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连载十四)

郭良原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作者在叶文福(右)家中
【长篇连载十四】
开 始
——我的前六十年
文/郭良原
 
第四节  任综合编辑部主任;国学精粹《连山易》失传2200多年后重见天日;为杨勤良的三本书做责任编辑;凤凰卫视向全球华人隆重推介《叶文福诗词选》

 

出版社的运转不断走向正轨,旷昕社长通过不断努力,终于向市有关部门为本社争取到了教辅书籍出版的份额。因为工作的需要,社里由原先的一个编辑部分为了两个编辑部,即综合编辑部和教辅编辑部。我任综合编辑部主任。
社里除社领导实行年薪制外,其余所有员工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制,因此,每个编辑每年都要完成相应的利润指标,才能拿到相应的绩效工资,否则,光靠那点可怜的基本工资,连生存都成问题。利润指标分为助理编辑级、正式编辑级和编辑部主任级三个标准。我除了要完成自己领受的全年利润指标外,还得要考虑部门的利润指标完成情况。这个利润指标就像一把把寒光闪闪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个编辑头上,时时刻刻处在担忧和惶恐之中。
说实话,编辑坐在办公室等米下锅是完不成利润指标的,你必须出去找米下锅。我要求编辑们都能走出去,到社会上去和各界人士交朋友,到市场上去寻找选题,去发现书稿。
要求下属做到,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因为自己头上一样悬着一把剑。
我走出去了。
我到了深圳大学,到了市社会科学院,到了市史志办,到了市中小企业家协会,我知道这些地方有作者,有选题,有书稿。
靠着真诚,靠着信誉,我拿到了市史志办负责的各区年鉴系列出版项目。
有了这批连续性的旱涝保收的书稿出版打底,我不用担心头上的那把剑会掉下来了。
作为书稿编辑,我想的是做我自己想做的书,想的是在读者的书架上,能立有我做责任编辑的书,哪怕它带不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哪怕它会赔本。
我把目光再一次地盯向了自己想做的书。
2010年春,熟人介绍,连山易国学研究总院(深圳)执行院长博尔朵先生找到了我,称他手头有一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稿《连山易》,希望能在我社出版。
我的第一反映是,《连山易》毕竟知之者甚少,这样的书市场不会很大,经济效益也不会很好,弄不好还会赔本。我没有回绝博尔朵先生,我得好好琢磨琢磨。
静下来时,我做了认真检索和思考。连山易,是中国最早的易学,之后才有归藏与周易。连山易论述的是人之成长、婚姻之变化、家庭之演变、部族之聚散、国家之法统、王权之盛衰。整个论述围绕社会道德和王权法统而进行,最终归于天人和一。其朴素的思想、唯物的哲学体系及严谨的逻辑观点,历代被认为是三皇五帝治国的宝典。所谓连山,亦谓“连三”,一是客观体系,二是时空体系,三是数理体系,是非常完整,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由于历史演变,朝代更替,马乱兵荒之多种原因,连山易已失传2200多年。据博尔朵介绍,此本《连山易》系连山易当代宗师韩艺老先生凭着超人的记忆,携众弟子历时多年,共同努力,方才完成,其目的就是想让这部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珍品重见天日。
我认为,此书可做。这是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藏。我带着博尔朵见了旷昕社长,旷社长当即同意纳入我社出版选题,由我做责任编辑。



