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
复旦风:
8413神话与浦江风云
作者 伊耆
光头、白汗衫、壮硕身材,复旦8413班毕业30周年聚会上,张力奋发表着致辞。张力奋是媒体行业的名人,其创建的FT中文网,独领风骚十数年,当又一轮媒体迭代融合大潮来临的时候,当许多同业期冀他再次挺立潮头的时候,张力奋选择回归书斋,回到最令他心安的复旦校园。“日月光华,旦夕复夕。”作为中国第一所私立高校,复旦在百余年的栉风沐雨中,创立了自己的校格,培育了一辈又一辈国之光华。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也在于大才,大学故事的经典永流传,是一代代师生风流双向互动的结局,每一所老牌院校都有传奇载体,于复旦则是8413的神话。8341是一组神秘数字,排列组合的顺序稍稍调整后,8413的传奇色彩亦不弱于人。作为中国最早的新闻系,从复旦走出的媒体栋梁不在少数,但84级这种集中爆发的现象仍属罕见。新浪董事长曹国伟、光线传媒创始人王长田、上海报业董事长裘新、解放日报总编辑陈颂清......这些人都来自复旦8413班,张力奋是他们的辅导员。“师弟因缘逾骨肉”,8413的每次聚会都要约请张力奋,他最开心的是这个集体始终没有走散,毕业30年,团聚几乎无人缺席。岁月匆匆,昔日少年已是满身霜尘,容颜在衰老,人生有得失,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骄傲与沮丧、腾达与黯然,都从未离开最初的那个原点,一如张力奋带领他们创办的那本杂志。黑底,白色英文字母由“F”到“FU”到“FUDAN”再到“FUDAN WAVE”,由大而小渐进排列,最后完整呈现“FUDAN UNIVERSITY CHINA”,右下侧标识明黄色正体字:復旦風。
《复旦风》是张力奋办刊的起点,时在公元1985,孟夏之季,复旦大学建校80周年。彼时,张力奋还是一枚小小的“青椒”,留校一年,带着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恣意飞扬着青春。高考时,张力奋听从母亲建议,在大学之外,填报了技校,以免无学可上,但内心暗暗发誓,如果不能被复旦录取,他会选择复读,好在老天疼惜他。上海弄堂里走出的张力奋有着上海人的典型性,听话、低调、强执行力,在读书时,张力奋的文名已经在复旦传开,但识君者寥寥,盖因不喜抛头露面,躲在文字后面与世界沟通,更让张力奋有安全感。1984年,大学毕业的张力奋接受了留校邀请,九月的秋风并没有赶走江南的溽热,张力奋面对着台下一群同样年轻的面孔发表着迎新致辞,汗珠顺着鬓角额边不停地淌下,半是因为天气,半是因为紧张。张力奋不清楚,未来四年,他将和这群同龄人如何度过,更不清楚,他们的未来是不是梦?一个时代的鼎革关头总是充盈着机遇、挑战、躁动与叛逆,反映时代风貌最集中的便是大学,80年代的大学校园到处是无法安放的青春。那个时代流行书生议政,天下兴亡尽在吾辈的担当感是那代学子的集体气质,在母校80华诞的时候,做点什么是张力奋所想的,办一份同人刊物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复旦风》第一个要做的事,是要呈现跟我们以前受的教育不一样的文字,说一些应该说的思想,依托新的、比较平实的有生命力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张力奋为《复旦风》定下基调,8413的小伙伴们成为这本杂志的天然编辑。比起同时期的校园刊物,《复旦风》正规了许多,而且不是赠刊,每册6角,公开售卖。
时任复旦党委书记的林克为创刊号题词:愿《复旦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8413们很争气,《复旦风》不仅吹遍了自家校园,而且逾过复旦院墙,乘着学生们的自行车走向华东师大、上海财大、同济大学......这本校园同人刊物成为80年代,沪滨学子共同的记忆。从呱呱坠地,《复旦风》就带有商业属性,本是同人意气相投的产物,却意外锻炼了一代媒体人的市场意识,此后若干年,8413搅动媒体江湖的职业训练,就在那一刻启航。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照片墙上,各路商业大佬摆拍着光怪陆离的Pose,穿着藏族服装的马校长、唐僧装扮的玉米糊、拿着台球杆做滑稽状的柳教主......只有一个人西装革履,肃穆而立,标准的商场精英,这就是新浪掌门人:曹国伟。
