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 | 张志鸿:湖南人不能忘记的一个军人

青山自牧 新三届 2021-06-25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张志鸿,湖南邵阳人,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7月毕业,曾在中学、中专执教17年,现为某央企湖南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定居长沙。

原题
湖南人不能忘记的一个军人



作者:张志鸿



从1949年至1970年,曾经有一个职业军人,在湖南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这个人了。他叫黎原,原名关俊彦,河南息县人,1917年出生,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2008年12月逝世。

《黎原回忆录》封面


和大多数解放军将领不同,黎原是黄埔军校(1928年迁至南京,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出身,参加过淞沪抗战。1938年4月投奔延安,在战火中不断成长。

1949年南下进入湘西时,黎原是第四野战军47军140师418团团长,时年32岁。
 
湘西剿匪

1949年9月,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第47军“经营湘西”。此后,湘西剿匪任务主要由47军承担。黎原的级别不高,但他自始至终参加了湘西剿匪,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年的“湘西”包括现在的湘西、怀化、张家界等市州。湘西匪患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解放军到来之前,湘西土匪多达10万。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虽然新中国已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但湘西南的靖州、绥宁县城直到1950年10月才获得解放,通道县和平解放则到了12月。此前,即使是已经解放了的一些县,解放军也只是占领了县城和水陆交通要道,一些边远乡村依然被土匪盘踞。

湘西剿匪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9月至10月上旬,四野与二野主力过境湘西,如风卷残云,消灭了国民党122军等正规军队,土匪少部分投诚,大部分四散躲藏。

第二阶段,是10月中下旬至12月,路过湘西的四野主力进入广西,47军主力也随二野主力入川作战,整个湘西地区20多个县仅留下140师,其中黎原率领的418团担负了沅陵、永顺两个地区10多个县的剿匪和建政工作。因为我军兵力单薄,土匪气焰嚣张,黎原与张平等匪首进行了艰苦的较量。


电影《湘西剿匪记》剧照

第三阶段始于1949年年底,47军主力回师湘西,开展大规模剿匪。此时,黎原已升任140师参谋长。因师长是老红军,年龄较大,身体欠佳,又没配副师长,黎原实际主持日常军事工作。在他指挥下,140师先后解放了靖州、绥宁、通道3座县城。1950年9月,在芷江、麻阳、铜仁三县交界的大树坳,黎原参与指挥了湘西剿匪中唯一的一场山地攻坚战,创造了一次性聚歼股匪最多(400余名惯匪)的战绩,受到中南军区首长的通报表扬。到1950年年底,为害百年的湘西匪患被基本肃清。

1951年2月,47军接到赴朝作战的命令。值得一提的是,47军补充了很多湘西新兵,单是140师(黎原已代师长)就增编了一个补训团,增补4000多名新兵。这些新兵大多有被裹挟为匪的经历,作战勇猛,在朝鲜战场上立下了非凡的战功。
 
湖南主政

参加抗美援朝后,黎原于1955年7月回到衡阳,担任47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960年7月,升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

黎原再次回到湖南时,已是1965年5月,他调任47军军长;两年后,又成为湖南省一号负责人。

说来话长,简述如下:

文革爆发后,湖南出现了很多造反组织。到1966年底,“湘江风雷”(全称为“毛泽东主义红卫兵湘江风雷挺进纵队”)和“高司”(全称为“长沙市高等院校红卫兵司令部”)成为全省最大的两个造反组织。

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后,各省党政机关几近瘫痪,解放军承担起“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的任务。在湖南,省军区负责“三支两军”。

当时,多数支左部队选择支持党团员多、出身好的多、劳模多、守纪律、拥护军队的一派。按照这个思路,湖南省军区于1月20日表态支持“高司”,反对“湘江风雷”。

2月4日,针对湖南省军区上报的材料,根据刚刚颁布的《中央军委八条命令》精神,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做出批示:

