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
王红丽
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
河南省剧协副主席
2023年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也是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建团30周年。作为全国首家省级民营剧团的创始人,能够成为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我深感荣幸并深知不易,回想自己两次进京夺梅之路,尽管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但仿佛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
1988年王红丽和父亲王豫生同获首届香玉杯艺术奖
1993年,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出人、出戏、走正路"的办团宗旨,"一高一低"的办团理念,即艺术水准高起点、服务层次低着陆和"两手抓"的艺术追求,既要抓吃饭戏又要抓精品戏。我的心里一直做着一个"梅花"梦,剧团成立之初,我便挑选了《风雨行宫》和《美女涅槃记》两个剧本作为建团大戏,立志创作排演出好戏,进京夺取"梅花奖"。小皇后豫剧团的艺术总监是著名导演余笑予、我的父亲王豫生,我的妈妈王素珍是常香玉大师的入室弟子,担任经理负责经营,我担任团长兼领衔主演,我们成立了以著名导演余笑予、著名音乐设计王豫生、著名舞美设计柯仲奇等为主创的最强创作班子。在22天的时间里,我们创排了原创剧目《风雨行宫》,移植剧目《美女涅槃记》,又恢复了《春秋配》《抬花轿》《秦雪梅》《泪血姑苏》四台传统戏。《风雨行宫》和《美女涅槃记》在郑州人民剧院首演之际,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同时宣告成立。省里的领导和专家看了由我主演的这两部大戏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作为全国首家省级民营剧团发展之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认为我在艺术上的进步是质的飞跃,鼓励我去夺“梅花奖”。信心满满的我恨不得马上就去北京演出,这时我的义父余笑予先生对我提出了“必须演出100场才能进京夺梅”的要求。只有经过舞台上的千锤百炼,才能够让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感人。妈妈立即行动起来,围绕着进京路线联系台口,记得我们是在炎热的夏天先去的焦作地区演出了40天,非常受欢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焦作一个煤矿演出《风雨行宫》时,当时天气很热,但剧场座无虚席,观众掌声不断。第二天上午,我在街上看到很多人穿着白色的文化衫,上面写着“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演绝了”,他们对我说是自发的去印的文化衫,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好的戏,我听了很感动也很高兴,更增加了我夺“梅花奖”的信心。接下来我们又演到了山西、演到了河北,经历了夏秋冬,整整演出了半年,在河北满城演出结束后进京时,我们一共演出了100场。我们真的是历经了千辛万苦,是一站一站演到北京的,夏有蚊虫叮咬、冬天吃雪吞冰,也更让我懂得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正含义。
我们全团进京后就住在护国寺附近的防空洞地下室,1994年12月,在一个雪花飞舞的晚上,《风雨行宫》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时,我们邀请了北京的几十位专家前来观看,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先生和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等领导也前来观看了演出,全场座无虚席,现场气氛热烈、掌声雷动。演出结束后,高占祥部长还题诗题字赠送了墨宝"梨花千树风飞雨、中州一枝报春梅"。在第二天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郭汉城、刘厚生、赵寻、曲润海、姚欣、谭志湘、胡芝风等20多位专家老师一致认为《风雨行宫》是一出难得的好戏,对我的表演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作为民营剧团勇于改革,锐意创新,精神可嘉。听说我们是一站一站演了100场演到北京的,专家老师们被我们能拼搏肯吃苦的精神感动,我们是唯一的以这种方式进京夺梅花奖的剧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戏剧》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首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郭汉城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敢于弄潮》的文章,称赞我“人小志不小、人小艺不小,是戏曲改革的弄潮儿”。北京演出结束后,我们又赴天津大港油田演出,接下来又赴河北、山西,一站一站地演回河南。得知我荣获第12届“梅花奖”的消息时,我正在南阳社旗演出,《南阳日报》记者专程采访了我,采访文章发表在了《人民日报》海外版。记得我是去成都领的奖,当时我正带团在农村演出,接到通知后匆忙回家整理行囊奔赴成都,在成都领奖非常隆重,住的是五星级酒店,吃的是大餐,又安排了观摩参观考察活动,遗憾的是由于有演出,我只能领完奖就回去。我回到河南下了火车就坐汽车赶到漯河,当时演出条件非常艰苦,我们都是自带行李打地铺,这与在成都领奖享受的待遇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坐在地铺上半天才缓过劲儿,我也很清楚,鲜花掌声代表过去,我是一名“梅花奖”演员了,应该在各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梅花要开在人民群众心中,才对得起“梅花奖”这个称号,要做一朵在舞台上绽放的梅花。
