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桑榆丨陆晓娅:告别妈妈,一切都像是被吸进了黑洞

陆晓娅 新三届 2022-06-08

作者简历


陆晓娅,15岁到陕北插队,当过赤脚医生、生产队会计、大队妇女主任;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北京某中学执教6年语文;通过公开招聘考试进入中国青年报社,先后多个部门任编辑及部门主任。1991年创办“青春热线”,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提供电话心理帮助,开始进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在大学、中学开展了包括危机干预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辅导活动,并为大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选修课。


原题

今晚关机睡觉

——告别我的妈妈




作者:陆晓娅



今晚,我决定关上手机睡觉。

已经很多年没有关过手机睡觉了,一天24个小时开机,只是害怕不能及时接到那个电话。

但电话终于来了——在西班牙北部毕尔巴鄂的一家公寓里,当地时间凌晨两点多钟,我被电话铃声惊醒。

开始还以为是内地的骚扰电话,但听到话筒里急促的声音,我知道最担心的事情可能发生了。

来电话的是妈妈养老院的医生,说妈妈今天早上精神特别不好,他们想要进行几项检查,需要征求家属同意。

相隔数千公里,我鞭长莫及。养老院联系了我的弟弟,他和弟妹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看到情况不妙,打120把妈妈送到医院急救。妹妹也火速从外地赶回。

这几年妈妈虽然在持续的衰退中,但从未发生过紧急情况。明年就是她的90大寿了,我也做好了继续照顾她的心理准备。从2015年1月,我们送妈妈进养老院,我和弟弟妹妹就成了养老院的“模范家属”,一周七天,至少有四天我们会轮流出现在养老院里:推妈妈到花园晒太阳,给妈妈喂饭,拉她走路,到小医院找大夫给她按摩已经开始挛缩的身体……养老院的许多老人都非常羡慕妈妈,而妈妈自己却浑然不觉,因为她早已认不得我们。


 推着老妈在养老院的花园里晒太阳


妈妈的下坡路是一条缓慢平稳的斜线,一直波澜不惊,几乎没有让我们惊吓过。这四年多来,她生活在品质不错的养老院里,得到很好的照顾。因此,已经退休的我们仨儿,也会轮流出个门,给自己放放风。

弟弟妹妹告诉我,老妈是心梗,送到朝阳中西医急救抢救中心的CCU了(心脏科重症监护室),目前情况已经稳定。

是否马上结束旅行回国?本来,我把这次旅行命名为“三个女人两颗牙”,打算跟两位女性朋友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自驾的。一位朋友也是家中有老母,和她轮流照顾老妈的弟弟发现有癌变,要进行手术,她只好退掉了机票。另外一位女友是我堂妹,会开车却不懂英文(其实我也不懂多少),如果我回来,她只能跟着我回来,也要承担不小的损失。

弟弟妹妹们劝我先等等,看看老妈的情况再做决定。

是夜做梦,梦见妈妈在凌晨2:46分去世了。

惊醒后抓过手机看微信,看到身为医生的弟妹的留言:我刚给CCU大夫打电话问了妈妈的病情,她说昨天入院后用上了常规内科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手段,心率、脉搏和昨天没有太大变化,心电图也变化不大,上午送去的化验复查结果还没回来,目前病情还算稳定。

我松了一口气。看表,凌晨3点多了。

睡不着了,在手机上查看机票,发现从马德里回北京的飞机最多,也最快。幸亏明天就到马德里了。

接下来的两天,弟弟妹妹们不断“汇报”情况,看来老妈似乎正在恢复,除了一项指标外,其他的都已经正常。

两牙行程还未过半,原本接下来是去南部的安达卢西亚,那是西班牙最为迷人的地方。但我决定从马德里飞回北京。妈妈已经高龄,肌体脆弱,病情随时可能有变。

妈妈离世后,我想想就觉得很神奇:从她第一次心梗发作到最后离世,一共10天。她好像就是为了等我,从第一次心梗中恢复过来。她给了我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也给了我们从心理准备到丧葬准备的时间。


带着老妈在iPad上画的画


从马德里回来当天去医院看她。原来很担心妈妈进了CCU会浑身管子,样子非常痛苦和悲惨,但看上去没有想象得那么糟糕,甚至她的脸色还很红润。监护室的护士和护工先后来和我交流,告诉我妈妈的情况和他们做了什么,让我觉得这个医院很有人性,心下十分感激弟弟妹妹们做了正确的选择。

我把手放在妈妈的额头上轻轻抚摸,她睁开了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我,接着嘴里发出咕咕噜噜的声音,像是要对我说话的样子。

妈妈已经到了阿尔茨海默症的后期,早已失去了完整表达的能力,平时只能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2015年初进养老院时,她就已经认不得我们了。现在,这个眨巴眼的妈妈是认出我来了,想和我说话吗?

