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 | 胡道轨:纯真年代的上海中学生活

​胡道轨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胡道轨,1946年生,1965年上海徐汇中学高中毕业,1966年参加工作。期间曾带领小组获“上海劳动模范集体”称号。198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管理工程系,毕业回厂后担任厂领导工作。


原题
我们六十年代的中学生活






作者:胡道轨



一九六〇年代的中学校园生活,与现在相比,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不同。想想过去,让人回味无穷。


这真的不是谈恋爱


我是在两个区读的中学,初中高一在虹口区中学,高二高三在徐汇中学。


虹口中学学习的风气非常浓,同学们下课时间都在看书做作业,很少出教室去“透透气”:每天吃完晚饭还要上夜自修。数学(三角)课,差不多每节上课先测验。天天都这样。


学校对风气抓得特别严,包括严禁男女同学谈恋爱。

              

我们高一(3)班有五十多个同学,一张桌子坐二个人,分四排。从门往里数,我坐第三排的第二张桌子。坐在我后面的是一个姓付的女生,个子比我高,打扮普普通通。但是,听说她父亲是当官的,官还不小。由于靠得近,自修课会讨论一些难题,还会相互借些橡皮什么的。


我数学不错,但更喜好文科,尤其是作文,常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挂在墙报上,供同学们阅读。我暗暗有个决心(不切实际的决心),努力当一个作家。


很快,一个学年过去了,盼望的暑假到了。我带着弟弟妹妹,回到了小时候经常来玩耍的外婆家。外婆家在宁波亚浦镇的下洋村,门前是绿油油的庄稼和清清的河水,远处是起伏的山峦。房子后面不远就是大海,站在海堤上向东看,金塘岛仿佛就在眼前。外婆家周围就像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现在,这里已是举世闻名的北仑港区了。


一个月过去了,想写一篇文章的冲动一直在我脑子里打转:要好好描述这里的山山水水,练练我的写作文水平。文章写好了,有些小得意。那么,先给谁看呢?第一个想到的是小学最要好的吕根友同学。后来又鬼使神差的想到了坐在身后的付同学。


吕根友家很熟,寄到他家里就行了,怎么寄到付同学手里呢?我想到暑假里,同学有几次返校,把信件寄到学校去,这样付同学就能及时收到。


想不到这一做法闯下了大祸。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刚进教室,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他是哲学课老师,高高的个子,方方的脸,配上一副方框眼镜,看上去有点斯文。还是一位转业军人。平时我们关系不错,原因是我对哲学感兴趣,经常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这天看他一脸严肃,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递给我,问:“这封信是你写的吧?”我寄的信,才不久,当然认得。我赶紧回答:“是的。”老师认真地说:“你为什么这样做?想谈恋爱?”我赶紧解释说:“老师你看看内容,我是把家乡的景色和发生的事写在上面,信里没有一句谈恋爱的话。”老师很不高兴地说:“给女同学写信,不就是想谈恋爱吗?”


我心里想:她比我还高,父亲又是当大官的,我的父亲是个平民百姓,门不当户不对,怎么可能呢!想着想着,我对老师争辩说:“老师,学校是严禁学生谈恋爱的,我如果写信是想谈恋爱,怎么会把信寄到学校里呢?我有这么傻吗?”


这下惹怒了老师,他怒气冲冲地说:“你不承认,不认识问题,就给你一个处分,只要你承认了,认识了,就算过去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低下了头…… 


还好,他没叫我写任何检查,也没给处分。问题是我写信的事,一下子班级里的同学都知道了。那个女同学对我还和过去没什么变化。但是,一些女同学真是莫名其妙。


有件事让我永远无法忘怀:我是班级的体育委员。体育课,老师对我说:“今天女同学分组做游戏,你去借三只篮球。”借篮球要用学生证抵押。按原来的习惯,拿女生的学生证去抵押,这样她们做完游戏,自己及时还掉篮球,顺便就把学生证收回了。我走到女生队伍前,还没来得及把话说完,就有女生向后躲;还有女生呆呆地看着我,像是遇到陌生人,没有任何反应。虽然有女生见状赶紧将学生证掏给了我,但这样的场景,实在让我尴尬,让我无法承受。


正巧,我们家前段时间从虹口区长春路搬到了徐汇区的裕德路,我借宿在父亲的朋友家里。发生这事,我下定决心要换个学校。我把想法和班主任说了,他表示挽留之后说:“现在转学,进不了重点学校。你仔细考虑考虑。”