1994年王红丽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风雨行宫》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展演活动和文化部"金三角"交流演出活动,并且荣获大奖。我获得了“梅花奖”之后,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演出的台口更多了,演出费也提高了,平均每年都要在基层农村演出300余场,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我本人还创下了五一劳动节期间,在安阳一天演出五场《风雨行宫》的奇迹,为老百姓唱好戏,累并快乐着。
200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作为一名戏曲演员,我是幸运的,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让我和小皇后豫剧团能够茁壮成长,我们决定排演《铡刀下的红梅》作为建党80周年献礼剧目。2001年,在石榴花开的红五月,《铡刀下的红梅》正式投入排练,还是《风雨行宫》的主创人员,还是民营剧团的排戏风格。为了节约成本,团员们人人都是多面手,个个都是能工巧匠,在舞美制作上全团男女老少齐上阵,演员成为了木工、裁缝,制作平台和幕布、服装,乐手成为了电焊工,制作布景、平台,扮演儿童团员的学员们用稚嫩的小手粘梅花和冰花树,舞台上下干得热火朝天。《铡刀下的红梅》主要舞美装置是一个大转台,我们在请来的舞美专家指导下,只花了八千元的成本就完成了大平台制作。刘胡兰的故事家喻户晓,歌剧、戏曲、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均有呈现,如何能够突破以往的形象,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刘胡兰,对导演、对我来说都是挑战。我以前很少演现代戏,获得了“梅花奖”以后,经过8年的舞台演出实践,我也想在艺术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我非常喜欢余笑予导演的座右铭"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这也是我艺术道路上追求的方向。我想塑造好刘胡兰,圆10年前的那个梦。早在1990年,余导就想给我排刘胡兰,也给我讲了他心中的刘胡兰形象,让我眼前一亮,觉得视角独特,与众不同,以往的刘胡兰都是高大上的英雄形象,余导所说的刘胡兰是个邻家农村女孩的故事,是逐渐成长为少年英雄的,从刘胡兰的“小”作为切入点。她梳着一条大辫子,很爱美,也会犯错,同时她又是有血有肉的人,全剧通过一枚发卡、一块铜板、一条辫子,把对党的忠诚、祖孙情、姐妹情表达出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经过10年的酝酿构思、两个月的排练,2001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那天,《铡刀下的红梅》在郑州黄河影剧院首演,再一次引起轰动。《河南日报》《大河报》等新闻媒体对演出进行了详细报道,我记得有篇文章用了"可爱、可信、可亲、可敬"8个字来形容我塑造的刘胡兰形象。为了进一步打磨提升《铡刀下的红梅》,时任河南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荆桦先生专程赴京邀请了赵寻、曲润海、薛若琳、姚欣、张玮、方掬芬、姜志涛等26位专家老师来郑州看戏,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剧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好戏,是优秀的红色经典剧目。赞赏之余,有的老师坦言,刚得知我们要排刘胡兰这个戏之后有点担心,认为这样的题材不好搞,很难出新意;有的老师担心我的年龄问题,在表演上会不会做作装嫩。看完演出后,专家们所有的顾虑都打消了,有的老师风趣地说,没想到继《风雨行宫》后,小皇后剧团又排出了一台精品剧目,豫剧小皇后不仅没变老,反而越来越小了,这是对我最好的鼓励。在专家老师们的强烈建议下,我决定进京演出《铡刀下的红梅》,同时凭借该剧申报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
2002年元月,应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的邀请,小皇后豫剧团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了《铡刀下的红梅》,又一次在北京引起轰动。由郭汉城先生撰写的《寒凝雪炼绽红梅》和刘厚生先生撰写的《王红丽和她的小皇后豫剧团》评论文章,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在随后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既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们是民营剧团,是依靠市场求生存、求发展的,河南农村的老百姓喜欢看传统戏,这部红色经典剧目是否能够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还要在市场上接受检验。从北京回到河南,我们对该剧又进行了加工提高,又联合河南省教委把该剧演到小学、中学,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通过观看这部红色经典剧目受到了教育并了解了戏曲艺术,可谓一举两得。我们又把该剧演到了田间地头、基层工矿,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成为了继《风雨行宫》之后,我团的又一部代表作。通过近一年的演出实践,我自身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2002年王红丽获得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
