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 | 刘爱民:一个43年老病号的“乙肝遭遇战”

刘爱民 新三届 2022-06-08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刘爱民,湖南农学院77级。先后在湖南科技报和湖南日报任职,高级编辑,曾任报业集团编委、编委办主任等。现任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原题
“这个世界上就
没有什么护肝药”
——记一次“乙肝遭遇战”




作者:刘爱民



“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护肝药”。彭教授在电话那头此话一出,不要说振聋发聩,至少,让我咋舌。

我是谁?一个具有43年光荣病史的老乙肝。

清楚地记得,1977级恢复高考进入大学不久,我们体检,发现了不少学生转氨酶高。一批批学生住进了长沙市传染病院。甲肝乙肝都有。我不幸,是乙肝。当时乙肝是一种很麻烦的病。医院那年搞病友征文。一位病友悲愤地写道:“何时缚住B型号?”

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次住院,一住就住了5个多月。病友们一批批康复了。我的转氨酶则一直不正常。所以大家都称我为“老院长”。终于出院了。也发狠读书正常毕业了。但终于影响了考研,更不敢想出国去留学了。我经常在病床上哼着当时的一首流行歌《年轻的大学生去远航》,泪流满面。因为,从此以后,我就是一个病人。还怎么能去远航呢。

记得当时妈妈带我到处求医问药,无效。注意休息营养,无效。终于有一次,我打乒乓球出汗后,特别舒服。啊,原来,我身上的这种病毒,喜欢运动啊。那好,我们就来个运动治毒,和平共处。

我努力工作。我恋爱结婚,有了特别鼓励甚至经常和我一起运动的妻子和孩子。我多方尝试,找到了最适合自已的运动项目,打羽毛球,后来又做易筋经,打太极拳。我和大家一起运动,努力把运动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充分享受了运动的快乐,还被评为湖南省直单位全民健身运动达人。

终于,我的乙肝病毒有了抗体,大三阳转为了小三阳。十几年居高不下的转氨酶也正常了。这样,就逐步消除了传染他人和社会的病理基础,大多情况下只是自己和体内病毒打交道的问题了。它们在我身上活得快活,我也再没有用任何药物企图全部消灭它们。近三十年来,不管再苦再累,也不管各种不利条件的考验,包括带队下乡扶贫,也包括去年探访孩子在美国一年,肝功能始终正常。一切安好。



意外,发生在今年4月23日的一次体检。我的谷丙转氨酶一下子到了134.4(正常值50以内))。这可是30年来再次出现“敌情”啊。医院提醒及时复查。5月15日一查,天啊。竟然一下子窜到了592.2。妻子和弟弟还有一些朋友,都建议我住一段医院。我也有点不淡定了。找到了湘雅医院感染病科的彭仕芳教授,求助治疗方案。

彭大夫说现在治疗办法很多。当然也可以来医院住几天。不过,当他得知我家离医院不远,又听了我30来年病情稳定的情况,就果断建议,先不要用药。也不要住院。休息几天再复查。有情况随时联系。

这个“不治之治”的方案,我完全认同。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我更熟悉自己身上的病毒了。40多年,已经基本和谐相处了。前一晌心过忧,身太累。比如冐雨挖土,就连着挖了7天。转氨酶高,是病毒在向我警示了。也表示我的身体正在调整应对。但此时如果贸然用药,企图一下子消灭它们,就会打破这种平衡,甚至会强烈刺激它们引起身体灾难。还是动用身体自身的力量和病毒平衡一下好。


果不其然,5月20日再查,569.7,下降的趋势,但下降不明显。我沉不住气,再次问彭教授要不要适当吃点护肝药。没有想到,电话那头,他不由自主,就说出了本文开始的那句话: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护肝药。

作为一个资深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一个一辈子从事科技报道的科技记者,作为一个曾经获得过全国有突出贡献的所谓科普作家,我当即意识到了这句话的分量和风险。

从严格试验的药效来讲,目前确实难说有什么药物被证明是直接有护肝作用的。当然,有的药物用了之后,可以有效改善机体功能,间接对肝细胞的恢复是有好处的。但这不是同吃得科学营养一点,情绪积极乐观一点,生活方式自然一点,而有利于健康是一样的道理吗?

何况,一些所谓的护肝药吃多了,都要肝来消化,就会带来毒副作用,甚至最终还会成了“损肝药”呢。这些目前严重过渡用药而导致的各种危害性,还包括了那些因此而造成的沉重经济压力,难道不更加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吗。

思考归思考,还得看现实。彭教授建议再看再查。结果再次应验。一周以后的5月27日,转氨酶降到了245。半月后的6月10日,57.6。再过半月,6月24日,41.1。完全在正常值的范畴了。相应地乙肝DNA定量也从两个月前的6.65E+06降到了1.69E+03。


期间,我几次问彭教授,如何把握生活强度。

他说,球照打,土照挖,文章可以照样写,排练演出都参加。注意一下不要过头就好。

那段时间,我有时上午种菜,下午打球,晚上排练。有一天,乐团的连排彩排从上午到晚上整个搞了十几个小时,再加上自己每天穿插在期间必不可少的易筋经和太极拳,忙得可以。

终究,我在一如既往地忙碌中,身体自然恢复了正常。

什么事情,我喜欢刨根究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转氨酶一下子那么高,还能够自然恢复正常?彭医生说出了一个'”猫捉老鼠“的道理给我听。

