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馨香丨顾晓阳:怀念老同学吴方

顾晓阳 新三届 2018-11-18

        老编注:清明将届,本号特辟“馨香”专题,陆续选发一组追忆新三届故人的篇章,以此缅怀那些远逝天国的同窗学友。   


        吴方(1948-1995),安徽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生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会研究人员,《文艺研究》杂志编辑。著有《中国文化史图鉴》《仁智的山水――张元济传》《世纪风铃――文化人素描》《末世苍茫――细说晚清思潮》《尚在旅途――吴方书话》《斜阳系缆》等。吴方弃世后,他的朋友们将他生前散发的文章辑为《尚在旅途》,由浙江人民出版社纳入今人书话系列。又从其著作和散碎发表于报刊的有关晚清、民国时期人物评传类文章择出,编为《追寻已远――晚清民国人物素描》。


吴方

      

        在文化界知道吴方的人不少,读过他文章的可能更多一些。不过,在我出国后的这七年多里,说来惭愧,基本上没再看过他写的东西,所以在这方面说不出什么。我悼念他,是因为和他有十几年的友情,以及他最后的这种死法儿。


        1978年刚上大学的时候,是第一天吧,由胡华进行人民大学“校史教育”,排着队去礼堂的路上,我注意到身旁一个黑脸膛个儿不高的“老爷们”,一跟人说话脸就通红,正好还是跟前边的人凑着说话,结果把人家的鞋后跟给踩掉了,脸不就更红了吗——后来知道此人叫吴方,是我们班的班长,上学之前在北京郊区的一个煤窑里当过矿工。


        说他是“老爷们”,其实当年也就三十岁,只不过那时候我小,看三十岁的人都像老爷们。


        吴方的特点是闷头干事,不大讲话。开始我和他接触不多,不知怎么他蔫不唧的就拉上何东宪办了个油印刊物。我那时闷在家偷偷写小说,不好意思跟别人讲,写完了,不知道像不像个东西,战战兢兢地就给了吴方,毕竟也算是初次投稿嘛,蛮紧张的。


        第二天,我印象很深,我在教室里,吴方进来了,旧蓝布制服,手里拎个黑塑料口袋,就是乡下检查粮食产量和计划生育的公社基层干部拎的那种口袋。他直接走到我跟前,脸一红,说:“你那小说我看了,我真想今天就出第二期……”我一听,血一下就涌上来了,激动得不得了。我在这方面的自信心,可能就是从那一刻建立起来的吧。


        吴方写作很勤,不但登在油印刊物上,也往教室的壁报上贴,里边经常引贝多芬和罗曼罗兰的话,自己写的句子也跟老贝他们的一般无二——我们不都这样写嘛,毕竟那时他才三十岁、我刚二十二嘛。比如有这样的句子:只要你对我伸一援手,我就会紧紧握住不放。


        我们这几个坏小子捕风捉影,认为吴大哥这话后面有故事,着实说笑了好一阵子,只要何东宪起一句“只要你对我伸一援手”,我立刻像演舞台剧似地夸张接道,“我就会紧——紧——握住不放!”


        还有个段子:一位女生受潮流影响买了个卡片盒,装了些卡片,做学问,后来有人打开那盒子一看,里面卡片上摘的净是吴方文章里的警句。这也被我们传为笑谈,但是件真事。


        后来流行跳交谊舞。吴方是好意,班长嘛,活跃活跃班上的气氛、增强增强团结,组织个舞会吧——其实就他的个性来说,跟这类事完全不合,跳舞等于活受罪。那时风气不开,人都到齐了,却没人好意思去跳,场子是空的,人都围在边上笑。吴方劝这个那个都不听,只好自己带头,说服一位个性开朗些的女生跳起来。


        巧就巧在这儿,正在这时,他太太来学校找他有事,刚好走进食堂(舞场)的门,一眼就看见他搂着个女的跳舞呢,呱哒一下子脸就耷拉下来了。吴方真是冤枉到家了,什么都不能说,越解释越好像真有什么似的。


        他和他太太是在矿上认识的,他太太在食堂卖饭菜,我们常开玩笑说,准是他太太经常多给他半勺菜,爱上了。后来他调到煤炭部当司机,他太太也到城里机关工作了。


        上了大学,跟当司机就不大一样了,也算时来运转吧,他太太自然会有些想法,对他在学校的举动比较在意。其实吴方在这方面自律甚严,是个忠于太太,爱孩子顾家的人。


        我们住同一个宿舍,都是北京的,相处甚欢。里边坏小子居多,都不大念书,喝酒侃山往往达旦,主要是奔荤里侃。吴方一般不参与,有时听得心里痒痒了,突然来一句,绝倒众人。因为他是煤窑里混过多年的,井下黑古溜秋什么糙话不说啊,他即使无心也得记住大半,我们就显得嫩多了。


