招呼,或施加任何压力。我离开科技日报与此事没有任何关系,但外界有人这样猜测,也传到我自己的耳朵里,让人觉得十分可笑。事实上,是南开大学把我作为高端人才并以较高年薪来报社挖我的,况且我很早以前就有个愿望,当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很神圣的职业,这样我们一拍即合。试想,如果我在原单位犯了原则性错误,南开大学怎么敢引进我?这件事,我一直认为谣言总会不攻自破的,因此还不曾在任何场合做过任何解释。如果藉兄之大作澄清此讹传,倒是会增加一些额外的信息量。

聊侃天下大事小事,不唯上,不唯书,只维实,从不哩格儿楞。这是刘亚东公众号的留言,也是他做人做事的格言。面对社会热点话题,亚东总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在全社会讨论共同富裕时,亚东说,共同富裕绝不仅仅是分好蛋糕的问题,而争取把蛋糕做大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共同富裕的要义是共同加富裕,其落脚点是富裕而不是贫困。他提醒一些人不要盯着共同,忘了富裕。面对公共事件频发的中国转型时期,他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政府一些部门要摈弃傲慢,公众百姓要放下偏见。

独立思考之独立人格,已融入亚东血液里。他常常告诫学生们,无论遇到好事,坏事,还是不好不坏的事,每个人都尝试着不去跟风,更不要炒作,到那时,我们的民族性格就开始成熟了。

有人说,亚东做媒体一根筋,做人也一定是个杠头。其实不然,生活中的亚东很随和,爱说爱笑爱唱歌,他唱歌时的男中音相当浑厚,具有很深的艺术功底。他也很会说话,说出的话幽默风趣并蕴含着深刻哲理。当年我们都是首都新闻圈的熟人,一些媒体主办的社会公益活动需要其他媒体领导支持,他只要有空都是有求必应,所以大家经常见面,亚东总是乐呵呵地与各位打招呼。在座谈研讨会上,对人对事请他点评几句,他从不推诿扯皮,言谈话语中没有假大空的套话,以至于别的媒体领导开玩笑说,亚东代表我们了。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山西晋城搞完活动回京,没有始发火车,我们一行七八个人没能买到座票,公务在身又必须马上赶回单位。我们转车河北邯郸只有无座票了,咋办呢?我和另一位媒体领导建议给每人准备个小马扎。征求大家意见时,亚东痛快地说,这是优中选优的办法,我支持。他的随和与豁达也影响了其他同事。

说真话、说实话有时是要付出代价的,亚东有时讲话太实在而显得似乎有点另类,但我们这个时代又太需要这样的人了。亚东是幸运的。就在他推出那组科技系列报道,以及他的关于我们在一些科技领域还没那么厉害的演讲后,他的知名度、影响力更大了。这个时候,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媒体,受邀到南开大学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他高兴地说,传道受业这个平台好,是个培养传媒人才的地方,我很喜欢。亚东可以把自己的新闻观和传媒理念言传身教给新一代有志于做新闻的学生。

刘亚东总编辑转任南开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看似偶然,实则隐隐约约表达着一种现象,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今天,由办报的新闻人转换讲台担任高等学府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并非个例。如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就曾经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方日报社社长范以锦担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人民日报副总编米博华担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光明日报副总编沈卫星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如果数一数近些年到大学中发挥余热而任教的老报人更是不胜枚举。办报人走进大学教授新闻传播业务,是一种好现象、一种大趋势,是一种新闻内行人在更大的新闻业务圈子中良性循环的体现,是媒体人换了个舞台而已。他们仍然在继续从事着与新闻传媒业务相关的事业,这种现象和趋势非常有利于新闻学科更好的创新、融合、拓展、进步。

刘亚东现在的工作更忙了,由于他的人缘好,业务水平高,一些社会活动的主办单位依然乐意邀请他参与,希望他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只要他有时间都会乐呵呵地答应。他的腰杆依然挺得直直的,遇到他发言的时候,他依然会说出自己认为是实事求是的实话和一针见血的真话。尽管他现在不再指挥编辑记者编报纸,却在教育领域培养着新一代媒体人。他的微信公号依然是报人刘亚东”。


请扫描下方 ↓ 二维码关注“秋和随笔”

本公号文章大体分六类,如想看之前发表的部分文章,请点击下面标题看看:

、北大荒情

《北京六九届怎样炼成的《我当团长我的兵》《兵团特务连之歌②》《北大荒的退役军人王德正》

二、抒情写意

关羽成为武圣的故事《走进兰亭》《圆明园记》《都市中的宁静》喜欢<父母爱情>的10个理由

三、医者仁心

跟随专家医务体验《医者仁心台卫平》致敬,李兰娟院士》《感恩节发生急诊故事

四、域外见闻

观广岛和平纪念馆《弹丸之地卢森堡》《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发现啥》谈<共产党宣言>诞生地

五、七彩人生

忧乐天下范敬宜指挥家卞祖善》《曲汝铎生日歌》《女记者放歌新时代》《女记者李星》

六、亲朋佳作

《刘智明院长两件事》《好看的警察故事《寻找团泊洼的秋天》《护士礼赞》《梁思成与林徽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