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老年人身份建构的人际语用研究
|
景晓平
(南京理工大学英语系,南京 210094)
提 要: 本研究以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为语料,从人际语用学视角分析老年人在微信互动中的身份构建。研究发现,老年人在微信朋友圈与自我和他人展开丰富的对话,构建积极健康的身份。老人在信息发布时创建的初始身份在夸赞—回应、请求—提供、表达认同或分歧等人际互动中得到确认、强化、修饰或拓展。从而表明,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促成老年群体的积极媒介参与,使其身份建构更为开放与多元,有助于老年群体实现积极老龄化。
关键词: 老年人; 新媒体; 人际语用; 身份建构; 微信互动; 积极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22)02-0015-7
DOI 编码: 10.16263 / j.cnki.23-1071/h.2022.02.003
An Interpersonal Pragmatic Study on the Eldly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Jing Xiao-ping
( School of English,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Nanjing 210094,China)
Taking WeChat moments from the elderly as data,this study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ir identityconstruction in WeChat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derly construct positive identities while havingrich interactions with themselves and other participants. Their identities initially built when writing a post are confirmed,strengthened, modified or expanded during the interactions of compliment-response, request-offer, agreement or disagreement.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w Media promotes the elderly's active media participation,leads to their open and diversified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helps them achieve active ageing.
Key words: the elderly; new media; interpersonalpragmatics; identity construction; WeChat interaction; active aging【1】引言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疾速加快的大背景下,老年群体的身份建构吸引来自传播学(Nussbaum,Coupland 2004)、社会语言学( Coupland 2009)、批评话语分析( Fealyetal.2012) 等不同学科的广泛关注(Jing,Du 2020)。当前研究大多关注老人身份的他者建构,这种他者视域下的老年群体身份研究中充斥着“衰退论”: 老年人被描述为负担、问题、具有依附性等( Cook 2018: 178) 。这非但没有准确反映老年群体的客观生态现状,同时也对衰老( aging) 的个体叙述产生负面的影响( Cook 2018: 179),加深老年群体对自身生理阶段的恐惧。值得关注的是,社会语言学开始关注老年个体的自我身份建构及变化。2009年期刊 Aging &Society 开设专辑讨论老人如何通过言谈互动、话语生产、阅读和理解来协商持续变化的身份(Coupland2009)。此外,Cook( 2018)从主体视角探讨老年人在描述照片时的身份变化; 徐继菊和高一虹( 2020 ) 探讨老人在死亡访谈叙事中的多元身份。
中国正在进入深度老龄社会,而学界对老龄社会的社会理念、制度,包括话语体系等仍停留在年轻社会( 李新涛2016),可以反映老年身份认知与表征的主位视角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要深入探究老龄社会的客观真实,只有构建老龄社会话语体系(同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个体获得“通过网络空间中的符号生产强化、重塑、创造自我理想身份”的可能(唐红 2018: 78),这就给老年人的自我身份建构进行赋权,使他们有机会在数字世界中加入自己的声音(Guo2017)。中国老年人的数字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新媒体的广泛使用( He et al.2020),已有学者开始从传播学、社会学视角探索老年人在新媒体中的身份建构(孙信茹赵洁2017,黄秋彤2019),但依然缺乏微观层面的语言分析。
当前研究对老年群体自我话语建构的忽视(刘文宇 时荣誉 2018) 和老年群体长期的媒介缺位所导致的话语权缺失(杨暖暖等2020),共同强化老年人在他者描述中的消极刻板印象。社会语言学研究注重老人话语中的身份变化,但语料多限于“访谈、讲故事”等封闭式人际交往。随着互联网向中高龄群体①持续渗透( CNNIC),老年人开始积极融入数字世界,在新媒体时代思考老年人自我身份的话语建构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老年人微信朋友圈持续一年的互动语料考察老年人在微信互动中的身份建构,这不但可以丰富身份建构主体路径的研究,更有助于理解老年群体的媒介参与情况以及实现积极老龄化。
