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窗丨石京学:我的同学侯遵泽

石京学 新三届 2019-08-25

 人物简介

 

 


侯遵泽,1956年6月生,山东平度人。1974年下乡,1975-1978年任中学教师、会计,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1982年毕业取得理学学士学位,之后分配到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1987年评为工程师,1989-92年为北京大学地质系硕士研究生,1992年毕业并取得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并任物探所高新技术研究室课题研究组组长。199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1997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应聘调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教授、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带头人、教学专家组专家、科技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原题

我的同学侯遵泽


 

作者:石京学



读了侯遵泽的小传,心潮起伏不已。我不敢说与侯遵泽同学是交往最深的,但可以说是交往最久的同学。那我总该写点什么吧!



初识侯遵泽


早在1972年春,我和侯遵泽已经是高中同学了。那时我刚升入平度六中二年级,遵泽同学是一年级的新生,在那么多新生中,我发现了那个瘦瘦的矮矮的与众不同的同学,身穿蓝涤卡中山装,上兜里插着一只黑管钢笔,脚蹬一双白球鞋,穿着一双黑丝袜子,还理了一个小分头。


我奇怪,我是蓼兰镇人,从他的穿戴,不该是乡下孩子,社直机关的孩子我大多数是认识的,怎么没见过呢?带着这种疑问,我特别注意到这个小学弟。在学校室外的乒乓台上,我又见识了侯遵泽同学的球技,那发球,那推拉,那扣杀,真是出神入化,很快就进了校队。


后来逮到一个机会,在一次劳动中,共同在校磨面厂搬面粉,我问了我的疑惑,原来他的父母是在青岛任教师,文革中有人出了个怪主意,说为了节省国家经费,让中小学老师回家乡,学校下放到村办。这样他随父母回到原籍蓼兰公社大吴庄村,成了一名生活在农村的青岛人。而他的球艺是在青岛读小学时练成的。



1973年1月我高中毕业了,回家乡蓼兰公社参加农业集体劳动,遵泽同学也于1974年7月高中毕业,下乡到大田公社知青点,相隔虽然不远,但面是见不上的,天天都被限制在各自的岗位上。再后来就没有了音讯。1975年秋,我那时任民办教师,被蓼兰公社教委抽调到学区各小学检查学校财务,到范家小学时,见到了侯遵泽的母亲,她是该校唯一的公办教师。


在其他学校,账本都乱七八糟,有的学校甚至连账本都没有,单据一堆钱币一堆,但在范家小学,我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规范。那时小学校的财务,也没有多少钱财,上级一年下拨的经费一个班只有十几元,不够买粉笔用的,大多需要村里给予补贴。而村财政就是一笔烂账,有的学校教师就趁机捞几角几分自己花花。


范家村很穷,村书记明确告诉我,村里没钱贴学校,办不下去就关门。能用国家的这点钱坚持将学校办下去,侯妈妈付出了很多心血,她带领学生种地养兔,挣到的每一分钱与花的每一分钱,都明明白白记在账本上,账单相符。我明白了侯遵泽同学为什么会如此出众,他两次下乡,为什么会坚持下去,因为他有一个伟大而磊落的母亲。


                

青涩的知青生活

        

侯遵泽的知青生活是有必要大写特写的,可惜我知道的真情太少,只能从侧面了解到的略写几笔。

        

遵泽的知青战友,大都是我们共同的高初中同学,男同学索然寡味,不值得提了,女同学该是写一写的。

       

 女1号同学苗条秀气,个头不高,为人看似不强势,但棉里藏针,很有主见,追得遵泽同学躲无可躲,藏无可藏。我佩服遵泽同学的一条就是,反正我不爱,你闹我躲不开,你哭我不言语,但我的心你得不到。


