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思丨许明:理想之光,照耀你整个生命的历程

许明 新三届 2022-01-01


作者简历


大学时代的作者


许明,1955年生于贵州遵义,1973年高中毕业后插队农村,1976年招工进入赤水天然气化肥厂合成车间做操作工。1977年12月参加高考,1978年3月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曾任贵州人民出版社副社长、贵州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贵州省文化厅长、党组书记,现已退休。


原题
理想之光永存




作者:许明



作者的话:

最近在孔夫子网上淘到一本久想的旧书《位卑不敢忘忧国——“文化大革命上书集”》,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的。收集了文革十年发生的上书(包括以公开的大字报形式的上书)21篇。其中有一桩发生在1976年3月的贵阳市,即著名的7人大字报。大字报的标题是《对目前形势和新的历史任务的几点看法——给毛主席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信》。


大字报当时贴在贵阳市最繁华的喷水池,全文近万言,文中明确提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一切问题的首位。当时观者如堵,轰动一时。作者7人均是国企工人。这7人当然都被处分。幸好下半年“四人帮”倒台,他们均得以平反。其中执笔者郭成望调入贵州省委办公厅,成为我的同事(我比他晚到)。


郭成望(生于1947年,1964年初中毕业就响应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不升高中而下农村插队。后来在贵阳制药厂做工人。1977年调入贵州省委办公厅。后在贵州省工商局退休)文笔很好,志趣在研究先秦经济文化史,后来出版了《中国帝国的兴起》和散文随笔《那人那年》。因为患眼底黄斑病变,导致失明,郭在2010年7月溺亡于贵阳南明河(朋友都认为他是自沉,他的家人避免此说),时年63岁。


我曾经在他调动工作离开省委办公厅时,写过一篇送别他的文字,我的老领导陈群林当时已经调到北京,看过此文后说了一句,写得像悼文。一语成谶。


  


得知你调动的消息,觉得太突然,太吃惊。“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明知再好的朋友,总有离散的一天,而一旦真要离去,仍不免有些黯然。


记得多年前初识你,面对你腼腆如处子般的微笑,总怀疑造物主把性别搞错了。相识日久,知道了许多关于你的故事,也才觉出,在你瘦弱沉静的外表背后,深藏着一颗倔强不屈的心,一腔沸腾奔涌的血。听说,早在1976年初,你就与六位故旧一道,执笔书写了一份震惊贵阳地区的大字报,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示了深切的担忧,认为中国应把战略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敢于提出那样的主张,不仅需要独立思考的头脑,更需要绝大的勇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时,你是否就是抱定这样的信念与恋人坦然作别,等待着不幸降临的呢?时光流逝,转眼18年过去,昔日的壮举被你尘封心底。每当有人问起,你总是淡然一笑,觉得那时太年轻、太幼稚,不值一提。


你其实从不肯放弃最初的追求,只是以一种更成熟、更平实的态度关注国家的过去。你潜心研究历史,希望了解中国经济发展蹭蹬之谜,并用手中的笔写点什么。朋友们善意地笑你痴,写出来又咋样?你绝对没钱把他印成铅字,即使印成铅字又能觅得几许知音?你听后一脸的无奈,却依然故我,读书、写作,经年不辍,乐此不疲。你当然不是不知道著述的艰辛,发表的困难,你之义无反顾,或许因为你放不下那份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


你崇尚“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古训。以为堂堂男子汉,受恩于这片土地,总得做些事情,不该辜负了此生此世。而立德立功绝非你所能,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著书立说,历经磨难也要寻找理想的彼岸。对自己过高的要求,难免与物欲的世界相忤,使你常常处于痛苦与孤独之中。这也许是一个普通学人执著的孤独,一个认真的思考者追求的痛苦。


机关里男女老少都叫你郭老,反而忘却了你的本名。这外号怎么来的,无从考据。而“郭老”之有名,当然不在年龄,而是人们对你学识修养、道德文章的一种尊崇。你不善辞令,常人总以为,你永远是那副不苟言笑、木讷寡言的刻板样。实际上,你远比人们想象的活跃得多。工作之余,你偶尔也下两盘围棋、玩几圈扑克,或者打打羽毛球。不过牌风、球风实在不咋样。为了赢球赢牌,你会耍赖、捣乱,甚至恶作剧。此时的你,眼镜后那双深度近视的眼睛,便闪烁出狡黠、顽皮的光芒。有了机会,你也会唱卡拉OK,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大概是你最喜欢的一支曲子了。“相约如梦,誓言如风;青春似雪,爱情似冰,一切终将消融······”。那沉沉的男低音流溢出一缕曾经沧海的感伤,令人沧然。这时,你的眼中就会有亮亮的光点。


 你不善饮。间或与朋友相聚,却会兴致极高地开怀畅饮。三两杯酒下肚,就显得异常活跃,嗓门高亢,笑容可掬。殷殷地替朋友斟酒,频频地为朋友干杯,与平时默然深邃的模样判若两人。偶尔喝得多了,也会有胡言乱语,手舞足蹈的醉态。此时的你,更多几许生命的原色,更逼近一个自然的本我。那份醉意,或许表达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渴望,一种摆脱传统束缚、躲避现实责任的潜意识。任何个人,内心深处一定都有过类似的渴望,只不过宣泄的方式不同而已。


朋友们开玩笑,说你是一个残存的不死的理想主义者。这其实也是对你人格人品的一种评价。记得罗曼·罗兰说过:“我称之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你或许没法企及伟大,然而你却以你的心灵,赢得了许多的朋友和朋友们的尊重。假如你的离去是不可改变的,那么不论你走到哪里,朋友们将永远为你祝福。


愿那曾经璀璨的理想之光,照耀你整个生命的历程。



延伸阅读
许明:我的1977年高考

许明:我过我的独木桥,

池必卿与贵州包干到户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原载《贵州日报》1994·6·16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理想主义的一代

朱学勤: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六八年人你在哪里?

牟志京 :《中学文革报》遇罗克及其他

张承志:遇罗克的故事挟带着血腥

刘心武:遇罗克一家的故事

陶洛诵:我和遇罗克的一家

献身缅共的北京知青张育海沈大伟

张育海:战殁于缅北战场的北京红卫兵

1968年,郭路生写下《相信未来》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作者是谁
徐浩渊:诗样年华
徐浩渊:"地下读书沙龙"的秘密
齐简:飘满红罂粟的路
北岛:四十年前的记忆断章
徐晓:这一代叛逆者的路,飘满了红罂粟
徐晓:道之不存,殉道者的价值何在?
孔捷生:从昨夜走近今天
陈丹青:纪念星星美展40周年

马小冈:激情是不可以泯灭的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杨立伟:理想的鸽子在蓝天飞翔

黄晓辉:那一晚,激情燃烧,星河灿烂

刘志达:难忘“3.20”之夜,

“振兴中华”口号诞生记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1968,nax不安分的年轻人

“12·9”一代:那些激情燃烧的年轻人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