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代 | 冯印谱:复旦学子实习闯祸记,武汉东湖涉禁地,橘子洲头偷橘子

冯印谱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冯印谱,山西万荣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高级记者。曾任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三晋都市报社长兼总编辑。现为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研究生班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中北大学客座教授。著述颇丰。


原题
橘子洲头偷摘橘子
一只罚款三元!
——大学实习期间的趣事糗事




作者:冯印谱



四年大学期间,我们新闻系学生有两次到新闻单位实习的机会。我第一次去的是武汉长江日报社,第二次去的是长沙湖南日报社。实习之余,发生过一些趣事、糗事,记忆犹新。


一、长江岸边参观潜艇


第一次实习是在1980年上半年,我们实习小组有闻莲芳、印敏智、姚晓东和我,两男两女。学生去那里实习自愿报名,老师调配,我选择长江日报社,私心是想借实习之际,到长江和大武汉游玩,长长见识。


我们乘坐长江客轮去的,托运好行装,登船找到自己的船舱,记得是四等舱位,记不清一个船舱是六人还是八人,上下铺。乘船旅行格外惬意,站在甲板上观赏长江两岸景色,饿了上餐厅吃饭,累了躺在船舱休息。在船上,闻莲芳结识了武汉造船厂一位宣传干部,男性,三四十岁的样子,十分健谈。他得知我们去长江日报社实习,特意留了他的姓名电话,说到了武汉有机会,邀请我们上造船厂参观,这意外的收获令我们十分高兴。


刚实习没几天,闻莲芳就尝试给那位宣传干部打电话联系。宣传干部十分爽快,约好了日子,我们四人去了造船厂,他在厂门口接上我们,并办好了相关手续,一路通行无阻。


我们首先参观了造船厂的陈列室,里面悬挂不少船舰模型和珍贵照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主席畅游长江照片,此前在报纸上看过那幅毛主席身穿洁白色睡衣,站立在船头,向群众挥手致意照片。而在陈列室看到的这幅照片,毛主席坐在船头,上身赤裸,跟周围人谈笑风生。“文革”之初的造神运动,毛主席的照片几乎全是严肃庄重的,已成为神像,如今看到这样的照片,深感对主席有点大不敬。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


一艘潜艇停泊在长江边,水面上仅仅露出浅浅的一部分。宣传干部引领我们登上潜艇,从舱口攀爬悬梯进入潜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观潜艇,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潜艇每个舱室都挺大,有的安装机器设备,有的是战士的铺位,但是舱与舱之间通行,只有中间一个圆孔,打开隔离阀门,仅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假如身体胖点想穿过就极为困难。宣传干部领我们从潜艇头部一直参观到尾部,最后面是鱼雷发射舱,一一详细介绍,真让我们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我们是学新闻专业的,毕业后的工作就是渴望当记者,现在还没当上记者,就已经初尝到记者职业的优越性,那时能在外面能看一眼潜艇,也是件奢侈的事,真心感谢那位没有记住姓名的宣传干部。


二、东湖划船“一场虚惊”


我们四人都是第一次来武汉,实习之余不忘游览这座美丽的城市,风景秀丽的武汉大学自然具有吸引力。


一个星期天,天气晴朗,我们乘公共汽车来到武大。


位于珞珈山的国立武汉大学果真名不虚传,金碧辉煌的图书馆,台阶式一排排的窑洞式宿舍,曲折的山麓小径,每一处都隐藏着无限魅力。我们自带相机,边走边拍照,还寻找到后山一排陈旧的别墅,听说是大文豪郭沫若居住过,充满了历史的神秘感。


武汉大学


武大濒临东湖,炎炎夏日,湖边树林凉爽宜人,有不少学生在湖边游泳。我们本应乘公交车回去,可是,烟波浩渺的东湖令我们流连忘返,湖边码头有不少小船,船主频频向我们招手兜揽生意。我们问妥了船费,商定乘坐小船划至对岸,领略湖光山色。


武汉东湖


没想到,这一决策惹出了麻烦。


摇船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船娘,一身村姑打扮,腰间系着花布围裙,头顶一块花头巾遮挡太阳。她服务态度蛮好,徐缓有致地摇橹,笑盈盈看我们在船上拍照,还把手中的船橹让出来,两位女同学模仿船娘,摆出各种姿势留下倩影。


天空如洗,水天一色,湖面游船点点,我们尽情赏景拍照,好不心旷神怡。


“站住!把船划过来!”

