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逝者丨陈香梅:白宫里的上海滩名媛,邓小平称"全世界只有她一个"

新三届 2019-06-06



3月30日,知名社会活动家、美国共和党政治人物、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的遗孀陈香梅女士在华盛顿的家中去世,享年94岁。

    走过近一个世纪,陈香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创造了“第一”的女人

        1925年6月23日,陈香梅出生于北京,在家中六姐妹中排行第二。她的青少年时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和家人一起逃到香港,但1941年香港又被日军占领。那时,陈香梅的母亲已于30年代末去世,父亲是外交官,远在美国,1942年6月起,从广东到广西,她和家人以及其他难民跟着向导一直在逃亡的路上。期间,她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岭南大学学习。

        1944年,陈香梅考入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成为中央通讯社第一位女记者。后来她回忆说:“在那个年代,女记者可说是凤毛麟角。中央社还有不用女记者的不成文规定,我是第一位打破了这个传统的,而且是凭本事考进去的。那是我走出校园第一份工作,也是对我后来做人处世大有协助的一份工作。(摘自《传奇与诗意:陈香梅研究》)”

    加入中央社那一年,陈香梅也在岭南大学取得了中文专业的文学学士学位。


 (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


        记者的工作让陈香梅认识了后来的丈夫陈纳德,两个人相差35岁,颇具传奇性的故事却传为佳话。后来,陈香梅本来有机会在父亲安排下离开战乱的中国到美国生活,但渴望独立的她喜欢看着自己写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也因为对陈纳德爱慕而更感到自己有责任把军人做的事、战场上的情况传递出去,因此选择留了下来。



1947年12月21日,两人在上海结婚

    

1949年1月8日夫妻俩与长女的合照,宋美龄对陈香梅的两个女儿十分喜爱,是两个孩子的干妈,她们的名字陈美华和陈美丽也是宋美龄取的


       抗战结束后,她调往中央社上海分社工作,并在上海结婚,婚后不久夫妻两人迁居台湾,陈香梅专心写作,还协助丈夫撰写回忆录。

       结婚后11年,陈纳德于1958年病逝。但丈夫创办的民用航空公司迅速被美国接手,新上司还给陈香梅施压。体会到“人走茶凉”的陈香梅带着两个还年幼的女儿到华盛顿安定下来,才35岁的她从此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番辉煌。

     定居美国后的生活一开始很拮据,由于陈纳德的退休金停发,遗产要与其前妻子女平分,还要等待解冻期等原因,陈香梅需要四处讨生活。那时候她本来没有太多野心,只是想谋个生路,找到了乔治城大学翻译社的职位并且顺利应聘成功。工作、兼职教中文、养育两个女儿,陈香梅过得十分忙碌。

    后来,陈香梅也干过媒体的“老本行”,还参与编辑了中英辞典,1962年她写的第一本书《一千个春天》出版,成了畅销书,一年印了二十版。



        1963年,陈香梅开始走上美国政坛,那年她接受时任总统肯尼迪的委任,成为第一位进入白宫工作的华裔,从此展开她的参政之路,先后被八位总统委以重任。1967年她被尼克松委任为全美妇女支持尼克松竞选总统委员会主席,第二年尼克松获胜后担任共和党财务副主席和行政委员。


        1978年她又为里根的竞选之路出力,并于1980年出任白宫出口委员会副主席,是总统核心顾问之一,两度被选为共和党少数族裔全国委员会主席,也是共和党全国亚裔委员会主席。



    陈香梅与肯尼迪


        1989年,在老布什任期内,陈香梅任职白宫学者委员会委员,再次成为总统核心顾问,1991年出任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内政部环保委员会委员。克林顿上任后,她帮助在美中两国设立了奖学金交流项目。


    
    陈香梅与尼克松(左)、基辛格(右)


      作为最早参政的在美华裔之一,陈香梅很明白参政对于华人的重要性,她在1987年组织发起制定了《华人参政宣言》,1989年获“杰出华裔奖”,也是致力于提高华人地位的精英组织百人会的成员。

    
 奔走的后半生

      说陈香梅是“民间大使”绝不为过,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其中她都有过贡献。她也多次到大陆和台湾访问,促进两岸交流。1981年初,她以里根总统特使身份访华的时候,被邓小平特地安排在第一贵宾的位子上,因为“不要说美国,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个陈香梅”。

      住在马里兰、与陈香梅相识的美中工商联合会荣誉会长刘伟敏回忆说,最后一次见到陈香梅是在几个月前,当时有中国来的商务团考察,陈香梅仍然赶到现场支持、题词,“她一直支持中美文化、商贸交流,每天工作,亲力亲为,90多岁还关心中美大事。”