【2】人际语用视角下的身份构建
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能揭示身份构建的多元与多面的本质(Haugh et al.2013)。身份建构与人际语用学有着密切联系,因为身份是主体间产生的而不是个体产生的,是交际互动中涌现的而不是事先指定的( Bucholtz,Hall 2005:587)。陈新仁(2014,2018)提出语用身份研究的,5种路径充分说明身份的涌现性和互动性特征,其中之一是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身份视为体现认同取向的人际资源,探究交际者如何选择、建构特定的身份以达到亲近或疏远交际对方的目的。语言不仅具有交际功能,而且具有认同功能,可以用来构建圈内人或圈外人的情感身份(陈新仁2018: 179)。从人际语用学视角看,老年人的身份建构是微信互动中“所有参与者共同合作的结果”(Ren 2020),始于但不限于微信展示时的初始身份,这种初始身份在人际互动和关系管理中16不断磋商与调整,直至互动结束。参照语用身份论及人际资源研究路径,我们勾勒出老年人在微信互动中的身份建构流程:为满足特定交际需求,如分享生活、展示自我等,老年人发布朋友圈,与朋友进行(非) 言语互动,选择或建构特定的语用身份,同时维护或调节人际关系,身份建构在人际互动中展开,最终体现为话语选择。交际者身份来自其系列身份类属,交际者使用不同的类属描述构建自我与他者身份,维持、挑战或者建构不同的人际互动与社会关系。在本研究中,身份建构的显著性话语选择主要体现为微信互动中的言语行为序列,因为身份和言语行为存在着相互联系: 身份影响言语行为的实施,实施言语行为则建构、改变身份( Tracy,Ro- bles 2013:80,83)。具体来说,当老年人在朋友圈发布动态,即进入微信“舞台表演区”(Goffman 1959),利用平台提供的功能和各种道具——文字/ 图片/ 视频等展示自我形象,进行自我定位,构建其在线身份( Yuan 2018) ——“初始身份”; 当好友开始点赞或评论时,则启动呈现者与参与者的人际互动,也启动身份磋商与调整。人际语用学的身份研究考虑到所有参与者,包括未出场的但对交际中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的间接参与者 (Haugh 2013) ,比如微信好友中未参与评论的旁观者、发链接带来的参与者,他们和发布者、评论者共同组成微信互动语境的参与者,这个参与群是开放的,但大都是老人认识的“熟人群体”。
【3】语料收集与研究问题
我们依据人际语用学的分析方法,在笔者朋友圈随机选择认识的老人。由于愿意使用网络的老年人往往“是收入和教育程度较高的精英人群(李永杰2015),积极提供微信朋友圈互动文本以供研究的老年人更少,笔者严格遵守研究伦理,深度阐述研究目的与意义,最终联络到 3 位符合要求又愿意提供语料的老人,均为退休教师。我们向每位老人说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实施步骤,请其提供了 161 份微信互动作为个案分析语料(2019. 8—2020.9)。按照文中出现的次序,分别用A1、A2、A3 指称3 位老人,用 B1...Bn指称其他评论者.3位老人的基本信息如下:
我们对所有参与评论者的身份特征进行描述,如年龄、与老人的关系( 史) 等,从双方的言语行为互动分析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在微信互动中建构的身份类型和建构策略。研究问题如下: 老年人在微信互动中建构哪些身份类型; 这些身份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哪些变化。
【4】老年人在微信朋友圈互动中的身份建构
老年人在微信互动中的身份建构体现出老年人与参与者的互动过程。老年人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评价转发内容时,建构与当前交际情境相匹配的“初始身份;该初始身份在与参与者的互动中发生动态变化,直到会话结束。本研究主要考察交际双方在实施言语行为时的互动,因为实施或避免实施某种言语行为是影响双方关系的主要方式,可以维护或挑战交际者的身份( Tracy,Ro- bles 2013: 106),比如在一定语境中,请求帮助可以将熟人升级为朋友,赞美可以将朋友关系升级为恋人关系(同上: 83)。本研究从语料中发现老人身份的动态变化主要出现在以下4类言语行为互动中。
4.1“呈现—赞美—应答”中的身份建构
“呈现—赞美—应答”是微信互动的一种常见模式。通常在老人发布图文信息后,参与者开始夸赞式评论,老人的初始身份在互动中得到确认、强化或修饰。赞美包含言语赞美和非言语点赞,但只点赞不评论,不能达到有效交流,因而,本研究仅关注言语赞美及其带来的有效互动。
赞美是一种表达羡慕的方式,其首要功能是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联络感情并维系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 Holmes 1988) ,赞美的应答语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Herbert1990)。随着寒暄交际越来越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Miller 2008),微信互动中出现大量的“赞美———应答”言语行为序列,具有确认、强化身份等功能。
①A1( 70 岁) : 上学期末老师教了色粉画( 图1 - 2) ,提前学习了一点色彩的知识。本学期学习油画,……感觉油画的吸引力太大了,但难度真不小,每次画完都觉得不满意,自己却没有能力修改……还需多多练习……
配图: A1 的画作,2019.11.11
1B1( 67 岁,同学) : 有功底! 成了画班里的学霸了吧?