“站住!把船划过来!”


一开始,我们并没注意,很快发现这喊声是冲着我们的。仔细一看,在距我们小船不远的岸边,茂密的柳树林掩映着一条蜿蜒红柱长廊,一位解放军战士身背长枪,站在长廊边,手指我们的小船,厉声呼喊。


兴冲冲的我们犹如兜头浇了一盆冷水,船娘更是懊丧,极不情愿地把船划过去。


小船划到长廊跟前,喊叫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严肃地指出:这里是军事禁地,不许拍照,你们违反了军事纪律,要没收你们的相机!


啥?我们一听都懵了,游玩拍个照片,咋就“违反了军事纪律”?当即跟他争论起来:我们只是拍风景,其余啥也没拍呀。再说,你们这里又没有任何不许拍照的告示,我们咋知道不能拍照?咋知道这是军事禁地?尤其是闻莲芳和印敏智两位上海女同学,嘴巴丝毫不饶人。这位战士吵不过我们,却仍固执己见,不让我们离开,坚持要没收相机。


船娘见状也火了,积极声援我们,她一边向小战士证明我们就是在船上拍照玩;一边对我们喊道:他不相信,你们把胶卷扒出来,扒出来让他看看!


我们听了哭笑不得。


这时,争吵声招来一位武装带上别手枪的解放军军官,跑步赶到。他详细问明情况,接过我们四人长江日报社发的临时记者证瞧了瞧,终于将我们放行了。


一场虚惊。小船继续划向对岸,不知是谁对船娘说,你让我们扒出胶卷,那我们刚才的照片不是白拍了?船娘笑着说,我气恼了,只想让你们证明没有拍别的。


事后得知,当时解放军战士戒备森严的地方是著名的“白云黄鹤的地方”——东湖宾馆,当年伟大领袖“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生前曾44次在此下榻。


实习同学与报社领导合影。姚晓东(后排中)闻莲芳(前排左3)印敏智(前排左4)作者(前排右1)


三、庐山游玩采访秦怡


夏天实习结束,我们仍旧乘长江客轮返回上海。行李已托运,回去到码头领取即可。轻装简从,我们几个商定在九江改签船票,借此机会上庐山一游。


为了节省汽车票钱,我们选择了从后山小道爬山。一路上兴致勃勃,赏景聊天,并不感觉特别累。沿途游客稀少,到了“好汉坡”,传说某年朝鲜金日成首相上庐山至此,闻听“好汉坡”地名,毅然舍弃滑竿步行,声称他也要当一次“好汉”。我们攀爬上去,个个都是“好汉”。


登上庐山牯岭已是下午,我们找了一家简易旅店住下,简单洗漱后,便迫不急待上街转悠。牯岭街上一张海报吸引了我们,上海电影制片厂文艺演出团当晚在庐山大剧院演出,其中有著名演员秦怡等明星。真是意外惊喜,先撇下旅游事宜,观看演出重要。结果,赶到大剧院售票处,演出票早已告罄。


失望之时,灵机一动,找找秦怡,请她帮忙弄几张票子。我们边打听边寻找,在庐山宾馆一间客房见到了鼎鼎大名的秦怡女士。她穿着休闲服,得知我们是复旦大学学生,大有老乡见老乡的味道,热情地跟我们聊天,聊此行演出的节目内容,聊她的庐山观感,聊她的近期拍片计划及她的从影之路。告别时,秦怡说,没想到庐山的观众如此热情,演出票一抢而光,她让我们夜晚上剧场找她,她想想办法。


中间持话筒者是上海电视台记者、同班同学郑丽娟采访秦怡(左)


我们真有说不出的高兴,既采访了秦怡,目睹了明星的芳容,聆听了明星的故事,演出票子又有了着落。回到旅店,由姚晓东同学执笔,写了一篇“庐山访秦怡”的新闻稿件,邮寄给上海文汇报社。


入夜,我们赶到庐山大剧院,大门口观众早已熙熙攘攘,好多人在等待退票。我们打着约见秦怡的幌子,到了舞台后台。演员们正在紧张化妆,秦怡向我们抱歉说,对不起,实在是没办法,一张票子也弄不到。要不,我跟他们说说,委屈你们就在舞台两侧观看如何?我们一口答应了。


