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丨胡道轨:18岁上海妹妹插队回老家,嫁了贫农小伙

胡道轨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胡道轨,1946年生,1965年毕业于上海徐汇中学高中,1966年参加工作。曾带领小组获“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1984年考入上海交大机电分校管理工程系,毕业回厂担任厂领导工作。是上海市企业管理协会会员。


原题
1970年18岁的妹妹
无奈嫁给了贫农小伙




作者:胡道轨


后面二个是我和大姐,其余左起:六妹,九弟,七妹,八妹,五弟

我家兄弟姐妹共九人,第三、五、九是男孩,其他都是女孩。老二早逝,实际上是八人。老大老二是女孩,我是老三,所以比我年龄大的叫我阿三,弟妹们叫我大哥。六妹比我小六岁,是六八届初中生,毕业那年,正逢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一片红。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上肉,这么小的年龄就要离开上海,离开亲人,到外地去务农,独立生活,大人心里总是啥不得,不放心。那几天,父母俩个人反反复复地商量:六妹去哪里,生活条件会好一点?有时还会问上我二句,征求一下我的意见。


最后,他们决定让六妹回自己老家去投亲插队。

   

我的老家是宁波镇海县霞浦镇。祖父母在河东村,早已去世,村里已无亲属往来。外公外婆在下洋村,都还健在。六妹自然就去下洋村了。父母与外公外婆联系此事,二老求之不得。因为外公外婆只有二个子女,我妈妈在上海,舅舅在沈阳。二老年岁已高,身边无人照顾。


外公大名张绍水,别名张淼。说起我外公,那是下洋村的“公众人物”。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他是解放前浙江师范学校自学考毕业生。毕业后回家乡,教小学。是一个全能老师,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擅长音乐、画画,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二胡拉得远近闻名。


解放初期,由于老师缺少,外公被长期派往山区,一个人全包一个学校。外婆告诉我:“你外公去山区教书,我只好全程陪同。要替他烧饭做家务。山区村子小,小孩子不多,全村也就二十来个。不分年龄大小,不分年级高低,全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一纵排就是一个年级。一个年级上课,其他年级安排做作业。依次轮流。音乐课、体育课就只能全体一起上了。”


放暑假、寒假,外公外婆回到家里,那时,外公也闲不下来:张家请他写对联;李家请他代写信;王家请他主持婚礼…… 

   

后来,外公年纪大了,政府把他调回下洋中心小学。这样,他社会活动就更方便了。记得我小学的一个夏天,带着弟妹们到外婆家渡暑假,正巧碰到外公主持一个村民的婚礼,我们赶去看热闹。走进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面已是挤滿了人。外公正站在新郎新娘边上,高声说道:“今天天气很好,国家形势也很好,新郎新娘都很好……”反正说的话里,最后一个都是好字,他把结婚现场的气氛调节得非常好,引得阵阵掌声。

       

就是这样一个老好人,由于年轻时长期在外教书,“文革”中被误会成恶霸地主。从而引出了六妹嫁给贫农小伙的故事来。


不久,妈妈陪着六妹去了外公外婆家。外公外婆安排六妹住在原来舅舅结婚的二间房子里,自然是很舒适。


六妹在我们家的兄弟姐妹中是最勤快的,人也聪明,做家务是一把好手。在上海,家务多由她操劳。外公外婆见了,自然非常高兴。


母亲回上海后,外婆到镇政府去打听怎么给六妹报户口。工作人员对外婆说:知青要想落户我们镇,落脚点与知青必须是直系亲属,你是胡星儿的外婆,条件不符合,她不能把户口报在你家里。这下,外婆谎了神,赶回家,马上把这事告诉外公。外公也是没有了主张。他想到了周家,说:“找周家商量商量,看看他们有什么办法。”周家也没碰到过这样的事情,自然也没有办法。


张、周二家几代世交,都把对方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一定会鼎力相助。于是周公公四处打听,终于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如果胡星儿嫁给我们村里的人,她就能在村里落户。外公外婆知道后,开始盘算起这件事情。


