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作者简历
冯印谱,山西万荣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高级记者。曾任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三晋都市报社长兼总编辑。现为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研究生班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中北大学客座教授。著述颇丰。
原题
一篇杂文,招来《大公报》
原总编辑王芸生之子的辩驳
作者:冯印谱
1949年前的《大公报》是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过去我们批评它是“小骂大帮忙”,如今有人提出新的观点,值得商讨。总编辑张季鸾是《大公报》三位创始人之一,他的办报指导思想,他的新闻编排业务和社评写作技巧,他大胆启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经验等等,都是新闻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记者王芸生、徐铸成、萧乾、范长江等,几乎都与张季鸾的栽培和使用分不开。徐铸成晚年写过一本《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文人的思想变化轨迹。
张季鸾创办《大公报》之初,就提出了著名的“四不”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标榜要把报纸办成“客观公正”的超党派报纸。蒋宋联姻,张季鸾写了《蒋介石之人生观》社评,讥讽批判蒋介石“人生若如美满婚姻,一切皆无意味”谬论。可到了“九.一八”事变后,张收到蒋介石一封请他宣传“缓战”的电报,便受宠若惊,结果报馆挨了爱国者投的一颗炸弹,张也收到一个装着炸弹的邮包。“西安事变”中,张不仅写社评极力美化蒋介石,事后亲到南京慰问蒋,还当面推荐一位刘神仙为蒋治腰伤。之后,张直接参与蒋的政治,徐铸成问他这样做“似乎有损先生的身份”,他回答:“铸成,你把记者的作用看得太轻了,成熟的记者应该是第一等的政治家,美国的总统候选人不是有许多曾做过记者吗!”他还说:“将来胜利后,如我能恢复健康,报馆由你们去办,我还想当驻朝鲜大使呢。”
恩格斯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自古至今,中国的不少文人总脱离不了崇高与卑下的两重性。他们既有批评社会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又存在着奴颜婢膝、攀龙附凤的媚态。大诗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但为了被人引荐入朝,他又写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底气不足的文字。大文豪郭沫若以一部《女伸》震动文坛,晚年却编大跃进歌谣,写无聊的应景诗,看领袖的好恶写学术论著,甚至写诗歌颂江青。
1942年,郭沫若写的著名历史剧《屈原》演出时,剧中一段屈原的侍女婵娟痛斥投靠南后、背叛老师的宋玉,原稿是“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觉得后一句台词没劲,饰演婵娟的张瑞芳和其他演员也有同样感觉。饰演钓者的张逸生建议把“你是”改成“你这”,郭老接受后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文人无耻就等而下之了,像如今给官员捉笔写著作等待提拔,给大款写传记乞求金钱,捕捉明星的绯闻大肆渲染,将赤裸裸性描写著作放在地下书摊,都为大多数文人所不齿。文人的骨气说到底是一个胆与识的问题,是舍身为国和顾虑为己的问题,又跟政治开明与否息息相关。在政治高压下,像遇罗克、张志新这样的小文人,骨气固然可敬,到头来连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文人失去骨气是文人的悲哀,有骨气的文人为社会所不容则是社会的悲哀。
只有政府官员时刻受到社会的监管,政府官员不能用权力来决定文人的命运,文人自会摒弃卑下的一面而追求崇高的一面,文人就不必靠依附他人而靠自己的努力自立于社会,反过来还可以用他们的知识来监督政府和官员,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那时,我们就不需要再奢谈文人骨气的话题了。
读了贵报第1173期(即2000年3月10日)第二版,冯印谱先生的文章《文人的骨气》一文,有点不同的看法。