老实说,这是一本难啃的书。我只是觉得应该出版,但我没想过我要做责任编辑。对于易经,尽管在日常的读书中有所涉猎,但依然是相当陌生,似懂非懂的。但社长定了由我做责任编辑,我无法推辞,坦率地说,除了社长,社里也没人能拿得下来。
这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我硬着头皮上阵了。拿到书稿后,一遍读后,丈二金刚;二遍读后,云山雾海;三遍读后,似有所得......再读第四遍,第五遍,终于进去了,终于把握了。对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审读过程中,我一直与博尔朵先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懂就问,有疑即提,存异则商。三番五次地沟通交流,不厌其烦地讨论修订,我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严格认真的三审之后,2011年3月31日,国学精粹《连山易》终于在失传2200多年后重见天日,并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办了新书发布会。
时至今日,我在网上查看这本书的情况,没想到,时隔6年后,该书不仅没有降价,反而各家书店均在原定价基础上上涨了近4倍的价格在进行销售。
一位易经学家撰文写道:根据《周礼》记载,夏、商、周都有易。夏易为《连山》,商易为《归藏》,周易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易经》。一般认为,《连山》与《归藏》已经亡佚,但是我前段时间去北京图书大厦看到一本《连山易》,由韩艺释著,博尔朵整理,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这说明,连山易并未亡佚,在民间仍有流传。
做这本书,出版社并未盈利,但我仍然很开心,因为这部旷世绝学的出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一种贡献。

 韩艺(右)和博尔朵(左)出席 《连山易》新书发布会

军人出身的杨勤良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从血与火、生与死中走出来,逐渐将自己的情感世界寄托和融入了军旅,情有独钟地醉心于红色军旅文学的创作。
2011年春,他给我送来了一部他创作的书稿《一代骁将曾保堂》。书稿记述开国少将曾保堂极富传奇色彩、可歌可泣的一生。其坚定的为劳苦大众牺牲奉献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令人感佩。选题是成立的,可取的。这样的书,是我想做的书。
但当我接触这部书稿后,我却非常不满意。文字的拖沓、结构的混乱和语言的梗阻几乎让我做出了退稿的决定。当我把不满意的意见告知杨勤良,杨勤良诚恳地告诉我,他不是科班出身,文化水平不高,16岁就参军入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复员回到地方工作后,参加过1984年江西省首批自学考试。他知道自己的不足,恳求我给他一个机会,他会认真修改,直到我满意为止。我被他的谦逊和朴实所感动,也为他的坚韧和自强而叫好。我给了他半年修改打磨的时间。
没想到,半年后,杨勤良果真送来了他认真修改过的该书第二稿,恭恭敬敬地对我说,如果我还不满意,他会再次修改。
望着他那真诚的面容和神情,我相信,他一定会进步,我愿意帮助他,扶持他。
我沉下心,认真地审读《一代骁将曾保堂》第二稿。
看得出来,杨勤良是用了心的,第二稿明显地强于第一稿,文字、结构和语言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改正和解决,读完全稿,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革命先烈的崇高形象鲜明而又真实地立在了我的面前。
当然,也还有诸多不足,我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一个篇章一个篇章地进行审读,或直接处理或提出修改意见后,将书稿退还给了杨勤良,让他再做第三次修改和订正。我是想考察考察他是否谦逊好学,是否听得进意见。杨勤良没有丝毫犹豫,又将书稿进行了第三次整理,然后将新打印出的第三稿连同第二稿稿样交回给我。
我知道,这个作者值得帮助,值得扶持了。
2012年2月,《一代骁将曾保堂》出版。



此后的几年间,杨勤良又写出了《放羊娃的足迹——记老红军王鸿荣》《军人本色——曲国元的一生》两本书稿,依然是由我做责任编辑。 
旷昕社长亲自撰文,评说杨勤良和他的红色军旅文学创作。在《〈放羊娃的足迹〉与深圳》(见《深圳晚报》)一文中,旷昕写道:
深圳这座新兴的城市注定了一般青年作者少有同时深入现实生活和历史时空中去做细致扎实的体验采访甚至考据的,杨勤良恰恰就是这样的作者,他工作之外全部精力和个人爱好都放在了这个“第二职业”中。根据写作的需要,他每创作一部作品都要采访数百人,行程上万里。采访实录和笔记往往是作品字数的十几倍几十倍。包括传主的身世,与传主有关的人和物,生活战斗的重要环境和场合,他都要做扎实的探访、勘察和考证。他在追求一种下结论之前穷尽一切相关元素的方法——几乎达到了专业史学研究者的治学要求,这无疑是创作非虚构类作品质量保证的重要途径。
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澎湃的深圳,冲锋陷阵的战士已成长为专写军人的红色传记文学作家,成为深圳“文学深军”中耀眼的一员。
通览杨勤良的作品,可以归纳出四个特点:
一是,史实客观。大事忠于史实,细节合乎情理,做到了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二是,语言朴实生动,情节紧扣人物,构思最接地气;三是,思想内容潜移默化,给读者补充正能量于无形;四是,历史线索和故事逻辑清晰,使读者在文学故事享受中清晰看到一段历史的截面和发展逻辑。
当一部作品具备了这四个特点时,也就难能可贵地做到了“三个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传主负责,对读者负责。
作为责任编辑,我为作者高兴,为杨勤良高兴。


