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 | 余琼琼:一生的道歉,只为九毛七分钱

余琼琼 新三届 2020-06-14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余琼琼,1951年生,重庆市人、1983年考入原四川财经学院会计系(现西南财大)。中国注册会计师,从事财务工作多年,退休后笔耕。


原题
一元钱之重




作者:余琼琼



影:李卫英

2013年5月初,重庆寸滩中学初66级1班同学举办“进校五十周年同学会”,阔别四十四年后,我又见到了我大部分同学。因为各种原因,五十人的班级来了三十好几,挤挤满满坐了三大桌。大家都感叹,不错了,其他班还不到三十呢。主持人说,是因为听说原原要来,这次来得最多。

是的,我是本校老师的子女,在校时就比较突出,文革中妈妈又在学校被“迫害致死”。(平反通知书原话)我更是一直远离那个伤心地,几十年来没有和大家联系。直到2011年,我才放下心结回到学校,辗转找到了我的同学们。

因为他们经常聚会,相互一直有往来,这次的主角自然就是我了,晚饭后开会,第一个议程就是我发言。我简单的介绍了我这几十年的经历,又告诉大家,目前我过得很好:父亲九十多岁了,退休后一直跟我过。哥哥一不小心接了妈妈的班,现在在成都是个著名的手风琴、电子琴老师。姐姐已经退休也在成都和我们在一起,我的家庭很幸福。

我刚一讲完,沈三(女同学—记得以前关系并不是特别好的)突然冲到台上:“是XX对不起原原全家,现在他们幸福我们欣慰!”全体鼓掌。一下子我热泪盈眶,原来同学们一直都在牵挂着我们一家。我真的后悔:我来晚了!
        
 几十年的自卑与自傲,在知根知底的老同学们面前,原来真的什么都不是!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时间过了几十年,爱闹的那几副颜色依然是又说又笑;爱静的,也依然在周边安静地看着,几乎没有改变。封子是个活跃分子又曾是我的死党,于是我们身边围满了人。好不容易她带着一拨人唱《沙家浜》去了,我身边的位子空了出来。一个男同学怯生生地坐了下来:“原原,我要给你道个歉。”“为什么?”看着这位同学我脑子迅速转动,搜索引擎全面启动,实在搜不出有过什么交集,更可气的是我想不起他的名字,但是还绝对不能问:“你是哪个?”我只有装着平静地听他叙述。

先介绍三个背景资料:1:寸滩是个水码头,在重庆市区朝天门的下游,1960年代没有公路,出入全靠坐轮船。到朝天门码头上水0.23元、下水0.16元。我们家住在南岸玄坛庙,到了朝天门还要坐横渡,0.04元。请原谅我的啰嗦,看下去,作对比用。2:寸滩街上下到轮渡趸船有一段距离,枯水天就完全在沙滩上行走,一到涨水天,就会形成一条洪水沟,人走不过去,就有当地农民用自己家的小木船摆个横渡,收费比较随意,一般就收,0.02~0.03元。3:我妈妈是1957年下放到这个乡村中学的“内划右派”。因为是“内划”就没有降工资,所以她的工资一直都是全校教职员工中最高的。(比校长、书记都高)文革中这也成了一条罪状,大字报出来后,就演变成了“高薪资产阶级”,甚至有“造反派”学生到我们家公开“偷肉”。

他要道歉的故事应该发生在1968年的7、8月,一个周末我陪妈妈回家。那天摆渡的是他和他的表哥,船是表哥家的,表哥是我们学校另一个班的学生。那天,一见我们上船,他表哥就跟他说:“他们家有钱,收她一元!”当时他也就是一个打工仔吧,就收了我们一元钱。故事是不是太短、太简单了?

讲完,他接着说:“我当时没有多想,后来我另外挣了钱,想来还你,就找不到你了。我还以为这辈子都没有机会给你道歉了,谢谢你今天来了。

我一时语塞,还没有来得及说话,他就默默地起身走了,去到离我很远的角落。不过我看见他松了一大口气。

多么淳朴的人啊!

这一元钱和我在文革中受到的其他伤害相比,简直叫“微不足道”,我居然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而对于他却如一块巨石压了他四十五年。今天他终于放下了。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在那疯狂的岁月里不由自主地伤害过他人的人们当中,又有多少人能如我这位农村同学这般真诚地懊悔、真诚地道歉。

这位我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想起名字来的同学,无论你五十年前还是现在在人群中是多么的不起眼,但是你带给我的感动和我对你的崇敬并不亚于巴金先生(),因为,或许你的社会地位是卑微的,然而,你的人格却是哪么的高贵!

 巴金先生是唯一一个公开著文向他曾经伤害过的人们(胡风等人)真诚忏悔、真诚道歉的伟人。我无比崇敬他。


2013年夏于成都
 
余琼琼专页
有一种爱,叫不能娶你
余琼琼:海魂衫不见了
何日君再来之妻离子散
我所知道的张定和伯伯
肥腊肉瘦腊肉,永远的痛
民国总理唐绍仪的后人们
我的哥哥,中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少年往事

周大伟:我记忆中的北京三十一中

李杭:我那遥远的北京四中

陶洛涌:青春绽放在师大女附中

陶洛诵:我在圣洁美丽的北京女十二中

张大青:小提琴之殇

杭雪: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

杭雪:荒芜年代和我的第一个闺蜜
刘晓华: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天一夜

刘晓华:与尼克松一起看北京人表演

周总理指挥我们歌唱"共产主义接班人"

刘晓华:在庆祝十一游行的彩车上

萧蔚:东八楼,我儿时的记忆
田沈生:我们到中科院偷吉普
 田沈生:京城里那些忘不了的儿时旧事
于光远长女于小红:白花丁香树
于小红:石榴花开人无语
顾晓阳:儿时的夏天
张亦峥:少年诗酒如浮云
杜欣欣:看电影,夜幕下灌了"迷魂汤"似的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美女不论出身)
刘索拉:小女生为加入红卫兵苦练骂人本领
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王宗禹:我目睹了毒打老师父母的野蛮暴力
夏新民: 我的沙湖记忆
余琼琼:肥腊肉,瘦腊肉,永远的痛
蒋蓉:革命洪流中的小水滴
周初:我那淘气惹祸捅娄子的童年岁月
邱炜煌:一个少年眼中的革命时代
我们那一代人的奇葩芳华
邹坚峰:文革中的无聊往事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本号只接受微信公众号首发投稿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