2B2: 画得好好哟!
3B3: 油画的色彩真是丰富。……为你高兴!
4A1 回复 B1: 过奖了! 班上有的人学过好几年了。
5A1: 谢谢朋友们的鼓励,我要再努力了。
6B4回复A1: 您已经好棒啦。
7B5: ***( A1) ,这个学期才开始学油画就画出了画家的水平……愿你成为优秀的画家,……
老人 A1 退休后开始学习画画,经常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的画作。上例中老人在呈现自己的画作时使用“老师、学期、学习、难度、练习”等词语,建构绘画学习者的初始身份,这一身份在评论区与朋友的互动中得到确认和修饰。B1 是老人过去的同学,采取比较夸张的赞美方式(1),其夸赞语中的“画班、学霸”建构老人作为优秀学生的身份。老人 A1 随后进行自谦式回复(4),同时还使用表情符号表示自己尴尬而喜悦的心情。老人回复中的“过奖了”属于缓和策略中的“降格”策略,通过降低所接受赞美的级别来削弱赞美力度,以表明“部分接受部分拒绝”(夏登山等2017) 的态度。同时,老人将其他朋友的赞美当作鼓励,表示“感谢和继续努力( 5),这也是谦虚式回应赞美的一种方式。在这个互动中,B1的赞美对老人的学生身份进行修饰———“学霸(优秀学生),而老人的谦虚应答表示不完全接受该身份,这一回应与后序 B5 评论中的身份标签“画家”形成对比,突显出老人“谦虚的学生身份”。
很多老人在退休后坚持原有的或开启新的兴趣爱好,发布朋友圈建构自己的创作者/学习者等身份。评论者跟帖表达赞美之情,赞美有助于建构积极面子,增强人际关系,是人们建构身份的重要方式( Tracy,Robles 2013: 104 )。老人的初始身份在赞美与应答中发生变化得到确认、强化或修饰。
4.2 “呈现—请求—提供”中的身份建构
提供(offer) 言语行为在提升社会和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Drew 2013)。老年人可以参照自身经验或能力为朋友提供帮助,包括信息提供或专业指导等。通常在发布朋友圈之后,参与者寻求帮助,老人提供帮助,从而建构基于自身经验和能力的提供者身份。例②中,学生求教,老师给予创作指导,在师生互动中建构教师的专业身份。
②A2(82岁):重游瘦西湖有感 七绝
当年击水五亭桥,
今带儿孙旧地聊。
昔日二分明月夜,
—心苦读未听箫。
……
(附图) 2019.8.20
1A2: 将“—心苦读未听箫”改成“书香陶醉未闻箫”。
2B1( 55 岁,学生) : 严老,您好,可否这样写, 请老师指教。……
3B1: 儿孩可改成儿孙,均可
4B1: 请老师多多指教
5A2 回复 B1: 携字是平声,不可。“寒窗数载”平淡,显得空洞,也不可。
6B1: 有道理,谢谢老师指教。
7A2: 亲友们: 晚上好! 谢谢各位关注点评!