那晚的演出是一个个小节目,演员多是大家熟悉的,一登台亮相就赢得观众喝彩,有的演唱流行歌曲,有的朗诵诗词台词,有的演出电影里的桥段,台下掌声连连。秦怡演的好像是《雷雨》的桥段,记不准了。


演出中间,我发现身边一位演员十分眼熟,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原来是著名演员杨在葆。他不知是刚下场还是准备上场,也坐在台侧观看演出。那几年,他演的《从奴隶到将军》《原野》等影片,非常轰动。我跟他拉呱了几句,问到他在银幕上扮演了众多硬汉的形象。杨在葆回答:“我从小就喜欢硬汉形象,演电影,坚决不扮演那些汉奸狗腿子角色!”写作此文,闻讯杨在葆先生谢世,深表悼念!


演出结束后,剧场后门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刚走出剧场的观众和没票入场的观众,都渴望近距离一睹明星演员,闹得警察前来维持秩序,好长时间不肯散去。


第二天,我们四人沿着旅游路线游览了仙人洞、含鄱口、花径等景点,第三天又原路下山,在九江码头乘船返回上海。投寄的稿件虽然没被报纸采用,但我们觉得稿件挺有新闻性、显著性、趣闻性和可读性。


四、橘子洲头“偷摘橘子”


第二次实习在1981年下学期,袁亚林、郑煜、王勇刚、王成树和我五个男生,乘坐火车去了湖南日报社,报社在机关大院招待所腾出一间大客房,供我们居住。


第二天是星期天,我们都是第一次来长沙,急切上街游玩。第一站选择了橘子洲,因为它名气太大,我们上小学就熟背伟大领袖的诗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长沙橘子洲


上了橘子洲,游人并不多,洲上面没有什么特殊建筑,印象最深的是栽种着大片橘子树,果实累累坠满枝头。转遍了全洲,欣赏了两岸美景,袁亚林同学还下湘江畅游了一番。


从橘子洲头返回,穿行在橘林小径,每走一步,都会触碰到橘子。当时橘子个头已经不小了,但橘皮呈绿色,尚未成熟。不知是谁先摘了一个品尝,告诉大家并不发酸,可以吃了。其他同学听了,纷纷摘来品尝,果然如此。经不住诱惑,瞧瞧四下无人,每个同学边走路,边尝橘子,顺手采摘了塞进衣服口袋里,准备回报社后慢慢品尝。


走着走着,远远望见前面有位男子手拿一张报纸,我们以为是个游客,没有在意。不料走到他面前,男子收了报纸,严厉地说:站住!你们摘橘子摘够了吗?跟我来!


原来,他是假扮游客的橘子洲管理人员!


男子在前面走,我们乖乖跟在后面,抓紧这短暂时间,我们采用眼色和低语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订立攻守同盟,只能承认我们是上海大学生来长沙游玩,绝不提在湖南日报社实习之事,否则,人家若向报社反映,我们尚未实习,先落个偷摘橘子的坏名声,有损学校声誉。二是乘男子不注意,悄悄将口袋里的橘子一个接一个抛入湘江。事后证明,这两项决策均十分“英明”。


男子将我们领到橘子洲管理处,要我们把口袋里的橘子全部掏出放在桌子上,开始审问。我们异口同声说是来长沙游玩,并拿出学生证加以证明。管理人员把我们教训了一通,意思是橘子没有成熟,偷摘橘子是糟蹋果实,光天化日摘公家的橘子是偷窃行为。我们点头承认错误,连连道歉,请求放我们一马。管理人员说:按照我们管理处的规定,摘一只橘子罚款三元!


他数数桌上的橘子,一共二十一只。我的天!这要罚多少钱呀!我们继续说好话央求,诉说出来没带多少钱,还没有购买回程车票等理由。最后,管理人员总算高抬贵手,将罚款降为一只橘子一元钱,再也不能通融。无奈,我们五人各自搜索口袋的钞票,连毛票也拿出来了,当场凑足了二十一元罚款,换了一张罚款发票。


灰头土脸走出公园管理处,我们游兴全无。想想被罚的二十一元,实在心疼;再想想我们扔到湘江的橘子,大概不会少于二十一只吧,又暗自庆幸。只能怪我们嘴馋,罚款,是对偷摘行为的一种惩罚。


五、浏阳花炮令人后怕


在湖南日报实习期间,我在科教部,部主任姓易,身材高大,衣服整洁,常常面带微笑。副主任是陈望岳,表情严肃,话语不多,据说是戴了多年“右派”帽子,刚获得改正。有次他请我和指导老师谭毅挺上他家吃饭,他爱人挺年轻,是医生,他们有一个几岁的可爱男孩。我看见小孩在陈望岳怀里黏糊,陈主任溺爱的样子,心里一阵酸楚。


我曾问陈主任当年为何被打成“右派”,他说,他看见省报一天用几个版面登的全是春天积肥的稿件,认为不妥,说这样下去,省报岂不办成了“粪报”。天哪,污蔑党报,罪莫大焉!