 杨勤良的三本红色传记文学作品

《收割自己的光芒》的出版,让叶文福以崭新的文学形象再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喜欢他和不喜欢他的人,都会因了这本心血之著而对他刮目相看。
    趁热打铁,因势利导,我寻思着再给他推出一本新书。
    2012年初,我将这意向传达给叶文福,他认为很好!
    我仍然倾向于出他的新诗精品选集,没想到他又一次否定了我的建议。
    他决定将他几十年间写下的古体诗、词赋、对联整理成集给我。
    我知道叶文福的古体诗词功力很高,其作品集完全达到了出版水平。但我还是有点犹豫,由于古体诗词的局限,其在图书市场上的行情很不理想,我担心社里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不会通过此书选题。将我的担忧告诉叶文福,他说,如果社里担心赔本,那我自费出,该交的费用我交。我只告诉你一句话,这本书的出版,将会是又一个全新的叶文福!将会是这个领域里舍我其谁的叶文福!
    这就是叶文福!永远自信的叶文福!
    他的自信绝对建立在他的实力之上,我知道。
    他是要一次又一次地给读者以震撼。
    我理解了叶文福。
    我接受了他的决定。
    申报选题,顺利通过。
    2月下旬,收到了叶文福寄来的古体诗词书稿。
    一如此前,我按下手头别的书稿,集中精力审读叶文福的古体诗词集。
    书稿整理得很仓促,给我的感觉是杂乱。其一:书稿内容有古体诗,古体诗里又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古风;有词;还有赋文、对联,一股脑地混杂在一起,没有明确分类。其二:正文内容和标题同一字体,没有区别,词章上阕和下阕间没有空行,看得人头大。我当时就想退回叶文福重新整理,但考虑到他比我年长,身体又出过大毛病,不忍心让他负担过重,还是我代他整理。这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我暂且将正文放下,先读他为这本书稿写的自序。


叶文福诗词手稿


自序题为《散谈诗、诗人,格律、格律诗》,洋洋二万余言。诗、诗人部分着重谈新诗,格律、格律诗部分重点谈古体诗。我认真地读完了全篇自序,敬佩之心油然而生。我对格律和格律诗素有爱好,也有研习,大学期间作为专业课程学习过,创作实践中也多次读过王力先生的专著《诗词格律》,但都没有读叶文福的自序里谈格律和格律诗这样受益匪浅。

叶文福认为:

我们在谈格律的时候,首先必须想到诗,必须谨记:格律是为诗服务的。没有了诗意,格律就成了一纸空谈。

某种意义上说,格律,就是足球场。而诗,就是一场足球比赛。所有的谋略、技巧、力量、节奏,都必得在足球场内进行。出了足球场,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叶文福强调:

1. 格律诗——正常情况下,必须坚决地、无条件地按照格律诗的要求写。

2. 格律就是格律。必得先十分熟悉格律了才能按格律写诗。

3. 格律就是格律。格律就是一种规则,没有什么可将就的。

4. 严格地按照格律写格律诗和破格(在个别地方不按照格律的一般规律)其实是一对相反相成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矛盾。

5. 格律诗不仅要在形式上严格按照格律诗的基本要求精雕细刻,而且,格律诗更重要的在于,最难之处在于,格律诗对文字的要求是苛刻得有许多即使是诗家也是无法理解和实践的。

叶文福希望:

我写诗,包括现代诗与格律诗,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

——把古典诗的气韵与现代诗的意境融为一体;

——把李诗和杜诗的气质融为一体;

——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融为一体;

——把汉语诗的意蕴与我所理解的外语诗的意蕴融为一体。

我非常赞赏叶文福对格律和格律诗的见解,有这样的见解,何愁书稿质量!不然,他何以敢自诩“这本书的出版,将会是又一个全新的叶文福!将会是这个领域里舍我其谁的叶文福!”

