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代丨刘晓华:与尼克松一起看北京人表演

刘晓华 新三届 2019-08-29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刘晓华,生于北京,现旅居英国。


原题

与尼克松一起看体育表演





作者:刘晓华  



文革中期,在中国的乒乓外交和基辛格的努力下,中美关系开始解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了中国的国土。



在为尼克松安排的一系列欢迎活动中,有一项是国家体委组织的体育表演。我有幸被选中去首都体育馆做观众,虽然是近两万人之一,但也要做严格的政治审查,还要开会学习注意事项。


那天的要求非常严格,几点到场,从哪门进出,穿什么衣服,什么表情,都规定的很细致。服装的要求又给我们出了难题,要穿得漂亮,鲜艳。


北京的二月正值寒冬,这个季节没什么漂亮衣服可以穿。再有就是自文革开始后,还有多少人存着光艳的衣服?反正我是没有一件花衣服,除了蓝的就是灰的,或是国防绿的军装。


我上上下下,跑前跑后地找朋友同事亲戚借衣服,还是没有收获。正赶这个时候,小舅舅、小舅母来北京探亲,他们刚结婚不久,小舅母做新娘时穿的粉红色缎子面棉袄倒是很漂亮,我穿着也合适,但我又拿不准文革期间穿这样的衣服是不是太过分了,又去找朋友借了件花罩衣套在了上面。


一切准备停当,2月23日晚,我们像去完成一个庄严而神圣的任务一样,奔赴了首都体育馆。


体育馆内座无虚席,正式开始前五分钟,有组织的观众们都脱掉了棉大衣。瞬时间观众席上的颜色把我惊呆了,这么多年来早已适应了阴暗颜色的眼睛真有点眼花缭乱。不知道这些人从哪儿找的这些衣服,看来破四旧还很不彻底,今天绝对是压箱子底服装的大PK。


绝大多数的女观众都穿上了非常鲜艳的绸缎、织锦缎小棉袄,(那天观众男人较少)有些很老式(没准解放以前的存货)但颜色绝对漂亮。那天,17岁的我真开眼了。


7点半钟,周总理陪同尼克松夫妇步入大厅,场内的掌声不很热情,观众脸上展现的是不卑不亢含蓄的笑容(这是事先规定的)。



坐定以后,运动员入场,上百名运动员举着红旗,在运动员进行曲的伴奏下迈着整齐的步伐列队进入,场上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声音很震撼,笑容也自然了,同几分钟前比较,真是很滑稽,很有戏剧性。


真不知道尼克松当时是什么感觉,“中国人有点意思,挺会演戏的”。紧接着是体育表演。太具体的记不清了,只记得有乒乓球、羽毛球等。印象最深的是体态臃肿的庄则栋和张燮林打了一场,不怎么精彩。当然还有其他有名运动员的表演,无论精彩与否观众报以的掌声都非常热烈。


表演结束以后,我们以同样控制着的掌声送走了尼克松夫妇,再回头一看观众席,瞬时间从那五光十色十分耀眼的画面一下子变成了黑灰色,这是人们又套上了平时穿的大衣,我那欢快激动的心情也随之暗淡下来。


一晃40年过去了,文革时发生的一切仍然历历在目,在那个动乱的的年代,扼杀了多少美丽,多少颜色,多少快乐。制造了多少悲剧,多少闹剧,多少丑剧。我们能够忘记吗?



外一篇

最后的送别

(远去的记忆5)




作者:刘晓华  

 

 

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在听完了周恩来总理追悼会的实况转播以后,我和好朋友洁登上自行车使足了全身的劲儿往长安街狂奔,我们要赶上总理去八宝山的灵车,送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最后一程。


记忆中那天的天气格外寒冷,满天乌云,没有一丝阳光,骑车时脑门冻得生疼。我们的心也像这天寒地冻的严冬一样冰冷,寒澈。车骑到南长街路口,顾不上放好自行车我们就向长安街跑去。


