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日物语丨杨莉莉:称呼的纠结,谁也不甘当欧巴桑欧吉桑

杨莉莉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杨莉莉,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电视台新闻部。1987年赴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日本大学教书至今。


原题

称呼的纠结

(外一篇)




文字:杨莉莉
图片:万晓光


  
在日本如果你为了表示尊敬和礼貌,抱着自己的孩子让他()见人就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那你一定会因此而失礼,引起对方不快,适得其反。因为日本人的观念跟中国人正相反。中国人是辈分越大越德高望重,叫人也是把人辈分往高里叫讨喜。日本人却是年纪越轻越富于春秋,生机勃勃,谁都只想永葆青春,心甘情愿被叫做哥哥姐姐。所以在日本叫人也是把辈分往小里叫才礼貌。

从下面这个打趣的说法可以看出日本人多么看重年龄。据说英国人仅次于生命的就是房子,如果新闻报道什么事故事件总是这样介绍人物:住在中流住宅区,市价17万英镑的独院小楼的梅阿丽·詹姆斯如何如何。而日本注重职业和年龄,在报道时,则一定要加括号注明当事人年龄:公司职员山田太郎(32岁)如何如何。也许可以夸张地说,对于日本人来说仅次于生命的就是年龄了。
  
爷爷奶奶这些词就不用说了,连叔叔阿姨这些词本身都带有贬义,而且具体什么年龄以上就是叔叔阿姨,世间的看法也越来越尖锐,走极端的甚至认为女人25岁以上就是欧巴桑(阿姨),男人30岁就步入欧吉桑(叔叔)行列,如果发音时把吉省去,变成欧桑(大叔)那就不无嘲讽揶揄之意。不过,日常生活中一般人们称结了婚的男女还是哥哥姐姐,只要他们尚未生育。

十多年前我家住在公寓时邻居有家新婚夫妇,他们很喜欢我家小孩,我家小孩就叫他们哥哥姐姐,我也随小孩叫他们哥哥姐姐,直到他们有了小孩为止。一旦有了孩子,辈分升级就在所难免,我家小孩也就随他家孩子的名字叫他们为“良平君()的欧巴羌”,“美纱羌()的欧吉羌”。比起“桑”来,“羌”表示亲昵。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知道年纪小占便宜,我家老二跟老大吵架吵不过时,曾急中生智骂了一句“你这12岁的欧巴桑”,让老大张口结舌。

  
我和我先生当然也总是被两个孩子的同学朋友们称为欧巴羌、欧吉羌。我的称呼或许稍多样化一些,日本人婚后法律上夫妇同姓,我虽然并没改姓夫姓,但日本人都按夫姓称我为某桑或太太,我只有因工作关系才被叫作杨“先生”(老师),至于我的名字几乎没有人叫了。去市场买菜的话,老师傅叫我姐姐,小伙计叫我妈妈,这其实等于中国叫“大姐”“大妈”那种表示亲近的叫法,绝对不会有人叫我欧巴桑的,除非他不想做买卖了。要知道,捏在我手里的钱包关系到他们的营生。
  
虽已人到中年,但入乡随俗我们也不甘当欧巴桑、欧吉桑,从上班的正规装到日常的休闲装,都在面向年轻人的品牌里选购,要把自己往哥哥姐姐的行列里包装。前几年我曾把大女儿的一条白色毛线围巾戴到单位去,跟同事开玩笑强调说,我这可是女高中生的围巾啊。大家都发出会意的大笑。现在,孩子们个头都比我高10公分以上,她们嫌小或不穿的衣服淘汰给我,我居家穿穿还真感到越活越年轻,可以像广告那样大言不惭地宣称“今年20,明年18”。

然而现实却比自我感觉要严酷多了,大女儿有一天在家直抱怨她在大学第二外语的德语老师太严厉,她说“那个欧巴桑老师就跟妈妈一样”。这当头一棒把我敲醒,原来如此,我大学的学生们背后也没准儿这么叫我欧巴桑老师。于是我干脆就在课堂告诉学生们:你们跟我孩子一样大。言下之意我跟你们的妈妈差不多,谁家的妈妈不是欧巴桑?不过从那以后我在讲台上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不知是妈妈的感觉还是欧巴桑的感觉,对学生们倒真不那么严厉了。