应该说,这篇自序使我对叶文福的书稿更加充满信心,也更加激发了我审读的兴趣和欣赏与学习的欲望。

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我审读完了书稿。和审读《收割自己的光芒》一样,我依然是同样的原则:不可说的话不能说,不可碰的雷不能碰,不可议的时政不能议,不可写的题材不能写。

我将书稿中的古风、赋文和对联部分全部取消,只保留了诗和词两个大类。

诗和词严格按照格律和词谱要求核对准确,成书定名为《叶文福诗词选》。

3月10日,将处理后的书稿寄回叶文福认可。

3月18日,收到叶文福认可后的书稿并随附的短信:

良原兄:
看了您的审核稿,同意您的处理意见,个别地方稍有异议,供您参考。
    关于编排,我觉得以内容分类,同题材按时间为序的方法较好。
                          文福
                二零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得到叶文福的认可后,我开始着手下一步的工作。没想到,这老哥却始终不肯让我截稿。

5月10日,收到他的短信:

良原兄:
今日是5月10日,接您电话后,将以前的稿子全部梳理了一遍,附后。
中间有一些重要修改,请您务必万万以此为准,各归其类。
多有烦劳,此心负重,拜托拜托,面南而拜之。
                  文福
                2012.5.10
又:
良原兄:

您好!

将要加的稿子再审一遍寄上。

如送女出嫁,悲催不能自己,唯我兄能解。

           文福
                2012.5.10

刚按他的要求处理完,5月12日,他又发来短信:

良原兄:

加一首《黄岩岛》,麻烦您。

                  文福
                           2012.5.12

5月30日,再收来信:

良原兄:

您好!

诗稿还在校对中,我想认真点,尽量少出不该出的讹错,尽快交稿。

近日又写了些七绝,寄上,供您参考。我当然想用上,但凭君意。

随时联系。

遥祝

夏安!
                      文福
                           2012.5.30
还没来得及处理,第二天又收短信:
良原兄:

近日又写了几首七绝,寄上供您参考。万请加上。中如有您不想用的,您自行处理,但用则不改。

诗向会家吟。您我兄弟,我作您编,浑同一人,真乃我诗之幸也。

拜谢。

              相信您的文福
良原兄:

昨日所寄文字,略有修改,又加一首七绝,劳您费心加上。

                叶文福
             2012.5.31



我火了!如此没完没了,何日是个头?

我向他发出最后通牒:再不允许改动和加稿!

7月中旬,书稿所需的作者小传、照片、手迹、 印章、后记等资料全部到位。

签订出版合同,送复审,终审,申领书号和CIP数据,下厂,看蓝样......

一切无误后,我签字付印,首印5000册。

2012年11月,《叶文福诗词选》出版。

又是一股新的叶文福旋风,出版不到一个月,找我要书的电话就不下六七十个。

2013年2月8日,龙年腊月二十八,总部位于香港,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性华语卫星电视频道凤凰卫视,《总编时间》栏目,主持人吕宁思向全球华人隆重推介了《叶文福诗词选》:

吕宁思:新春正是读书时,趁机再介绍一本好书给大家,我这把年纪的媒体与政治、文化界的朋友,一定都还记得叶文福这三个字吧,对,他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30多年前那首轰动文坛与政界的长诗《将军,不能这样做》的作者。那首自由体长诗,使叶先生的人生命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他诗人风骨没有变。最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了《叶文福诗词选》,在下得到了作者的一本签名赠书,几天内是一口气读完,由衷地喜欢。


