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7级毕业40周年丨陈建桥:武汉喻家山下的点滴记忆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10-07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陈建桥,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1957年出生于湖北汉川,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华中工学院力学系77级本科。毕业后公派赴日本留学,1988年获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和鸟取大学工学部任副教授。1999年起任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教授。


原题
喻家山下



作者:陈建桥




恢复高考,这一发生在1977年的重大事件,改变了当时全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回归知识与理性。当年570万人报考,录取27万人,录取率不到5%。高考安排在年底进行。77级实际入学时间是78年春季,78级是当年秋季入学。到后来,“七七级"的称谓逐步衍变成为一个历史符号。华工力学专业78级未招生,77级之后是79级。
 
一、突如其来的重大消息

1977年10月,从广播中获知,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废止高等学校延续十多年的推荐入学制度,当年即开始施行。通知播出后,距离考试只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那时,我在三官队里插队劳动,得知消息后,向生产队请假,在母校汉阳九中住下来复习了一个月。在这期间,得到数学邓志强老师、物理林秋子老师等的帮助和答疑。
 
到了考试的日子,清晨5点起来,与同村的钟家早一起,步行一个多小时,去蔡甸考场参加考试。语文、政治、理化、数学,分两天考。第一天上午的考试结束,午间休息时,听到有考生聚在一块头头是道地分析上午的考试题,心里有点打鼓:我能考得过他们吗?两天的考试结束后,妈妈问我:最后一门数学怎样,能考到90分吗?我说六、七十分吧,妈妈有些担心,我自己心里也没底。

过了一段时间,陆陆续续得知某某学校的录取通知下来了,可我还未得到任何消息,着急地跑到父亲工作的地方。爸爸安慰我,不要灰心,实在不行,明年再考。
 
春节后不久,得到录取通知,全家人都非常高兴。爸爸到蔡甸跑了两天,帮我办理转粮油关系。

报到的那一天,一位亲戚开一辆卡车,与爸爸一起将我送到学校。报到地点是华工南一学生宿舍,机械系新生报到点,现场负责的是办公室主任关沛老师。宿舍分在南一舍一楼进门左手边朝南的一间,宿舍里放了4张高低床,要住7个人。同宿舍的人先后都到了,相互作了介绍,就这样开启了大学生活。
 
去学校报到的头一天傍晚,生产队的青年朋友,合伙送来水瓶脸盆等生活用品作为礼物,并在笔记本上留言:为科学技术献身,为祖国建设出力……

关沛老师之后,下一位与我们接触的是辅导员王读平老师。到校后,王老师即刻召集班会,临时指派班干部,介绍学校和机械系的情况,以及其他学习生活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我们很认真地听介绍,被一种新鲜感和自豪感所包裹,接连几天情绪都很亢奋,同时有一种強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感觉这个读大学的机会太难得了,能够进入华工校园太幸运了,心里想着:一定要好好学习,以最优异的成绩回应祖国、老师以及亲人的期待。
 
二、惜时如金

进校后过了两周,进行了各科目水平测试。高中两年没有正规地上什么课,有机化学更是毫无接触,我的化学测验成绩较差,虽是意料之中,心里还是难受。只有在以后的学习中,刻苦努力,争分夺秒,把耽误的时间追回来,将薄弱的底子加厚加宽。英语课由字母开始学习,除了课本,购买了英语语法书和英语九百句等课外书,小小的单词本随身带着,与室友们一起去食堂吃饭的路上,各自带着碗勺,另一只手拿着英语单词本,边走边背单词。
 
开始学习高等数学时,有的同学先行一步,讨论起中值定理如何如何,都是我第一次听说的名词,感觉与他们差距很大。曾写信给高中数学老师,请他给出学习建议,推荐自学书籍。上课时都是抢着坐前排,对课程内容注意及时消化,物理、数学、力学……练习本或练习稿纸用了一本又一本。
 
在东一楼西端二楼的阶梯教室自习,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整个教室寂静无声,直到工人师傅要关门,提醒大家该走了。力学师资班与物理、化学班的学生同堂上课。二年级时,作为班上的5人团体的成员,参加了学校的物理竞赛,力学二个班都拿到了团体奖,许荣和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力学班。
 
材料力学易老师板书工整,讲课慢条斯理。有次课堂上突然来了个课堂测验,我被一道推导扭转切应力的题难住了,之后汲取了教训,在期终考试中得了满分。当时有一种提法,学习上也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不放过每一个疑点,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如振动力学课程中,通过特征方程、变量替换,将N质点系统转换为N个独立的单自由度系统,正是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的标准解法。

