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届年轻人,喜欢一个人高潮

半城会 2024-04-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易简读书 Author 读书主创团





作者:小狼女
来源:易简读书(id:yijaindushu)





文丨小狼女

中国独居人口2018年达到7700万,2021年这个数字将增至9200万。
 
独居比例如此高,就一定不能忽略这种社会心理 —— 孤独
 
国内一项对感到孤独的职场人调查显示,75%的人每月至少会花1000元来排解孤独。
 
过去,餐厅吃饭、影院看片、KTV唱歌都是一个人的狂欢,现在餐厅里,你会发现越来越多为“一人食”设置的餐区,一人K歌、一人旅行的定制服务更是越来越多。
 
阿婷去年辞了职,加入自由职业大军,就迷上了一个人旅行,“闺蜜都在上班,兴致勃勃订下的出行计划随时会凉,一人走走也很有意思,累了就订酒店休息。”
 
28岁的冰哥,周末一般窝在沙发看付费视频,闲来打两局“吃鸡”,看看直播平台打赏网红,一日三餐全靠外卖。但他倒是觉得自由,一直未找女朋友。
 
当代年轻人更喜欢独来独往,就是因为有足够多产品和服务替代了人的陪伴。孤独心理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心理,但大众对之了解的还很少。
 
当代90后多是独生子女,孤独感与生俱来,对孤独更加敏感,应当引起重视。
 
 

那些过度孤独的人
终将死去
 
看过NHK一则印象深刻的报道:
 
一位男性肝硬化死亡,但记者发现他的房间里有大量空酒瓶,却没看到药物、医疗卡之类的。
 
杀死他的不是肝硬化,是孤独。20多岁的他,经常会到海边冲浪,28岁结了婚,有了孩子,一帆风顺。39岁,他离了婚,过起了独居生活。40多岁时,父母去世,和亲戚的关系慢慢疏远,朋友各有各的事,他的生活里只剩下工作。
 
切断他和社会的这条最后链接的,是三年前验出的糖尿病。因为患病,不得不大量请假,第二年失去了工作。他曾努力找工作,但找不到。’
也不知哪天起,他开始闭门不出了 —— 他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欲望。
 
书中有句话,“孤独的背后,是对人群的敌视。”


孤独是个很虚化的词语,但在这则报道里,你会发现孤独就是失去社会链接,失去价值感。
 
中国独居青年越来越多,难以想象NHK报道的这位男性,会不会是很多人活到中年的宿命。
 
一人食,一人居,一人旅行,和社会的链接越来越少,当撞上了失业潮,一点点失去社会价值感,也失去生存的欲望。
 
而且,“孤独死”正在年轻化。日本去年发布《第三次孤独死现状报告》,日本29岁以下年轻男女孤独死比例已经分别占到3.2%和8.9%。
 
总以为”孤独死”只会发生在失去自我照料能力的老年人身上,从未想过会发生在20多岁这般灿烂的年纪。
 
过度孤独,是真的会致死,不论年纪
 
 

孤独源于过分追求优越感
 
人们的孤独感,源于封闭,不愿和人交流,他们看起来不会危害社会和伤害他人,背后隐藏着难以言喻的敌对和好战情绪。
 
而这种敌视,来源于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1918革命大爆发,一个男人觉得生活枯燥乏味,突然想结束他的生命。
 
他从小被宠爱着长大,父亲也特别看重这个长子。读书时他名列前茅,毕业后接手父亲对产业,刚开始对员工很好,高薪支付,还会满足合理要求。
 
然而,革命爆发后,行业经济不景气,员工的很多意见变成了烦人的意见,他不想接受,只想远离这群人,最快的方法就是永远离开这个世界。
 
不难发现,他带着强烈的孤独感,对人群有着看不见的敌视。这种敌视来源于,他太想证明自己是一家之主,唯一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权力支配他人。
 
他追崇权力,当这种优越感得到满足时,他是宅心仁厚的管理者,可当权威受到威胁, 所有的教养和公道就消失了。
当现实给了他一棒槌,他对工作的兴趣也慢慢消磨,想放弃这份事业。
 
为什么他那么想追求这种优越感?
 
就是因为他怯懦,他害怕失去,当失去了某种东西后,他的心理就会崩盘。
 
一个人过度追求优越感,就会在人群中失去自我,甚至游离在自杀和犯罪的边缘。
 
 

优越感的另一面,是自卑
 
每个人都会有追求优越感,只是有些人特别强,过强意味着自卑。
 
安妮,一个14岁的女孩,本来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同学很喜欢她,可到了高中后,很多同学都比她优秀,老师不再表扬她,她彻底觉得自己很失败。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自卑,所以要追求优越感的案例,而她也因为优越感得不到满足后,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被点燃了。
 
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长姐和二姐体弱多病,全家人都在照顾两个生病的女儿,安妮自然被忽视。后来安妮有了弟弟,弟弟机灵,但也身体不好。安妮慢慢发现,比自己大的、小的都得到了家人的宠爱,唯独自己像个无足轻重的人。
 
原生家庭没得到的关注,安妮却在学校得到了。她以获得他人的称赞为人生目标,初中优越感得到满足。可到了高中,安妮又再次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人物,彻底崩溃了,后来离家出走,把自己的人生过的一塌糊涂。


我们常说一句话,晒什么缺什么。当一个人拼了命地想证明自己,好胜,总想赢别人,你就能知道这个人的自卑感有多强。
 
阿德勒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专横的背后是怯懦,优越感的另一面是自卑。”
 
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类似的心路历程,不用慌张和自责自卑是种很正常的情绪。它不是一种绝对性的坏东西,可以将你推向自闭的边缘,也可以给你超越自己的动力。
 