湖南军区对“湘江风雷”和“红旗军”(注:主要由复转军人组成的一个造反组织)的反动头目,应该立即采取专政措施,分化瓦解其中受蒙蔽的群众。

此后,江青、康生等也圈阅同意。这就是著名的“2·4批示”。

据此批示,省军区严厉镇压了“湘江风雷”,同时支持“高司”等12个造反组织成立了“湖南省红色造反者联合筹备委员会”(简称“红联”)。

但事与愿违,群众组织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要求为“湘江风雷”翻案的越来越多。

4月,“长沙市革命造反派工人联合会”(简称“工联”)成立,该组织以产业工人为主体,人多势众,支持为“湘江风雷”平反。

在多重压力下,6月初,省军区宣布“湘江风雷”不是反动组织。6月4日,“湘江风雷”重新树旗。

6月6日,为了夺取“高司”在长沙市河东地区最后一个阵地——设在中苏友好馆(今五一路长沙市口腔医院)的“高司”广播站,“工联”、“湘江风雷”与“高司”发生大规模武斗,打死10人,伤200余人。这是文革中湖南第一起严重武斗事件,震动全省。


中苏友好馆旧址(今五一路长沙市口腔医院)

鉴于省军区已陷入被动,7月28日凌晨,中央领导第三次接见湖南各方代表,周恩来宣布:为“湘江风雷”恢复名誉,改组湖南省军区,湖南省的文革运动改由47军领导。

8月1日,47军军部移驻长沙。

8月10日,《中共中央关于湖南问题的若干决定》宣布:为“湘江风雷”彻底平反,着手成立以黎原、华国锋(原省委书记处书记)、章伯森(原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副省长)等同志为首的湖南省革委会筹备小组(简称“省革筹”)。

从此,黎原主政湖南,直至1970年3月。

主政湖南期间,黎原做了几件大事。

三湘治乱

历史学家把1967年7-9月称为“失控的三个月”,湖南也不例外。当时,派性错综复杂,矛盾此起彼伏,形势云诡波谲。

7-9月,在湘潭易家湾、长沙坪塘、长沙湘绣大楼、常德临澧县城等地,相继发生大规模武斗事件。其中,易家湾武斗前后持续40天,动用了坦克、大炮等重武器,坪塘武斗致死数十人。

要恢复秩序,当务之急是制止武斗。8月25日,47军某部进入常德市区,协助常德军分区支左。部队官兵冒着枪林弹雨,往返于各派“据点”制止武斗。

9月5日,省革筹小组正式成立。

9月14日,47军官兵从三个方向进入湘潭市区,控制高层建筑、交通要道和重点单位,派飞机撒传单。17日,省革筹和47军又联合发布《关于湘潭问题的通告》,组建湘潭地区临时领导小组,领导文革和工农业生产。

9月17日,毛泽东来到长沙,对湖南前一阶段的工作表示满意,并要求各派革命群众“大联合”。此后,一些造反组织陆续开始解散。

9月22日,47军专门研究收枪问题。当时,长沙市流失到社会的枪支多达2万余支,仅有5000多支收回。根据中央《关于不准抢夺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和各种军用物资的命令》(即“九五命令”),47军加大了收枪力度。

9月23日,军方对长沙市公检法实施军管。

当时,大学生和知青是参与造反的重要群体。根据中央要求,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于9月返回学校等待分配,其他大学生也于10月返回学校“复课闹革命”。


9月,省革筹和47军发布联合通告,要求知青返回农村。10月,中央下令撤销知青在城镇建立的各种组织和联络站,禁止城镇群众组织吸收下乡人员参加。面对这一系列组合拳,知青在城镇无处安身,全部返回农村。

从10月20日开始,省、地、县开办大规模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全省参加学习班的各级干部群众多达数百万。