我不愿意用登峰造极这类字眼去赞扬他,但是不夸张地说,叶先生的古典中国格律诗词堪称一绝,我想不仅仅源于他诗词造诣之高,更是他人生遭际与内心情感在几十年颠沛时光中酿造出来的浓酒。清代诗评家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这样写到,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叶文福的诗我想就是从他性情风骨中生成的。



这本诗集按照唐宋的七绝五绝,七律五律,还有词牌格律分类。诗人的诗意可以说魂游于古今,并纵横于家园,翻开这个诗卷,精彩的文字是接踵而至。先看看这样一首诗,写茅台酒的,这不是做广告,这一首七绝这样说的:

皆道茅台是好诗,十年苦窖竟谁知。
高粱谷子随天老,烂到极时是醉时。
如此妙句写的当然不只是茅台,他写的是酒,更是诗,是苦,也是醉。叶文福此人好酒也好茶,所以他的另一首诗《茶道》是这样写的:
佛然禅坐两袈裟,一半原神是紫砂。
李白吟诗先醉酒,破书万卷我凭茶。
从酒到茶到读书,这就是叶诗人佛然禅坐的生活逸景。再看看这样一首诗叫《读书》,他是这样写的:
人生于世有何求,情系诗书性自柔;
气纳千江成大海,攻防退守总风流。
再读读另外一首《哭谭嗣同》,这样写的:
戊戌断头本慈禧,小人趁乱弄兵机。
书生救国谈何易,历史从来不悔棋。

最后一句太好了,历史从来是不悔棋的,想必政治家们是最有同感的。

叶文福的另一首七律,《寄长沙》是这样写的:

湘江古浪枕行船,古井思天静失眠。
雪水投江情未已,黄河入海梦方圆。
无风浩荡三千里,有剑争鸣一鞘间。
自品青松高格调,梅然碧血笑严寒。
  我们知道唐诗七律中最精彩的就是一种对仗的艺术,在这位现代诗人的“雪水投江情未已,黄河入海梦方圆”,还有“无风浩荡三千里,有剑争鸣一鞘间”中,挥洒得是如此天衣无缝,特别是我最喜欢的“雪水投江情未已,黄河入海梦方圆”,这两句难道不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千古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绝顶再现吗?
叶文福填词的功力很了得,是佳句连篇。他在一首《水调歌头》中这样写到:
人间事,诗词罢,细品茶。
一觞狂醉千载,醒处便是家。
进可三军夺帅,退修青竹万竿,醉眼看流霞。
看看那种把人生的逍遥和狂醉千载、三军夺帅的豪气结合在一起,实在是胸中自有宇宙万千。
30多年前叶文福因为政治诗《将军,不能这样做》而蒙难,如今他年近七旬,生活的坎坷与磨难塑造了一位如此的诗人,对于他来说祸兮福兮,悲乎喜乎,我们去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去体会吧。




第五节 出版社又一次换帅;在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建社八周年纪念活动上诵诗;出席第二届深圳诗歌节暨2012中国诗歌年会

不知是否由于工作的需要,2012年夏,旷昕社长调任市记者协会任专职副主席,集团党组任命杨桦女士为出版社社长。
出版社又一次换帅。
平心而论,旷昕社长是一个真正懂出版的出版人,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是在他的领导下,才走出低谷,站稳脚跟的,没想到,正当全社员工倍感欣慰、群情旺盛的时候,突然地将其调离出版社,员工们多有议论。
杨桦也是集团老人,早先在深圳特区报社下属的《深圳青少年报》任副总编辑,其后调任集团下属一家企业做老总,稍后任集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再后任集团系列报刊编委会总编辑,此次兼任出版社社长。
兼任出版社社长的杨桦十分低调谦逊,但给人的感觉是历经风雨后的沉稳和干练。她没有做过图书出版,因此她对出版社全体同仁都非常尊重,对如我等出版社老员工和骨干力量更是倚重有加。她的就职讲话很实在,没说半句大话和空话,只提出了“小而精,精而强”的办社宗旨和发展方向,打造一个有自身特色、自身亮点的出版社,在此总目标下,通过共同努力,提升职业荣誉感,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她请全体员工放心,她愿意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
大家对杨桦表示了充分的理解,更寄予了全新的期望。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部分员工合影,后排右三为时任社长杨桦,前排右四为作者


