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丨乔远生:名字被无意中改了,从此越走越远

乔远生 新三届 2019-01-04

老编的话: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本号开辟的“知青”栏目,将重点分享知青朋友的纪实性文图稿件,期待您的支持。本号对知青朋友“不堪回首”或“青春无悔”的争论不持立场,只愿提供一个网络平台,供大家回忆、再现、追思、反省那一段以身相许的苦乐岁月。


作者简介



乔远生,1956年12月出生,山西人,1977年本科就读于山西财经大学(原山西财经学院),1984年在东北财经大学上研究生,1986年获经济学硕士。1986 年在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任教。1992年3月下海加盟深圳万科,任下属国际服务企业公司策划总监和创意总监。1998年任润迅集团总经理助理。2004 年创办毕越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至今。


原题

改  



作者:乔远生


 

一个寒冷刺骨的下午,坐在榆次一中母校的初一年级办公室,望着窗外地上残败飘零的落叶,面临着留在城里无望的前程,像无数那个时代的年青人一样,我最后作出了无奈的选择。“张老师,告诉一个不好的消息。”我心情十分沉重地对既是同事又是长辈、与我代同一班的数学老师张玉香说。


“什么不好的消息?”她从坐的椅子上抬起头好奇地问道。“下星期就不来代课了,我已经决定要去农村插队落户了。”张老师看着我神情无奈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我知道,你和我女儿一样,迟早都得到农村。”

 

1975年2月高中毕业后,我就在母校榆次一中留校当了代教。第一天去初一年级教研室报到,学校就安排我教初一年级61班语文,班主任是张玉香老师。不到四十岁,一头短发,个子不高,看上去十分精干的样子,长着一双像电影演员谢芳的眼睛。一见面,她就问我:“你上高中时是哪个班的?”我回答:“高八班。”“那你和我女儿刘晓黎是一个班的。”张老师笑着说。刚踏入社会,就与我同学的母亲成为同事,让我这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有了一种安全感。

 

按政策规定,我是不能留城的,到1975年底,和我同一届毕业的高中同学都已经相继离开城市到农村安家落户,居委会的人不时到我家催促我母亲让我赶快插队落户。显然,在母校当代教不是长久之计,去农村才是我唯一的出路。鼓起勇气告诉张老师我要离开学校之后的第二天,我就到榆次市革命委员会领取那张决定我命运的《通知书》。

 

榆次市革命委员会在一栋1960年代建造,苏式风格的三层米黄色的办公大楼里,这栋楼文革武斗期间曾经是当地“一把火”造反派的总部,楼顶搭建着堡垒,枪眼里架设着机枪,大门口是沙包垒成的掩体,墙外布满了地雷,每天晚上都会从楼上传出阵阵枪声,就如同电影里出现的战争场面,每次路过让人胆战心惊。大楼上高音喇叭每天播放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谱写的歌曲,激昂的旋律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这座经历过炮火硝烟被“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大楼里,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我曾经见证过的血与火的战斗场景,仿佛像舞台上的布景一样已被换成了一幅繁忙而祥和画面,革命委员会里男男女女的人员就像电影里解放区的干部,蓝色和灰色的身影在楼道里穿梭忙碌着。

 

 “你找好插队的地方了吗?”一个干部模样戴着蓝色解放帽的中年男子面无表情地问我。

 

“我去使赵公社张村。”平淡而冷静,像是告诉公交司机我要到哪个车站下车一样,我回答道。

 

中年男子很快就在一张已经印好了红色字体的《通知书》上,将我的名字“乔院生”三个字用蓝色的钢笔填到空白处,被“光荣批准”。1976年元月19日,我从代教变成了一个插队落户的知青,丝毫没有觉得这是我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把榆次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我志愿“到农村插队落户干革命”的《通知书》小心翼翼地折叠好,装入棉衣口袋里,没有叹息更没有喜悦,在我心头掠过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茫然。

 

刚刚过了我19岁的生日,对去农村充满着本能的好奇,怀揣着白纸红字的《通知书》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知道对我来说预示着是吉祥还是厄运,像是拿到了一张船票,准备搭上一艘不知开往何处的航船,即将离开这个熟悉的城市和温暖的家。



元月20号一早,带上户口本和《通知书》我就出发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派出所在榆次北门广场东北角,位于一座沿街的砖瓦结构的明清建筑的一间房子里,两旁都是饭店和商铺。穿过一个门洞,左拐一进门,突然见到我高中同班女同学王润英也在派出所。“她也是要到农村插队落户吗?”我心里想。


上学时候,她的课桌就在我旁边,不过在那个特殊年代,男女同学是从来不讲话的,虽然我是班里团支部书记,但也很少和女同学面对面沟通。在派出所狭小的空间里我们彼此看着对方,形同陌路,十分尴尬。从户籍员办理户口迁移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她已经考取了晋中文工团,留在城里参加工作了。

 

同一班同学,在同一时空,朝两个截然不同方向走去,一个是要离开城市,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知青生活;另一个则是要登上舞台,在歌舞和音乐中开始自己演艺生涯。不知是被那个时代意识形态洗脑过度的缘故,还是涉世未深无知无畏的愚钝所致,对女同学风光的锦绣前程我没有羡慕,倒是对自己去广阔天地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感。

 

王润英拿着办好的手续,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一言不发地离开。我把户口本和《通知书》递给户籍员,“来办什么的?”坐在办公桌前穿着蓝色警服的户籍员头也不抬地问我。

 

“我是去农村插队落户来办迁移户口的。”

 

户籍员不看我递给他的户口本和《通知书》,直接就在办理户口迁出单上准备填入我的姓名时,然后随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回答道:“乔远生”。在迈入派出所之前,我根本没有改名的想法,就在他问我叫什么名字的一刹那间,也许是潜意识使然,渴望挣脱家的羁绊和对远方的向往,让我鬼使神差般地将“院”念成了“远”。