      多年来笔耕不辍、出版了四五十本中英文书籍的陈香梅很重视中文和中国文化,“先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她曾说,自己只身在美国,就是靠着中国的传统待人处事准则,才在异乡结交了不少朋友,也是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天性,才让自己一直不放弃不气馁。


陈香梅尤其为一些华裔妄自菲薄的现象痛心,也认为这是在美华人从政的阻力;对于中文不好的ABC们她也很关心,“我常看到一些忘本、或以自己的种族、肤色为耻的年轻人,学了英语,就忘了中文,我心中是难过万分。”

     除了关心美国华裔二代的成长,陈香梅还关心中国年轻人的未来。重视教育的她出资数千万给中国贫困学子和优秀教师设立奖金,协助中国学校开展对外交流。1999年她启动“香梅千校工程”,支持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培训这些地区的校长、教师;2001年又支持成立了“北京陈香梅教育科技中心”;2008年设立“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北京代表处”;2010年发起成立了“陈香梅公益基金会”。

      见证过二战的陈香梅直到晚年还挂念着因为战争逝去的英烈,也心系着和平。2015年,年过九十的她还带着部分飞虎队老兵和家属代表前往当年接受日本投降的湖南芷江,那里也是陈纳德创办第一所美式航空学校的地方。重回故地的陈香梅捐资修复了芷江抗日战争纪念馆,还向飞虎队纪念馆捐赠了陈纳德的遗物。

      陈香梅晚年的生活也很忙碌,除了支持各种活动,接受采访,她周末会打牌、跳舞、唱歌,不探是非,却过得很热闹。在华盛顿60年,她的朋友很多,敬仰她的后辈也很多。

      美国侨领方李邦琴如是说,“我和陈香梅女士相识是很久的事情,尤其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老布什在任时,我们常常一起在白宫开会。我最后一次见她是2015年,那时候她已经坐在轮椅上。在她94年的岁月里,她做出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在我心里她代表了民国时代妇女的一个风范,是我们这一代女性、也是以后很多代妇女的表率。我从她身上学到了一件东西,那就是勇敢、不惧。安娜,一路走好。”

      美华艺术协会行政总监周龙章表示,“今天听到这个消息很难过,因为我跟陈香梅姐姐已经认识几十年,1981年一起去中国大陆和台湾走了一趟,这也是她的功绩之一。我们也是有缘分,她对我印象很好,叫我做她的干儿子,我说你这么年轻,要叫你姐姐,这一叫就叫了几十年。陈香梅在我们这代人心里地位很高,学问也好,好像是高高在上的,但她又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人。”

      刘伟敏说,“她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但对待身边的人从来都很尊重爱护,和大家好像一家人。照顾她的阿姨说,她从来没生过气,而且我们每次给她微信发大家在一起活动的照片,她都会回复说‘谢谢你,Lisa’。她为人心胸很宽广,格局很大,生活也永远很精致。”



      陈纳德去世后,陈香梅再也没结过婚,而且总说希望死后被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也就是丈夫的旁边。如今她已西去,此时再回头看她的一生,她对丈夫恒久不变的爱令人敬佩,但她的爱又何止如此?更让人赞叹的,也许就是她的这份“大爱”——对国家民族、对家乡故土、对全世界全社会、对朋友对后辈、乃至身边的每一个人。


原载中国侨网


延伸阅读


陈香梅的传奇人生


陈香梅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第一位女记者,在上海滩名噪一时。她是在白宫工作的华裔第一人,1972年,被选为全美7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从肯尼迪到克林顿,先后8位总统都对她委以重任。邓小平曾说:“全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

 

1925年6月23日,阴历端午节,陈香梅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

 

陈家祖籍福建,后迁徙至广东南海。陈香梅的祖父陈庆云年轻得志,三十出头就做了中国招商局局长。后在广州投资电车公司失败,自杀身亡,年仅38岁。


陈香梅的外祖父廖凤舒是革命家廖仲恺的胞兄,广东惠阳人。民国时期,他先后在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任职,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外交官,出任过古巴公使和日本大使。


舅舅廖承志


早年,廖凤舒与陈庆云结为莫逆之交,两家指腹为婚。其后天从人愿,遂结为秦晋之好。陈香梅的父亲陈应荣是英国牛津大学法学博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算得上是读书种子;母亲廖香词从小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曾赴法国、意大利学习音乐和绘画。

 

廖香词知书达理,心地善良,生下六个女儿,廖凤舒将她们依次命名为:香菊 (后改名静宜) 、香梅、香莲、香兰、香竹、香桃。

 