不久,出版社举行建社8周年纪念活动,全体人员齐聚一堂,举杯相庆。
我不是元老,我只有6年社龄。
但我目睹了她艰难而缓慢的发展。从最初的年出三五本书到8年后的年出上百种,从初期的连年亏损到8年后的小有盈利,她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行进。
我算是个老出版人了,上世纪80年代,我就进入了出版行列。
我始终认为,出什么样的书,是任何一家出版社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一家出版社,无论大小,都得有自己的方向和品牌。
应该说,通过8年来的摸索与实践,我们这家全国最小的出版社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的品牌。但还不够,还很不够。
8年来,我把她当成家一样看待,喜欢她,关心她,爱她,她没起色,我愁;她有成绩,我笑。
我以一个出版人的操守,为她尽心尽力地工作着。
我给她组到了著名诗人叶文福、著名财经作家成君忆的书稿;我责编的书,两获南粤图书奖;她下达给我的利润指标,我年年超额完成。
对于她,我问心无愧。
聚会上,我朗诵了为庆祝她建社8周年写下的一首诗:《七律.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八周年》
诗云:
风风雨雨又秋中,除旧迎新上下同。
舵正轻舟能闯海,心齐众蚁敢吞鸿。
须知本土资源广,更有名家字墨丰。
当信励精图治后,书香阵里我称雄。
全体同仁依然满负荷地工作着,一本书一本书地做,一分钱一分钱地挣。杨桦社长也听从了大家的建议,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出版社,和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编辑报纸和图书出版可不是一回事,她俯下身子从零开始学习出版社的整个工作流程,并组织编写了出版社新的五年规划。她以她的努力和务实,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拥戴。
2012年8月,女儿子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南师范大学。
同年9月中旬,我和财务总监李双清一起代表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赴台北参加了第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交易会期间,参观考察了台湾万卷楼、龙图腾和时报出版三家出版公司,并游览了阿里山、日月潭和台北市容。
同年12月21日晚7时30分,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深圳报业集团、北京大学新诗研究院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深圳诗歌节暨2012中国诗歌年会”在深圳广电集团演播大厅隆重开幕。
本届诗歌节主要活动包括:第二届深圳诗歌节开幕式暨乡恋·深圳诗歌音乐会、中国诗人深圳行采风创作、诗歌朗诵会(龙华新区《诗歌龙华》专场、深圳大剧院《诗歌与孩子》零点星之夜专场)、中国诗歌年会、2012中国诗歌年度诗人颁奖仪式暨《面朝大海·2012深圳诗歌大展》新书首发式。
著名学者谢冕、孙绍振、徐敬亚等,叶文福、舒婷、梁小斌等多位中国诗歌重量级人物以及深圳100多位诗人出席了本届诗歌节。


 第二届深圳诗歌节暨2012中国诗歌年会海报

我是被邀请出席的深圳诗人之一。

同时,我还接到组委会交给的任务,诗歌节期间全程陪同叶文福夫妇。
 21日傍晚接到叶文福夫妇,是在诗人住宿地观澜山水田园。我等候在大堂门前,迎候着接机的专车到来。
又见到叶文福了,又见到嫂子了。
12月的深圳,虽说时令已是冬季,但仍然天高气爽,温度宜人。叶文福牵着王粒儿的手走下专车,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我迎上前去,先和他拥抱在一起,稍后才和嫂子打招呼。
送他们进早已安排好的套间后,刚一坐下,叶文福就迫不及待地说:“良原,我给你带礼物了!”嫂子立马从行李箱中取出一个精美的盒子递给我,我看见盒子上有“中国寿山石”的字样。
打开盒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三枚印石。