一次在宿舍里谈到多维积分的高斯公式,以及电磁学中分布电荷问题,Sun同学有点自豪地说,学力学的已经熟练掌握了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而其他专业有些同学好像未完全理解。

在宿舍自习,遇到难题时,大家各自钻研,突然一声“有了”的叫声,吸引住大家的注意力,之后一起讨论是否正确,是否有其他解法,在彻底弄明白之后,会掩饰不住攻克难题的兴奋和快意。
 
力学师资班77061班和77062班,共八十人,刚进校时隶属机械系。朱九思院长提出要注重基础和加强理科建设,79年力学系独立建系,李灏教授任系主任。在华工力学系成立之初以及后来的发展进程中,钱伟长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到了四年级,师资班八十人重新分流,即固体力学班50人,流体力学20人,生物力学10人。我们毕业之后,以生物力学相关的师资学生为基础,独立建成生物系,王君健老师负责。生物系也是之后生命学院的发源之一。
 

 
三、老师及课堂
 
李灏先生给我们上固体力学基础课,当时的力学研究生与我们同堂上课。课间休息时,李先生要王妙力同学将教案内容抄写到黑板。上课了,先生就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解,偶尔瞅一眼黑板上写的内容。

有一次在南二楼阶梯教室,全系师生听李先生的出国访学报告,其中插了一段,说他刚到美国,自己耳朵出了一点问题,通过熟悉的朋友找一华裔医生给看病,医生通过什么器械在耳朵边鼓捣一番,感觉好了一些。李先生分析道,医生的操作颇符合力学原理。

确定了要出国留学后,我到李先生家里,请他写推荐信,先生交代我如何准备好推荐信初稿,在推荐信中要夸一夸自己。先生床上有一矮小方桌,办公做事就坐在床上。李先生在介绍引进断裂损伤力学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我留学期间与李先生也有过若干次的书信来往。
 
理论力学是郑权旌老师,记得考试中有一道应用能量法的题目,答题时最后结果中漏了1/2的系数,20分的题被扣了10分。

钟伟芳老师当时是党总支书记,听说他将给我们上弹性力学,同学们都有点好奇,上课会是作报告的样子吗?第一次课结束后,印象马上改变了,讲台上的钟老师是标准的大学专业课老师形象。

黄玉盈老师上板壳力学,声音洪亮,内容主线清晰,如何用级数展开法求解,如何选择满足边界条件的形函数。听刘肖莹老师的结构力学,以及周笠老师的微分方程课,内容连贯,主次分明,有种韵律感,上课很享受。

高等数学课堂里的朱自清老师,也是张弛有度、逻辑严明,乔维佳是数学辅导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庄业高老师上流体力学课时,不时来一点感叹,“衣带渐宽终不悔……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有位物理系教热力学的女老师,是王竹溪先生的弟子,可能讲课经验不足,学生反映难听懂。之后系主任李先生到课堂听课,使得这位老师更加紧张。
 
较喜欢的课程是数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对化学的兴趣要差一些,以致后来在工作中,会尽量避开与化学相关的课题。制图作业做得不轻松,多一条线少一条线的,经常出错。机械原理课也是兴趣一般,93年在丰桥技术科学大学任教时,恰恰就给我安排了这门课,只好在开课前全力投入备课。

指导我毕业设计的是沈为老师,那时,他刚从美国知名教授Liebowitz 处(工程断裂力学杂志创立主编)进修回来。
 
毕业前夕校园流行一首歌: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时唱这首歌时,感觉是很遥远的将来的事。2002年,不经意间迎来了毕业二十周年。那次聚会,邀请了部分任课老师和力学系的老师,如物理老师许荣和、周述文,化学老师廖宝凉、傅真峙、李艳,数学老师樊孝述、朱自清、周笠、乔维佳,以及力学系黄玉盈、雷国璞、杨挺青、沈为、关 沛、龙秀珍、胡承明、戴仁玉、王读平、佘亮 、孙忆平、高大兴、王杏根、肖永谦等老师。

再后来,2012年5月4日,我请了部分老师在集贤楼一聚,到场的老师是:龙秀珍,杨挺青,钟伟芳,黄玉盈,郑权旌,王昶,李光霞,赵挺仕,赵诒枢,彭柯,高大兴等老师,当时顾着聊天,忘了照相留影,过后感到很后悔,留下一个遗憾。
 
