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秘手记丨感悟冉庄

JSWDG 京都闻道阁 2021-02-11

本文作者/曹昱

冉庄地道战遗址,距离保定市西南三十公里,是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华北军民运用地道战打击倭寇的一个重要地理和历史地标,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著名电影《地道战》主要外景地之一。

因为正赶上周末,游客很多。一位导游引我们开始了地道战的观光之旅。说是观光,实际上还带有一些朝圣的味道。地道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一种经典战术。同行的多是军人,对地道战早已耳熟能详,能够在当年的地道战遗址一览究竟,算得上是一次很有价值的实地见学。而对于随行的孩子们来说,此行无疑也是一次直观的民族历史荣辱教育。

跟着导游,我们来到地道战纪念馆,这里展示着大批地道战文物,有挖地道使用过的镐、铁锨、辘轳和照明灯等用具,民兵集合、作战使用过的铜锣、军号、牛角号以及地下工厂制造的土枪、土炮、地雷、手榴弹、翻火子弹,还陈列着抗日英雄们的遗物、遗诗、资料、照片、奖旗和支前使用过的纺车、织布机及抗日支前的运输工具、救护伤员的担架。儿子他们这些小伙伴,却对眼前这些文物很感兴趣,问问这儿,摸摸那儿。这也不奇怪,面前的这些历史遗物与他这一代人已经相隔了世纪。

导游告诉我们,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早在1959年8月就已经建立,1961年3月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国家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聂荣臻元帅题写馆名,杨成武将军为展厅题写牌匾。冉庄地道战遗址是冀中最早开始挖地道的地方之一,经历了冀中地道发展的各个阶段。最初的时候,地道叫地洞、菜窖、蛤蟆蹲,鬼子来扫荡,逃不走的群众,就藏进去。但是,这种洞很危险,有的鬼子进村后,手持铁棍东敲西打,很快就能找到地洞,当年,定县发生的地道惨案,就是因为没有出口,八百多名避难群众,被丧心病狂的倭寇用毒瓦斯杀害。为了有效保存自己打击倭寇,群众就把隐蔽洞加长,再把单口洞改为双口洞,成为地道的雏形。最后发展成高房、地道、院落相通,堵街口、堵门口、堵窗口,明枪眼和暗枪眼、高房和地堡、地堡和墙壁火力交叉,防水、防火、防烟、防钻、防破坏的地道网。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4.5里,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联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全长约30里,村村相通,四通八达,能进能退,能攻能守。

纪念馆参观之后,我们跟随导游来到院落的一角的小屋,屋内空空荡荡,暗淡的光线下,可以看到屋内里面靠墙根的地面露出一个地道口,走近,地道向外投射出微弱的灯光。现在来旅游的人很多,地道里面有现代的照明设备。侧身一步步走下地道,里面空间狭窄,只能前后依次行进,遇到对面来的游客,就要找一个稍微宽阔点的位置,在那里等待着,然后两人侧身擦肩通过。我亦步亦趋跟着大家向前走。

尽管需要弓着腰才能在地道里通行,但是越往前走,越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地下城。地道里不仅有指路牌、照明灯、休息室、储粮室,而且还有地下兵工厂、囚笼、陷阱、翻板、射击孔、拉雷孔等。地道还连通着若干水井,可以供战时排水、取水、通风。地道的设计构思精巧,连那些搞工程设计的恐怕也得叹为观止。我们沿着曲折的地道摸索着前进,地道虽然历经半个世纪的风剥雨蚀,但是依然非常坚固安全,显然有后期保护之功。更令人叫绝的是地道的出入口,那些设在夹壁墙、牲口槽、风箱底、面柜、炕面、锅台等位置的地道口,令人感叹冉庄百姓创意奇特,尽管《地道战》的电影已经看过多遍,但是在地道战的遗址里仍然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奇。难怪毛主席他老人家在《论持久战》里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人民战争是全面彻底的群众战、总体战,依靠军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战胜敌人。无论战争如何变化,人民战争的这种性质和规律始终不会改变。