 

粗心的户籍员随手在户口迁出证明上写下了“乔远生”三个字,一个在城里生活了19年的的“乔院生”变成了历史,“乔远生”成了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青。我不知道这一字之差对我意味着什么,但从院子里走向更广阔的远方,不啻是一字之差,预示了我的宿命。

 

 “你是不是在院子里生的?”刚上小学一年,同学和老师经常好奇地问到。回到家后我就问母亲:“为什么给我起名字叫‘院生’?”母亲告知这是你姥爷给起的,因为生在医院里,就给我起了这样一个看似通俗却又让人容易产生疑问的名字。从小学到高中,我的名字好像成了一道见面试题,每逢别人见面问我,都要告诉对方标准答案。这个名字很容易引起人猜想,还要不厌其烦地更正此院非彼院,但也从未想过要改名,因为在我的脑海里男子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天经地义的。

 

要离家远走,到一个完全陌生而又艰苦的环境里生活,对一个从未离开家的年轻人而言,仿佛是一次很遥远的旅行和蜕变。“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初中时候我就把这句格言抄在了笔记中,当那一刻,户籍员举起手中的笔即将把我从城市户口中划掉时,命运仿佛暗示我,只有走出你的院子,到远方经风雨见世面,你才能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从小就生活在山西榆次这座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在最早的记忆中,我家位于明清风格建筑最集中、商业最繁华的北大街一个叫东湖井巷子的四合院里,因为榆次是从大同到运城的同蒲线和太原到石家庄的石太线,两条南北和东西纵横铁路线的交汇处,无论是在夜深人静时听到黑暗中传来悠长的火车汽笛声,还是在市区铁道闸口旁目送疾驰而过的绿色列车,无不把我的思绪带向遥远。冒着白色蒸汽的火车和伸向天边发亮的铁轨,在我儿时的眼中就是神秘和通向未来的象征,远方如同一块被打乱的魔方,浓缩了我对未知生命的向往和对外部世界的幻想。

 

距离1976年的春节还不到十天的时间,去农村落户出发的当天早上,张玉香老师就带着几个学生班干部到我家给我送行,她把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本《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还有学生签名的笔记本塞到我手里,好像我不是去乡下当农民,倒像是去远方求学一样。


没有敲锣打鼓,更没有披红戴花,我用自行车驮着插队落户的全部家当,怀揣着那张改了名字的迁移证,顶着凛冽的西北风,挥手告别了这座生我养我的千年古城,开启了我人生旅途新的迁徙,过去的我被封存在了古老的四合院。

 

到农村插队落户后,再没有人问“你是院子里生的吗?”只有一位老乡很好奇地问我:“你这‘远生’名字是什么意思?”

 

“你猜猜看。”我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理解这两个字的。

 

他用迷惑的眼神看着我解释道:“远就是在很远的地方,生就是生活,意思是不是在很远的地方生活?”

 

“你猜的很对,所以,我就从城里到这里来了。”

 

我的知青生活只有远方没有诗,正如诗人海子在他的《远方》诗歌中写道:“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1976年我每天的工分值仅值6分钱,1977年降到了仅2分钱,连在城里买一根冰棍的钱都不够,更不用说挣我一年的口粮了。1978年到我离开张村时,反而还欠了生产大队的口粮钱。残酷的生存现实彻底击碎了我对广阔天地的幻觉,贫瘠和孤独成了萦绕在心头的痛苦。


每逢夜晚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打开日记书写我一天的经历时,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是否就在这里默默度过一辈子,对生活的企盼与返城的渴望就如同一簇风中的火苗,飘摇不定,随时都会被湮灭。

 

1978年初春,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信,把我从乡下送到了省城,从此开始我人生的不断远行:从山西到深圳,从深圳到上海,再到温哥华。42年过去,为追逐和实现梦想而愈行愈远仿佛成了我的宿命。我母亲抱怨说:“你这个名字改坏了,不然怎么会离家越来越远了呢。”

 

历史改变了我的身份,戏剧性地赋予了我一个新的名字。一字之改,实际上是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自我嬗变和独立意识的一次觉醒。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永远没有终点的长途跋涉,只要你有梦想,向往美好的将来,远方就在你心中,它是一个个不同的目标,激励着你去追寻,战胜坎坷和失败,跨越自我,让你的人生绽放出光彩。

 

改名并不关乎未来,重要的是你心中要有远方。


作者近影

 

初稿于2017.4.5

定稿于 2108.11.16 


 延伸阅读

乔远生:百米决赛差点成了“裸跑”

 乔远生:从体育"菜鸟"到学校田径"明星”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知青阅览室

   庞沄:姐姐和我的青春祭      

庞沄:陕北插队老照片的整理与思考

庞沄:送别两位最熟悉最钦佩的陕北老插

马小冈:跨越半世纪 重返杨家川

孟玉信:我们没有蒸过一次白面馍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张虎生:蹉跎十年,恍然南柯一梦

萧象:再谈“青春悔不悔”

程一帆:在海南生产兵团参加战备工程建设

珊伊:被放逐的红卫兵女孩

张亦嵘:另类地主七大爷与熏"料料"的老八路

姜虹:知青岁月,我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乐章

陈鸿仪:几曾回首,我的知青生涯

王宗禹:我不相信因果,似乎也感到了天意

朱学勤: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李向前: 他们的名字叫"六九届"

邓晓芒:幸好我们还在,不然就死无对证了

 美国90后女孩:寻访中国知青"赤脚医生"

孙立哲:生命烈焰,在压力中爆发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