在例②中,老人 A2 发布诗作,建构自己的诗人/ 创作者身份; 在评论区进行自我修正,展示其严谨的创作者身份(1)。B1 是老人以前的学生, 尝试对老人的诗作进行修改,使用尊称“姓 + 老”,“您,不确定表达“可否,以及请求语“请老师指教”(2),并附上修改稿( 2、3),再次发出请求(4)。B1 在请求中建构自己的学生身份和老人的教师身份; A2 在提供指导的过程中确认教师身份,体现在韵律诗创作的专业术语“平声、评价语“不可”和解释原因等方面(5)。在接受教导后,B1 表示认可和感谢(6)。整体来看,B1 多次请求表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老师的尊重, 尊重行为建构双方的身份与地位差异( Haugh2010),在此也体现为知识上的差别,从而建构“学生—教师”的身份对。老人的诗人/ 创作者身份在请求—提供中发生变化,得到拓展和确认,激活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身份。提供类言语行为涵盖请求和提供的双重言语功能: 请求是向听话者求取信息或者物品和服务,而提供则是为听话者提供信息或者物品和服务(Halliday1985)。请求行为提升被请求者的身份,提供行为则确立自身的能力者身份。本研究语料中含有大量“会话中引发的提供”( Curl 2006),既有对会话中明确提出问题话轮的回应,也有针对潜在需求的主动提供。Leech ( 2014:92) 指出,提供、邀请和许诺言语行为(默认) 是“慷慨的”。在微信互动中,请求方未必是真正的受益方,往往通过礼貌性或赞美式询问,积极参与互动,重建或维护双方的关系身份。
4.3“呈现—表达认同”中的身份建构
表达认同具有支持性和社交性等语用属性,能够增强或提升人际关系,因为同意表示交际者之间的志趣相投( Pomerantz 1984: 77) 。在微信互动中参与者可以使用“我们”“共同”“也认为”等直接表示认同,如具有共同的观点、爱好和感受等,建构相同的内群体身份。此外,还可以通过语用含意与前提,间接表达身份信息( Bucholtz,Hall 2005) ; 或通过讲故事,叙述者将自身归为特定的群体( de Fina et al.2006:352) ,进一步吸引有认同感的群体。
③ A3: 五常一中,一个闻名遐迩的完全中学, 曾经的辉煌,使我想起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句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不禁悲从中来。
[链接: 曾经的五常一中]2020.5.18
( 以下为公众号文章的部分留言节选)
1 B1: 很自豪,我是房**老师的女儿。感谢钟老师让我们知道这段历史……
2 A3: 感谢亲朋好友的关注,愿与原五常一中共同回顾曾经的辉煌。……
3 B2: 感谢钟先生老前辈,让我们了解自己母校在历史长河里的寒来暑往…
4 B3: 我2000年毕业的,那时候这些老师大多不在高中任教了,……
5 B4: 钟**,黑土地的骄子! ……
6 B5: 钟**你好! 你下乡初期应该在……呆过,我们应该共过事。……
7 B6: 我不曾在五常一中读书,……因为我是人……
8 B7: 读完钟老的文章,对一中这片我工作的热土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感谢钟老……
9 B8: 老师写的好,我是你的学生……
例③为 A3 老人转发自己一年前在公号发表的一篇文章,在发布朋友圈时,老人用类比的手法将文中的历史与辛弃疾的词联系起来,建构自己作为“五常一中”人的群体身份,这一身份构建与留言区老人的回复相呼应:“原五常一中师生”( 2)。有趣的是,老人在朋友圈的初始身份与文章的开放式留言不断产生互动,从而衍生出很多类似的共同体。留言区中B1 是文中当事人的女儿,在该留言中,老人为历史的记录者; B2、B3、B8 均为五常一中不同时期的学生,他们的评论建构老人“五常一中”的教师身份; B5 与老人过去有过交集,在留言中建构老人的“下乡者”身份; B4 的留言建构A3 的地域身份“黑土地骄子; B6 建构 A3 作为“教育人”的身份。在例③中,老人作为叙事者,借助群体身份的共享表征,用故事提供一个可以进行“立场协商”的场所(同上: 356)。老人不仅讲述了一段历史,构建了共有记忆,而且将这段历史中的人物进行归类和定位,众多参与者的评论则进一步建构双方不同类型的内群体关系,从而建构老人多元化的身份: 历史记录者、同事身份、地域身份、职业身份等。
4.4 呈现—异议表达中的身份构建