有人总觉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如大会战来得宏伟壮观,甚至质疑敌后抗战的作用,我想他们应该来实地看看地道战。抗击倭寇的那个岁月,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伏击战、破袭战、联防战、车轮战、蜂窝战、围困战、铁道游击战、水上游击战、敌后武工队等等,作战形式多种多样,战斗方式变化无穷,倭寇完全陷入于我军民的汪洋之中。引用当年曾任日军大本营中校参谋的山畸重三郎在战争结束后说的话:“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游击战争,但只有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游击战,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这种游击战“可以说是一种全民总动员、一致对敌的攻势战略。它把男女老幼全部动员起来,发挥卫国卫民的主观能动性,造成……冲击敌人的威势”,“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而对于地道战这些战术的运用,倭人也把它载入史册铭记于心。

据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记载:为了在冀中地区实行退避战术,中共在修建地道及其他隐匿设施方面,付出的心血确实惊人。沙河、木道沟河沿岸一带地区,素有中共平原根据地模范区之称,交通壕、地道建筑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有地下设施,甚至有相距七八公里的三个村庄用地道连接起来。而且农村的老百姓抗日意识很强,形成了半农半兵状态,就连老幼妇女也组织了抗日团体。因此(日军)各部队在推行肃正工作时极为困难。曾在冀中一带作战的加岛武中佐回忆:“部队最初进驻无极县时,共方工作队、游击队四处潜伏,居民毫不合作,气氛令人可怕。对此,各队首先由所在地开始进行肃正,逐步向四周扩大。但终归抓不住真正的敌人。部队在行动中经常受到来自住房的窗口、墙上、丘陵树林中的突然射击。偶尔发现敌人,紧追过去,却无影无踪。以后得知他们挖有地道,地道的入口设在仓库、枯井、小丘的洞穴等处,地道四通八达,甚至有地下集合的场所。”

对于那些当年与地道战交过手的倭寇而言,我相信,如遇到地雷战等其它战术一样,地道战一定也是这些倭寇的噩梦。而创造这一军事史家之绝唱的战斗方式,就是中国普通的老百姓,是老百姓自己创造了这种世界闻名的战术。历史上,我们的老百姓先后有许多世人瞩目的发明创造,战争年代,除了这些威震敌胆的地雷战、地道战等各种各样的游击战,而且还用手推车创造了淮海战役的后勤供给奇迹。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种首创与学历无关,与教科书无关,与人的身份地位更没有关系,因此,群众首创之后,能不能被发现、认可并赋予更大的价值,却要看人的本事。从地洞到地道战,就体现了这么个过程。一些史料记载,当年,改进后的地道,最早出现在蠡县。那时,冀中分区内部就有过争议。有人认为挖地道被动挨打,是退却路线、逃跑主义,时任蠡县县委书记因此丢了职务。冀中军分区政委程子华带领工作组驻村调查,钻了最好的和最差的地道,得出结论: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坚持抗战,地道战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有效形式。从此,地道如星火燎原,在冀中布下天罗地网。到抗战后期,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平原地区,所挖地道总长度达到一万两千多公里,比万里长城还要长出一倍。

当我们从地道出来的时候,已经处于冉庄的十字街中心位置,不远处是一个地堡,暗枪眼隐约可见。冉庄作为一个因地道战而闻名的村庄,尽管经历过自然损毁,但是总体保存的比较好,尤其是十字街头和街心的三棵老槐树,很有古朴村庄的风貌。据说,邻近的唐庄有三棵300多年的古杨树,李庄有很古朴的砖房和整齐的街道,于是,当年《地道战》的导演就把这三个村庄合而为一,定为“高家庄”的主要外景拍摄场地。《地道站》外景在冉庄和临近的唐庄、李庄三四个村庄以及北京郊区焦庄户等多处拍摄。

