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40年回眸丨​陈斌:​不会说普通话,我与老师的历史错位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5-27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陈斌,山西朔州人,生于1956年。1974年在平鲁区教书,1982年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大同二中任教,同年调入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历任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农场场长,党群工作处长等职。2011年研究所重组,任动力集团党群工作部主任,2016年退休。职称为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十多篇论文获奖、发表,获各级奖励20多项。现为山西省军民融合办党建工作专家。


原题
我和历史的交集



作者:陈斌



摘要:
高考之前,高中毕业的他刚通过择优考试,从小学代课老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解决了农村户口;
读了四年大学,他被分配到中学教历史,却因不会讲普通话,被师生嘲笑,被领导嫌弃;
调到军工研究所,他却成为一个优秀的电大老师,在成年学生的认可中找回了自信……

作者工作照

 
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能照见现在和未来,“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也有人说,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能带领人们走出困境,“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对我来说,历史是缘分,历史是教材,历史是老师,历史是财富,历史是座右铭。与之朝夕相伴,总有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蓦然超脱的启迪、见贤思齐的渴望、阴差阳错的反复、新旧对冲的思想碰撞、追求崇高的激越腾冲。

下面就是我和历史的故事。
 
(1)
历史的误会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小时候特别喜欢书,刚上学的时候抱着新发下来的课本美得睡不着觉。

山里读书人少,书就更少了。那时候村里保存一些《三国演义》《水浒》之类的小说,供老先生过年说书时参阅。只要打听到书在谁家,软磨硬泡总要借到,回家看了一遍又一遍,被书中的故事情节逗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大人还以为我在发癔症。遗憾的是借来的书残破不全,我所看到的仅仅是历史的碎片,就是从这些碎片中我感觉到中华文化的深奥与古人的神秘,时而迸发出一种上天入地、一探究竟的冲动。

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没有上过历史课。上了高中,课程表上有“历史”,让我着实兴奋了一阵子。但是,原始社会还没讲完课就停了。高中毕业回村扛了九个月的农活,接着到平鲁教了四年书,职务是代课教师。1977年刚粉碎“四人帮”,县教育局通知,一批代课、民办教师将转为正式教师,这是我们这些“农村户口”梦寐以求的好事。与以往不同,本次遴选不是推荐,而是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我顺利通过考试并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1977年11月接到恢复高考的通知,无异于一声晴天霹雳。惊喜之余,赶紧找课本复习。当时数理化课本找齐了,史地一点东西也没有,况且数理化在中学好歹一直有课,历史上过几节,地理纯粹就没接触过,最后只好报考理科。当时我在郭家窑公社败虎小学教书,白天上课,晚上批改完学生作业才能复习,只能牺牲睡眠时间。与我同一个宿舍的高永旺(后来考入山西大学数学系)复习到凌晨两点,我十二点就困得不行了。我的神经衰弱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离高考还有七天,深夜刚上炕躺下,村支书洪钟似的声音打破了校园的寂静:“陈老师……电话……”!

全村只有一部电话,装在支书家。我忐忑不安地穿好衣服,到了支书家,拿起撂在柜顶上的听筒,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是武占玺,跟你商量一件事。”原来是我们联区校长,全公社的老师都归他管。原话记不清了,他要商量的事情大概就是统计报考人数时,由于几个插队青年一会儿报文科、一会儿报理科,改来改去,搞得文科总数少了一个,理科则多了一个,让我改成文科,这样,报表数字就平了。

这关我什么事啊,为什么要让我改?我尽管心里火气往上拱,但嘴上却不敢流露出来,“这——恐怕不行吧——我——”

“你已经转为国家正式教员了,有正式工作了,上不上大学(当年大学与中专分开报考)无所谓了。”

“就丢下七天了——我怕——”

校长的口气几近于恳求,也十分着急:“今天就要报到县里,我思谋来思谋去,你改比较合适。不改的话,咱们全联区的人就都不能考了。”

多么充足的理由,多么沉重的责任!全联区的人因为我不改成文科就不能考了,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改了,就会平衡文理科的人数,皆大欢喜;不改,害的全联区都不能高考,千古罪人!

沉默了三分钟,我实在想不出拒绝的理由,只有无条件答应武校长的“商量”。

我怎么这么倒霉呢!