星期天,我把自己寄居在别人家的处境和要求给徐汇区教育局写了一封信,想不到,不出一个星期就收到了回信。告诉我,己经把我安排在徐汇中学。我是滿腔的喜悦和感激。



大风大浪不可怕


我转学到徐汇中学不久,很快就有了邹纪根,梁念保,孟德江等十来个好朋友。尤其是王小龙、龙学云和我三个人特别喜欢游泳,一到气温接近24度,休息时间,经常去游黄浦江。暑假里,几乎天天横渡黄浦江一个来回。(那个时候,和现在不一样,游黄浦江是没人管的


前排右一右二右五:龙学云,王小龙,梁念保。后排右一右二右五:孟德江,胡道轨,邹纪根


宛平南路一直向南,就会碰到一条不算小的河,叫龙华港,连接二岸的桥,称百步桥。过了百步桥,沿着河岸向东走,大约三四百米就到了黄浦江边。


 龙华港右面的江边有一个破旧的码头,可以停泊机帆船和小型轮船。龙华港右边不远的江面上,停放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木筏。江水虽然不是清澈见底,但比现在干净多了。


 江水有潮起潮落,渡黄浦江必须找到它的平潮时间,否则会被江水冲得很远很远。


 这一天,初夏,太阳已是热辣辣的,风不大,正是渡江的好时间。吃过午饭,我和王小龙、龙学云一起来到江边。宽阔的江面微泛涟漪。向对岸眺望,上鋼厂的垃圾山矗立江边,江上没有大轮船,只有几只装了发动机的木货轮来回穿梭,哒哒哒哒的响声,传得很远很远……江上已经有了不少人,有的在畅游,有的只是来浮水,凉快凉快。


 我们找到一块地势稍高的干地,脱去外衣,堆放在一起。(那时民风纯朴,从未在这里被偷过东西)做了一些下水的准备工作,便向对岸游去。


  我们三个人的水性差不多,在水里连续游上五六个小时一点问题都没有。在水里虽然没有什么队型,但也不会离得太远,人与人保持不超过十米的距离。这样,都在视线范围之内,相互有个照应。我们时而蛙泳,时而仰泳,时而潜入水中,时而露出水面,落后了用自由泳追上,就像鱼儿在水中一样,相互追逐嬉戏,自由自在。


龙学云游得兴起,高声唱起:“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两个大声附和:“万物生长靠太阳……”唱完了还不过瘾,就一起朗诵:“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时,三个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流露和释放。


我们虽然经常在水中嬉戏,相互追逐,但是,从来没有比过谁游得快,哪个也没有想要超过别人。因此直到现在,还是不知道谁游得快,谁游得慢。或许,这就是纯粹的友谊的一种表现吧!


快到江心,江水越来越干净透明。大家游兴也越来越高。就在这时,龙学云大声叫喊:“快看,快看!”还用手指着离我们几十米远的一条很大的机动木货船。我看到船的前甲板上有一条活蹦乱跳的鱼,龙学云补充说:“鱼是前甲板上的那个人,用手在江中捉上来的。”


我们三个都好奇,就迎着货船游了过去。一会,已经能看清船头激起的朵朵浪花和感受到被船头分出来的层层波浪。


船上装滿了西瓜。一个臂粗腰圆,皮肤晒得乌黑发亮的船工,提着长长的竹竿。为了警惕西瓜被哄抢,走到船的我们游过去的方向一边,时刻提防着。当他看清了我们三个是乳毛未全的学生,尤其看到还有一个戴着眼镜,戒心一下子消失了。由于船走得快,与我们一擦而过。


四五百米宽的江面很快就游完了。我们上了岸,向江边的垃圾山走去。垃圾山是上钢厂炼钢的废物堆成,所占面积不小,但仅三四层楼高,山坡平缓。因为当时江边没有高的建筑物,它已是非常醒目的了。日久风吹雨打,垃圾山有些已经被尘土覆盖,有些还露出钢渣。为了怕扎到脚,我们小心翼翼地向山顶走去。

    

到了山顶,看着刚刚被我们横渡的浩浩荡荡东去的黄浦江,豪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王小龙牵头,三人齐声高唱:“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唱完,原路返回,游回黄浦江西岸。