我不能确定,也不敢确定。对于我们来说,和妈妈交流,听听她最后的遗言,早已是一种奢望。

我撩开被窝,找到她那只没有扎针的手,把我的手放到她的手心中。她攥住了我的手。

我弯下腰,对着她的耳朵,轻轻地和她说:“妈妈,我是晓娅,我是你的大女儿,我从国外回来了,你能认得我妈?你女儿在你身边,别害怕……”

不管她知道不知道攥住的是女儿的手,知道不知道在她耳边说话的是她的女儿,我想这只手也会让她感觉到温暖,这轻轻的话语也会让她知道有人在陪伴,不那么孤单吧?

老妈的大脑里是个什么状况?她的内心还有情感流动吗?现在她究竟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她身体疼痛或难受吗?她知道自己已经生命垂危吗?她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情吗?她害怕死亡吗?她希望我们为她做些什么吗……

一切的一切,都像是被吸进了黑洞,我们无法知道,阿尔茨海默症让我们生活在平行世界中。
    

老妈看着她在国外当记者时的照片,不知道是否还能认得自己?


CCU的探视时间是半小时,我还要让别人进来。特别是在四川生活的堂妹,她没有选择马上转机回家,而是到医院里来看望我的妈妈。说来也是缘分,在她的妈妈病逝前,我利用讲课的机会回到家乡,和老人家做了最后的告别。现在轮到她了。

我轻轻把手抽出来,但分明能感到妈妈不想松手。她虽然没有很大的力气,可我还是能感觉到她在拉住我。

我叹口气,把手拿出来,走出监护室。
 
第二次去看妈妈,觉得她的脸色不再红润。抚摸她的时候,她睁开一下眼睛又马上闭上了,显然没有昨天的状态好。

护士说,她自己大了两次便,护工还帮她在床上洗过头发。

我很惊奇,和护士确认:是她自己解的大便,不是用开塞露?护士给了我肯定的回答,并说大便有点稀,他们会继续观察。

这几年,作为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理事,我也在参与一些事情。协会的“七彩叶”志愿者在海淀医院等地方为晚期病人提供服务,我有时候也会到现场看他们如何服务。每当看到志愿者们用特制的工具给那些卧床的病人洗头、理发,我都非常感动。有些人想做临终关怀志愿者,以为可以做些精神超度的事情,没想到志愿者却在做这么普通的事情。我却一直觉得,这些看上去并不高大上的服务,对于病人来说无比宝贵,它让临终者感到舒适和有尊严。没想到,我的妈妈也得到了这样的服务。

妈妈会缓过来吗?我问医生,医生说,高龄老人需要观察,一般两个星期如果指标正常可以出监护室。

希望似乎还在,我们甚至还讨论了妈妈出了监护室是在这里住院,还是回养老院或住养老院旁边的社区医院。但另一方面,我们心里也清楚妈妈的病情可能会恶化。

以前,我们讨论过妈妈走的时候给她穿什么衣服,反正不能穿寿衣店的衣服,那与她的身份和气质太违和了。妹妹建议穿妈妈在国外工作时做的墨绿色丝绒旗袍。为了和这件旗袍相配,她网购了一双绿色绸子面的布鞋,还找了几条真丝围巾。这些天妹妹已经把它们都拿到自己家,熨烫好了,内衣也准备好了。我听说南方人是用亚麻做铺的盖的,曾经专门去公主坟找大新服装布料店,那家店里有各种颜色的亚麻布,但是找过去却发现大新已经不见了。


妈妈的iPad画

11月15日,周五。早上问正要上班的女儿周六是否去看外婆,女儿说去。上午不能探视。在家整理东西。中午给自己煮好了速冻饺子,准备吃完就去医院。

饺子刚放桌上,电话响了,是医生,说老妈又心梗了,他们正在用药,希望我们马上过去。

和先生飞快下楼,开车到医院。路上给女儿打电话。

到了老妈病房,她双眼紧闭,但药物似乎起到了作用,监护器上的一些指标在好转。弟弟、弟媳和妹妹,还有我的女儿都陆续赶到了。

我们轮流进去看妈妈。我有点担心女儿看到外婆的样子会害怕,给她看了外婆在病床上的照片,希望她有心理准备。女儿出来后流着泪告诉我,看到外婆她并不害怕,但是心里很伤感。她是在北京的唯一的孙辈,爷爷走的时候,她也是和爷爷告别的唯一孙辈。