女2号有点胖胖敦敦,说话慢条斯理,为人很忠厚老实,嘴上虽没说出来,但多次向遵泽飞个眉眼,送个秋波,同群的男知青都看出来了,唯有遵泽同学不动声色,该是装糊涂吧 。


女3号是文艺骨干,忠字舞跳得似行云流水,长得细条干练,眉清目秀。初中她曾与我一班,我的印象就像一条美人鱼。到毕业时推荐上高中,她得票太少没能升学。于是又留了一年,第二年与遵泽同学一起升入了我读书的平度六中。可巧毕业时二人又一起下乡到了同一个知青点。3号很高傲的,知青点里没瞧上一人,对1号2号的表现不置一词,心里透着不屑。同学们都说,她在等谁呢?唯有遵泽同学明白,她等的白马王子是自己。


后来我私下问遵泽,你为何如此沉稳,既不行动,又不心动?他急了,谁不心动?若有3号的身段,2号的心灵,就好了。我大笑不已,这兄弟要求好高啊 。这事我认为也就是说说而已,谁知遵泽心里真有那么一个人!


1978年上大学后,一天遵泽来找我,谈到了我该知道又不认识的一位女孩,也是他的知青点的一位女知青,我不能用女4号称呼她。她不是我们的高初中同学,家在安徽,父亲是南下干部,文革时知青下乡,父亲将她送回原籍平度,进了遵泽同学所在的知青点。



她的一切我都不了解,只知道有这样一个女孩子,远离父母,身边没有亲人,没有同学,所谓的故乡,对她是那么漠生。她眼看着遵泽与其他女孩子的情情爱爱,默不作声,没有人注意到她。遵泽有时表现出的一丝关爱,也没有人理会。后来他们的知青点解散,遵泽分配到中学工作,她回到了安徽父母身边就工,再后来听说也在安徽考上了大学。

       

 遵泽对我说,她来信了。我知道这个她是谁。我说她怎么知道你考入大学?遵泽会心笑了,是自己写信告诉她的。我说我知道是你告诉她的。我问,她怎么说。遵泽说,什么也没说。


再后来,我们毕业了。我到了北京,遵泽到了廊坊,相距并不远。她毕业分配到了山东兖州。再后来,遵泽告诉我,他结婚了。我问新娘是谁,他说就是她。

        

1985年,我参加中央讲师团,到廊坊教学,应邀到遵泽同学家作客。席间我才第一次见到了她。啊,真的是2号与3号的组合。


                 

在平度一中复习功课的日子

        

1978年春节刚过,我接到县的通知,让到平度一中集中学习,名曰参加五七大学。通知列了近一百人的名字,都是参加1977年高考被初选,但最终没被录取的,且年龄必须是25岁以下,谢维衡兄因超龄,没能参加。


学习还有很优惠的条件:不收任何费用,有工作的照发工资,是民办教师的算在岗,照记工分,但农村社员就不行了,不能记工分。我们山东大学的同学参加学习的有侯遵泽,杨鲁宁,王伟,李皓,有我,还有陈瑞斋。可能还有其他同学我也不清楚了。


侯遵泽,杨鲁宁,王伟是属于有工作的,侯遵泽在中学任会计,杨鲁宁和王伟是工厂工人吧,他们带薪学习。我在村小学任民办教师,陈瑞斋是公社放影员,属临时工,不知他享受什么待遇,应该没有,因我的弟弟也参加了学习,他是校工厂钳工,属临时工,他就什么待遇也没有。李皓在村里任书记,当村官,也不知他是否为自己在学习期间记了工分。


后来我在高考前紧张无聊不愿看书时写过一篇小文,叫“一百零八人的一百零八天”,人数与时间都是约数,但差不许多,记录了那段学习过程。可惜稿子已经找不到了。

        

我记得侯遵泽是最晚报到的,我们已经学习了二个多月了他才来,说是工作忙学校领导不让来,后来校领导被县教育局领导批评了才不得不让他来。他只参加了后小半部分的学习,而李皓恰恰相反,他只参加了前半部分的学习。说是他扔下村的工作参加学习,引起公社领导不高兴,他们请示县委领导,被特批停课回村工作,继续任书记,结果78年的高考也没能参加。1979年不死心,不知采取了什么手段,再次参加高考,我们才又成了同学。佩服李皓!