谁知过了不久,下洋村造反队找上门来,宣布外公是一个在岭外(离下洋很远的地方)有一百多亩地的大地主,说外公是为了逃避改造,在十几年前逃到下洋来的。


外公被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虽然上一代家境殷实,但都是土生土长的下洋人。造反派头头以为外公在裝疯卖傻,就咆哮着问:“有人反映,你十几年前,经常半年几个月不在下洋住,干什么去了?”外公回答说:“政府派我到山里教书去了。这个你们可以查查。”造反派头头说:“还想狡辩,不老实交代就开会批判你。”诚实的外公只能被斗了。


在批判会上,造反派头头说:“岭外造反队来信说:六七十岁的大地主,名字叫张淼,几年前,为了逃避制裁,溜走了。问我们这里有没有一个叫张淼的老头?大家知道张绍水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叫张淼,年龄也一样。他十几年前,每年大半时间不在下洋,不就是在岭外吗?”


台下一片哗然,年纪大一点的村民议论纷纷:“张老师和我们从小一起长大,哪有什么岭外这种事啊”年轻一点的村民都说:“要说张老师是恶霸地主,没人会相信。”造反队头头见老百姓一下子散了一大半,留下的大多向着外公说话,再斗,也斗不出什么名堂,只好草草收场。结束时还不忘恶神恶煞地对外公说:“你要每天到大部队来早请示晚汇报!”


一下子,外婆成了地主婆,还要陪斗。

    

被批斗后回到家里,外婆与外公商量:“这样一来,星儿(六妹)要受到牵连,周家的长孙元益,为人忠厚老实,干活勤快,还不如嫁给他。星儿好有个依靠,户口还能解决,造反派也不敢对我们怎样了。”外公表示同意。


我知道周家:解放前,他们是下洋有名的赤贫农,虽然人兴丁旺,但一亩地也没有。我外公因为家丁不旺,从小过继给周家,这是家乡的老世俗。外公的把兄弟,我叫周公公,他先连着生了六个儿子,接着,连续生了五个女儿。周公公的大儿子也生了五个男孩一个女孩……在下洋村绝对是一个大家族。元益和我同辈,也曾见过面。他个子比我稍高,显瘦,但看上去身板硬朗,很精神。小小年纪已经是海边滩涂上捕鱼捉蟹的一把好手了。


外婆写了一封信给母亲,把六妹嫁给元益的想法和原因告诉了母亲。母亲接到此信十分生气,马上给外婆回信表示反对。她认为要靠元益和六妹结婚才能在下洋报户口,是外婆编出来的“故事”,把外婆还数落了一番。大概意思是:六妹年龄还小,不到谈婚论嫁的时候,还有回上海的可能。你不能为了自己利益,断送六妹的前途。并且发誓:如果六妹与元益结婚,我就不认你这个娘了!


 其实,从小外公外婆对我很好。小时候,我会经常去外婆家住上几天。特别是暑假,一般都在外婆家度过。外婆带着我去赶集,带我去自留地摘瓜……我拎着铅桶,跟着外公去钩鱼。(不是钓鱼。是把米糠作鱼饵,投到河里,等鲤鱼来吃食,吹出一串串水泡,顺着水泡,把秤钩大小的钩子慢慢的放到鱼身边。等鱼碰到连接鱼钩的绳子,就猛的一下往上抽,钩子会扎进鱼肚里,把鱼甩上岸。)这一幕幕都呈现在我的脑子里。想想外公外婆老了需要有人照顾,再想想六妹要是有机会回上海就好了,一边是怒气冲冲的母亲,一边是年迈寡助的外公外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我母亲是一个十分强势的人,一般情况下是十分讲理的。我们兄弟姐妹对母亲的吩咐,是不敢反抗的。


当时,母亲也给六妹去了一封信,叫她见到信立即回上海。但是六妹并没有回上海。事后我问她怎么一回事?她曾告诉我:“接到母亲信的时候,我身边没有回上海的钱。要是我告诉母亲实话,又怕伤了外婆的心,所以内心非常纠结,没有给母亲回信。”六妹性格善良,有点懦弱,这一定是她的心里话。


当时她刚滿十八岁,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自然没了主张。 

  