表达异议是一种违反礼貌原则的行为(Leech 1983),但不一定会引发冲突和不礼貌,若出现在朋友之间,反而体现出交际者之间的亲密和社交性( Tannen1984),具有增强交际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Georgakopoulou2001)。本研究发现少量的隐性异议表达,在老人发布信息后,参与者进行异议评论,或老人就参与者的评论表达异议,老人的初始身份在双方分歧中发生微妙的变化。
④A1: 去大柴旦( 柴达木) 的路上,真正领略了大西北的风貌。……那边信号全无。[配图: 当地风景照]2020. 7. 14
1B1( 70 岁) : 没想到最弱的你,去了最多的远方。
2A1 回复 B1: 老人也可以有“诗与远方”。
3B1 回复A1: 生命不息,就不要忘记诗和远方。
老人 A1 发布在外旅游的风景描述,如“在……的路上”“领略了…… 风貌”,并附上图片,呈现出自己的旅行者身份。评论区中B1 是老人以前的同学和战友,对 A1 老人过去身体状况( 较弱) 比较熟悉,其评论透露出一种夸赞和羡慕(1),但评论中的“没想到”属于意外类连接词,加强语势,表示所连接的信息和自己的预期相对立( 洪莉娜2014)。该评论隐含B1 对老年群体的传统观念:“身体弱的老人不出远门”。老人 A1 的回复则阐述自己对老年群体的不同看法:“老人也可以有诗与远方(2),突破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建构不同于其他老人、勇于寻求“诗与远方”的旅行者身份。
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就某一话题发表不同意见,是常见的交流形式(冉永平白晶2017 ) 。通过对对方的观点、立场和身份的隐含否定,维护当前语境下人际关系的和谐(李成团 冉永平2012) 。在本研究中,异议表达的目的往往是表示对当前会话的积极参与,同时,在异议表达中维护双方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观点和身份。
老人身份建构的这些特点与老年群体的交际需求、微信语境的特点、言语行为的人际功能分不开。首先,当老年人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的时候,更倾向于“迎合并体现那些在社会中得到正式承认的价值(Goffman 1959),建构其积极正面的身份。当前中国的老年群体,出生在1950 年代或更早,他们是关注理想的失落一代(周裕琼 2018),他们渴望接触新事物,愿意分享自己的美好生活。其次,老年人使用微信分享或评论体现出对自我和他人的关注,有效激活和维护老人的社交关系。
老年人的微信好友大多是关系紧密的亲朋好友,类似老人日常生活中的熟人社会圈,这与老人的社交圈有关,也与微信的特点有关。微信不是在拓展弱关系,而是在新媒体平台上重构中国固有的熟人社会(曾一果2017)。最后,老年人的身份建构是所有参与者在言语行为互动中共同完成的,有助于提升社交参与,实现积极老龄化。活动理论( Havighurst 1961 ) 指出,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老年人应尽可能地保持以前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微信的广泛使用帮助部分老年人重新参与社会,他们使用微信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在言语行为互动中实现身份的多元化构建与动态演进,有助于老人实现积极老龄化。
【5】结束语
微信朋友圈是呈现理想自我,建构多元化身份、提升社会参与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于退出职场的老年群体来说尤其如此。研究发现,老人在微信朋友圈与自我和他人形成丰富的人际互动,构建积极健康的多元身份。老人在发布信息时创建的初始身份得到众多关注和参与,在夸赞—回应、请求—提供、表达认同或异议等人际互动中得到确认、修饰、强化或拓展。有些身份是过去的职业身份延续; 有些是在互动中临时建构、拓展的身份。这表明,新媒体互动中老年人得到赋权,突破早期研究中的刻板、消极印象,身份建构更为开放、丰富和多元化。值得注意的是,囿于语料收集的严格要求,本研究的结论需要谨慎解读,不一定适合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所有老年群体。未来的研究可以引入变异语用学的视角,进一步从职业与社会分层考察老年群体的新媒体呈现方式与身份建构的特点,并聚焦话轮转换与序列分析,考察不同老年群体的身份在会话进程中的动态协商与转换,进而管窥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语言使用之间的微妙关系。
