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道 | 贺越明:徐铸成门下读研琐忆

贺越明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贺越明,资深媒体人、文史作家。1978年2月入读复旦大学新闻系,先后获学士、硕士,留校任助教、讲师;后赴美留学,获夏威夷大学传播学硕士,曾在美西两家华文报社主管采访和编译。现任澳门九鼎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九鼎月刊》主编;著有《读报的学问》《中国人的世纪》《书里书外》《海角片羽》和《中国十大出版家》(合撰),近年常在港澳台和内地媒体发表随笔和文史札记。


原题

徐铸成门下读研琐忆





作者:贺越明



1980年岁尾,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向沪上几位著名老报人、主要新闻单位领导颁发聘书,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授。此举无疑能够增强与新闻单位的关系,促进新闻教学、研究与新闻实践的融通。我是高考恢复后第一届本科生,1982年毕业前考取研究生,成为兼职教授徐铸成在大学的“开门弟子”。


在新闻学系张榜招收研究生时,铸成先生已届七十五岁高龄。我对他略有所知,主要来自家里的《新名词辞典》中人物条目介绍,还有他的回忆录《报海旧闻》。他于1927年秋入国闻通信社工作,后当天津《大公报》记者,历任沪馆编辑、港馆编辑主任、桂馆和沪馆总编辑,参与创办上海、香港《文汇报》并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以写新闻评论享有盛名。


当我按照系副主任林帆老师所给的地址,去武胜路登门拜见这位大名鼎鼎的前辈时,看到住房只是约二十平方米两小间,便明白他尚待落实政策改善居住条件,因为他曾被错划“右派”的问题已获改正,政治上得到平反,回到文汇报社任顾问,不久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作者在复旦大学新闻系本科求学时所摄

从那以后,我每周上门聆教一次,通常一个半小时。那时,铸成先生正为《新民晚报》撰写长篇连载《哈同外传》。每当我早上八点半到他家时,总要先坐等一会,看着他把刚写就的稿子校核一遍。他不打草稿,通篇一气呵成,每次两张稿笺,字数不多不少,而且字迹工整,除个别笔误之外,几乎不作改动。


将近中午,照例有晚报的员工来取走稿件,在当日副刊“夜光杯”版刊出。我过去从未见过这样的写作情形,颇感惊奇。


铸成先生的家人告诉我,他每天早晨醒来后,总是先拥被而坐,静思默想,一支烟的工夫,当天要写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包括对话均构思完成,烂熟于心,这才漱洗、早餐,尔后伏案一挥而就。


有时候,会在前一个晚上翻书查找资料。若要去外地开会或讲学,他就提前写好供刊用几天的稿件。


最令我暗自叹服的是,铸成先生会客和写作的房间,窗户正对着人民广场,车来人往,嘈杂之声可闻,而他有时在一张八仙桌上写稿时,又恰逢佣人在桌子另一角噼噼啪啪地切菜,但他全神贯注而不受影响。


以后我知道,这个充耳不闻、照写不误的本领,是他早年长期在报社排字房、印刷间旁的写作生涯中磨炼出来的。他当总主笔或总编辑时,每天晚上是看完各版大样才开始撰写社论。他写完一张,工人就拿一张去排字,最后往往与版面预留的地位和字数刚好相符,至多增删一两行而已。正是办报工作的这种节奏和特性,使他练就了缜密的运思能力,所以晚年写作时依然下笔顺畅,如同宿构。


在铸成先生指导下,我以“新闻评论”为研究课题。约有一年光景,他每周向我讲授一个题目,从新闻评论的定义、类别、渊源和传统,到新闻评论写作的选题、取材、修辞和文风,乃至新闻评论作者的立场、取态、学识及修养,等等。作为新闻评论家,他在这些方面的经验之丰富、技巧之纯熟、见解之精辟,是可以想见的。


1983年秋作者与导师徐铸成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前


铸成先生曾问我:“平时看不看古书?有没有读过司马迁的《史记》和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我回答:“选读过《史记》部分章节,本科毕业的学士论文题目与《史记》有关,但王船山的书还没读过。”


他说:“《史记》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史著述,对汉武帝时的朝野大事,包括汉武帝腐化的私生活,以及宫廷秘闻如名将李广父子被压受害的内情,都秉笔直书,忠实记载。司马迁还在每篇‘本纪’‘世家’‘列传’的后面,写下一段‘太史公曰’,对其人其事作简要概括的评议,可以说是为后代的史论、近现代的新闻评论开创了先例。明末王船山写的《读通鉴论》,就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的重要史事逐条加以评论,内容精当,文字简练,堪称史论的典范。学写新闻评论,像这样的古代典籍不可不读,从中可以领会许多知人论世的真谛。”


