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童年丨刘晓华:在庆祝十一游行的彩车上

刘晓华 新三届 2020-02-26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刘晓华,生于北京,现旅居英国。


原题

远去的记忆之

在庆祝十一游行的彩车上





作者:刘晓华


 

文化革命前的1965年,在我童年时代里那是最幸福的时光。在家里我是父母最疼爱的小女儿,在学校是老师最喜欢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的学校府学胡同小学是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三年自然灾害以后,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食物丰富,社会也是一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好景象。


那一年的国庆,我被百里挑一地选中参加少先队的游行。(以前的十一游行分很多部分,有文艺大军,体育大军,少先队等等)少先队一般都是初中学生,而我那时还是个小学生,就是专门被选出站在少先队中的三辆火炬彩车上。这的确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小时候的我,据母亲说长得挺可爱的,虽说不胖,但有个红扑扑饱满的圆脸,两条又粗又黑的辫子,我想这也是原因之一吧。十一以前在天安门彩排了两次,感觉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十一那天一清早我们就来到了长安街登上了彩车,彩车是三层,我有幸站在了最高一层巨型的少先队火炬下。那天我们穿的是粉红色上宽下窄背带的裙子,不长,在膝盖以上。上衣是领子上带花边的灯笼袖绸子白衬衣,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也很漂亮。鲜艳的红领巾把我们的小脸衬托的更加精神可爱。


老师给我们都化了淡淡的妆,一个个小姑娘快活得像漂亮活泼的小鸟儿。我们每个人的手里也拿着五颜六色的花束。在庆祝游行开始之前,游行队伍都会按顺序依次排列在东长安街上。登上高高的彩车,居高临下把下面景色一览无余。


我们彩车是在少先队队伍中间,下面的少先队员分成不同颜色的方队依次穿着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服装,每人手里举着与服装相同颜色的花束,组成巨大浩荡的七色光彩虹。


那次游行正好我大哥也参加了,那时他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的位置离我站的彩车不远,为了让我能够在人群中找到他,他让周围的同学都站得离他远一点,形成了一点间隙,这样我就能比较容易看到他。这个办法还真灵了,我在这茫茫人海的游行队伍中真的找到了大哥,当时激动极了,我想哥哥肯定很兴奋也很骄傲,妹妹站在那高大的少先队火炬彩车上,这在当时孩子们的心里是多大的荣誉和值得骄傲的事情啊。


庆祝游行开始了,国歌奏响时,全体少先队员们都行举手礼,我的眼前是一片手臂的海洋,小小年龄的我,被这宏大的场面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如此被感动、被震撼。


浩浩荡荡的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少先队通过时,我们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主席万岁”的口号中欢呼雀跃着。虽然只能看到毛主席他老人家一个轮廓,但对我们这群孩子也是万分激动幸运的大事了,那时候的领袖在我们幼小的心灵就是一个神。当时真的希望我们的彩车开得慢一些,让我们能把毛主席看清楚一点。但谁也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挺远的了,我们激动快乐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这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在今天看起来似乎不算什么,但在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心里却是最幸福最骄傲的经历。



外一篇

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




作者:刘晓华
写于2016年7月


 

1976年7月,暑热难耐,好几年没有游过泳的我,一时兴起去什刹海游了一次泳,当时的什刹海可没有现在这么好,水很脏,游完觉得很不舒服。第二天发现小腿上有几个出血点,因为不多也没太在意。


7月27日感冒发烧,7月28日凌晨3点42分,由于不舒服正在床上辗转反侧而没能睡熟的我感觉大地在颤抖,房屋上下颠晃……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自然灾难唐山地震发生了,波及到北京感觉强烈。


我们马上跑出屋子站到院子中央,此时的余震还在继续,看着房子在摇晃,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恐怖极了,我们的心和身体也跟着大地在颤抖着。可以听到我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时刻,感受到了生命受到威胁,生活遭到毁灭是什么滋味儿。


震后开始下大雨,我们不敢回到屋里,打着伞站在雨地里,眼看着我小腿上的出血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母亲很着急,可是当时的医院也都停止工作了。