我对南方的一切都觉新鲜,看见湘江中隔一段有一只航标灯,如何能保障彻夜不熄为航线照明呢?跟陈主任一说,他同意写篇科普稿件。我独自去了航标灯管理处采访,稿件写成后,陈主任帮我修改润色,制作标题,在湖南日报二版显著位置刊出。


有一次,我跟部里一位年轻编辑上浏阳花炮厂采访,省轻工厅一位同志陪同。厂领导十分重视,领我们到处参观。制作花炮的车间散落在一个个土包上面,门口建有一个很大的储水池,所有门窗皆朝外开放,便于出事后逃离。制作花炮的工人多为厂区附近的妇女,出于安全考虑,一个房间仅有四五名女工。在成品车间,一箱箱包装精美的花炮,上面印满外文和各种图案,准备发往美国和日本,赚取宝贵的外汇。厂方介绍说,为了满足国外客户,他们研制出不少花炮新品种,现在接到的生产订单应接不暇。


我不禁问道:花炮的制作技术工艺并不复杂高端,为什么美日这些发达国家自己不生产?


介绍人说,一是发达国家人力成本高,二是花炮制作和运输过程存在危险性,三是污染环境。所以,他们宁愿花大价钱购买,也不在国内生产。


我感慨不已:说来说去,国人的生命不值钱哪!


在浏阳花炮厂,每时每刻都会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那是检验车间的工人在抽检各车间交上来的产品。


离开时,厂方赠送我们每人一大包最新研制的花炮。我们乘坐公共汽车回长沙,花炮就放在头顶行李架上,进汽车站时没人检查,上汽车时没人检查,途中司机也没有任何提醒,呜呼!万一出个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至今想起仍觉后怕。


我把花炮拿回报社,分送给了部里几位编辑,让他们孩子玩。留了几支,一天黄昏,我们几位同学在报社附近的空地燃放。过去的二踢脚飞上高空就是一声炸响,新研制的花炮飞上天炸响后,会出现多种绚丽的烟花,还能打出一面或多面小伞,红蓝黄好多颜色,伞面绘制几个国家的国旗,飘飘悠悠落下来,煞是漂亮,引来众人围观。


浏阳花炮


我的指导老师谭毅挺还特地领我去岳阳,参观闻名遐迩的岳阳楼,又乘船穿越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到了常德。他在常德有事,我一人乘汽车回长沙,清晨出发,天黑才到达,那时常德至长沙的道路和交通工具可见一斑。


谭毅挺老师(右)与作者(左)在岳阳楼合影,中为湖南日报通讯员


我们几位同学还相随乘火车去韶山参观了毛主席故居。袁亚林同学在政治部实习,工作之便去过神秘的滴水洞参观,当时滴水洞还没有开放。王成树同学在农村部实习,经常下乡。郑煜同学国庆节自费去了一趟桂林。王勇刚同学在哪个部门实习记不清了。总之,每个同学都收获满满。最最忘不掉的,是那次偷摘橘子事件。


在湖南日报社实习同学与社领导合影。后排左3是陈望岳副主任,左5是谭毅挺老师。同学袁亚林(前左2)王成树(左3)作者(左4)郑煜(左5)王勇刚(右1)


2021年2月14日

草于小店新居


冯印谱读本
当年自撰腐败"辞典"挨了批评

从"格调不高"到中学生作文"范文"

《大公报》名报人的风骨与风评

他们从台湾回家

陈布雷墓前的遐想

奉化溪口探蒋府

一份考问知识分子的试卷

为了三个孩子的生命

冯印谱:请修复人民功臣牌匾

冯印谱:官司打赢了

老农民从有钱户变成了欠债户

冯印谱:启蒙老师,领我踏上写作旅途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