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旺迪:我不是游戏公司啦!丨游戏公司异闻录番外
B哥丨文
上次写了一篇雪乐山,结果发现大家对雪乐山的兴趣缺缺,却对肢解雪乐山的维旺迪十分好奇。
所以今天写了这篇番外,可能不是非常专业和深度,但也算是一个对维旺迪与诸多游戏公司纠葛的简单介绍。
首先,正如标题所说,维旺迪不是一个游戏公司。
它的成立颇有“历史的厚重感”——
在1853年12月14日,通用水务公司成立,它就是维旺迪的前身。
批准成立的人是拿破仑三世——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成立这个公司的目的是恢复一直处在半瘫痪的城市水务职能。
是的,维旺迪最早就是一个水务公司,而且它在成立的一开始就展现了它疯狂扩张的本性。
仅仅40年后,通用水务公司已经为法国大多数主要城市提供水务服务,甚至把业务扩展到了伊斯坦布尔这种欧洲边缘城市,在欧洲逐渐成为了一方水务巨头。
拿破仑三世虽然是一个末代皇帝,没有他的前辈那样威名赫赫,但他创立和留下的这个巨头,却深深影响了百年后的娱乐和传媒圈。
可谓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公司。
但在一个男人出现之前,维旺迪虽然扩张迅速,但还是很务实地做着本身水务方面的业务。
他就是盖伊·德乔尼。
1976年,盖伊·德乔尼执掌通用水务公司,在他20年的任期中,他成功地将通用水务公司完成了战略转型。
让它从一个实业公司变成了一个以收购和出售来拓展业务的第三产业为主的公司。
首先是在行业内,德乔尼先收购了一些水务环境相关的产业,比如废物处理,污水灌溉等等,这些也属于业务扩展,合情合理。
但在1980年,通用水务公司购买了一家工业汽车制造商Compagnie Générale d'Entreprises Automobiles之后,又购买了Compagnie Générale de Chauffe和Montenay两家能源公司。
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的汽车工业和能源工业都非常吃香,还有政策利好, 所以资本的本性让维旺迪只会去追逐利润和收益。
直到1983年,维旺迪开始进军第三产业,帮助建立了法国第一家收费电视台Canal+。
自此维旺迪开始在第三产业进行大量投资和收购,时至今日在美股的维旺迪已经囊括了以下的集团(注意,不是公司而已)。
环球音乐集团(Universal Music Group),Canal +集团(Canal+ Group),Havas,Gameloft,Vivendi Village和New Initiatives等。
Universal Music Group——从事销售数字及实物录制音乐;并利用音乐发行权,并提供艺术家和商品销售服务。
Canal+ Group——出版和发行优质和专题付费电视频道和免费频道;并制作,销售和发行电影和电视剧。
Havas——涵盖各种交流学科,包括创意,媒体专业知识和医疗保健。
Gameloft——负责为手机,平板电脑,三重播放盒和智能电视创建和发布可下载的视频游戏。
The Vivendi Village——提供票务和专家咨询服务;并经营L'Olympia和Théâtrede L'OEuvre以及CanalOlympia表演场地。
New Initiatives——经营Dailymotion,这是一个视频内容聚合和发布平台; 并生成数字内容。
可以看到,这里面涵盖的行业大多都属于媒体行业,其中的Universal Music Group,也就是环球唱片,可以说是声名赫赫。
从世界三大男高音到Lady Gaga、埃米纳姆等世界明星,再到华语的张国荣、张惠妹等等都隶属环球旗下。
Havas则是我之前在雪乐山那一篇中提到的综合类公司,感兴趣的可以移步之前的文章。
点击了解雪乐山和维旺迪
而Gameloft则是我之前在育碧那一篇中提到过的,曾经的育碧的子公司,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一看。
点击查看差点悲剧的阿育
不过这里可以提两句,Gameloft的收购对维旺迪的意义很大。
在历时半年多的拉锯战中,Gameloft其实非常顽强,为了不被收购其实做了很多的努力,除了努力回收股份之外,董事会还正式向股东发出建议函,希望股东们拒绝接受维旺迪收购股票的提议,为Gameloft保留住控股权。
同时还表示,维旺迪“用欺骗的方式给出售股票的少数股东带来了伤害”。
当然,持有股份的育碧也明确表示“对维旺迪不欢迎”。
Gameloft制作过许多优秀的游戏,从塞班系统时代开始,这个手游厂商就用画面精致,操作细腻的游戏给我们带来过许多欢乐。
比如《狂野飙车》,《现代战争》等等作品,都是领先时代半个身位的手游。
当然也有一些仿PC大作的作品,如兄弟连,地牢猎手等等,但也有自己的新意,尤其是《波斯王子》系列,虽然操作并不复杂,但是给玩家的印象非常深(也和背靠育碧有关)。
但这些在Gameloft被收购之后都消失了。
在维旺迪接手之后,整个董事会集体辞职,理由是“维旺迪根本不懂游戏,他们不尊重创意,只是为了资本的累积”。