职业会计出身的曹国伟给外界留下的是严谨、较真的印象,每次会见客户前,他都会把西装和衬衣仔细整理一遍,领口、袖口全不放过。如果把日历翻回37年,身为8413班长的曹国伟则是长发飘飘的文艺青年。曹国伟毕业于历史悠久的上海中学,成绩好、本地人,张力奋指定他做了班长,但开学后不久,张力奋就发现这个班长有些非典型。蓄起长发也就算了,关键班长还是翘课大王,在经济不宽裕的时候,曹国伟就时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北到黑龙江,南至海南岛,曹国伟循着第四野战军的足迹,背着相机走遍了大好河山,课堂上见不到他,但他的身影嵌入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有一次在江西小黄山,一个本地人带着他爬到山上,在山腰上一个招待所里住下。接下来连下了两天暴雨,曹国伟一个人在半山腰住了三天,但他却不觉得恐慌、孤独,反倒有点幸运的味道。
爬上山顶的时候,整个自然全部在我面前,那是我看到过最好的山。每个地方都是一个神女峰,那是我看到最像神女的神女峰。我一个人能够占有这么好的自然的风光,感觉真好……当然,这又是一次旷课旅行,曹国伟一同写下的除了上面的如诗美句,还有交给张力奋的检查。
“天生的商人。”张力奋当年就对曹国伟做了如此评价。读大学后,曹国伟便经济独立了,靠写稿、拍照完全可以自养。毕业时,曹国伟分到了上海电视台,当时的最强势媒体还是报纸,一等学生进报社是新闻系默认的共识,被分配进电视台,曹国伟心里很是不服。电视台小记者的日子过了年余,曹国伟抬脚去了大洋彼岸,就读于俄克拉荷马大学新闻学院,拿到硕士学位时,他没有立即工作,而是选择跨专业再读一个学位。财会,成就了他事业的第一次飞跃。背包客的经历造就了曹国伟不爱凑热闹的习惯,二次硕士毕业,他没有选择华尔街,而是去了尚不惹眼的硅谷求职。硅谷带给曹国伟的感觉,像是在非洲大草原独行,很爽。直觉,人不可不信的选择凭借,靠直觉做抉择的人都是思维高度非凡者,这种人第六感很准,曹国伟也是其中一员。入职不久,信息时代的浪潮迎面拍来,硅谷成为世界科技和创新的心脏。不断崛起的新公司、不断刷新纪录的IPO、不断的巨型并购......机会遍地,一时间多少“了不起的盖茨比”,曹国伟见识了很多风口上的“猪”。这种感觉恰恰符合一句西方谚语:爽她妈妈打爽——爽极了!1999年又是一个秋天,35岁的曹国伟要从普华永道跳槽,两家公司的offer令他举棋不定,打电话请时任新浪COO的茅道临帮着参谋。当时新浪正筹备上市,亟需一个CFO,听说曹国伟要跳槽,茅道临请他回国度假,有要事面谈。在茅道临引荐下,曹国伟见了新浪CEO王志东。“人狠话不多”是曹国伟对王志东的第一印象,“都是脑子很清楚、极聪明的人”。这次会面,让曹国伟的命运再次发生重大转折。世纪之交的中国,已经显露机遇大爆发的迹象,他听从了王志东和茅道临的意见,回国就任新浪做主管财务的副总裁。当时曹国伟根本没听说过新浪,但有两点让他做了决定:第一,这家公司和中国大陆紧紧相连,中国才是最大的蓝海;第二,它和媒体有关,是老本行。兜兜转转,出走多年,曹国伟心里的种子还是复旦新闻系给播下的。60后是吃尽时代红利的一拨人,躲开了政治运动,避开了内卷,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岁月,正是他们步入社会,成长成熟的年代,从生力军到主力军,这代人未经屠龙之磨难,便已成为恶龙。在曹国伟于市场中弄潮的时候,他体制内的同学也踩到了历史机遇点,开始成为引人艳羡的少帅。裘新,文宣系统一名年轻的“老干部”,上海滩“绍兴八大金刚”之一。(坊间对上海8位绍兴籍正局级干部的戏称)
复兴中学毕业的裘新,来自市井家庭,即便成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后,他身上依然保持着平民气质。裘新有两个特点,一是喜欢人家喊他老板,另一个是口头禅“我艹”。这个习惯也是继承了复旦新闻系一位老前辈:龚老板。龚老板系文革前复旦新闻系毕业生,奇人异相。肤色健康,与非洲朋友状若同胞;身材精悍,站着能打地躺拳;眼神诡秘,容易招来警察的注意。上海的商业气息、小资产阶级气息极为顽固,即便经历了革命洗礼,一旦有机会就会死灰复燃,对“老板”上海人有执念。体制内流行喊老板是某个时期恶俗的表现,多数是私下的称呼,而龚老板享受大家当面这么喊他,听着十分受用,于是上行下效,蔚然成风。龚老板也有个口头禅:册那。开口便册那,无娘不成言。同为复旦大学出身的金同志,就曾善意规劝龚老板,请他讲话慢一些,讲快了口头禅就出来了,影响不好。某日,闻过则喜的龚老板郑重其事找到金同志,金同志以为有何要事,哪知道龚老板扯的全是闲篇,不过开口一个册那,闭口一个册那,册那来、册那去,好不欢喜。