日本人却并非人人都能这么心安理得正视自己的年龄。在电车上,你如果看到爷爷奶奶年龄的人就主动让坐,有时会遭到当事人的拒绝。这位爷爷或奶奶根本不稀罕坐,他()还自认为年轻着呢,没到要人让坐的岁数,甚至认为你让坐是对他()的不敬。所以如果不是看到步履蹒跚、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一般是不会让坐的,以免自讨没趣。更有倔老奶奶,上街听到店里伙计叫自己奶奶还不乐意,要教训伙计一顿:我可不是你的奶奶,我还没老到当你的奶奶呢!这不服老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可如何称呼才好也真令人纠结。

写于2004年7月

修改于2020年9~10月



线装版日本




到日本旅游出差的短期过客眼里看到的,也许是一个发达繁华的现代日本;翻阅介绍日本的那些正统经典的读者眼里看到的,也许是往昔古典的传统日本,而这些不外乎都属于精装版的日本。我要说的是一个线装版日本,要看这个日本就得从大马路拐进小路走到我家附近的商店街来看。这样的版本可能有些破旧、有些退色,上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它可能更为真切、更为别致有趣。

商店街由南北和东西走向的两条主要通路组成,还有几条叉路。东头出去不远就是车站,西头出去接着就是神社和汽车停车场,商店街里还有几处自行车的停车场,非常方便。朝南的一个路口连着大路,路口上方有块拱形的招牌固定在两边的建筑物上:“银座大街”。小小商店街套用这么个堂而皇之的大名,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不过,太平和善的小市民能够创造并享有这种商业文化,也的确无可非议。从这儿进去就是商店街了,当然沿“银座大街”这条铺着石块、高低不平的小路,走断腿也到不了银座的繁华闹市。日本在这里揭下了富丽堂皇的面纱,洗净铅华,完全回到小城镇,在缓缓地登着三轮车,甚至原地踏步,唱起了昭和的民谣。

打开线装版,迎面而来的是商店街窄小的街道、旧式的店铺。熙熙攘攘的老百姓、大声吆喝或抄手聊天儿的小业主、总给我这常客一些优惠的伙计们、没有包装却带着虫子的蔬菜、老板娘裹菜用的那么一张裁小的旧报纸,这些仿佛中国往日的风情,真切地再现在异国的日本,让人不由生出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这里有不少叫我“妈妈”的小伙计,还有一个叫我“姐姐”的女店员,我曾听她跟其他顾客说起她弟弟的孩子,算来她也该谈婚论嫁,却天天围着红围裙站在店外的摊子边上招呼过往行人,每每看到我就大声嚷嚷告诉我有我要的豆腐。有一天我路过听到顾客跟店里人感叹说那个女店员不在了真令人寂寞,我这才发觉店头早已不见了她的身影。过了年把忽然她又出现在店头,唯一的变化是红围裙下挺着大大的肚子。她老远一见我就笑着迎上来拿起一盒豆腐放进我的货筐,这正是我要的豆腐,她记得真清楚。我把钱付给她时顺便问她是有喜了吧,她点头告诉我她嫁到千叶去了,在那里什么都不习惯,方言饮食都不一样,她说话别人嫌快听不懂,还是这边好。看来这边是娘家,她是回来生养的。


菜市场在商店街最大的十字路口的一侧,薄利多销便宜得远近闻名,总是顾客盈门。不巧盂兰盆节前下大雨,冲走了师傅们赚钱的机运,虽然伙计把大西瓜便宜卖给了我,但是冷清的生意使他们心态欠佳不那么殷勤。节日一到,菜市场关门,蔬果鱼肉食品杂货摊的师傅伙计们就都过盂兰盆节去了。开门的只有位于十字路口另一侧的超市,超市里很多人围着处理专柜在挑选蔬菜水果。我走到鱼柜见一个妇人拿了一盒本来就很便宜还贴了半价标签的小鱼干,她犹豫不决,征求我的意见,我告诉她不会有什么问题,她还在同样的货中比来比去,最后我干脆帮她挑了看上去最好的一盒。