年少丧母,正赶上抗战初期,在父亲首肯下,六姊妹进了香港的圣保禄女中。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机群轰炸香港启德机场,全岛陷入极度恐慌之中。1942年4月,陈家六姊妹拿到了离港证,离开血气氤氲的孤岛。1942年6月初,六姊妹从香港乘船到澳门,后到了桂林,总算获得喘息之机,美国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受好友陈应荣之托,派两名副官将六姊妹接往昆明。

 

飞虎将军陈纳德与陈香梅的父亲陈应荣在美国相识,成为朋友,香港沦陷后,六姐妹去了昆明,陈应荣便请求陈纳德就近照顾六朵金花。巧的是,陈香梅破天荒地进了中央通讯社,与陈纳德接触频繁,便造就了一段惊世良缘。

 

在47岁之前,飞虎将军陈纳德到处流转,一事无成。1937年,受中华民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之邀,陈纳德到中国训练空军飞行员。陈纳德的性格坚忍不拔,军事指挥才能出众,在他的领导下,“飞虎队”驾驶着美制战斗机,屡战屡捷,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空战神话。陈香梅由敬生慕,由慕生悦,由悦生爱,遵循的是美人爱英雄的标准路径。

  

他是她心中的太阳,横亘在他们中间的三十五度春秋又算得了什么?然而,要让外祖父母欣然接纳飞虎将军——一位五十多岁、脸皮比树皮还要粗糙的外国人——做外孙女婿,可不容易。


陈香梅绞尽脑汁,想出一条妙计,叫陈纳德陪外公外婆玩桥牌,送花,输筹,谈天说地,陪外公喝上两杯,铁打的罗汉善解人意,巧结欢心,真是难能可贵。1940年代,中国人普遍不赞成异族通婚,何况是中国少女嫁给美国老头。


即使是长期受西方文明影响的陈应荣,听说老朋友陈纳德要尊他为岳父,也感到吃不消。陈香梅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婚姻大事能够得到父亲的祝福,但父女之间根本谈不拢,最终还是飞虎将军亲自出面,疏通了她继母贝茜的关卡,事情才柳暗花明。


宋美龄与陈香梅

 

1947年12月21日,在美国将军陈纳德的私寓,23岁的中国新娘披上了雪白嫁衣,58岁的新郎身穿美国空军中将军服,在1000朵白菊花的花架下,彼此许愿终生相守。婚前,蒋介石和宋美龄祝福了这对新人,大喜之期又派外交部次长叶公超专程从南京到上海致贺,给足了面子。

 

陈纳德一直支持国民党政府,终其一生竭心尽力,尤其是在内战时期,连美国政府都已抛弃了国民党政府,陈纳德的民航空运公司仍一如既往地为其输血输氧,因此深得蒋介石的信赖和感激。


1948年,美国特使马歇尔三次来华调停,均告失败,国共和谈破裂,内战继续升级,随着蒋家军队兵败如山倒,陈纳德的民航事业也像一块巨冰迅速融化。好在两个女儿的相继出生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他还笑称自己会像陈香梅的父亲那样拥有六朵金花。宋美龄主动提出做这两个女孩的教母,经常赠送礼物和玩具。

 

二战后,英勇仗义的飞虎将军陈纳德声名大噪。1949年迁居台北后,陈香梅如鱼得水,做了“午饭团”(台北名流聚餐会) 的核心会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她不仅从那些著名教授、著名报人、著名艺术家、著名政要身上受益良多,而且充分锻炼和展示了自己的社交才能。

 

1958年,身患肺癌的陈纳德病重不起,宋美龄专程飞赴美利坚探望,10天后,陈纳德去世,宋美龄参加了葬礼。

 

陈纳德去世之后,陈香梅决定向美国首都华盛顿进军。

 

飞虎将军生前一直是南方保守派民主党员,他去世后的第二年 (1959年) ,陈香梅加入共和党阵营。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美国尚未根除种族歧视,陈香梅深受困扰,连本该属于她的车位也被他人 (白人)得去,她感到既窝火又无奈。好在陈香梅才能出众,共和党和民主党都想将她罗致旗下。于是陈香梅提出一个先决条件,谁能够把车位给她拿回来,她就加入哪个党。共和党办事效率更胜一筹,帮她抢回了车位,她就信守诺言,宣誓加入了共和党。

 

1959年美国总统大选,陈香梅替共和党摇旗呐喊,虽然尼克松与洛克菲勒最终落败,但她在美国政界的处子秀却相当成功。其后,华盛顿教堂大道4201号屋顶公寓,陈香梅的住所,成为了共和党高阶层人士经常聚会的地方,都喜欢到她那儿喝咖啡,饮酒,讨论政策和方略。

 