白面书生金同志,脸上闪过一道黑线,反而本就皮肤黝黑的龚老板,脸上泛起一层红晕,打着地躺拳走了......1980年代过来的人怀念那段时光多是说包容,“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成为复旦大学的民间校训。然而,这种包容实际带来极大弊端,就是60后一代是全盘西化最顽固的一代。他们熟读萨特、弗洛伊德、川端康成,却不读孔孟、程朱、王阳明;他们热衷写作朦胧诗,却不知平仄叶韵为何物;他们为重金属摇滚、美国乡间音乐所沉醉,却对京剧、昆曲有着天然的仇恨......如今疾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我们的文脉出现了断代,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大学的人断得彻彻底底,这代人掌握话语权后,舆论场的崇洋媚外、数典忘祖也就不再稀奇。1988年,裘新参加解放日报的招聘考试,在一道评论题中,他引用了里根在柏林墙前的演讲,顺利进入上海市委机关报,在工交财贸部做了一名经济记者。“马有千里之行,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运气,虚无缥缈又带着唯心主义的色彩,但人不能忽视。任何成功人士,抛开各自成功的因素,都有一个共性:运气好。裘新是非常有上进心的人,做小记者时,看着报社50多岁的老前辈还要跑发布会、写消息稿,他就问自己:我也要这样吗?就在裘新为前路迷茫的时候,他第一次机遇来了。1995年初秋,解放日报迎来一位新总编,此人正是裘新的大学老师:秦绍德。秦绍德是老五届(文革前入学的大学生)最后一届,读了一年大学便赶上了运动,因所在派系在斗争中失利,秦绍德的毕业分配很不理想,一纸派遣证给他发到了青海,一待整整9年。研究生制度恢复后,秦绍德重返复旦攻读硕士学位,此后半生他的命运就和复旦没有断裂,即便是在解放日报当总编辑,他的麾下也麇集着复旦子弟。1990年代中期,纸媒进入变革时期,报业的又一次辉煌即刻来临,秦绍德是嗅觉灵敏的先行者,他要在解放日报实施一场新闻大改革。时代的浪花落在个人头上,有人被吞噬,有人被送上风口浪尖,裘新很幸运属于后者。1990年代后期,中国报业迎来都市报大发展的时期,那个时候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商业价值的报纸,也因此造就了一批媒体新贵。
上海市劳动局原有一份《劳动信息报》,由于经营不善停办,希望有人接手报号,秦绍德闻听,立即与劳动局开展接洽,他心中酝酿的报业市场化改革,亟待一个实体。事情进展顺利,报号交给了解放日报社,报社党委一致同意创办一份市场化、面向青年人的都市类报纸,选谁挑梁倒有了分歧。当时有两派意见,一是选有经验、年龄大的记者,他们稳妥,政治上成熟;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选年轻的骨干记者,他们没有包袱,也许可闯出一条路来。经过权衡,秦绍德支持了后者意见,裘新被压上重担。此前,裘新任工交财贸部副主任,那次提拔也是受益恩师秦绍德。报社是个讲资历的单位,排在裘新前面的有一位主任助理,经济系科班毕业,如果要提拔副主任,人家理应当先。可秦绍德钟情裘新,力挺他后来居上,给出的理由也无懈可击,那位主任助理是非党群众。裘新率队走访《北京青年报》《精品购物指南》《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十多家报纸,回来后就上海报业市场、新闻和服务内容、经营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果然,出手的调查报告令人耳目一新:上海报业正处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之中。市场已相当饱和,但仍有空间,上海缺少一张将新闻和生活结合得较好的、有冲击力的报纸。新报纸应该走进中青年(18-45岁)、走进家庭。新报纸不是晚报的翻版,应该是晚报后的报纸。上海已有七家日报,但缺一张周报。筹备组打算办一张新闻性、实用性兼有的,为年轻人服务的周报。