因为妈妈的状况又“稳”住了,我们决定我和妹妹在医院附近的旅馆住下,弟弟和弟媳先回家。
 
妹妹在旅馆的床上铺开给妈妈准备的衣服,我们商量着穿什么不穿什么。我们并不在意什么三身五身,是新是旧,一心只想着把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妈妈年轻时还是蛮时髦的,特别是因为在国外工作,会有些漂亮衣服,有些还是在国外买的。记的1960年代她回国时带我出去,我总要与她拉开一小段距离,因为觉得这个妈妈“太不艰苦朴素”了,“洋里洋气”的,像个“修正主义者”。这些年,她的阿尔茨海默病到了晚期,颈椎变形抬不起头,只能用口布遮在胸前,全然没有了当年的知识女性样子。现在,如果她要走,就让她优雅地走吧!

丝绒旗袍很长,可以直到脚面,我觉得配一双白袜子就行,妹妹觉得黑袜子比较好。于是两个人就出去找了家超市,买了一白一黑两双棉袜,还买了一支口红,想着要不要给她化化妆。我们家的女性基本上都是素面朝天的,但我们不希望妈妈的遗容太过苍白或灰暗。

中午饭就没吃的我,此时饿得有点心慌。找了家饭馆要来菜单,还没点菜,电话就响了,是医生打来的。这时我们离医院不过300来米,对服务员说声对不起,妹妹回旅馆拿衣服,我直奔医院。

医生告诉我,这一次可能没有希望了,老妈的心跳已经没有了。她说她知道我们签署了“不进行有创抢救”,但为了等到家属,大概也是为了给家属安慰,现在有医生在给老妈做心脏按压,也在给老妈用药维持。“是轻轻的按压,不是那种很重的,”她说,“你看是不是还要继续按压和用药?”

这些年在生死学领域探索,对于“死亡”我并不陌生,也接受了“尊严死”的理念。但面对自己的亲人,要在自己的亲人临终时做出抉择,是和讲课与写作全然不同的场景。

我感觉到自己的心在咚咚地跳。想到公公去世时我先生曾说,过去一个人的命是老天决定的,现在这个决定权似乎转到人的手中,可是我们有权利做这个决定吗?谁有权利做这个决定呢?

现代医学的强大实在令人惊叹。我看到过失去吞咽功能靠鼻饲管活了一年的失智老人,也看过到在ICU里躺了三年还活着的人。但那真的是在“活着”吗?
 
妈妈病床前,有两个年轻的医生在为她按压心脏,我能感觉到那其实已经是一种安慰性措施了。既然无力回天,就让医生们休息,也让妈妈能平静地离开吧!

我深吸一口气,对医生说:“不用按压了,如果药物还能维持就继续,等我弟弟妹妹们来。”

看了看床头的监护仪,高压已经没有了。我抚摸妈妈的额头,她也不再有反应。我走到床的另一边,把手伸进被子,拉住了妈妈那只没有扎针的手。

护士进来,看了一眼监护仪,说:“血压怎么那么高?”

我也一惊,恍惚中回头看到高压低压都在100以上,我想,那是我拉住妈妈手时她的身体做出的反应吧!真是太神奇了!

我不再关心监护仪,我知道那些还有一些波动的曲线早晚会变成一条直线。但我知道人临终时最后关闭的是听觉系统,所以我趴在妈妈身上,轻轻地对她说(旁边病床还有一位95岁的老人,我不希望打扰到她):“妈妈,这些年你太辛苦了,就放心地去吧,去和爸爸团聚吧!你的三个孩子都很好,都能自立。你的孙子、外孙女,还有你的重孙子也都很好。谢谢你给了我们生命……

妈妈没有任何反应。

妹妹很快带着衣服过来了。这时,这波药物的作用已经过去了,医生问我们是否还要再用药。我和妹妹都知道,用药只是心理安慰。正逢周五晚高峰,弟弟可能一时赶不到,但他也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我们告诉医生不需要用药了,就让她安静地走吧!