1967年,尼克松再度出马,任命陈香梅为全国妇女支持尼克松竞选委员会主席。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夫人为荣誉主席。然而,尼克松登上宝座后,在亚洲事务上撇开她,转而信任亨利·基辛格博士。

 

尼克松曾问陈香梅愿不愿意出任美国驻马来西亚、新加坡或泰国的大使;福特曾请陈香梅入阁出任财政局长,专管发行美国公债和签订新钞票。她都婉言谢绝,出任的多半是闲职。从肯尼迪到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布什和克林顿,每位总统都有一份有职无薪的工作派给她,这是一份难得的荣誉。

 

1980年底,阔别中国大陆32年后,陈香梅乘风归来。作为里根总统的亲善特使,她接受邓小平邀请,前往北京访问,她与邓小平亲切握手的照片立刻成为中、美两国各大报章的头条新闻。邓小平的坚毅、沉着、诙谐和机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她再次见到舅舅廖承志,畅述亲人之间的别情。

 

1981年元旦,邓小平在钓鱼台国宾馆设宴款待美国代表团,特意安排陈香梅坐在美方首席位置,参议员泰德·史蒂文斯坐在美方次席位置。他幽默地解释道:“美国有一百来个参议员,而陈香梅嘛,不要说美国,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个。” 


1980年邓小平会见陈香梅

 

陈香梅此次中国之行另有收获。宋庆龄自料不久于人世,希望美龄来中国见上最后一面,若无可能,则希望美龄把中山先生的私人文件交还给她。宋庆龄在病榻上口述,由廖承志代笔,宋本人签名,给暌违30多年的宋美龄写了这样一封信,托陈香梅转交。书信没有封口,内容并不保密。但宋美龄最终没有回信,只对陈香梅说了一句话:“告诉庆龄,信收到了。”这对青史留名的姐妹,既被大洋隔开,又被政治隔绝,至死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陈香梅对此爱莫能助。

 

早在1975年蒋介石去世时,美国6名专使去台北吊唁,陈香梅是核心成员,为了隆重起见,她亲自出马,说服了美国副总统洛克菲勒出任团长。这件事令宋美龄心生感激。

 

陈香梅为两岸关系解冻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1989年初,她在台湾组团赴大陆访问,开风气之先。

 

陈香梅是全球著名的华侨领袖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美民间大使”。近年来,她虽已至耄耋之龄,却仍旧不惮天高路远,如同候鸟一样在大洋两岸飞来飞去,除了文化交流,还设立教育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

 

“人不可有骄气,也不可有暮气”,这句话由陈香梅来说,绝对令人信服。

 

原载于2016年第7期《作家文摘·合订本》 



陈香梅画册

















百年潮

陈小春:姥姥王镜娥和外公章乃器50年前的

敢于逆鳞的经济学家孙冶方被打入秦城

1978年中央批准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陶斯亮:越共中央反对胡志明娶中国太太

凌云:1979年邓小平访美历险记

李一氓讲述皖南事变真相:谁坑了新四军?

傅连暲为何被迫害死:1950年查出林彪吸毒

带有宗派主义色彩的“杨余傅”事件

吴法宪谈“杨余傅事件”

杨成武眼中的“杨余傅事件”

新中国初期撤销大区的台前幕后

徐焰:赫鲁晓夫对华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

蔡晓鹏:贺龙与李仲公、周恩来的故事

成都军区独立师师长杜灵被造反派枪杀

发动“大跃进”的南宁会议结束

陈燕妮:人间再无许家屯

1978年3月5日国歌改词事件

王宗禹:1967年陈毅批斗会亲历记

陆兰沁:女儿心目中的饶漱石

龙广公:厘清高岗饶漱石事件的政治迷雾

陈独秀孙女:我上书邓小平重修陈独秀墓

陈独秀晚年:傲骨凛然,

拒受蒋介石5000大洋馈赠

鲁迅孙子周令飞出逃到台湾后说了啥

钱理群:鲁迅笔下的九类知识分子

陈原: 鲁迅投笔怒怼的“三一八”,

究竟谁是主使?

夏衍谈周扬:有些事,他得告诉毛主席

 白音太:“内人党”冤案前后

《蒋介石日记》完整记录西安事变全过程

老照片:100年来的春节变迁

毛泽东在林彪出走的那些日子里

周恩来亲笔批示逮捕弟弟周同宇

李辉:印尼排华大屠杀与当时的外交风云

周其仁: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李辉:1977年,世界聚焦邓小平的复出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恩怨情长

邓小平南巡,告别革命转换经济模式

孔丹:回忆邓小平往事

彭劲秀:邓小平对朝鲜的几次严峻表态

沈志华:中朝关系如何从亲密走向对抗?

何方:亲历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

《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