所以,你自卑不自卑不重要,不去逃避社会最重要。
 


培养社会感
是最好的克星
 
人活在这个世上,三种东西支撑着:职业发展、社交关系、亲密关系。
 
也就意味着,当这三种东西缺了哪一样,你都会感受到不舒服,那种和世界的隔阂和隔离就会产生 —— 你丢失社会感。
 
阿德勒则梳理成三个方面,启发你从中获得社会感。
 
  • 职业发展


我们有职业,有工作的最初原因,是吃饱穿暖。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从工作中除了获得资源,还会和社会建立了链接,得到价值感。
 
家庭主妇90%都有强大的孤独感,包括抑郁症、躁郁症的背后都有孤独感膨胀的因素。她们丢失了职业发展关系,慢慢落后于时代,没了价值感和社会感。
 
时至今日,职业给我们的往往不是生存资料那么简单,还有心理层面的社会价值感,你不能轻易丢掉你的职业。

尽量不要做家庭主妇,到公司去、到社会去、到好友扎堆的人群里去,这样你会活得更加欢快、更加生龙活虎、更加牛逼哄哄。
 
  • 社交关系


精神病患者一般是对他人失去了兴趣。阿德勒曾经处理过像狗一样生活的精神病女孩,她不承认自己是人类的身份,整天像狗一样趴着。
 
后来,一个护士陪伴,聆听,还有多次被咬后依旧关心她,这女孩才慢慢感觉到人的反应,对这个护士产生了关注和兴趣,才有了学人的动作。
 
一个人活在社交中,不一定为了什么利益,但一定是要保持对不同人的兴趣,你才能看到这个“人”的世界的趣味性,社会感就会建立起来。
 
能外出就尽量不要呆在家里,在下雪的晚上,邀三五好友,点一盘火锅,可辣可不辣,当人间的烟火缓缓升起的时候,举杯欢庆,孤独会离你很远很远。
 
  • 亲密关系


爱情从不单纯,现代人的婚姻更讲究同频,原因就是,伴侣关系不再是女人依附男人,更像是一种社会合作。
 
能经营长远的关系,一定不是靠着生理上的荷尔蒙刺激,而是有着理性层面的东西。
 
阿德勒认为,如果单纯是为自己,你完全可以不结婚,婚姻上为了长远的人类发展思考而做的选择。当有了这样的思维,很多婚姻问题就不会那么难搞和局限。
 
“所有失败者都有个特点:不愿意也无法融入社会。
 
正如开头我说的,孤独死好、犯罪好,这些人都是自己斩断了和社会的联系,对他人失去了兴趣,对这个世界失去了感觉。
 
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肉体虽活,灵魂已死。
 
我不相信谁出生就没有社会感,只是困难和所谓的真相中丢失了勇气、信心,甚至是希望,还觉得人生本该如此。
 
我绝对相信,每个人本身都有和人链接、合作的欲望。很简单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生活,是不需要语言的,就是因为人和人间需要交流合作,才有了语言。
 
比起个体优越感,人们是更加倾向追求社会感,不用质疑合理性。
 
 
 
很多人会觉得阿德勒的作品枯燥,但当你认真看完,有种拨开迷雾的感觉。
 
本书开篇提到,“孤独来源于自卑感。”
 
一开始我不认同这话,时代不同,国情不同,人们的心理比过去更为复杂。但不得不说,阿德勒对自卑感的分析非常值得认真阅读,他也是靠着这套理论坐稳了自己的位置。包括书中犯罪分子、问题儿童等等等案例,值得细细思考。
 
互联网出现后也隔断了人与人之间很多的链接,毋庸置疑,现代人的社会感很差,以至于大家幸福感下降。
 
《走出孤独》中有段话特别打动我:
“社交广阔、婚姻幸福、努力工作的人很少感觉到自卑,也不会觉得输给了谁。他能感觉到世界的温度,也能冷静地面对人生一切困境。
他能找到喜欢的人,也能感受他人的喜欢。他坚信这个世界一切都有解决的方法,任何事情都无法让他退缩。”
 
这也许是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却不是象牙塔,它值得我们往这个大方向靠近。
 
要削弱优越感和自卑感带来的负面效应,唯一的方法,就是时刻培养自己的社会感。
 
当一个人社会感越来越强,幸福感会更强。
 
借用我的一位老师说的话作最后的分享,“人活着,最需要的是被需要。”
 
全文完,喜欢请点个“在看”!

半城荐书

阿德勒 《走出孤独》

作者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之父,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疗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因自卑情结论述而知名于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今年很多大V推荐的《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都是阿德勒的作品。


《走出孤独》一书则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挖出了孤独心理背后的自卑感、优越感,还有极端犯罪人士缺失的社会感,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孤独二字。

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半城学术|双十一,从“脱光”到“卖光”

人间尤物林志玲:“终于轮到我结婚了。”

年轻人的焦虑,在于把欲望当做志气

爱不能等 | 结婚率屡创新低,这届年轻人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爱情



半城编辑部

文编|MISS半城 美编|姜帝

作者:小狼女,商业观察者,狼性成长博主。 关注易简读书(id:yijiandushu),用阅读对抗无趣。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半城往期精彩文章

黄菡|叶檀|陈文茜|黄佟佟|野夫|张明|潘知常

周晓虹|白岩松|徐士进|裴谕新|薛冰|刘嘉|李丽淑

金一虹|晋锋@一猫一艺术|吕莎莎|张默雪

鲁敏|陶向南|傅国涌|曹立群|于海青

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你点的每个「在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