冯先生的文章立意很好,并可称得上相当不错。他指出,中国某些文人总脱离不掉“崇高与卑下”的两重性。
但我认为冯先生举错一个例子。他把新记《大公报》首任总编辑张季鸾,作为首当其冲的例子。就冯整篇不长的文字,却在他身上用了近半。就文章所说的张季鸾的“奴颜婢膝、攀龙附凤的媚态”来看,感到冯先生确实是对张了解不详。举的几个例子来看,也只能说“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也。
(一)九.一八事变后,说“张收到蒋介石一封电报,请他宣传‘缓战’结果报馆挨了爱国者一颗炸弹。张还收到了一个装有炸弹的邮包。”
张季鸾是一个无党派的报人,向来独立思考。至于他是否收到蒋的电报,连张的续任王芸生都语焉不详。有些人如徐铸成、曹世瑛都这么说,都无事实根据,皆曰“听人说”。就算是收到过电报,但张当时的主张是“明耻教战,救亡图存。”被后来人称为“冷思维”。目前评论界都有公正的评价。七七事变后,张季鸾及其主持笔政下的《大公报》,坚持抗战,以张的话说:“几枝秃笔,一张烂纸”,“在抗战的大纛之下,努力到底,以尽言论界一兵卒之任务”。
(二)关于“西安事变”。不错,张季鸾是严厉斥责张学良不是“爱国主义”,而是“亡国主义”。王芸生将“西安事变”纳成几句话:“开后门,拆烂污,败战主义”。时过境迁之后,指出张学良不是“千古功臣”,而是“国恨家仇”。仅从当时国际上反映看来,都一致谴责张学良的叛国;就连苏联《真理报》《消息报》都指责张学良,共产国际也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张学良的发动,无论其意图如何,客观上只会有害于中国人民的各种力量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只会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而唯独叫好的是日本鬼子。
冯先生尚不知,蒋介石将张学良软禁之后,张季鸾屡次向蒋建议,让张、杨带军抗战。张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也!至于张季鸾推荐一位刘神仙为蒋治腰伤,笔者不知其详,只是听说过;倘若是这样,且不谈蒋在当时统一抗战的地位,就论“人情世故”亦不可称“攀龙附凤的媚态”。
(三)关于张季鸾想当驻朝大使。这可能又是冯先生看徐铸成书中说的。
张季鸾一生不为官,是一位无党派的报人,这已是众人皆知的事。严格说,张季鸾也当过两个月的官。那是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了中华民国。张被于右任推荐,任总统秘书,并曾为孙中山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后来,张两次被捕入狱。一次是袁世凯,另一次是段祺瑞。蒋介石曾多次聘张为高官,张都一律谢绝,更何况一个小小的“驻朝大使”乎?徐铸成的说法,笔者无法判断是否属实。但有一点可看出,张季鸾已见到二次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大阵营必然形成,朝鲜地位之重要,人称为两个对立阵营的“跳板”。至于张向徐铸成所说的这段话时,前面说了些什么,后面又说了些什么,都没有披露。这就很难得出冯先生所下的结论,似乎张不仅想当驻朝大使,还想当总统呢。
这点看法,仅供贵报参考,也供冯先生参考。仅此而已。仍需再言,冯先生文章立意很好,倘若是冯先生对张季鸾立言有误,也不能辱没该文的风采也。尤其最后分析最精彩。
贵报是我最喜读的报刊之一,祝贵报愈办愈好。
祝您们
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王芝琛
2000年4月2日
又及:不过有些事难怪冯先生,因在大陆出版界,除了“批判”张季鸾之外,很少有公正介绍张的书;张的文集除台湾外,大陆也没有。
徐铸成和范长江都是胡政之发现引进的人才。徐铸成求学时代就有志于新闻工作。1927年底进入国闻社北京分社当抄写员。南京政府北伐胜利之后,北京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是保留了文化中心的优势。徐铸成有见于此,给胡政之写了一个建议,主张顺应变化,增加文化新闻。胡政之接信后立即约这位抄写员长谈,并让徐去跑文化新闻。徐稍有成绩和经验后,胡又让他去外地采访体育新闻、政治新闻。徐不负众望,成绩斐然,其间虽有几次犯规但终因人才难得,而获得胡、张的谅解。终于成为《大公报》香港版、桂林版和上海版的言论负责人。最后徐铸成与王芸生形成一山难容二虎之势,虽然胡政之一再挽留,徐仍决意去职,另闯天下。
2016年5月17日草于凌空书屋
2020年8月17日改于小店新居
冯印谱读本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媒体前辈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