我在便当柜拿了四盒便当,转来转去碰到超市的小伙子手拿处理货物的标签过来了。我跟日本的主妇一样迎上去叫他“哥哥”(意思等于中国话叫小兄弟,上海话叫弟弟),让他给我的便当贴减价的标签。我本来期望值是每盒减一百日圆,谁知这天哥哥慷慨大方给我每盒都贴了半价(也许是盂兰盆节的缘故吧),这半价的标签像太阳贴到哪里哪里亮,我好好谢谢了他。不是线装版你看不到这些平庸的场面和零散的细节。

当然,线装版也并非千篇一律是小市民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交响曲。就在这条十字路口,有次我被老熟人一把拉住,站下寒喧过后听她述说满腔辛酸事:她丈夫多年前突然吐血撒手人寰,留下她一人拉扯三个孩子,天天打工。老大老二只相继念了専門学校(两年制的专业学校),老大总算工作了并补贴家计很懂事。老三高中毕业很想工作挣钱,但因不景气,高中毕业根本找不到什么工作,只好也上专门学校。教育费和生活费压得她喘不过气,她一家至今住在旧式的租屋。她的小儿子和我的大女儿小学一年级时放学后一起玩儿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十多年后的现在我忍着不流泪倾听日本女人中年守寡含辛茹苦的故事,就像在看一部隔世的黑白电影,画外响起线装版里最凄惶的一段乐章……

这线装版的日本我天天在读,常常会有新的发现。我发现卖水果的师傅会几句英语,有天他突然用英语大声招呼“女士们先生们”,殷勤地叫“玛达姆”,顾客里的“玛达姆”还向大家夸赞他是英俊的男子汉他太太是真正的美女。

我还发现一个浓妆艳抹得跟线装版极不吻合的中年女人常常亲昵地站在鲜花(严格地说是墓花,也就是上坟扫墓用的花)摊的摊主—— 一个年近花甲不修边幅永远围着半截围裙的男人身边。终于一个中秋节的傍晚我看到他俩一起在菜市场购物,妖艳女人手里拿着钱包,潦倒摊主手里拎着东西,他们还并肩走到韩国辣白菜的店头跟店里人问价,俨然是一对过日子的好伴侣。这或许是线装版里唯一的浪漫,但愿他们共进一顿美味晚餐、共赏一轮中秋圆月、共度一个幸福良宵,作为线装版明丽的封底。


写于2004年8月

修改于2020年9-10月



延伸阅读
杨莉莉:风从四方来
杨莉莉:红叶时节忆海波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日本观察
周小六:在日本的苦乐年华
李奇志:中日友善的民间力量
王大建:银发单身女老师小池先生
高文军:我在日本放歌《恶魔的饱食》
马立诚:中日关系发生哪些微妙变化?
荣剑东京大学演讲:怎么看中日关系?
中国人该把日本当做一面镜子
日本真正崛起,从清洗"爱国贼"开始
马雅:日本能做到的,中国做不到?
李凡: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忘记邻居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
科技: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
日本尖端医学在攻克哪些疑难杂症?
日本农业为什么会走在世界前沿
李扩建:日本树立"正确地恐慌"意识
马小冈:以邻为壑半世纪,日本须自省
周初:日本天皇与靖国神社绝缘
周初:日本新年号的由来
周初:谈谈日本天皇退休的事
梅长钊:日本导游竹内真子
佐尔格的墓和731部队
日本人怎么倒垃圾?市政怎么管理?
日本"与众不同"的一组照片
日本和尚斩获亚洲设计大奖:
"我只是为了看到孩子们的笑容"
日本五星级酒店"打扫卫生"
被全程拍了!真相令人吃惊
日本最大养老院逆天了!
印钞票、办赌场、老人们都抢着去
日本公主:接受你穷,不接受你骗
日本人长寿的秘诀在这里……
为何日本人寿命最长、心脏最健康?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