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院丨部队大院子弟,影视圈的独秀一枝

新三届 2020-08-25

原题

北京大院风云录,

一代人的回忆!




作者不详
转载自微信公号特色文苑2


部队大院:戍守京师的“森严景致”


新中国成立后,在部队正规化建设的大潮中,首都北京驻扎着陆海空三军各大兵种的指挥部。



如,位于光明楼的北京空军司令部;



而新街口外大街的23号院,则是: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武装力量监察部、防化学兵部、总参谋部管理局、总参谋部政治部等多兵种大院的综合体。



类似这样的部队大院,北京市区、甚至近郊区县随处可见,不过人们一提起北京大院,总是下意识的要从西长安街的尽头说起。



由公主坟开始,经玉泉路直到西山,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通信兵司令部、总后勤部、总参谋部、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后来是基建工程兵)、铁道兵司令部等依次排开。



这片儿区域,是王朔等大院子弟们口中的“新北京”,在森严的院墙内,食堂、礼堂、游泳池、服务社、医院卫生所、幼儿园,甚至小学、中学,一应俱全,迥异于胡同杂院般四九城内的老北京生活。


海军大院


海军大院进门的墙壁上有毛主席“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题词。



这里是1950年代北京建成的军事机关里面积最大,设施最全的一个大院。七一小学、图书馆、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还有记录着很多人童年的保育院。



打架、给女生起外号、熄灯后满地乱跑不睡觉,吃着食堂的大肉龙和西红柿鸡蛋拌米饭,干“坏事”后被老师抓回来罚站......在保育园中的生活,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们经历是多么的相似。



每到周末夜晚,大操场都放电影,大家吃完饭拿着马扎儿或小板凳,围坐在银幕的正反两面,津津有味地看着那些战争片、反特片以及译制片。



通信兵大院


在建国初的各兵种中,通信兵技术含量很高。毛主席曾为通信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这句话深深影响着通信兵大院的几代人,让他们倍感荣光。



通信兵大院有三多:电线杆子多,电话多,女兵多。1960年代时,宿舍楼和家属区就都装了电话。



当一队队飒爽英姿的女战士唱着刚健豪迈的进行曲在院内走过时,后面往往是小孩子们模仿着排成队也雄赳赳气昂昂起来。


通信兵大院的人都视《永不消逝的电波》为那个年代的“谍影重重”,大家一边翻看一边幻想着自己深入敌营,收发电报的场景:“洞幺洞幺,我是洞两,听到请回答”。



总后大院


总后大院其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简称。1950年代末,为打通万寿路南口向西的道路,总后大院被分割为两个,就是现在的总后大院和后勤学院大院。



因坐拥三大典型地标,在大院圈子里地位“崇高”。


首立主席像


1968年,总后第一个在全国建起了室外的毛泽东巨大的汉白玉雕像,雕像总高9米86,底座是花岗岩,而雕像本身是用一块完整的汉白玉石雕成。总后带头后,进而引发了各个军队大院、各大院校乃至全国建毛泽东雕像的热潮。



标准草坪足球场


在1985年以前,可着全北京找,有标准化草坪的足球场就2块,一块在工体,另一块就在总后大院。曾经全军召开运动会,足球比赛基本都是在总后大院进行的。


总后大院鸟瞰图


第二人民大会堂


礼堂布局在大院内不稀奇,可总后的礼堂,其外观,建筑质量,内部装饰,舞台立体空间设计,座椅的舒适性,音响等扩音设备,都是全军大院中最好的,号称“第二人民大会堂”。



曾经的八个革命样板戏,无数次的全军文艺汇演,总后大院的孩子们在大礼堂看这些演出就像吃家常便饭,“穿林海……”“阿庆嫂……”这些精彩的选段张口就来。



装甲兵大院


曾走出过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的装甲兵司令部,简称“装司”。


装司大院中的筒子楼


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很多人家三月不知肉味儿,可装司的孩子们却隔三差五能在院内的食堂里吃上炖带鱼、红烧丸子,过年的会餐上,还能吃到糖醋排骨、红烧肉和酱猪蹄。



灯光球场、旱冰场、游泳池,这些都是令外人羡慕的设施,但在装司这样的部队院里却是标配......



骑着二八车出去疯玩,和隔壁炮兵司令部的孩子互怼互损:装死(司)总比你们泡死(炮司)强!


或许,嘹亮的军号,红五角星大礼堂,宏伟的院门,高耸的伟人像,持枪挺立的人民子弟兵,靓丽飒爽的文工团女兵,只是部队大院威严肃穆的表象。



大院子弟:凶猛,勿靠近


身居在各个大院里的顽主们,父辈多半是“贫农”出身,可到了他们这一代俨然已是“红色贵族”了,在校园里普遍盛气凌人,傲视一切。



“从小偷幼儿园里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的行人吐痰玩”,是他们的口头禅。



茬架、茬琴、顺东西、拍婆子,在外人看来这就是群“混世魔王”;



为了个姑娘,一言不合,能集体蹬车去昆明湖码人约架,弹簧锁、短棍甚至小片刀已攥在手里;


又能因为彼此阵营里两个熟人的寒暄客套,相视一笑,接着去老莫或者其他“红色据点”暴搓一顿,冰释前嫌,化敌为友。


究竟是凶猛无畏,还是可爱单纯?或许是两者都有吧!