        

那段学习是刻骨铭心的,机会难得,县里选派了一中及师范最优秀的教师为我们授课,同学们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掌握知识。因文科学员少,地理历史没有开课,我只能到一中的文科班插班听课。由于经常与这里的语文政治数学课冲突,所以除数学必听外,其他四门课冲突时只能凭感觉选择,多数是选史地,因这边缺少的语文政治课可以看我弟弟的笔记本。


我们兄弟俩是一同参加那个班的,1977年被初选,1978年都考上大学,也是我们村的大新闻,因为我们村的大学生当年应该是好多年只有我们兄弟俩。听说现在很多了。他不如我,学理科,只考上山东理工学院,所以他只能一辈子仰慕我。不过现在比我有钱。还是理科好,日子舒坦。

        

最要命的是用旧教室作宿舍,窗玻璃碎了,用报纸糊起来,没有供暖,没有床,地上垫上干草,铺下被窝就睡,扑腾几天褥子就被磨破了,与睡在土地上差不多,一个字,凉,二个字,冰凉。还有那教室与宿舍,晚上灯泡少光又暗,看书那个困难。还有一条规矩,不许谈恋爱,一旦发现双双开除。其实这是多余的,虽然都是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少,真没有这种想法。

        

李皓那会儿有对象了,说是他的高中同学,人家比李皓强,1977年一考就中,正在平度师范读书,李皓那一个多月总向师范跑,是课余课余,不过晚上还是回来住宿的。李皓1979年上大学人家毕业了,也不知李皓又采取什么手段,一入学就结婚了,真的好佩服李皓。我曾问李皓,这么急着结婚,是怕人家跑了?李皓笑着说,世上只有藤缠树,哪里有树缠藤的,颇具自信与大气。

       

 杨鲁宁和王伟是女孩,又是县城人,不必住校,每天骑自行车来听课,不用遭我们那样的罪。我们好生羡慕嫉妒恨,生自己的气,谁让我们是乡下人呢。

        

最佩服的还是侯遵泽,简直是学霸,缺了一多半的课,居然一边听后面的课,一边自补前面的课,十多天光景,成绩早超过我弟弟了。我学文科,自然不好比。

        

我自己没有好说的,只记得一天我从一中文科班听课回来,有同学向我讨要我的一篇小散文,叫《春天来了》。原来那天的语文课,老师讲评了我的这篇作业,结果出了个小名。可惜李皓已经退学了,没听到,否则他怎么也得佩服我一次。我都佩服他那么多次了。   

               


侯遵泽的为人


前次说1978年春参加平度高考辅导班的事,我提到侯遵泽因工作忙只参加了后半截子,实际仅是最后的30天。侯遵泽在我的文后作了说明:前期没能够参加并不是学校领导的事,而是因为我的家庭成分,恰恰相反,学校领导一直支持我参加高考,随着1978年春天的来到,我们国家也温暖起来,政策解冻了,加上校长的支持和我知青组长的帮忙,终于又一次与京学成了一起学习的同学。


从这段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侯遵泽的为人,总把他人看得那么好。类似的事还有很多,在外人不可理解的事,他自己反而认为很正常,甚至体现了领导很关心。


1982-1992年,他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是在地矿部北京计算中心度过的,每天守在那台大型的计算机前整整十年,直至那台M160计算机报废。


这期间,他的工作单位地矿部物探所在河北廊坊,但人在北京工作,父母在山东平度,岳父母在安徽蚌埠,妻子女儿在兖州山东农机学校,四地,严格说是五地。后来历经三年多才将妻女调到廊坊。侯遵泽每年初三来北京计算中心,直到除夕那天下午才放假,两周回廊坊一次,最多待一天半(当时周末只休星期日一天)。我几次到位于地质学院的那个地矿部计算中心去看望他,也都是利用星期天,因平日我们都没空。那时我写稿子用的纸,都是侯遵泽计算机用完了的纸张,很厚很有韧性,很适合钢笔特别是醮水笔书写。现在我还保留很多用醮水笔书写在那些纸张上的底稿。