接下来,历史地理课本依然找不到,只能看看语文、数学、政治。通知是12月6、7日考试,考场在井坪(平鲁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距离败虎小学六十多公里,而且是山路、土路。考试前一天早上出发,步行到泉子坡,坐公共汽车,晚上到井坪,住到经常住的三旅店,两毛钱一宿,一大间房,通头大炕,没有铺盖,住着的二三十位旅客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两天四场考下来,结果可想而知。尤其是地理,真是一头雾水,那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指定是没希望了。没想到人家当时是算总分,通知体检时有我(七七级考生两次选录,第一次按200%初选,体检政审要淘汰一半,剩下的一半才算正式录取),体检地点依然是井坪,我依然高兴不起来,因为当年我报名参军体检时就因为色盲被涮了下来,这次会不会也……

到了井坪,晚上开会讲有关事项,同时填报志愿,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山西大学历史系为第一志愿。第二天体检,其它科目顺利通过,还是五官科出了问题。面对检查眼睛色盲的图谱,前几页的图案还能看清,越往后越分不清……唉,又完了,还是回去教我的书吧!

一个多月后,我接到了山西大学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后来才知道,我的眼睛体检结果是“色弱”,文科生不受影响,理科生恐怕就不行了。

3月17日晚,我与同学、同乡赵晶在朔县(现朔州)火车站相遇,一同前往山西大学报到,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涯。

四年来领导、老师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育引导;班干部、组长身体力行、不辞劳苦地组织带动;同学、室友推心置腹、互相关爱的深情厚谊,一桩桩、一件件浮上心头。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是一种无法忘怀的眷恋,每每念及便思绪万千,难以割舍,有时百感交集,不禁潸然泪下。

回首往事,我发自内心感谢武校长关键时刻“思谋”到了我,如果没有武校长的眷顾,关于历史的一切的一切,都会与我失之交臂。

1981年与部分同学在西安合影。左3为作者
 
(2)
历史的选择

我对中国古代史一知半解,相关知识也极其有限。到了山西大学,才知道不仅有中国古代史,还有中国近代史、现代史,还有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地方史、考古学、古汉语以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比起其他同学,特别是老三届的同学,我简直就是一个“白痴”。

我们班年龄差距大,知识差距也很大,好多同学直接可以给我当老师。我“不耻上问”,同学们(诸如许成杰、史海青、赵立人、张泽民、盛北星等)亦不吝赐教。那些充满阳光日子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想看啥书就看啥书。

除了上课、体育锻炼,我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里,有时到半夜十二点,汗流浃背还不肯离开,被管理人员赶了出来。其他同学也是如此,早上六点树林里就能听到朗朗读书声。我们的口号就是“把‘四人帮’损失的时间夺回来!”

过了一段时间,我感觉到身心交瘁,烦躁不安,神经衰弱的老毛病更厉害了,整晚睡不着觉,闭上眼睛又酸又困,还得睁开,第二天上课却上眼皮下眼皮打架。大概是书看得多了,消化不了,导致头绪繁杂,思维混乱,无所适从。当时不止一个老师说过,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博大精深,穷一生精力,难以览其一二。像我这样无重点、无差别地读下去,非走火入魔不可,应该搞清楚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等问题。

通过对其他同学的观察,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探讨甚至是争辩,我渐渐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从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因此学习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做到学以致用,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习得有方法,正如刘子威教授所讲:“study how to study,学习一个如何学习!”也是要我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于是,我不再盲目地读书、抄录,增加了课前预习,找出问题后上课时听老师讲,听不明白就问、查,直到弄懂为止,效果比较理想。当然,还有其它方法,就不一一赘述了。那么,我到底是往哪儿“侧重”呢!

记得任茂棠老师给我们上“中国近代史”,有一堂课他说:搞学术研究,最好是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一块地如果都是玉米,大家都争着往上长,想出人头地很难。如果就一粒种子,不管是什么,人家长出来就是苗苗,就与众不同。”对于站在十字路口的我来说,确实感到振聋发聩,以至四十多年后任老师当时说话时的姿势、神态我都记忆犹新。

还有一次讲到毕业分配的时候他说:分配时尽量不要跟风,不要扎堆,你认为好的地方不一定好,反之,你认为不好的地方也不一定不好。他举例:“我们毕业分配时,到新疆谁也不想去,一位同学没办法去了。几年后回来见了面,一身呢子衣服,人家都当了部长了。”任老师直接、间接的教诲与点拨,使我从虚拟的空间回到了现实。