如今的龙华港:最近处是百步桥,最远端是水闸,闸门外便是黄浦江


高二升高三那年夏末秋初,记得有一天刮台风。我们在龙学云家(龙华,上海缝纫机二厂隔壁)集中。我问王小龙:今天还去游吗?用不到问龙学云,因为他是我们三个人中最”野”的,一定会去。王小龙毫不犹豫地回答:”去,去的。”我们来到江边,看不到一个人影。天色是灰蒙蒙的,天空中奔驰着翻滚的乌云。江面上波涛汹涌澎湃,几米高的浪头一个紧接一个。除了远处抛了锚的两只轮船,什么也没有。


我们只能商定:今天不渡江了,就在附近游游。做完了准备工作,下到水里,才感到今天的水流很难驾驭,一不小心就会被巨浪劈头盖脑的打到水里,呛上几口水。好在我们三个水性极好,很快适应了水情。随着巨浪上下波动:跟着水势上到浪顶,下到波底,在水里上上下下,很快取得了自由。这时我观察四周,看到王小龙和龙学云,离我不远,他们一会高高在上,一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台风里游泳,比在风平浪静里刺激多了,也舒服多了。


去黄浦江游泳,还有一件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一天,渡江回到了西岸,穿好衣服,卷起裤脚管,沿着河滩往回走。江水缓缓地在上涨,我们走到黄浦江和龙华港交界处,水已满过了脚腕。这里水浑,看不清水里的东西。感觉来的时候还是光溜溜的泥滩,现在怎么踩下去全是一块块硬邦邦的“石头”?


我正在纳闷,就听到王小龙问:“你们感觉到吗,这里本来很光滑,现在到处是一块块什么东西?”龙学云弯下腰,拾起一看,惊喜地叫起来:“大闸蟹!”我们都照样拾起来看,真的是大闸蟹。这一惊喜,让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


但是,马上也产生了烦恼:这么多蟹,不抓可惜了,拿什么装呢?还是龙学云有经验,说:长裤脱下来,把二只裤脚管相互打结,把腰头的皮带缩紧,就是一个很好的蟹袋。我们当时都穿着平脚短裤和长裤,就照做了。这些蟹一点也不反抗,即使出了水面也卷缩着腿脚。我们知道,江水会很快涨上来,必须抓紧时间。就一只手提着“蟹袋”,一只手在水里拼命地捞蟹,迅速地扔进“蟹袋”里。不久,江水涨上来了,用手已经很难抅到蟹了,才停止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他,三个人的蟹袋都已装了大半袋。于是大家嘻嘻哈哈,提着蟹,高高兴兴回家去。


后来,听有经验的人说:黄浦江上游的蟹,到时候会成群结队去长江口产仔。它们落潮爬行,涨潮潜伏,正巧被你们碰到了。


她没有被总政歌舞团录取


一天上早操,同学们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操场上,做着早操。这时来了一男一女两个解放军。他们顺着队列,挨个观察一下,并挑选出五十多个男女同学来。这其中就有我们班级的刘莲英同学。


刘莲英同学平时很喜欢跳舞,五官清秀,白皙的肌肤,一米六十多的身高,匀称苗条的身材,有着天生跳舞的好条件。


解放军把五十多个同学带到一个大教室里,然后再仔仔细细地逐个挑选,最后仅仅留下了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唯一的女同学就是刘莲英。 

 

后来刘莲英告诉我:“当时女解放军看着我说:刘莲英的身体条件真好。男解放军问我:你会跳舞吗?我吞吞吐吐地说:会一点。他接着说:你就跳一个吧,选你最喜欢的跳。我刚跳完新疆舞,女解放军就说:协调性和柔软性都不错,基本功还不够扎实,需要锤练。男解放军又问我:我们是总政歌舞团,会经常到外国去演出,你喜欢吗?我巴不得呢,忙说:喜欢的。后来又问了我一些问题,比如,会不会烧饭等等。最后,他对我说:你面试通过了,如果政审合格,就可以和我们一起去北京了。我内心心喜欲狂,一直盼望着幸福的降临。可惜的是,一直没有等到通知。”


刘莲英


我好奇的问刘莲英:“你父亲是人民警察,是响当当的红五类,你又是团员,怎么可能政审通不过呢?”她迟疑了一下,对我说:“听父亲说,我们家有个远房亲戚,在我印象中,从未有过这样的一个人,因为从未往来过。解放前去了台湾,现在看来,只能是这个原因。”于是,两个人都沉默了。


同桌那点事


你知道什么是课桌上的“三八线”吗?不知道吧!我们那个时候,一张课桌有一米左右长,二个人合坐。常常,调皮的同学,尤其是调皮的男同学,写字时会把手臂敞得很开,弱势的同学,大多是女生,被挤到一边。弱势的同学,就会用粉笔在桌子中间划一条线,以示另一个同学不能超过这条线,这就是“三八线”。粉笔容易被擦掉,于是有同学用尖硬的东西,在桌子上划“三八线”。久而久之,很多课桌都有了“三八线”。


