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 | 义犬阿黄,一腔痴情等待知青们归来

福娃 新三届 2019-01-04

老编的话: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本号开辟的“知青”栏目,将重点分享知青朋友的纪实性文图稿件,期待您的支持。本号对知青朋友“不堪回首”或“青春无悔”的争论不持立场,只愿提供一个网络平台,供大家回忆、再现、追思、反省那一段以身相许的苦乐岁月。




原题

阿黄的故事


作者:福娃



记得十多年前,在大连与几个朋友吃饭,其中一位北京朋友曾插队落户在陕北一个小山村里。

 

席间,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七八个知青住在两间窑洞里,捡养了一条流浪小狗,取名阿黄,在窑洞边给它垒了一个小窝。从此阿黄与知青们朝夕而处,相依为命,给寂寞的山村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尽管生活艰辛,但只要知青们还有一口吃的,阿黄也就有一口吃的。


 

阿黄有一个特殊本领,每隔两天,会自己翻过两道山梁到大队部去,取回知青们家中寄来的信件。那时交通不便,邮递员只将邮件送到大队,队长等有人顺便时,才让人带回小村。有阿黄就十分方便了,队长看阿黄来了,将信件给它,嘴里叼着信,又跑上三四个时辰山路回来交给知青们。  

 


一年年过去,有人当兵走了,有人上学走了,阿黄和主人在县城送走一个又一个知青。当最后一位知青也返城离去时,阿黄疯狂地追赶着飞驰离去的汽车,直到实在跑不动,才瘫倒在尘土飞扬的路上。当它独自回到山村,依然每天守在窑洞前,不让任何人靠近,仿佛在等待主人们归来。


以后大队部就经常发生奇怪事情,邮递员送来的信件经常不翼而飞,只要队长一转身,回来就再也找不见。有时是上级发来的公文,队长只好自认倒霉。

 


几年后阿黄死了,村民们把它从狗窝里拖出来,发现它身下铺满了几十封信件,它认定这些东西就是知青们的,依旧每隔两天去取信。队长虽不再给它,只要一不留神,它就偷偷叼走信件,藏回自己小窝,等待知青们的归来。

 

后来队长写信将此事告诉了知青们,大家震惊又愧疚,派了两个代表专程回山村。知青代表在小窝前埋葬它的地方立一石碑,上书“义犬阿黄”四字。北京朋友一边说,一边眼中满噙泪水,几乎是哽咽着讲完这个故事。

 

那一晚,席间人默默听着,后来都喝得酩酊大醉——为那只狗,也为那段各自心中难以忘怀的岁月。



图文来源:微信群的朋友圈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知青阅览室

   庞沄:姐姐和我的青春祭      

庞沄:陕北插队老照片的整理与思考

庞沄:送别两位最熟悉最钦佩的陕北老插

马小冈:跨越半世纪 重返杨家川

孟玉信:我们没有蒸过一次白面馍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张虎生:蹉跎十年,恍然南柯一梦

乔远生:名字被无意中改了,从此越走越远

萧象:再谈“青春悔不悔”

程一帆:在海南生产兵团参加战备工程建设

珊伊:被放逐的红卫兵女孩

张亦嵘:另类地主七大爷与熏"料料"的老八路

姜虹:知青岁月,我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乐章

陈鸿仪:几曾回首,我的知青生涯

王宗禹:我不相信因果,似乎也感到了天意

朱学勤: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李向前: 他们的名字叫"六九届"

邓晓芒:幸好我们还在,不然就死无对证了

 美国90后女孩:寻访中国知青"赤脚医生"

孙立哲:生命烈焰,在压力中爆发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避免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民国老课本》

“晨诵•午读•暮省”系列

难怪民国出大师,

一套胜过一百次空洞说教的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