2002年底,应中国剧协邀请,《铡刀下的红梅》再次赴京演出, 并凭借该剧我荣登第20届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榜首。2003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20周年纪念演出及颁奖典礼。我成为了豫剧首位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自此,河南小皇后豫剧团迈上了新台阶,《铡刀下的红梅》先后荣获了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优秀电影作品奖、文化部国家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之后,我如愿以偿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被评为全国第三届"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王红丽和众弟子同唱《铡刀下的红梅》唱段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30年来,创作排演了《风雨行宫》《铡刀下的红梅》《大明皇后》《三更生死缘》《五凤岭》《刘荣下南京》《花喜鹊》《泪血姑苏》等26台原创剧目,拍摄了《铡刀下的红梅》《大脚皇后》《花喜鹊》《花好月儿圆》《洪河女儿》5部戏曲电影,其中《铡刀下的红梅》《大脚皇后》荣获了第二十九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铡刀下的红梅》被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影片,《花喜鹊》荣获了国家广电总局精品电影奖,《花好月儿圆》荣获了第三届中国戏曲电影节最高奖"评委会荣誉奖”。我怀着敬畏之心、感激之情,带领着小皇后豫剧团把根深深扎在基层农村。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为老百姓唱最好的戏,弘扬发展戏曲艺术、培养好戏曲人才,才能对得起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这个称号。《铡刀下的红梅》《风雨行宫》入选了文化部首届"名家传戏"活动,我的徒弟周红梅、李诗分别饰演了金桂和刘胡兰,我目前收了96位徒弟,大部分都是来自最基层的民营剧团的演员。通过努力学习和大量的舞台实践演出,徒弟们崭露头角,许多徒弟在观众中有了知名度,在河南省的戏剧大赛中荣获了表演一等奖。民营剧团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2012年王红丽拍摄戏曲电影《铡刀下的红梅》《大脚皇后》在第2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获“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了新的目标和发展规划,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我们要积极拥抱互联网。我们在网络平台直播唱戏教戏,传播戏曲艺术,深受广大网民群众的欢迎,我和徒弟们成为了网红,和河南著名餐饮企业阿五黄河大鲤鱼合作推出"吃豫菜听豫剧",把豫剧唱到普通老百姓餐桌前,让食客近距离感受到戏曲之美。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先生在实地考察后,说豫菜豫剧是河南的两大文化名片,小皇后豫剧团和阿五餐饮是强强联合。通过两年的实践,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戏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还在郑州的小学创办了小皇后戏曲社团,培养了一大批小刘胡兰、小苍娃,带领孩子们登上央视晚会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春晚。30年来,小皇后豫剧团共招收了五批学员,今年我们决定再招收一批学员,以团带校培养,我们开展的是爱心公益活动,主要招收孤儿、贫困家庭的孩子,学费,吃住全部免费,我们要把这些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培养成才,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支持与厚爱。
王派“全家福”
近几年,我也走出了国门,在海外华人和外国友人中培养了10个花木兰和10个穆桂英。同时,我通过参加当地的大型演出及公益活动,在海外宣传弘扬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戏曲。作为一名“梅花奖”演员,我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着河南小皇后豫剧团进行全方面的发展,争取多排好戏,讲好中国故事,为戏曲的弘扬传承贡献力量!
★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 —— 我的“梅花奖”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卢巍
设计制作 孙竹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