1968年1月,省革筹强令解散思想激进的“省无联”,抓捕了杨曦光(后改名为杨小凯,著名经济学家)等骨干人员,搬走了大联合最大的“绊脚石”。

2月,军管会再次大规模收缴武器。截至3月15日,长沙市共收缴各种枪支968支、子弹24万发、手榴弹1730枚。

2月21日,长沙市“工联”、“湘江风雷”等12个群众组织宣布撤销总部,所属成员回原单位参加大联合。

1-2月,株洲、益阳、长沙等地市革委会陆续成立。

4月8日,湖南省革委会成立,黎原任主任,龙书金(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省军区司令员)任第一副主任,华国锋、杨大易(省军区副司令员)、章伯森、刘顺文(解放军长沙政治干部学校校长)、胡勇(长沙汽车电器厂青年工人,“工联”负责人)、叶卫东(长沙市一中青年教师,“湘江风雷”负责人)任副主任。

至此,全省社会秩序基本得到了恢复。
 
道县止杀

道县位于湘南,隶属于零陵地区(今永州市)。文革中,这里发生了令人发指的滥杀事件。

1967年8月,一些谣言在道县农村盛传:“四类分子”要报复杀害中共党员,要把土改时分配给贫下中农的房屋田土要回去。谣言称:“‘四类分子’要造反,先杀党,后杀干,贫下中农一扫光,中农杀一半,地富作骨干。”由于法制严重缺失、派性斗争严重、一些人错把杀害“四类分子”当作革命行动、很多干部不作为等多重原因,部分农民和基层干部对“四类分子”及其家属大开杀戒。据统计,从8月13日至10月17日,道县共死亡4519人,其中被杀死4193人,被逼自杀326人。此外,道县滥杀现象也辐射影响到周边地县。

8月21日,零陵军分区某副司令员和6952部队某连长到道县调查杀人事件时,没有明确制止杀人。随后,他们将调查情况报告47军。

8月26日,47军以电报形式转发零陵军分区调查报告时,指出“四类分子”不能滥杀,不能把“四类分子”子女视为“四类分子”。但由于语气不够坚决,留有曲解的空间,杀人现象仍未得到制止。

8月29日,47军140师炮520团进驻道县,采取措施制止杀人。8月30日,两派在县城发生武斗,开枪打死4人,520团3连指导员郭学高在制止武斗中不幸中弹牺牲。部队抓住这一事件,大力宣传武斗的危害,收缴民间武器,同时向农村加派部队,制止乱杀人现象。

9月12日,“省革筹”小组发急电指出,一些农村擅自成立的“贫下中农最高法院”为非法,予以取缔。

9月中旬,道县滥杀现象基本得到制止,邻县杀人事件到10月底也陆续结束。
 
“一抓三促”

1969年6月28日,毛泽东再次来到长沙,强调指出: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抓革命,是指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三促”则涵盖了当时最重要的其他工作。

在省革委会领导下,湖南各项工作都有了一些起色。限于篇幅,这里介绍《黎原回忆录》披露的两件轶事:

第一件事影响深远。1970年1月,铁道部工程设计人员经过一年多勘察设计,提出枝柳铁路湖南段两个线路方案征求意见:方案一是经过常德、沅陵去柳州,方案二是经过石门、大庸、吉首去柳州。铁道部倾向于方案一,因为沿途地理条件好,工程量小,可节省资金。考虑到湘西交通落后等因素,黎原、华国锋极力主张采取方案二。铁道部从节约资金考虑,仍决定按方案一上马。接到通知后,黎原、华国锋坚持采用方案二。经过反复协商争取,铁道部最终采纳了湖南的意见。

1978年12月26日庆祝枝柳铁路通车


第二件事则让黎原付出了代价。湖南省革委会成立后,生产形势日趋好转,实现了煤炭基本自给。1970年初,广东省革委会主任(也是广州军区主官之一)打电话给黎原,要求将湖南靠近广东的几个煤矿划归广东。黎原把问题交给正在湖南煤炭系统支左的47军后勤处长武学秀,让他跟有关方面研究一下,结果都不赞成;交给省革委会常委研究,也不同意。无奈,黎原向周恩来做了汇报,周恩来同意按照湖南省革委会的意见办理。