 
四、集体生活
 
有一年举行系排球比赛,男女混合编队,循环赛,每天下午4点开赛。力学1班球队主力有:MJ,CY……比赛时,同学们在场边为自己班级队鼓劲加油。拿着碗和勺去东边食堂时要经过操场,会玩一下单杠双杠。一次我从双杆上不小心掉下来,一旁的室友急忙拉起我,关切地问要不要紧。夏天在宿舍自习时,太热了就去冲个凉水澡。东湖边上有个华工的简易游泳池,以班级为单位去过二、三次,步行大概需要1个小时。宿舍每学年都调整,到东六舍时,我住一楼的门卫室,4人间,另3人分别来自自控、计算机、以及机械(是位年长一点的工农兵学员),毕业离校时互留了照片。晚饭前,常常与室友一起去操场,练习排球传球和扣球。
 
学校层面的大会和报告,都是在华工露天电影场进行。带个小木凳到露天电影场看电影,是每个周末所期待的事。在宿舍走道,里三层外三层看女排比赛的电视转播,一阵阵欢呼声和叹息声,很远都能听见。

一年级时,去咸宁华工的农场劳动了一周,收稻子,收花生……女生负责做饭。去东湖景区的班级郊游,是少有的一次集体游玩,欢声笑语伴随一路。最后一年开新年班会,辅导员胡承明老师为我们借了南一楼一处较隐蔽的教室,便于我们活动交流和学跳交谊舞。那时学校管理较严格,交谊舞不能公开地跳,本人直到现在也未能摘掉“舞盲”的帽子。
 
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差别很大。有当过村支部书记的GF同学,当过工人的老汪、老李。JF和L同学年龄小一点,做事相互比着,不甘落后。张同学是班里的生活委员,每月给大家发放饭菜票。离校前的毕业聚餐,也是每人一张票,那是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一餐饭。
 
宿舍每天有值日生做卫生和打开水,开水房就在南一舍后面。中午打开水的人很集中,每人都提着几个热水瓶,开水房很拥挤,不时发生一点小矛盾,也存在安全隐患。为此事我给朱九思院长写了信,过了十天半个月,校团委书记把我叫去校办,说朱院长批复了我的信。

朱九思院长1985年访问日本名古屋大学时,学校接待部门要我陪着院长夫妇去往外地,参观文化景点明治村、神户的新日铁等企业。

 
五、其它记忆
 
那时读书无需缴学费,国家补助部分生活费,我领的是乙等助学金,每月14.5元。隔一段时间,周末会去汉口姑姑家改善生活。姑姑也时常来学校看我,给我带来吃的。遇见我们正在吃饭,看见碗里的水煮白菜,心疼地说,这吃的是什么啊。姑姑来的次数多了,与室友也都认熟了。事后见到我时会谈起,那个天门伢、那个应城伢……
 
一次,下午起床后要去教室上课,走出宿舍时刚好遇见来看我的妈妈和她的同事ZZ老师。妈妈觉得她的到来耽误了我上课,有些自责,将带给我的东西留下,在宿舍里坐了一小会就离开了。妈妈来学校可要费一番周折,需换乘几次车,忍受晕车的痛苦,折腾3个小时!
 
在名古屋留学期间,过年时,力学系龙书记会派人去蔡甸,看望和慰问我父母,匡健、老杨、小蒙都去过。父亲有时会念叨起龙书记,以及去过家里慰问的诸位同学。
 
1978年春,伴着激情和梦想、带着责任和希望,我们来到了喻家山下。大学,是人一生中最宝贵、最具活力的时期,从各地聚到一起的同学,一进校门就将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宿舍~教室~图书馆~操场~食堂。

大学四年也是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时光,宿舍前的水泥小路、食堂窗口前长长的打饭队列、小树林里的晨读、课堂上的聚精会神、露天电影场里的放松一刻……我们刻苦学习,发奋向上,朝气蓬勃,团结友爱。四年的时间里,目标如一,初心未改,严苛的自我管理,成就了学业,磨炼了意志,获取了走向远方的力量。



2012年5月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到的老师有:孙忆平、周笠、黄玉盈、杨挺青、钟伟芳、郑权旌、龙秀珍、庄业高、吕佩珊、王读平、胡承明、戴仁玉、学院书记文锋、办公室主任李运提等老师。

2019年7月25日

陈建桥专列

名古屋,那些单纯而美好的岁月

陈建桥:日本大学任教初体验

陈建桥:乡情何处存放,

最遥远的过去最美丽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原载作者微信公号沃言斋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77级记忆
戴伟华:致敬,我们的1977级陈侃章:“跨六奔八”的77、78级
吴鹏森:日记中的“77级”
苏斐:77级,舅舅与外甥是同班同学
范文发:冬闱77级,赢得久违的公正
何晖:华南工学院数力系77级影像志
浙大77级,神仙友情,归来依旧少年贾建初:景德镇这群77级的“含金量”
明若水:高考作文没写完就匆匆交卷周冰:入学半年后我才转上粮食关系
于泽俊: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界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3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