给尚未出生的婴儿起一个什么名字,也是一件有趣的事。筹备组最初起名《立报》。上海新闻史上曾经有过一张名声很响的小型报纸就叫《立报》,借用此名,容易叫响。后来又有人提出,叫《申江报》,标明上海色系。上海历史最悠久的是《申报》,别名《申江日报》,解放日报地处老申报馆,用此名也不错。最后有人提出,此报以服务为宗旨,就叫《申江服务导报》吧,报头上的“申”字可大一些,表明和《申报》有联系。1998年元旦,一张以大照片作封面,厚厚一叠的新颖周报正式在上海滩面世。《申江服务导报》一炮打响,当月发行量达到14万份,广告订单雪片般飞来。创刊一年,《申江服务导报》便实现盈利,此后多年持续高开高走,成为解放日报旗下的营收大户,裘新也在媒体江湖引来赞誉和注目。2018年11月28日,《申江服务导报》出版了最后一期,这份引领沪上时尚风潮20年的报纸,终于没能在新一轮媒体革命中浴火重生。这份报纸20年的寿命,也画出了裘新的人生抛物线。借着都市报成功的业绩,裘新的仕途摁下了加速器。32岁正处,35岁副局,39岁便官至正局,出任文汇报社总编辑,旋即回到老东家,就任解放日报社总编。平均3年一个台阶,裘新成了裘老板。在解放日报社做了几年总编后,裘新转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府新闻办主任,仕途再露希望晨光。后裘新时代,《解放日报》由谁来掌舵,一时间成为上海媒体圈热议的话题。猜测的时间并不长,谜底便揭晓了,这张赫赫威名的大报新掌门,同样来自8413。上海报业史上,《申江服务导报》必定留下一段浓墨重彩的书写“杭州男人特别好!”一位沪漂多年的妹子曾对我如是说。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我无法评价,不过用在陈颂清身上,我以为非常妥帖。因生在“四清”运动高潮,父亲给他起了一个听着雅驯别致,但含义又略显简单粗暴的名字:歌颂“四清”。杭州男人陈颂清生就典型江南书生的面孔,气质儒雅,待人接物周到有礼。告别8413这个集体的陈颂清回到了钱塘,孤山头,断桥边;武林门外,西子湖畔都留下了他的青葱身影。陈颂清在浙江日报社工作了十年,成了杭州记者站的站长,因夫人工作调动,他随迁上海。裘新在媒体江湖呼风唤雨的时候,好人陈颂清还要面临重新找工作的烦恼。天不绝曹,人民日报当时在搞改版,成立大地区分社,华东分社的组建需要精兵强将,陈颂清应聘进入,从记者做到采访部主任,一干又是十年。同学不同命,裘新已是正局级大报总编的时候,陈颂清又面临一次职业危机,华东分社解散,人到中年,他还要重新求职。人民日报地区分社的撤销很麻烦,人员安置成了问题,有的分社至今都没解决后遗症,华东分社比较幸运,上海尽全力给了他们最好的归宿。陈颂清通过公开考核选拔,成为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副局长,在那座老洋房里过着波澜不惊的公务员时光。陈颂清的人好不只是人品,也在心态。出版局副局长是已经碰头的天花板,看着昔日同窗一个个风光无限,陈颂清也没有羡慕嫉妒恨,安分守己过自己的日子。心态上,已经准备在出版局副局长岗位上光荣退休,但时运不由人,对好人,老天爷是开眼的。红日出东方,京中故人来。一位老领导的到来,意外改写了陈颂清的命运轨迹。老领导曾负责联系人民日报各分社,与陈颂清旧相识,对他的才干和人品有充分了解,陈颂清到了领导身边工作,等裘新离任解放日报社,陈颂清成为新总编。同学之间曾经那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当风云际会降临,扯平也不过分分钟的事情。上海的文宣系统,最有前途、最被看好的干部,裘新当仁不让。成为宣传部领导后,外界猜测他会再上新台阶,可人的运气不知是不是真有定量,或许早年用的太多,裘新的运气后继乏力。
在宣传部副部长位置上待了半年,裘新即被调整,到文广集团就任总裁。SMG名驰寰宇,但面对这个任命,裘新不由自主地掉出口头禅:我艹!广电和报纸是壁垒分明的两个领域,老报人裘新进入电视台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布满了周身。他的广电生涯,乏善可陈,再没能搅动一池春水。
到SMG刚满两年时,裘新在审看一场节目期间接到了一通紧急电话,他又要重返报业。上海报业集团是媒体融合转型的先行者,将沪上所有纸媒纳入一体,实现报网联动,这个决意来自上海最高层,掌门人的挑选,令高层再次注意到裘新这个报界老兵。人的名字有时真是意外巧合,或许长辈给予新生命远大的寄托,裘新的的确确是个始终求新的人。身处媒体行业,嗅觉敏锐、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是必备素质,裘新是个出色的媒体人,每一波网络新词,他都是率先使用者。纸媒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遭遇,他也心知肚明,但转型谈何容易?