因为类似的一些事,广州军区领导公开指责黎原组织纪律观念不强、跟上级(广州军区)闹独立,并擅自成立专案组调查黎原的历史。对47军的许多干部,也给予了不公正的对待。
 
亲疏有度

在对待干部问题上,黎原以周恩来为榜样,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和周恩来的指示,尽力保护各级干部。

1967年6-7月,湖南省原副省长孙国治等人卷入派性,被一派群众胁迫参加武斗后,逃至浏阳一带。为了缓和派性矛盾,黎原写信劝说孙回长沙,又派47军副军长郑波去做工作,并商定好保护方案。孙消除顾虑,返回长沙,被秘密安置在东郊的省电力学校。消息走漏后,黎原又把孙送到北京保护起来。后来,孙作为干部代表参加了省革委会“三结合”领导班子,文革后出任湖南省省长。

有些群众组织多次提出要批判原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江青也提出要批判。但黎原和47军一直顶着,因为他们对文革把大多数领导干部打成走资派的做法不理解,所以在行动上不积极,不配合。为此,江青曾当面指责黎原是“老保”。

更典型的例子是如何对待叶剑英。

1969年10月,林彪发布“一号命令”后,叶剑英等人下放湖南。周恩来给黎原打了电话:叶帅到湖南去,搞点调查研究,可以安排他到几个厂子去看看。叶帅年纪大了,你们要很好地照顾他的生活,一定要保证他的身体健康。

黎原认真落实周恩来的指示,先后把叶帅安排在省委九所4号楼和蓉园宾馆1号楼,并派出6人团队专门为叶帅服务,还多次去看望叶帅,叶帅深受感动。

省委九所(今九所宾馆)3号楼


蓉园宾馆1号楼


但当时多数人对叶帅非常冷淡,特别是广州军区派来接替黎原工作的卜XX。1970年3月,卜XX到湖南第二天,就在第一次主持召开的省革委会核心小组会议(黎原未参会)上,指责黎原对“老机”、“老右”(指叶帅)太亲,为什么住那么好的房子?派那么多人去照顾?那么多伙食费哪里报销?卜XX当场下令第二天就把叶帅从长沙赶到湘潭,把为叶帅配备的警卫、公务、医务人员都撤了。到湘潭后,72岁的叶帅住在空调不好的招待所里,生活无人过问,有病也没人管。

另一个说法流传很广:让叶帅离开长沙去湘潭,是因为毛泽东要来长沙;叶帅听说后很伤心:“让我离开长沙,主席一定不知道,主席要是知道一定不会让我走。”

1981年10月15日,叶剑英在一份材料上批示:

我二月逆流贬居长沙,当时黎原同志任四十七军军长,驻长沙。我在长沙受到各方面歧视,而黎原同志尚敢与我公开来往,在看人看事上有独立见解。

此外,王震在1969年10月下放江西后,多次来湖南。因为王震是47军的老首长(47军的前身是王震指挥的八路军359旅),黎原也给予热情接待,王震十分满意。

作为四野出身的将领,黎原对待自己的老首长林彪、黄永胜,却谨慎地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广州军区某些领导要在湖南衡山为林彪修建豪华的行宫,要把原来的招待所等单位迁走,把景区封闭划出几十公里的禁区,这些费用还要湖南承担。黎原及时报告了周恩来,周恩来没有同意。