他说,由于多种原因,你身上的病毒在平衡了30多年之后又活跃了。由于你长期运动,身上的免疫系统也被激活起来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肝细胞里摆开战场。免疫系统好比是猫,乙肝病毒就是老鼠。猫捉老鼠的过程中,势必要打烂一些坛坛罐罐,也就是说必然要损害一些肝细胞。损害的肝细胞就造成了转氨酶的升高。

这个时候,如果人的机体够强,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反应,最好的办法,就是相信自身免疫系统的力量,而不要着急去吃那些并不十分可靠的药物,和使用一些不完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坛坛罐罐,该打烂的就让它去吧。战斗中,当一种新的平衡建立起来后,免疫系统和寄生病毒就再一次和平共处了。于是,我又可以健康地生活了。

试想,如果不是这样,而非要用一些没有完全得到科学证实的药物和治疗方式来强制消灭所有的体内病毒,谁知道它们在我的身体里会作出一种什么样的“恶”来呢?

该让就让,也给这些在我身上共存了40多年的病毒一点特别的“爱”吧。让它们能够一定数量地活下去,不要再随意地又要出来寻找新的寄主,也是一种对人类的贡献。

就这样,没吃一粒药,也没进行过一项多余的检查,更没打过一次针,我算是完胜了这次“”乙肝遭遇战”。

期间,我在国外做医生的孩子也多次和彭医生讨论。

一些医生朋友和孩子都告诉我说,敢叫你不吃药不“治疗”的医生,那才是艺高胆大。

孩子还建议,这些“不治之治”对付疾病的办法,可以写成科普文章。因为从全世界的范畴来讲,过度治疗和缺医少药的情况都非常普遍。

作者(左)和朋友经常一起打羽毛球

一位美籍华裔医学家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病得健康》,就系统地总结了如何跟各种疾病“和平共处”。奥地利一个心理学家原创了一幅同一顶帽子下的父母女儿同框图,表示疾病和健康是可以同时表现在不同辈的同一个人体上的。换句话说,疾病是绝对的。健康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一个人即使病了,也要健康地生活。尤其要避免治疗干预手段造成疾病恶化或其他严重的毒副作用。

当然,我知道,这次的“遭遇战”只是一次阶段性的胜利。我和病毒共生共存的那点事,还会有更多的故事发生。比如说,现在这种病毒的情况下,要不要进行必要的抗病毒治疗。又比如,B超检查提示肝细胞有所谓的光点增粗甚至是弥漫性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有效防止其向肝硬化发展或者最大限度地减缓这个过程,都是非常值得认真考虑的。

我乐意接受彭教授的的治疗方案,效果还不错,仅仅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个案,仅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因为谁会像我这样居然会溢出一份“爱”来给我自己身上的病毒呢。

我更要为彭教授能够大胆提出这种”不治之治“的治疗方案给一个大大的赞,并且从一个患者的角度对他在和我的私人对话中说出的那句话做一个必要的说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护肝药,也仅仅是他个人和部分医生的认识。并不构成对现在实际存在各种护肝药的全盘否定。何况不少医生尤其是医药研究生产行业,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和说法。尤其是,请不要简单模彷我们的这种“不治之治”。因为,光是我们国家,就有上亿的乙肝患者或是健康的病毒携带者,每个人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的。

当然,这个文章,如果能够给你一点有益的启示,那也是我们的希望。至于我个人呢,还有一个愿望不妨公之于众。尽量争取病得健康,活得快乐。死了之后,身体捐赠给医疗机构进行解剖,我要让后人知道,最后到底是不是乙肝病毒终结了我的生命。寄生在我身上的这种病毒又到底是一个什么结构,什么亚种,从而为人类彻底战胜这种病毒提供一种有用的研究材料。这,也应该是这种病毒反馈给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的”爱“吧。

作者近影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原载作者微信公号爱民杂话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健康系列
王一方:有一种疾病叫健康焦虑
99岁神仙奶奶不生病,
秘诀三不吃四不做
老中医:50岁后要少动,
休息是最好的运动
最佳保健品原来是家常食材
吃素还得脂肪肝?
原来脂肪肝最怕的不是脂肪
常识逆转:出汗既不减肥也不排毒
适量类黄酮能降低癌症和心脏病风险
肠道益生菌群可调节衰老速度
睡眠不足是老年痴呆症元凶
心梗预兆:做过8000例手术医生谈
16条健康警戒线影响寿命长短
科学家发现,人体细胞可"返老还童"
为啥蹲久了站起来会头晕眼黑?
早晨起床后,是先刷牙,还是先喝水?
上床前1到2小时洗澡,
能显著提升睡眠质量
小心肝!做这几件事护理你的肝
晚餐与体重和寿命的关系,你知道吧?
集体辟谣:老人家别再误入迷津了
一桶水毁了一个家!六种情况下别洗澡
熬夜、喝冷饮、早上洗澡⋯⋯
五大名医眼中的作死指南
这里有“寿命计算器”,
算算自己能活多久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