大学同学同游北京香山植物园。后排左3吴方。

     

        我们这种聚会一直持续到1988年我出国,每月至少一回,阿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就这么叫他了)越来越常参加,最终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员,还在他家里摆过一桌菜请我们去,可能是他看来看去还就是这几个坏小子可交。


        阿方毕业后分在文研院《文艺研究》杂志,开始写戏剧评论,后来负责文学,写了不少文章,俨然成家,还当了副总编,后调到研究所闲居。1993年他托来旧金山的人给我带来一本他写的书,阴错阳差,我至今也没收到,诚憾事也!


        阿方性格内向,有事都憋在心里,烦恼很多,好像总是不如意。去年发现他肝癌晚期后,我们说起来都觉得这病跟他长年抑郁有关。翻看过去他给我的信,里面都是这样的话:“我有时想起来人这一辈子,真是庸常可怜,无足道者。”“(写作)这事越做越无聊,但又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事情,整个一个人生茫茫,无处是岸。”“现如今也不知干点什么好,瞅什么都别扭。”


        有一封信里写到他去北京站接人,不自觉到我家去凭吊了一番当年的旧事。“只见朱门紧闭,甚为岑寂,想院中荒草可能侵阶,往事历历,人各一方……”这是何等的心境!想到阿方,我总觉得他好像是鲁迅那个时代的苦闷青年,肩上压着铁一般的沉重,口里喊着“寂寞啊!寂寞啊!”这种人现时真是不多见哪!


        他的病一发现,就已经是晚期了。据说他自己很清楚,但很平静,何东宪形容他是“人于生死大限之前,视世间万物如浮云,心胸之阔,可纳天地。”我在今年新年给他寄的贺卡里,写了几句友谊如何如何的话,关于病,一字没提,想来他已明白我的意思。


        两三个月前,听说他的限日差不多了。七月中旬,伦敦的赵毅衡兄要回大陆,说是一定去看吴方,我那时正在伦敦,就托赵兄说切切转达我的问候!还真赶上了——这是使我感到非常欣慰的事!据说他从赵毅衡那儿听说了我私人的一些“新闻”,死前几天,还打电话给朋友,拿我开了玩笑。


        两天前,我给北京的朋友打电话,本来是为别的事,不料他劈头就问:


        “阿方的事你知道了嘛?”


        “不知道啊!怎么,过去了?”


        “八月十六。他是……自己结束的……”


        我脑袋轰的一声,然后问:“用药?”


        “不,”停了一会,“绳子。”


        阿方呀阿方,你一辈子想不开,临了临了还是想不开。这是何必呢!我脑子想不了别的,一个劲儿想象在他拿绳子之前,阿方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深夜不寐,秉烛窗前,翻看历年来阿方给我的信,遥想大洋彼岸斯人已去,能不泫然!


        小时候读古人悼亡的诗文,与其同悲,好不羡慕——他们可真有的可悼,那是多么丰富的人生!现在可好,一眨眼的功夫,轮到自己悼亡了,才知道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事情,人生到了这个地步,可以悲夫!


        阿方,你我相交一场,亦称有缘,忆及往事,书以记之。我性喜戏谑,耍贫嘴耍惯了,若有得罪,谅你知我,必不怪也。


        (1995年8月写于美国)


大学同学合影,前排右1吴方。


        作者简介:

        顾晓阳,作家、编剧、导演,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曾任杂志社编辑。1987年赴日本留学,1990年移居美国。著有《洛杉矶蜂鸟》、《收费风景区》等作品,为冯小刚电影《不见不散》编剧。


馨香一瓣:

吴思:我和吴方的问答

冯川:我认识的龚巧明

高远东:在忌日纪念海子

熊国胜:追忆同窗挚友骆一禾

肖玉环:告别白南生

李奇志:幽默豁达的智者王小波

胡舒立:大真无争张善炬

胡舒立:黎海波的胸中丘壑

同学中英语最棒的那位,最先走了……

杨莉莉:红叶时节忆海波

祁林一路走好,天堂没有杀戮没有伤害

范蔚萱:好汉与书生

鲁晓晨:新闻人虽力薄而努力不懈

田文: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

杨劲桦:在西藏祭奠田文

青春田文,墓碑隔不断的思念

龚炽荣:一起去北京上学的伙伴







莱茵河漂流之旅

穿越欧洲的今昔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新三届公众号推广交流

微信号:james_gz7

合作: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