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得手足无措,在仍然继续的余震中如惊弓之鸟,整个北京城一片混乱,一切都处于瘫痪状态,很难找到一块空旷安全的地方避难。人们迅速在马路边、空地上搭起了防震棚,医院也开始在院子或防震棚里开诊了。


母亲赶忙带我去了她们医院,很多检查都做不了,就简单地开了一些西药,记得是抗过敏的非那根(有安眠作用)、VC、VK等,吃了那些药,我就一直昏睡在刚搭好的简陋吵闹的地震棚里。


日子过得很艰难,我们家的地震棚搭在交通部对面的大街上,这时候就感到家里有男孩的作用,全靠我的两个哥哥了。街上到处都是扛木头、运材料的人,各式各样的防震棚迅速搭起了。


那时代很落后贫穷,没见过帐篷什么样,只能把东拼西凑的材料,油毡、塑料布支起来能防雨睡觉就行了。每天还要有人冒着危险回家做饭送过来,小孩子们倒是觉得很稀奇,也不用上学了。可暑热的天气呆在防震棚里,每天睡在街灯下马路旁,听着嘈杂的汽车声、人声,这种日子太难受了,就像逃荒的灾民。


地震过后一个多星期,我们终于坚持不住在大街上地震棚里的动荡生活,带头搬回了家。休息了几天我好像好了一点,记得还同朋友去了一趟动物园。公园很清静几乎没人,也是,这种时候谁还有心思看动物啊。


在家里,哥哥做了地震报警器,很敏感,有点动静就响,我们还在床上支了架子,或是把床加固睡在床下。不管怎么说也比睡在大街上舒服多了。


这是我一生中亲身经历的一次最大自然灾害,在以往平淡的生活中有时会感到日复一日乏味无聊,一旦失去了这种平静和稳定,才发现是那么的可贵。


大自然为我们创造了美好和生存的环境,但也会给我们带来难以抵抗的灾难。人类的重要责任就是保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把灾害降到最低最小。


一转眼四十年过去了,大地震为我留下了终身不忘的记忆,也就在这一年文革结束了,同文革的十年人祸相比,天灾只是短暂的一瞬。但都为华夏大地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灾难和损失,让我们铭记这些苦难的日子吧。


延伸阅读

刘晓华:与尼克松一起看北京人表演

周总理指挥我们歌唱"共产主义接班人"


原载晓华的博客,本号获许可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少年记忆

1972年尼克松到中国都干了些啥?

周大伟:1976年朱莉娅. 尼克松的北京往事

陶洛诵:儿时的京城记忆

陶洛诵: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情窦初开

陶洛涌: 青春绽放在师大女附中

刘索拉:小女生为加入红卫兵苦练骂人本领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美女从不论出身)

杜欣欣:看电影,夜幕下灌了"迷魂汤"似的

顾晓阳:儿时的夏天

周初:我那淘气惹祸捅娄子的童年岁月

张亦峥:少年诗酒如浮云

刘源:中南海小"芝麻酱"的悲喜年华

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米鹤都:大院的精神文化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马小冈:从对联 · 老兵 · 联动说起

马小冈:“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探源

王世浩:一份红卫兵大串联的真实记录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王宗禹:我目睹了毒打老师父母的野蛮暴力

冯印谱:是谁,毁了我们的青少年?

女特务:中国影视中的另类性感偶像

赵建伟:革命时代的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夏新民:当时只道是寻常

夏新民:我的沙湖记忆

程宏:我们中学没有毕业考试和典礼

余琼琼:肥腊肉,瘦腊肉,永远的痛

蒋蓉:革命洪流中的小水滴

周永威:放牛娃的冬天

邱炜煌:一个少年眼中的革命时代

我们那一代人的奇葩芳华

邹坚峰:文革中的无聊往事

冯印谱:"文革"当年,我在乡下看电影

史宝和:忻州老城的快乐时光

桑宜川:四川大学中学部50年忆往

王明析:我的中学,操行评语及背后的故事

吕丁倩:“另类”屈辱中留下一张造假照片

蒋国辉:1968年,岁月并不静好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