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贺越明,资深媒体人、文史作家。复旦大学新闻系77级,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赴美留学。现居澳门,著有《读报的学问》《中国人的世纪》《书里书外》《海角片羽》,近年常在港澳台和内地媒体发表随笔和文史札记。
本文作者
电影《邓小平在黄山》摄制完成,影片反映了1979年邓小平在黄山五天四夜的经历,镜头聚焦他高龄徒步登山,倾听民声,与女大学生合影,为游客解决住宿等细节。
获悉影片里有与女大学生合影的场景,我蓦然想起了那年采访学妹学弟巧遇邓小平的往事。
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主动提出分管科技和教育。8月初,在北京饭店召开座谈会听取建言,否定原定的高校招生方案,拍板尽快恢复高考。经中央批准,当年12月就在各地举办了大学招生考试。
那时我在崇明岛插队务农,是借了一辆自行车,去县城参加两天考试,获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从最后一批下乡知青的一员成了高考恢复后首届大学生。按考试年份算七七级,在翌年2月入学,比78级只早一个学期。
可以说,那几届入学的大学生,都是因为高考的恢复而改变了人生。所以,当1979年暑期末,听说一些学妹学弟游黄山时巧遇邓小平,完全能想象出他们当时激动和兴奋交织的心情。
事情经过是怎样的呢?
我课余在校报《复旦》当记者,觉得这个新闻值得一写。还没有开学,我约上一位同学,去其中一位当事人刘晓红家登门采访。她从黄山回来不久,对遇见邓小平的过程记忆犹新。
7月11日这天,刘晓红、陶维佳、王东红和陈静溪抵达黄山,一边登山一边拍照。到桃花溪附近,一辆黑色轿车驶过,眼尖的陈静溪脱口喊道:“邓小平!邓小平!”其他三人不相信,认为邓小平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军委副主席,若是来了黄山,早就封山了。
邓小平在黄山
第二天继续登山,上了莲花峰再往下走,王东红走在前面,只见一行人沿山路而行。那正是时年75岁的邓小平,陪同的有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等。她向三个同学喊了一声,率先往山下跑,一直跑到邓小平面前。
不知哪来的勇气,她张嘴就说:“我是复旦大学新闻系78级学生,来黄山旅游,见到您真是太高兴了!”邓小平一下子没听清,问道:“你说你是哪里的?”王东红又自我介绍了一遍。
这时,陶维佳、刘晓红气喘吁吁地跑来,一个向邓小平鞠了个躬,一个不由得鼓起掌来。王东红解释道:“是您恢复了高考制度,我们才上了大学。我是从中学毕业直接上大学的,她们是老三届的,所以非常非常感激您!”邓小平听后称赞:“你们不简单哟!”接着说:“你们年轻的在前面走,我们跟在后面。”
刘晓红突生一念,冒昧提出和老人家合影留念,邓小平连说“可以,可以”。她们三人先在峰下石壁前站定,邓小平说背后是石壁不好,转过身来景致要好些。于是,宛如白缎飘舞的百步云梯为背景,三位女大学生与邓小平在一起的瞬间定格在相片上。尔后,她们又各自拿出学生证,请邓小平在上面签了名。前一天就看到邓小平的男同学陈静溪,因在原地为她们照看行李,失去了这个机缘而成为憾事。
邓小平与大学生合影
从刘晓红口中得知,在黄山遇见邓小平的,还有同校物理系的学生。开学后,我找到物理系无线电专业那几个二年级学生,听他们讲述经过。
七位同学暑假结伴在黄山游览时,听说新闻系的女生见到了邓小平并合影留念,一面感叹她们运气真好,一面相互提醒睁大眼睛,看看是否也有机会碰上老人家。不料就在7月14日,他们从排云亭下来,突然听到前面响起一阵掌声,原来是游客们欢迎邓小平一行也来观览排云亭。
邓小平向游客问道:“你们到哪里去?”听了回答后,他挥挥手,兴致勃勃地向前走去。虽然见到了,但仅那么一瞥,他们觉得不过瘾,商量后决定在原地等候。
过了20分钟,邓小平一行从原路返回。大家公推的代表徐浩洵跑过去,递上一支钢笔和七本学生证,请邓小平在上面签名。一位随行人员疑虑道:“是不是太多了?”邓小平说:“签,签。”他在每本学生证扉页写下名字,还有时间、地点。
邓小平给大学生签名
写时间时,他自言自语:“7月14日,今天是法国的国庆节。”声音很轻,但他们都听见了,马上想到老人家年轻时有过在法兰西勤工俭学的岁月。万里在一旁笑道:“怎么又是复旦大学的?”
邓小平离去时,他们七嘴八舌:“谢谢邓副主席!”“祝邓副主席身体健康!多为党和人民工作!”“邓副主席好走!”邓小平一行向前走,他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前行……
预定2014年10月份上映的《邓小平在黄山》,不知道会否再现上述这些场景,但可以确信,当年的那些学妹学弟们,不论如今身在何处,中国、美国抑或法国,肯定还保存着与邓小平的那张合影,珍藏着邓小平签过名的那本学生证。毕竟,这已成为他们青春记忆的一部分。
邓小平在登山途中歇息
(原载《澳门日报》2014年9月6日,
本号获许推送,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报道:
1978年,18岁的王东红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幸运地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
1979年的7月,王东红和几个同学去黄山旅游。途中,王东红先遇到了邓小平夫人卓琳,“卓琳还问我,你认识邓副主席么?我说,我当然认识了”。
见到卓琳后,王东红知道,邓小平一定就在前面,她加快了自己追赶的脚步。
“我当时19岁,是我们三个人中岁数最小的一个,另外两个同学比我大10岁,都29岁了。我的体力比较好,我就先跑上去,见到了小平。她急急忙忙跑上去见到小平同志时,说话说得很急,小平同志一开始没听清楚,就亲切地问了一句“你是哪儿的啊?”王晓望又自我介绍了一遍。
当王东红提议,小平同志能否在这里休息休息,等等她的同学时,边上的人都笑了,小平同志非常体谅,他说:“那我们就在这里休息会儿,等一等吧。”
当另外两个同学赶上来,介绍自己说,她们当过工人,生活非常艰辛,但是从来没放弃过学习,是十年后恢复了高考,她们才获得考大学的机会,圆了自己的人生梦。
听完他们的讲述,小平同志说:“你真不容易”。
暑假结束回到学校后,她们内心仍然十分激动。在系里欢迎新同学的晚会上,由她一个同学执笔将这件事写成了一首叙事诗,她上台表演,将这件事告诉了全系的同学,大家都很振奋。
不料,她们却受到了学校党委的批评。“因为我们是新闻系,当时是有新闻纪律的,中央领导的出行,是不能由非官方的口径来报道的。”从此,这事也就再也没提起过了。
如今,《邓小平登黄山》已经上映,把当年这一幕搬上了银幕。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少达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