街道的两侧已站满了送行的人,有老人也有孩子,人们相依相偎在静静地等候着。大家的手臂上都戴着黑纱,胸前挂着白花。人们的神情庄严肃穆,不少人在轻声的抽泣。我和洁也顾不得许多,直径挤到了最前排,还没站稳,总理的车队到了,那一瞬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灵车缓缓地开来,灵车的四周挂着黑纱和黄色的挽幛,上面嵌着白花。


以前我们曾无数次地站在这熟悉的地方迎送敬爱的周总理接来送往国际贵宾,我们也曾无数次地站在这里看到总理那亲切的微笑,那非凡的气度。但今天,我们在用我们的心,我们的泪送别这位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伟人,我们心目中最崇敬的中国革命的先驱者,最崇高的人民公仆敬爱的周总理。


人们脱掉了帽子,向总理致以最后的敬礼。后面的人焦急地踮起了脚尖,我们的目光追随着灵车,追随着那将永远消失的躯体,我们心中不朽的身躯。泪顺着我年轻的面颊大滴大滴地淌下,我没有去拭,任凭她。身边的洁,圆圆好看的小脸上也已是泪流满面,人群在呜咽,仿佛大地在颤抖……



灵车已过去许久,送别的人却没有离开,我们的泪似乎已结成了冰,但心里所结下的却是难以化解的悲痛,失落和焦虑。没有了总理谁来管我们这多灾多难的国家,在那四害横行的年月,谁还能为民众说句公道话。


四十三年过去了,我相信“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定是人类历史上自发的一次最壮观,最悲壮,最震撼,人数最多最令人感动的的送别。我也为身在其中,目睹了这一幕特殊的历史画卷而永生难忘。今天选了一张我以为最能表现总理风采的照片放在了我的博客里。看那睿智的目光,看那英俊的面容,看那慈爱的微笑,无人可比。



几十年以后的今天,对总理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不想评判任何人,在我的心里,周恩来总理永远是一位旷世伟人,但他不是神,从来也没有像毛主席那样被神化了,是人就有弱点,缺点。


在那灾难重重的十年动乱中,他虽然没能拯救整个中华民族,但他却忍辱负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私地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总理没有子孙,他的身后什么也没有留下。


伟大总理高尚的人格,非凡的气度,无以伦比的智慧,潇洒英俊的容貌,风度翩翩的气质将永远印在我的心里,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总理逝世后,联合国降半旗致哀,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延伸阅读

刘晓华:周总理指挥我们歌唱"共产主义接班人"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图片选自网络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少年记忆

1972年尼克松到中国都干了些啥?

周大伟:1976年朱莉娅. 尼克松的北京往事

陶洛诵:儿时的京城记忆

陶洛诵: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情窦初开

陶洛涌: 青春绽放在师大女附中

刘索拉:小女生为加入红卫兵苦练骂人本领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美女从不论出身)

杜欣欣:看电影,夜幕下灌了"迷魂汤"似的

顾晓阳:儿时的夏天

周初:我那淘气惹祸捅娄子的童年岁月

张亦峥:少年诗酒如浮云

刘源:中南海小"芝麻酱"的悲喜年华

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米鹤都:大院的精神文化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马小冈:从对联 · 老兵 · 联动说起

马小冈:“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探源

王世浩:一份红卫兵大串联的真实记录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王宗禹:我目睹了毒打老师父母的野蛮暴力

冯印谱:是谁,毁了我们的青少年?

女特务:中国影视中的另类性感偶像

赵建伟:革命时代的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夏新民:当时只道是寻常

夏新民:我的沙湖记忆

程宏:我们中学没有毕业考试和典礼

余琼琼:肥腊肉,瘦腊肉,永远的痛

蒋蓉:革命洪流中的小水滴

周永威:放牛娃的冬天

邱炜煌:一个少年眼中的革命时代

我们那一代人的奇葩芳华

邹坚峰:文革中的无聊往事

冯印谱:"文革"当年,我在乡下看电影

史宝和:忻州老城的快乐时光

桑宜川:四川大学中学部50年忆往

王明析:我的中学,操行评语及背后的故事

吕丁倩:“另类”屈辱中留下一张造假照片

蒋国辉:1968年,岁月并不静好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