事实也如他们所说,现在Gameloft的游戏已经失去了创新和灵性,除了画面有所进步,其他的都非常一般,与当年智计百出的Gameloft完全不一样。
但维旺迪的目标不仅于此,后来他们努力收购育碧的故事,我想大家已经知道了,育碧为了挣脱维旺迪也是竭尽全力。
否则我们看到的可能不光是年货《刺客信条》,很可能会是“半年货”了。
只不过我们会发现,维旺迪目前在游戏行业的触角只有Gameloft一个,而它之前为收购育碧做的努力,是为了弥补当年让动视暴雪脱身的遗憾。
之前说到的盖伊·德乔尼在执掌了维旺迪20年后退了下来,接手者是一个更加疯狂的资本家——让-马里·梅西尔。
他将前任的扩张和收购策略发挥到了极致。
鼎盛时期的维旺迪横跨电视,音乐,出版,电信,互联网和环保六大领域。
拥有欧洲最大和美国第二大的电影公司,世界第二大的影视片库;
控制着80%的法国电影制作;
拥有欧洲最大的付费电视和数字电视运营商。
还拥有85万版权产品,占据世界音乐市场的22.5%,是世界上最大的爵士和古典音乐发行商。
还包括世界第三大图书出版商,其中包括参考书,文学书籍和游戏等等,当时动视暴雪还未脱离维旺迪,所以维旺迪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在线游戏提供商和第二大电脑游戏开发商。
至于其他的互联网,电信等等我就不再细说,总之在他的手下,维旺迪成为了一个巨型集团,裹挟着无数人和资本向前进。
但这种扩张也有问题,在2000年前后,维旺迪出现了很大的财政危机,在并购Echostar和美国网络公司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
同时不断地并购和收购也让维旺迪的负债不断增加,2002年维旺迪上半年就亏损了123亿欧元,所以就在两年内出售了110亿欧元的资产。
这也是为了我们看到维旺迪就想到了“收购,重组,加速生产,售卖”这样套路的原因。
或许在某些行业是可以这样进行资产重组的,但是在游戏这种有商品属性的艺术创作类行业中,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典型就是已经死掉的雪乐山,以及只剩一口气的Gameloft。
而侥幸活下来的大厂大多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动视暴雪自己赎身,育碧则是努力脱身。
或许有人会好奇,为什么动视暴雪当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视频游戏发行商,还是被维旺迪卖出去了。
答案其实很明显,就是前面说的负债问题。
2010年第一季度动视暴雪的收入已经超过环球,同比增长29.3%,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摇钱树。
但此时的维旺迪内外交困负债惊人,虽然勉力支撑了两年。
但是2012年当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维旺迪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的时候,维旺迪还是慌了,虽然当时说拒绝透露,但事后看来,应该是接触了不少的买家。
但很神奇的是,最后的动视暴雪却是自赎自身。
虽然花了高达82亿美元的代价,不过重获自由的动视暴雪至少免于和雪乐山一样的下场。
腾讯算是出手帮了一把
当然,后来维旺迪也后悔了,所以才有了收购Gameloft和育碧这一出。
维旺迪和诸多游戏公司的纠葛大概就是这样,其实牵涉的游戏公司并不算多,但因为涉及的公司实在量级太高,影响力大,所以才那么让人侧目。
至于大家纠结的为啥维旺迪收购了公司就不做人事。
这个事情就要从资本的属性说起了,简单的说就是资本家是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格化体现。
资本的目标是逐利,只要是可以扩张和提升利益的活动,资本都会驱使人去做。
至于文化传承,或者是精神世界,这些东西并不重要,如果赚钱,或许资本不会介意,但如果不赚钱,就会立刻被舍弃。
所以他们收购了Gameloft才会那样压榨它们的IP。
而动视和暴雪也是在短短几年内出了许多作品,还好有一群天才,才将将抗住。
但也是脱了一层皮——北方暴雪受不了维旺迪,集体出走。
至于不赚钱了,或者没法达到预期,资本就会让资本家对公司重组和拆分,把“有用”的拿出来,没有的买了或者取消。
雪乐山就是被这样肢解的。
甚至于,这些都不因为资本家的意志为转移——
带领维旺迪煊赫一时的让-马里·梅西尔在运营出现问题之后,立刻就被舍弃了。
我在文章中说了它那么多业务,其实也就是想说明:
游戏公司对于维旺迪来说,并不特殊,它只是因为属于娱乐传媒行业,同时收购的几个公司业绩都非常看涨,所以维旺迪收购了。
至于后来的“作恶”,也只是资本的属性使然。
就好像腾讯前两天收购了一部分的环球股份一样。
只是生意,莫得感情。
只是有时候回想起那些曾经玩过的游戏,还是想说一句:
GTMD维旺迪。
-END-
往期内容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