不久,传来了一个令父母和我都十分意想不到的消息:六妹和周元益已经结婚了。当时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20岁、女18岁。母亲和父亲十分生气。在当天晚上,我们半夜三更醒来,还是听到隔壁他们俩个嘀嘀咕咕地说话的声音,虽然无法听清楚,心里明白,他们一定在商量六妹的事。第二天早上,看到他们俩人的眼圈都变黑了,感觉人也瘦了不少。

              

母亲给外婆又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你为了自己利益,瞒着我们让星儿结了婚,断送了她回上海的可能,我再也不认你这个娘了,断绝一切来往。      

   

后来,父母再也没有给外婆写过信,外婆也很长时间没有来信。那一年的十一月份,天气已经冷下来。一天早晨,还没睡醒,突然听到有人在敲门,还在叫我:“阿三,我来了,开开门。”我被这声音惊醒了,一听,是外婆的声音,我连外套都没穿,赶紧去开门。看到外婆瘦小的身子,一脸疲惫。心里好一阵酸楚。我知道,现在,正是宁波轮船到上海,再赶到我家的时候。赶紧把外婆接到房间里。父亲闻讯也到门口,把外婆的行李提进屋里。只是没同外婆涚一句话。


母亲安排外婆休息。一直到晚饭后,她们俩个开始在房间里“交锋”。外婆把六妹不结婚不能报户口的原因又说了一遍。母亲还是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外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很显然,到了这种地步,母亲虽然很愤怒已经无可奈何了。她问外婆:“星儿现在住哪里?”外婆说:“住周家。”母亲说:“赶紧叫星儿住到你那里去。”因为当时外婆家各方面的条件,比周家好得多。这样的要求,外婆当然爽快地答应了。


外婆回家后,与周家商量:元益、六妹搬家的事,周家房子本来就挤,当然求之不得。随即,两人就搬了过来。这样一来,多全齐美:元益空出的房子可以给弟弟住;外公外婆年龄大了,身边也有人照顾;外公外婆可以帮六妹看看门。


说也奇怪,自从元益、六妹搬进外婆家后,造反派再也没有来找过麻烦。一场风波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过去了。


六妹,元益和他们的儿子周全

        

周家上上下下非常开心:元益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上海姑娘,还是张家的外孙女。张、周二家现在是亲上加亲了。这对于盛行“门当户对”的宁波农村来说真是一段佳话。元益对六妹可以说是百依百顺,二人婚后相亲相爱。不久,生了一个大胖儿子,生活称得上美滿。


不久“文革”结束了。外公子虚乌有之事得到了彻底平反。元益和六妹也有了用武之地。元益承包了池塘养鱼,又撑小船下海捕鳗鱼苗。六妹勤俭持家,帮元益做后勤。二人珠联璧合,很快成了“万元户” 。他们自己又造了房子,在奔向小康的路上踏踏实实地前进着。


真没想到的是,元益和六妹的姻缘,从一场风波开始,却有了美滿的结果。这是歪打正着?是时代变迁的结果?还是二者皆有之!


后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六妹进厂工作。下洋村的海边成了北仑港区,整个下洋村被征地。六妹一家搬到了北仑,住上了公房。他们的儿子长大成人,当上了北仑某港区的工会干部。一家过得和和美美,十分令人羡慕。


元益和六妹

(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是由我和六妹共同回忆后写成。)

 
胡道轨专页
胡道轨:纯真年代的上海中学生活
一个上海人的五处住宅和四次搬家
胡道轨:我38岁才圆了大学梦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知青之歌

王海军:女知青和她们的农民丈夫

许晓鸣:我为什么嫁给草原牧民

马晓力:北京知青陈丽霞留在大草原

陆庆和:女大当嫁

刘竹:我嫁给村里的复员军人

陶洛诵:自带风流的丽丽和男朋友

唐燕:土默川酸曲曾经是我们的最爱

唐燕:下乡插队时,我们不懂爱情

邹再新:查抄地主家姑娘“变天账”

李希跃:工地哑炮炸死17岁小伙伴

马笑冬:炊事班跳出一个吴清华

张军:村里发生一起蹊跷“强奸”案

梅小璈:邂逅斯文,城里才是粗鄙人

成小秦:李家塬三孔窑,最艰难一年

朱今天:六千“侉子”走武川

明月千里照白雪,故乡只多万重山

韩贤强:我生活在一群山民中间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