黄永胜的老婆项辉芳、邱会作的老婆胡敏到湖南为林立果选“妃子”,她们没有找黎原,黎原也不去找她们。

1970年3月19日,黄永胜在一个会上批评“47军过去就是不听我们的话”。黎原调离湖南后,卜XX也公开指责47军的主要错误是不宣传林副主席,不紧跟林副主席。
 
荣辱如烟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我读过不少当事人对文革的回忆,有的吐槽诉苦,有的点名指斥。但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指责黎原的文章。在他主政期间,湖南似乎没有发生过重大冤案。

1969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47军移驻陕西,周恩来两次找黎原谈话征求意见:是带部队去西北备战,还是留在湖南主持全省工作?经过两天思考,黎原认为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而湖南形势日趋稳定,华国锋完全有能力主持全省工作,遂决定率军北上。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看不出黎原的思想有多超前,他主政湖南期间也肯定有过错误,但总体说来,他是一个忠厚正派、谨慎稳健的职业军人,特别是在很多人火中取栗、乱中逐权的时候,他能够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既不趋炎附势,也不落井下石。

因为这些原因,黎原受到一些人的排挤。当时,大多数省革委会主任兼任大军区副职,唯独黎原没有兼任;在他后来晋升兰州军区副司令时,仍有少数人从中作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有种种不顺,但黎原得以安享晚年,70岁之后还三次赴欧美探亲访友。2008年8月18日,91岁的黎原到北京“鸟巢”观看奥运比赛,可能是现场年龄最大的观众。

2002年12月,黎原在通道县走访农家


位于沅陵的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


在回忆录中,黎原把湖南称为“第二故乡”。

2002年12月,他应邀回到辰溪县参加湘西剿匪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在辰溪,他不顾85岁高龄,执意前往椅子山革命烈士陵园悼念战友。原来,1949年11月7日,下属一支队伍在龙泉岩中了土匪埋伏;由于土匪挟持了100多名老乡,为了不伤及群众,只能从最不利的地方突围,2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后来均葬于这个陵园。作为指挥员,黎原一直感到内疚。

也许,他早就深知:在战友的英灵面前,一切荣辱得失都算不了什么。
 

2020年10月7日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黎原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版;
《大动乱的年代》作者王年一,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问史求信集》作者阎长贵、王广宇,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
《黎原生前自述:难忘湘西剿匪》作者周云珍,载于《新闻天地》月刊2009年第2期;
《叶剑英“流放”湖南前后》作者袁小伦,载于《党史纵览》杂志2010年总260期;
《道县“文革”杀人遗留问题处理经过》作者谢承年,载于《炎黄春秋》月刊2010年第11期;
《政治身份体系下的社会冲突:文革初期群众行为的社会根源》系2010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向前,载于《中国知网》。

张志鸿写字楼

张志鸿:“方方日记”说明了什么?

张志鸿:1980年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

张志鸿:怀念一个日渐高大的身影

张志鸿:40年前那场战争的硝烟与回声

张志鸿:大学逃课记

张志鸿:探访黄冈林家大湾

张志鸿:1977年高考的一篇奇特作文

张志鸿:为“四人帮”集团殉葬的那些人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原载作者公号青山自牧
部分图片作者选自网络
版权事务请联系我们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十年记忆

于会泳:"四人帮"集团
自杀的正部级官员
刘传新:我这辈子也算值了
平庸之恶:老兵王更印的人生悲剧
李辉:姚文元如何走到政治前台
叶永烈:漫步在姚文元墓前
刘庆棠回忆秦城:王洪文什么都敢说
徐景贤:王洪文终于变成"刘盆子"
上海文革抢房风:
王洪文是这样住进豪宅的
金敬迈:我在秦城七年多没见过月亮
《红灯记》李玉和扮演者
钱浩亮的曲折人生
陈伯达告诉周扬:
我垮台主要是和江青发生冲突
张国男:我陪江青赴苏联治病
揭秘1968年《江青文选》流产内幕
穆欣:陈伯达和江青的明争暗斗
李辉:林彪最后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
揭发林彪立功的林豆豆为何遭遇"不公"?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