但侯遵泽不记得这些苦,却记得领导的好。他说领导如何帮他将妻女从兖州调到廊坊,替他到处跑,最终就办成了,比同期的人早了10个月。他一个人在北京工作,领导安排他爱人孩子来北京探亲,在北京给租房子,他的主任甚至亲自扛煤气罐、抬床。他对我说:为什么一直留恋廊坊留恋物探所?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物探所的人好、我的领导(刘老师)、同事对我好。


举几个例子:我家里有任何事情,刘老师都会主动帮忙,人来人往,刘老师都会派车接送,爱人调动工作,刘老师跑前跑后胜过我自己跑的效果,找房子、生活安排事事处处考虑周到,孩子生病住院派人派车垫付住院费,关心备至……面对如此真诚的同学,我们能说什么呢?所以我理解了遵泽同学几次放弃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机会,甘愿在廊坊呆下来工作到退休。


从1997年到退休,是侯遵泽最后在职工作的二十年,他的业务成就也达到峰顶的状态,这方面我不明白,就不说了。想说的是此前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的他97年博士毕业后,被调到了武警学院作科研工作,给了一个大校军衔,在武院二十年,军衔没变过,说帮申报院士,也不知所终。老实人啊!


侯遵泽说,其实也不后悔。类似的人生傻事也还有,例如,从不愿意买卖房子,坚持不做金融、不炒股,等等。这些事现在感觉也没错,什么时候也不后悔。为了事业和人的情意,吃苦受累吃亏其实都无所谓。这方面我们二人倒挺一致,一辈子没买卖房子,没投资,没炒股。只花消工资收入。


他说,后悔的也有两件事情:一是爱人可以去读研究生,为了我而放弃了;二是2013年春节父母来廊坊过年,我因接受了学院推荐院士,致使忙于此而没有能够好好地陪、照顾父母,而我的妈妈是最后一次来我家,不可原谅自己的是,我自己非常清楚这是徒劳的事情却顾此失彼,而且耽误的是最爱的人,再也没有办法弥补了!想到这里我就痛恨自己!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侯遵泽同学。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真诚善良,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学习探索,勇于吃苦耐劳。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社会大业,不断创新、创优,不断寻找和解决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和热点问题,不断取得新成就。



  

在回忆文章已经成稿时,看到侯遵泽同学的《我的妈妈》,非常感人,我是含着泪水读完的,特别是写妈妈在文革中奋不顾身大义凛然保护被批斗挨打的奶奶,及因生病做手术,医生失误导致伤口感染久久不愈,母亲不怨恨医生并劝阻亲友平和对待。读后我写了这样一句话:母亲因我们而骄傲,我们因母亲而自豪!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新三届菁英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

高考拯救了我们这一代人

歼20总师杨伟:初中毕业高考差1分上清华

一个班级走出三型飞机总设计师

统帅部点赞的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国产航母副总师孙光甦: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华人科学家陈列平与诺奖失之交臂

文小刚获国际理论物理界最高殊荣

"新三届"走出1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张益唐和北大数学系78级

宁铂:从少年班神童到云海法师

36岁当副省长,刘源是谁推荐的?

易中天为何出离武汉大学?

北大"网红"校长林建华的B面

胡风之子张晓山: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刘震云:如果不是高考,我可能在搬砖

郭建梅:中国首位公益律师的苦与乐

米鹤都:记录红卫兵一代

我认识的刘鹤,一位逻辑清晰的经济学家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熊晓鸽:在早晨第一缕阳光中起飞

陶海粟:奇人邓英淘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高华,历史守夜人

岳彩轮: 父母"战火中的青春"一直给我力量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