叶文福送给作者的三枚寿山石印料


当晚的开幕式上,深圳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深圳电视台著名播音员吴庆捷充满深情地朗诵了我南下深圳之初创作的新诗《这是一种心灵的相约》。
22日晚,第二届深圳诗歌节暨2012年中国诗歌年会“诗歌龙华”朗诵会在大浪举行,我和叶文福夫妇坐在一起。
我又听到了叶文福那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朗诵,对于大多数听众而言,他们绝对是第一次近距离地被感染被震撼。
在追光灯的照射下,叶文福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舞台,走到舞台正中央。
他就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那儿,高昂着头颅,眼睛直视着前方的上空,整个人一动不动。
会场里静极了!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
突然,他那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响起:

当我还是一株青松的幼苗

大地就赋予我高尚的情操

我立志作栋梁,献身于人类

 一枝一叶,全不畏雪剑冰刀

 ……

叶文福声情并茂地朗诵着他的著名诗篇《祖国啊,我要燃烧》。
我是有幸听过他朗诵这首诗的,那是在近30年前的赤壁诗会上。我知道什么叫被感染,什么叫被震撼。
我渴望,渴望面前闪出一千条向阳通道
我要出去,投身于熔炉,化作熊熊烈火

祖国啊,祖国啊,我要燃烧……

随着最后一声“我要燃烧”,叶文福双手向天而伸,整个人石化一般地定格在舞台上。灯光下,两行泪水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依然是静场。长时间的静场之后,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冲向夜空。

我回头看到,好多人的眼睛里闪着泪光。

或许是组织者有意的安排,叶文福之后,是我朗诵。

我走向舞台。

我朗诵了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诗作《向往那一片沙漠》:  

真想循着你的脚印去到那片荒凉的沙原和你不甘离去的魂灵一起为了爱而勒紧裤带而不知疲倦地劳作直至死亡


而你却先走了给一个生者留下巨大的悲伤沙漠如海吞噬了你微弱的生命之舟而你的一团大胡子却依然浓黑那是对于沙漠不会屈服的象征


尽管倒下的并不都是勇士而我却把你认作了英雄我曾说过先行者你走你的但我却愿跟在你的身后


因为那一片沙漠已被移植进我的胸腔我并未干涸的热血足以将其滋润如沃泥只要耕耘只要播种绿色终将覆盖那漫无边际的枯黄


我走了任一群女人的呼唤嘶哑任一群男人的眼角堆起鄙夷循着你的脚印我跌撞而行有风作伴有雨为伍我不孤寂我洞开的心扉只有如火之向往


在热烈的掌声中回到座位,叶文福在我耳边轻轻说了两个字:“成功!”

散场后,诗人、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田地对我说了3个字:“没想到!”


 作者(右三)与叶文福(左二)及诗友合影


次日,活动安排参观观澜版画村。版画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人居住的古村落,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版画家、美术理论家陈烟桥就出生在这里。古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排屋形制,水塘、古井、宗祠、碉楼古色古香,构建成独特的客家居住风情。椰树、芒果树、榕树等亚热带植物成片相连,一派风光怡人,静谧安详的气象。它是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创建的“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它集版画创作、制作、展示、收藏、交流、研究、培训和市场开发为一体,以独特的魅力与方式,将中国版画的事业与产业发展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我陪着叶文福夫妇阅览了陈烟桥的生平介绍,欣赏了各国版画家的精美画作,领略了岭南独有的客家风情。

这是我和叶文福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次聚会。

活动结束的前夜,主办方安排了丰盛的酒宴。很多与会者和深圳本土的诗人纷纷向叶文福敬酒,出于身体原因,叶文福都是象征性地举杯答谢,我也记不得那晚为他代了多少杯酒。
(每周末连载)
 (责编:糊汤粉)

作者近期文章链接: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连载十三)

郭良原:开始  ——我的前六十年(连载十二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连载十一)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连载之十)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连载之九))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连载之八)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连载之七)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连载之六)

郭良原:开始  ——我的前六十年(连载之五)

郭良原:开始  ——我的前六十年(连载之四)

郭良原:开始  —我的前六十年(长篇连载之三)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长篇连载之二)

郭良原:开始——我的前六十年(长篇连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