要言不繁的一席话,釐清了古代中华经典与现代新闻文体及文风一脉相通的源流关系,我听后顿有豁然开朗之感,亦生探源溯流之念。


在写作上,铸成先生好似随时随地言传身教。


1983年暑期,他为民盟中央举办的多学科学术讲座主授“新闻艺术”,我随行做助手。在赴京的列车上,他不时站起身,专注地观赏窗外的景色,像总是看不够似的,而这是他那年第三次进京了。若干天后,他的旅京通讯在香港《明报》的专栏刊出,我惊异地发现:沿途某地大水过后的遗迹、某处拔地而起的农家新楼、某站个体户主叫卖水果的吆喝,等等,都是他笔下着意描绘的对象,成了他赞颂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面貌日新月异的绝好材料。


同年11月上旬,我随铸成先生应邀参加武汉大学七十周年校庆典礼。一天下午,我陪着他从下榻的东湖宾馆出门,沿湖边漫步到西北沿的九女墩纪念碑前凭吊、流连。


这座墓碑,记载着太平天国起义的一桩逸事:太平军攻克武昌时,许多妇女踊跃参军,以后清军卷土重来,九名女兵在这里英勇抵抗,直至壮烈捐躯……在墓碑的前后左右,他细细地寻觅,慢慢地观看,不放过任何碑记、题词,仿佛浸身于那极简要的字里行间。


少顷,他对我说:“这景致,这传说,当地人已经耳熟能详,但对于外地报刊仍不失为很好的通讯题材,值得一写。同样的道理,我们昨天瞻仰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如果要写成游记在湖北的报纸上发表,不必在孙中山的铜像、教堂式的望楼以及佳木、繁花这些外貌上多花笔墨,只要从特定的角度抒发一下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可以了……”


我忽然领悟:这番看似漫不经意的闲谈,不正是在讲通讯、游记的选题、选材吗?古诗有所谓“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之句,铸成先生的这些经验之谈,恰可以此来形容。


依我的观察和感悟,铸成先生确实服膺老《大公报》的“业师”张季鸾先生的自励:“老记者如果不‘记’,岂不剩下纯粹的老者,生命也就完结了。”(徐铸成:《锦绣河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6页)可以说,铸成先生是真正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的新闻界泰斗。


1983年秋,作者和导师在武昌九女墩纪念碑前

   

读研的三年里,我在修课的同时,还遵铸成先生之嘱,到图书馆、藏书楼查阅旧报并依据其本人的剪报,搜集和整理他的旧文新作,分别编成新闻评论集、新闻评论二集和通讯游记选,出版后引发新闻界内外不少读者的兴趣。


记得我完成学业和硕士论文答辩后,副系主任胡志寰老师专程上门对铸成先生表示谢忱,并在向他征询意见时获得满意的答覆。听他说起此事时,我感觉完成的似乎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深造,隐隐然还有着系里托付的使命。


日月如梭,三十多年过去了!在复旦大学新闻学系这段较为特殊的求学经历,恍然如昨,记忆犹新。


多年来,铸成先生那种生命不息、笔耕不已的敬业精神,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时时鞭策着我在不同地方和不同岗位坚持学习、思考和写作。


时至今日,写作大都敲键盘而无需用笔,媒体形态已有很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新闻资讯的制作、传播和评论,即便在自媒体上也难以脱离文字,终究需要输入文字需要写作。


在这个手机变身媒体、人人可当记者的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掌握过硬的写作本领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方面,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恪守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立场,抱持对读者尽责、对历史负责的原则,依然可从业界前辈的事迹和作品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激励。


1983年初,武汉大学新闻系主任吴肇荣造访复旦大学新闻系时与作者合影


贺越明读本

贺越明:一段虚构的"佳话" : 
周恩来动员徐铸成入党

贺越明:国共文化统战对手的一段私谊

贺越明:政治写手姚文元和他的时代

贺越明:特殊年代"曾山案"的来龙去脉

唐纳身份之谜:并非江青前夫那么简单
贺越明:胡均鹤的多重角色
贺越明:潘序伦与顾准的师生缘
 贺越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贺越明:“另册”里的三六九等
贺越明:“新三届”与高考的存废
贺越明:"青年自学丛书"出版内情
贺越明:刻骨铭心的那一瞬间“电击”
青春芳华,四十年不老的神话
贺越明:舞曲,激发迟到的“青春”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媒体前辈

胡舒立:缅怀一位值得尊崇的长者
杨大明:悼丁望
彭波:悼一群寻梦人的“老板”
袁晞:我认识的老范和未完成的书稿
姜波忆范敬宜:老范,我好想你呀!
张宝林:人民大学教授蒋荫恩之死
"右派"记者朱启平:日本投降的见证者
谢悦:跟着外公玩风趣
张友鸾搅了张作霖胡汉民的局
张宝林: "徐老大"怕给朋友惹麻烦
陈原:人民日报的"讽刺与幽默"
吴晔:忆丁聪先生与舒乙的一次合作
丁聪1980年代的政治漫画,尺度令人惊讶
方成走了,留下了这些最幽默的画!
华君武漫画:画尽世间百态,讽刺入木三分
甘惜分先生的一次人生劫难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童兵忆甘惜分:百岁人生只为真
喻国明忆甘惜分先生:
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
斯雄丨 永远温暖的笑:
怀念我的老师画家朱维民先生
追忆朱维民先生:
他牵着我们步入艺术圣殿
何梓华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教育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