《大众电影》曾经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片副主任、电影《地道战》的导演及编剧之一的任旭东同志谈起关于电影《地道战》的拍摄往事时,影片中有关地道的产生发展过程,地道口的设施以及战术技术的巧妙应用,则取材于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的《关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一文。影片《地道战》中的村庄起名高家庄,这一村名构思就源于高平村,民兵队长取名高传宝,也是以高平村民兵队长刘傻子的英雄形象为原型的。影片中高家庄的一场村落地道战战斗场面就是取材于1945年5月4日的一场实际战例:高平民兵队长刘傻子利用地道歼灭敌人,地道战进行了一天,刘傻子也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了。

对于《地道战》高传保的人物原型,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冉庄的张森林,他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民兵连指导员,为保护自己,掩藏物资,坚持对敌斗争,他首先在自己家中挖了一个隐蔽洞,现称为“冉庄地道第一洞”。后调任区委书记,兼清苑县大队政委,在一老乡家开会时,因汉奸告密被捕,在段庄炮楼中队部受尽酷刑摧残,洒尽了一腔热血。1943年农历三月初八,张森林慨然就义,年仅34岁。

其实,争论人物和村庄的原型是谁没有多大的意义,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必然集聚了许多人物优秀的一面,像他,像他,也像他,否则,典型人物也就失去了称其为典型的土壤。当时运用地道战的村落,有包括高平村、冉庄、石井村、焦庄等在内的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地的二十多个村子,英勇抗战的英雄人物不仅有刘傻子、张森林,还有李连瑞、李全子、肖德顺等等,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页人民战争历史的英雄谱。只要不是新闻纪录片之类的电影,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寻找到现实中的原型来一一对照,那样,故事片就不能称其为故事片,所以,我觉得,提到《地道战》和电影里的高传宝,导演和编剧没有必要解释更多,完全可以说,那个电影讲述的是华北平原中国老百姓抗日英雄的故事,这些老百姓在抗日战争令倭寇闻风丧胆。冉庄在中国人民击败侵华日军若干历史缩影中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标志、一个精神符号,它的身后,是华北平原乃至整个中国那一大片村落以及成千上万朴实无华却又拥有顽强斗志和聪明智慧的中国老百姓。

十字街头的古槐,据说有一千六百余年的树龄,因当年挖地道伤其主根而逐渐衰竭至死,拍电影《地道战》时,枝叶仍现生机,至70年代才最后枯死。现在,古槐用水泥和铁丝进行了加固,已然高挑着铁钟屹立在那里,我们齐齐地站在古槐前,“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的音乐在耳畔萦绕。

推荐阅读:

可别再说黄帝只是传说,来看看黄帝王朝的执政团队

触摸中国的“登天之门”

挡不住的春天

兵营后山那座坟茔

索玛花开99座山99道梁

彝族的称呼由来与伟人毛主席有着密切联系

美国海军成为海上“霸主”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推手

万万火急电令红军改道北上长征的礼州会议

川南胜境闻轮回、觅神女踪迹

“邛海浮石”隐藏着多少秘密

中国海军亟需填补的三大缺憾

曹操东临的“碣石”到底在哪里?

鸭绿江抗洪轶事

本为你着想,却还要拐弯抹角费尽周折,到底谁贱?

冰海纪行

遵义会议:毛主席在等待大家从噩梦中彻底醒来

官僚主义是罪恶之源

仕路闲扯:龟兔仲裁案等5则

新兵连的那些事儿

毛主席在南昌起义这一天干什么?

又是一年庆八一,想念你们——野战军的兄弟!


☆作者简介:曹昱,海军上校。


投稿邮箱:2259548970@qq.com,或从公众订阅号JSWDG8➟京都闻道阁➟投稿方法,直接发送至本平台;来稿一般在2000字以内。另,根据微信公众号管理方的邀请,本公众号近日获得一个赞赏的名额,暂以“JSWDG”微信号开通赞赏功能,作为本公众号文章稿酬统一来源,并从即日起试对获得赞赏的文稿计发稿酬。欢迎朋友们不吝赞赏、赐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