我们知道,妈妈一旦离去,需要马上给她清理身体和穿衣服。护工说,应该用白酒给妈妈擦身,可是我们没有准备白酒。我们希望亲手给妈妈穿衣服,但毕竟没有经验,担心穿不上或穿不整齐,所以决定请专业的殡葬公司。

我出去给殡葬公司打电话。妹妹一个人在病床边陪伴妈妈。她一手拉着妈妈的手,一手抚摸着妈妈的额头,跟她说:“别害怕,我在呢,爸爸在那边接你,别害怕。你放心地走吧,我们都很好,放心吧……”

护士进去,和妹妹一起给妈妈做了最后一次心电图。打印出来,心电图已经是一条直线。

妹妹看表,18:48。后来,医生在死亡证明上写下了这个时间。
 

妈妈的画:化蝶


护士和护工要给妈妈做遗体护理,让我们暂时离开监护病房。

护士和护工的工作完成后,殡葬公司的人也赶到了。我们一起给老妈擦身,从里到外一件件穿上衣服。

我看到妈妈虽然瘦弱,但是皮肤仍然光洁,皮下仍有脂肪。这些应该归功于养老院吧。虽然妈妈早就不会自己吃饭了,每顿饭都是喂糊糊,但毕竟是营养师配餐的糊糊啊,且妈妈似乎一直保持食欲,能吃下不少糊糊。为了让妈妈获得更好的口感,我们和护理员们,还常常会喂她一点能嚼得动的食物,比如没有刺的鱼、豆腐、南瓜、发糕……

穿旗袍和穿鞋子时稍微费了点功夫,但穿上后很服帖。最后,妹妹在妈妈脖子间结了一条深色的丝巾,上面有几朵红花。老妈因为颈椎弯曲,早已不能平躺,这两年只能侧身而睡,非常辛苦。但离世之后,也许是肌肉松弛下来吧,她竟然躺平了!现在,她安睡在枕头上,虽然脸色有些苍白,但有丝巾上的红色花朵映衬着,她显得很平静,好像很享受平躺着睡觉的样子。

 全家四代人在养老院合影


老妈,辛苦了,你就好好睡吧!

不过,听从殡葬服务人员的劝告,我们没有给老妈化妆,因为据说遗体冷藏后油彩会花了。

穿过周五晚上的车流,我和弟弟送灵到八宝山。人们正在开始享受又一个周末,而我们的老妈,一个从江南水乡走出来的知识女性,走完了她89年的人生,魂魄已经西行,躯体还静静地躺在我们的身边。

回到家,我决定关上手机睡觉,再不用担心半夜铃声了。

关灯后,32年前爸爸离去的那个夏夜浮现出来。那是1987年7月14日的夜晚,我在妈妈房间里陪她睡觉,黑暗中,传来妈妈阵阵哭泣。

还有,1969年1月16日的夜晚,15岁的我即将离开北京去陕北插队。妈妈让我上床睡觉,自己在台灯下为我补一件衬衣。我听到很少表达感情的她,在轻轻地抽泣。
 
已经半个世纪了。我泪流满面。

2019年11月16日-24日


作者为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选修课


延伸阅读
陆晓娅:父母在,不敢老


选自作者新浪博客,版权事务请联络老编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桑榆之歌
女儿陪83岁妈妈在家断食善终
琼瑶: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北京101中学陈老师最后一课:
如何面对老年与死亡
一位失智症医生得知自己失智后
空巢老人:没料到身体会垮得这么快
钢琴上87岁的资中筠,年轻得不像话
张国华:阎肃去世给老年人的警示
我们怎样才能有尊严的告别这个世界?
104岁澳洲科学家如愿安乐死了
相恋73年老夫妻在去世前几天,
做了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
不看电视剧的老妈和永远当领导的老爸
珊伊:我在太平洋两岸候鸟般的退休生活
詹国枢:我为什么甘当“码字工匠”
年近90岁的郭兰英,养生之道是什么?
1420名百岁寿星大调查:
不生气就不生病
我要去养老院了!
一位离休干部的感悟:不要期望过高

陈小鲁:亲身经历让我决心推动生前预嘱

陈小鲁猝死的反思:退休了到底住哪儿好

陈小鲁猝死的教训:厕所是家中高危险地
陈小鲁猝死的警示:学点心梗的急救常识
骗人的长寿村!想长寿还是要在北上广 
丈夫突发心梗,妻子60分钟急救跑赢死神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命交给医生?
想活,是人的本能;
会活,才是人的本事
防范老年痴呆,这19条建议请细读!
王一方:有一种疾病叫健康焦虑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