注释
①根据第46次 《 中国互联网路发展状况统计报告》,50岁及以上的网民群体由2020 年3月的16.9% 上升到6月的22.8%,其中50-59岁占比12.5%, 60 岁及以上的网民为10.3% 。
本文摘自《外语学刊》2022年第2期
老龄社会与老年语言学:《语言战略研究》专题研究栏目 老年语言学 | 老年语言学研究的语用维度:视角、方法与议题 老年语言学 |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话语的非名词性资源蚀失 老年语言学 | 日本老年护理沟通研究之文献综述 老年语言学 | 什么是Elderspeak? 老龄化社会呼唤老年语言学的出场 《语言战略研究》| 侯柏村,罗昊,王刚石: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现状与思考 《语言战略研究》| 顾曰国:老年语言学发端 《语言战略研究》| 黄立鹤 王晶 李云霞:阿尔茨海默病言语障碍表现及相关神经心理学量表 编制问题 分享 |《东亚语用学》:痴呆症老年人话语语用研究 观点 | 老年人口语 “呃”类填塞语研究 观点 | 老年人认知退化或与听力损伤有关 观点 | 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现象学研究 观点 | 信息化时代的“老年孤独” 观点 | 赫琳等:我国老年人语言能力问题及语言服务路径研究 观点丨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亟待解决 观点丨何谓老年:从“居室适老化改造”谈起 观点丨迟暮之年的人脑及语言(王士元著 王筱瑒 冯韵译) 观点丨人口老龄、老年学与老年语言学 观点丨基于叙事医学理论的老病死叙事话语探析 观点丨蒋燕、顾曰国:老人上当受骗案:调查、语用和决策推理分析 观点丨言语幽默的认知老化及其神经基础 观点 | 马东什么?什么冬梅?瞬时性遗忘究竟咋回事? 观点 | 构建中国特色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供给体系 视点 |《忘不了餐厅(第二季)》:同济老龄中心约您见证宝藏老人温暖回归 重磅!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消息 | 上海已在这些街道启动“适老化改造” 专访 | 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报道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 正式出版!顾曰国 黄立鹤:《老年语言学与多模态研究》 合作丨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参与上海四平路街道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 一图读懂《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 我们需要你!同济拾忆团队开展老年人语言认知健康社会实践并招募志愿者 “拾忆”公益服务团队会员大会暨老年语言学培训会举行 同济大学与四平路街道共建的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项目启动 上海市语言文字会议召开:加强针对视听障碍、老年人口等人群的语言服务 同济大学组织第十七届国际语用学大会“老龄化与老年人语用交际”专题会议 资源 | 香港理工大学语言认知神经科学中心“认知退变及语言”参考文献平台 “老而不衰”的大脑,你的认知功能到七十岁仍未达到巅峰 “语言增强认知 拾忆为老服务” 同济“拾忆”团队暑期实践成果总结 同济大学老龄中心携手《忘不了餐厅》开展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主题活动 重磅!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发布 会议议程 | 第九届全国认知神经语言学大会(线上免费) “拾忆认知”系列科普视频第三集《如何自我评估认知健康状态》 第五届全国特殊人群话语研究求索论坛暨第三届老年语言学讲习班顺利举行 会议通知 | 第十届全国认知神经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1号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