等到度过了因荷尔蒙过于旺盛的青春期,胡闹够之后,在经济转型的浪潮中,这批握有资源、先天优越的大院“顽主们”,又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王朔


出身于军委训练总监部大院,当过兵,干过职员,做过买卖,后来主要是写书。《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王朔的作品自80年代末期直到世纪之交,一直备受大众喜爱。


独到的语言魅力,匪夷所思的情节,前瞻性的社会剖析,将批判精神融入戏谑元素,王朔的作品直到今天看其实也没有过时,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口号,更是透着大院子弟十足的优越感。


郑晓龙


出身于总后大院。著名导演、编剧。您若觉得这名字看着生分,那小北就说说郑导的代表作吧:《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芈月传》《红高粱》,哪一部播的时候,没引发收视狂潮?



姜文


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干的还都不错。虽然他的很多作品都没太看懂,比如《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又能喜爱到把每个情节片段都记住,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邪不压正》。


崔健


出身于空政文工团,内地摇滚第一人,他的摇滚被称为“苦摇”,可谓独树一帜。《一块红布》《花房姑娘》《一无所有》。



当年,就是这样一群三环内有2套房的人,一起摇着手呐喊着“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叶京


这是和王朔同一个大院的发小,当年是王朔的带头大哥。除了客串演戏,叶京自己也导了很多影视作品,《梦开始的地方》《贻笑大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有人说他身上及作品中的的“顽主”气质更甚于王朔。


叶京的路子有多硬?据说当年冯小刚拍摄《甲方乙方》,是依靠叶京的关系,无偿调来了一个营的装甲部队,这才有了“巴顿将军”那场戏。


王中军、王中磊


如今华谊兄弟的这两位“掌柜”的,也都出身部队大院,上个世纪末,王中军在美国留学期间兼职当外卖小哥,赚了10万美金,回国后即创立了华谊兄弟。



而华谊兄弟所牵动的影视圈、娱乐圈,那阵仗可就大了去了。


马未都


马爷出身于部队大院,是一位把文玩古董“玩”到极致,或者说把任何事情都能玩到极致的主儿。



在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马未都凭借着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一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一炮走红,并成功进入了文学圈。之后作为出版社的编辑,马未都帮助王朔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 ——《空中小姐》。



刘震云、莫言、苏童,这些时下影响力超群的作家,都是马未都一手挖掘和提携的。


至于玩古玩、淘换旧物,那都是后话了。


如今的马爷凭借观复博物馆的那几只“喵掌柜”,吸粉无数,小北的媳妇就一直想去那儿撸猫,什么“黄枪枪”“花肥肥”的。


“我跟他,一个大院出来的。”


这是大院中成功人士们的口头禅,大院是社交圈,是身份象征。大院子弟是同学、同僚、同床、同席、同襟这样人情关系网密布的社会姻亲关系缩影。看懂这些,或许才能体会“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歌词的奥义。



红色情节,放荡不羁,痞气十足,优越感强,这些大院文化的核心气质,至今仍在京城的街头飘荡。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梦开始的地方》


《血色浪漫》


《梦开始的地方》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大院回忆

米鹤都:大院的精神文化
总后大院男女盘儿亮

周大伟:我的战友王朔: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

名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作者是谁?
"小混蛋"之死:亲历者还原文革北京江湖
王冀豫:我是杀人犯—— 一个红卫兵的反思
李霄霞:回大院听爸爸讲过去的事儿
李文林:部队大院的孩子
仇荣亚:计委大院那些年那些事
彭程:家住百万庄,记忆中特别的个性和美感
百万庄:新中国第一住宅区的前世今生
黄艾禾:落户北京,我们来自五湖四海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
严向群:喜报胡同73号旁门的少年记忆
严向群:魂牵梦绕儿时的四合院
严向群:穿越童年的记忆深处
文化部大院:曾经的才子佳人部
北影大院 :荒唐而残酷的文革日子里
丁品:团中央大院的小故事
姜和平:教育部的小红卫兵
周初:生活在教育部大院的往事
周初:我与王小波都曾住过的教育部大院
周初:京城端王府夹道旧事
王学泰:文革监狱里认识的干部子弟
朱学勤: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六八年人你在哪里?
周大伟:“红色海洋”中的童年记忆
我们这一辈人的北京中学旧事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老鬼:1960年代爹亲娘亲没有粮票亲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悲情往事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青梅竹马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本号只接受微信公众号首发投稿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