从虹口中学转学到徐汇中学,我的新同桌是叫陶渝馨的女生。中等身材,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圆圆的脸上经常挂着笑容,说话的声音像银铃般的清脆响亮。穿着考究,蓝色的上衣搭配灰色的毛料裤子。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两只裤脚管上的“电车路”,永远是熨得笔直的。


有一天自修课做作业,忽然听到陶渝馨压低声音对我说:“胡道轨,你怎么了?”我正在聚精会神做作业,一时反应不过来。我说:“我怎么了,没怎么呀!”陶渝馨轻声对我说:“你离‘三八线’那么远,别人以为我欺负你了!”我看看胳膊,离“三八线”有两三寸远。我笑了笑,向“三八线”挪了挪,以示对她好意的回应。


陶渝馨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没有包车,学生自己坐公交车,到博物馆门口集合。我和王小龙、邹纪根等同学,一起向公交车站走去。老远,看到同桌在车站一遍一遍地掏着左右上下的口袋,显然在找什么东西。我过去问她:“陶渝馨,你在找什么?”她回答说:“钱包不知道放哪里了。”眼看公交车已经缓缓进站了,我赶紧塞给她两角钱。那时坐公交,是以站数收钱的,坐一次才几分钱。我对她说:“不用还了。”她坚持说:“星期一还你。”  


星期一,第二节是语文课,当我打开语文书时,发现了两角钱夹在课本里。我想:一定是趁我不在,她把钱夹在书里的。为了表示我说话算数,下午放学前,我也趁她离开教室,又把两角钱放进了她的书包。现在想想,其实这样做是多余的。第二天的第二节课,又发现这两角钱夹在我的课本里。


于是,这两角钱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左起:胡道轨、王小龙、孟德江、龙学云


后记


中学时代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一个家境贫寒的女生,长期靠早晨上课前卖菜付学费,她曾经是班级团支书,后来成了中学高级教师;勤奋学习,考进军校,进新疆马兰基地参与原子弹爆炸工作的班长等等。有时间一一讲给各位听。


本文所涉主要同学:王小龙成了上汽公司下属某著名企业计量室的负责人,高级技师。龙学云投亲去了美国。刘莲英成了一家图书馆的负责人。陶渝馨从上海建材学院(已并入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分配到外地工作,退休后回了上海。总之大家都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王小龙


延伸阅读
胡道轨:一个上海人的
五处住宅和四次搬家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革命少年

龚国庆:县城男孩成长实录

刘惠君:文革时期的县城中学岁月

赵雪:50年前在内蒙古准备“打仗”

赵东明:我们生命史中的暗流和不堪

谢悦:我家曾住赵家楼

方方:革命时代的少年往事

沈杰:大串联中跳火车撞死的同学

黄培:清华白楼的童年记忆

陈永济:蚊子狂袭没落的资产阶级少爷

白而强:一个淘气捣乱男孩的世纪之问

王彬彬:女特务,禁欲时代的性启蒙

赵建伟:革命时代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严向群:那个时代的中学生与男女界限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牟志京:拍婆子与黑格尔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

革命时代的性压迫与“作风问题”

刘索拉:小女生为加入红卫兵苦练骂人本领

余琼琼:一生的道歉,只为九毛七分钱

王宗禹:1966,我的"大串联"纪实

王宗禹: 成都观武斗记

饶浩明:那年,我们长征在赣湘大地

红色少年三度越境投奔抗美援越战场

张玫:十二岁红少年 六千里大串联

蒋国辉:风起云涌的日子里

史钊:一个中学生在“文革”中的挣扎沉浮

邱炜煌:一个少年眼中的革命时代

俞孟生:大串联中我两次扒车逛京城

王世浩:一份红卫兵大串联的真实记录

红卫兵时代的串联记忆

于向真:一个女红卫兵的1966年

王骥:白衬衣,革命时代的青少年标配

将校呢,将校靴,白边懒汉及其它

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我们这一辈人的北京中学旧事

徐浩渊:诗样年华

杭雪:荒芜年代和我的第一个闺蜜

田沈生:我们以行侠仗义之名偷吉普

田沈生:京城里那些忘不了的儿时旧事

萧蔚:东八楼,我儿时的记忆

陶洛诵:儿时的京城记忆

陶洛诵: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情窦初开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