如果纯粹是个投资者的话,我就砸个4亿下去把这些人全部遣散,留下能干事情的三五百人,也许真能做出一些什么来。但我们不能这么干。钱少、人多、国企责任,接手上报集团的裘新非常焦虑,一改往昔的意气风发,对外界公开喊话:降低预期。
几年来,上报集团在缓慢转身,对于这家庞大的纸媒集团,确实还没有带给业界太过惊艳的事迹,只是裘新每年年终的陈词,会在微信上小小地刷屏。“向前是涅槃,向后是平庸。”这是裘新某年的讲话题目,说的是企业,何尝不是人生?关于裘新再进一步的传闻、猜测,多年来不绝于耳,毕竟他在正局级这个层面停留的时间过长了,有上进心是好事,也是常态。作为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每往上一层都是白热化竞争,谁胜谁败,八分在人,两分在天,最近天意有些不太垂青裘新。上海滩周公子的生日宴闹得沸沸扬扬,几位沪滨名嘴都折戟沉沙,其实,参加这场闹剧的重量级人物远不止那几位。譬如,主持界的“上海一哥”曹老师也收到了邀请,只是在赴宴途中听从了友人规劝,掉头回家,免去了一场大风波。还有林姓的男主播也收到请柬,同在电视台的老婆给他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决不允许去参加宴会,这才救了他的职业生涯。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啊!那天台下林林总总的来宾里,也有一位不算轻量级的人物,上报集团某位高管。身为党媒集团高级管理人员,出席周公子的宴会,想必不会风平浪静地过关。而任何负面信息,都是对单位一把手的直接损害。估计裘新现在看见那位高管,也会问候一声:我艹!前不久,一位老领导猝然去世,追悼会上,没有看到裘新的身影,大家猜测他去了哪里?人生划过一圈又一圈年轮,总有个原点吸引着你,裘新最近常常回母校,呼吸复旦的空气。8413在读时,复旦掌校的是谢希德先生,今年恰逢谢校长百年冥诞,裘新出现在纪念大会上。很可惜,他只是作为学生代表参会,上台发表纪念感言的,则是陈颂清。那场纪念活动的主持人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一个励志的新女性,同样是复旦新闻系毕业的高材生,是8413的学姐,曾经做过上海市出版局局长,还是陈颂清的顶头上司。作为50后的焦扬已经不得不面对归隐林泉的人生晚场,曾经的“上海女儿”已是到了做外婆的年纪。焦扬之后,谁来守护这所“江南第一学府”,坊间有着各自的推测。裘新的形象有了新变化,留了大半辈子小平头的他最近开始蓄发了,或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或是“怒发冲冠凭栏处”,总之,看着更加稳重、沧桑。长发相比平头,更符合一个高级干部的身份,也和年龄更相配吧。毕竟,昔年风流倜傥的裘少帅,倏忽间已然56岁了......大学对人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张力奋辞去FT中文网总编辑职务,回归母校母系执掌教鞭,继续寻找着“自由而无用的灵魂”,那是他们这代人的生命烙印。同为上海滩“绍兴八大金刚”的另一人已经就任复旦常务副职,阅尽繁华的裘新还能求新吗?“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百年春秋行过,校园里辞旧迎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存储下一段又一段故事。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生命都会注入母校,经受着时光淘洗,杂糅着后辈的青春笑脸与龚老板的绝句,一并回荡在复旦大学的晚风中:裘新(左六)、焦扬(左七)与陈颂清(右一)共同追忆老校长,回望恰同学少年复旦新闻系
王中铜像补记:复旦的底色和底线
孙瑞祥:王中先生叮嘱,
少说假话,不欺骗人民
谭启泰: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