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卢小柯 | 四下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1-10-30

《古诗词三首》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文/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卢小柯

文本教学解读

《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和《清平乐·村居》均是田园诗(词),巧的是,杨万里、范成大和辛弃疾都是南宋诗人,且生平年代相近。既然同属一个时代,田园的生活和风光应是相似的,但细细品味三首诗(词),不同的诗人却写出了不同的风格。
《宿新市徐公店》是杨万里任江东转运副使时,由任所回临安(南宋京城)述职的途中所作。彼时诗人心情愉悦,看到客栈里春意阑珊,儿童追着蝴蝶嬉戏的场面,十分的惬意与自在,便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前两句写客栈的景色: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路,路旁的小树刚发出嫩芽,投落下来的影子还未成荫。而此时,儿童们正快速地追着蝴蝶跑,一转眼,蝴蝶飞进了菜花地里,儿童愣在那里,再也寻不见蝴蝶。后两句以动衬静,最后又回归静,似乎一个镜头停止在那里,给人以无限的乐趣和想象的空间。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是范成大退居还乡后所作的组诗中的一首。全诗都在写景物:梅子变黄了,杏儿也成熟了,荞麦花雪白雪白的,油菜花已经凋零得稀稀落落了。白天变长了,而篱笆外却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旋。这是初夏白天农家的景象,为何如此冷清,没有人影呢?原来人们都去田地里忙农事了。全篇没有写农忙,可处处透露着“忙”。作者在表达对静谧田园生活的喜爱的同时,反映了农民们的辛苦与忙碌。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辛弃疾因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从四十三岁起,长期未得任用,在隐居中他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一座低小的茅草屋依傍着一条小溪,小溪边上长满了绿绿的青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乐、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诗人完整地描绘了一个农家此时的生活情态,体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人情之美,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与向往。
三首诗(词),部分学生已有积累,可让学生做充分的预习,课堂上更多地以自主学习和同伴学习为主,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点拨重点放在最后一首词,这是学生首次接触这么长的宋词,词牌名及韵律知识要有所涉及。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 能运用图象化、结合注释或生活经验、了解创作背景等方法,描绘出诗句所写的画面。
3.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找出重点表现诗人感受的词句,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提前布置预习,预习单见教学资源链接)
板块一  检查预习,梳理方法
1. 直观地看每位同学的预习情况,学习单及课本旁边的批注,评价反馈。
2. 一起回顾梳理古诗的学习步骤:
(1)读通古诗            (2)结合注释或插图等理解意思     (3)读出理解
(3)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读出情感
强调:三个读的环节不可省略。第一个环节的读,要读通句子;第二个环节的读,能读出理解;第三个环节的读,要读出情感。每个环节的读,都应该不止一次,直到达到这个环节的目标为止。
3. 根据刚才我们总结的,完善自己的学习步骤,并完成相应的预习。(每生自学
板块二  评价先行,示范思路
4. 想一想我们将从哪几方面来评价你是否真正地理解了一首诗?
(见学习单)板书:读得通古诗   说得出意思  描绘出画面  悟得出感情
5. 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按照一开始总结的学习步骤,谁来给大家讲一讲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6. 结合评价的四方面,请其他同学就刚才这位同学的讲课做出评价。
重点放在能否“悟得出感情”上(将板书“悟得出感情”明显标出),追问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怎样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朗读。
(优生示范,教师点拨,为下一步生生合作学习作铺垫)
板块三  小组自学,互相评价
7. 《四时田园杂兴》和《清平乐·村居》,按照刚才示范的程序,任意认领一首,在小组内讲解,其他同学为你打星,并给出建议。(各自分享,小组内互相聆听,生生学习
板块四  班级汇报,交流补充
8. 刚才在小组交流时,谁讲的哪一首诗(词)最精彩,交流分享。
(全班反馈,小组间与小组间互相学习
在板块二至板块五,若学生说到诗人及创作背景,自然地拓展开去,补充一些诗人的其他作品、诗词风格及人物生平等。
板块五  教师点拨,联系提升
9. 《清平乐·村居》不是诗,而是——词,宋词。谁对词有了解?
补充宋词和词牌名的知识。
10. 教材编者为什么把这两首诗和一首词放在一起?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预设:相同点——都是田园诗,诗人都是宋朝的。
     不同点——前两首是七言绝句,后一首是词。每一首表达的思想感情稍有不同。
     第一首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满童真童趣。
     第二首虽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但同时反映了农民的辛苦与忙碌。
     第三首描绘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人情之美,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与向往。
(教师抛出大问题,联系提升,师生学习
板块六  熟读成诵,默写古诗
11.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第一首,后两首挑战默写。

三、教学资源链接

1.
 
2. 有关宋词及词牌名的知识
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如《舍麦子》、《挫磓子》等是反映农民生活的;《渔父引》、《拔桌子》等是反映渔民生活的;《破阵子》、《怨胡天》和《怨黄沙》等是反映军人生活的。由此可见,词牌名的来历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到了后来,慢慢地就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了。
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我们熟悉的词牌名有忆江南、汉乐府、清平乐、如梦令、卜算子、浣溪沙、浪淘沙等。

相关链接

    学习指导:

统编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朗读与学习提示(3、4课)

统编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朗读与学习提示(1、2课)

统编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提示与课文朗读(1、2课)

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指导(附课文朗读)

何捷 |统编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习作

课文精讲:三年级下册《燕子》

统编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习作

李竹平 |《乡下人家》(四下第一单元)自学提示与课文精讲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学指导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学指导与任务单(文后有彩蛋)

李竹平 |《祖父的园子》(五下第一单元)自学提示与课文精讲

何捷 |统编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习作

统编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习作指导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学指导与任务单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自学指导

课文精讲:三年级下册《燕子》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学指导

《乡下人家》(四下第一单元)自学提示与课文精讲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学指导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学指导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学指导与任务单

教材解读:


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
统编二下语文教科书内容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编排特点与内容解析
统编语文三下第一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建议
三下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文本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
《燕子》(三下第一单元)教学解读与课堂操作建议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一)——阅读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二)——习作、口语交际
备课:统编四下第一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
统编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解读
统编五下第一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建议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编排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习作编排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六下第一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建议
统编六下语文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



扫码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谢谢阅读!

请随手点亮“在看”,

有您鼓励,我们会更加努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