多个伟人钟爱历史,学习历史,是为了治国安邦。特别是政党领袖,是要履行自己的使命: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自己一介凡人,绝不可能去治理一个国家或到什么地方去组织一场革命。按当时的情况推断,将来只能是一个历史知识的教育者,政治理论的传播者,思想战线的工作者,应该选择与此相关的学科。于是乎,我选中了中国古代思想史,认为将来能用上,在完成其他学习任务之后,一门心思钻研这一问题。

1981年与部分同学在西安合影。左4为作者


回忆、整理当时的片段,录之如下。谈不上收获,姑且叫粗浅的认知吧。

有了思想,才有历史及朝代

史前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炎帝、黄帝,他们有怎样的理念已无从考证,但思想总是先于行动的。夏商时期的甲骨文与君权神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晋由儒学衍生出玄学,佛教开始大规模传播;唐代形成三教并行局面;宋元时期朱熹理学成为官学;明朝王阳明心学成为官学;清朝早期是经世致用、崇实黜虚,对既往成果进行全面清理、总结,清末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进入传统的思想文化向近代思想文化的转折和启蒙时期。所以说思想史是历史学科题中应有之义,没有思想的历史和朝代是不存在的。

有了家国民本的思想,才有历史上的所谓“盛世”

西汉文景时期,朝廷的主导思想是休养生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鼓励农耕,倡导节俭,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常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告诫众人,这种民本思想在封建王朝中实属罕见。他本人知人善用,虚心纳谏,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迎来了安定昌盛的“贞观之治”,把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推向了顶峰。在我国周秦以后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统治阶级的某些代表人物尽管是压迫者和剥削者,但只要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采取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就会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有了狭隘自私的思想,才有封建王朝腐朽没落及衰亡

把江山、老百姓当成自家的私有财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思想必然导致其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最后的结果也必然是人亡政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得帝位,生怕群臣效仿,只要有人掌握了兵权,一定要想办法除掉,始终没有养成一个王朝应有的“王气”“霸气”,宋金之战,屡战屡败,澶渊之盟,靖康之耻,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大清朝政权到了慈禧太后手中,同样把国家人民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肆意挥霍,列强侵华,清军一触即溃,几十万军队挡不住不到两万的八国联军。面对难以承受的不平等条约,这位“老佛爷”的态度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其对强盗的宽容、对百姓的刻毒,不能不让人惊叹啊!

有了进步统一的思想,才有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推动力量

任何一个时代,民众要与腐朽的统治者进行斗争,都必须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之下动员和组织起来,才能战而胜之。大一的时候崔凡芝老师讲古代汉语,第一课《牧誓》,就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动员令 。我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的领袖,如陈胜、吴广、樊崇、张角、窦建德、黄巢、田虎、方腊、李白成,洪秀全等,其相应的思想对组织农民,指挥战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在推动我国民主革命运动中所发挥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演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亘古未有的沧桑巨变,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上述认知是否落入唯心史观的窠臼,不一而论。记得同宿舍的马天荣、李忠人、刘传旺、陈晋勇、王成明、孙保平、苏建平等同学给予诸多点拨,使我受益匪浅。

工作照

 
(3)
历史的嘲弄
 
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大同市,再由大同市人事局分配到大同二中(两级分配)。大同二中是省重点中学,除了住房奇缺之外,其它一切还好。我教初中、高中的历史课,尽管一百个不情愿,也只能服从分配。为国家培养人才,也算是践行了初衷。

正当我决心展平生所学立德树人、把一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的时候,一场严霜把我打蔫了。由于我不会讲普通话,学生们逆反,同事们白眼,我上课时校领导频频光顾,名曰听课,实则检验,听完后指指点点,品头论足,校长赵连贵竟然与其他老师一起嘲笑我口音的缺陷。工作上的优劣往往会反映在待遇上,当时我已结婚成家,迟迟不给分配住房。我求爷爷告奶奶,最后终于解决了,给了一间六平米大的房子。

我感到憋屈与委屈,分配到大同市我就去找人事局长(叫什么名字记不清了,但相貌至今难忘),反复禀告我不会讲普通话,千万别让我当老师。是你们非要把我整到学校,这会儿又不行了?既然二中的老师如此高不可攀,咱走还不行?那时候不像现在找不到工作,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抢着要大中专毕业生。我去找校领导,“不行就让我到别的单位吧”。

“刚来就想走,门儿也没有!”校党委书记任杰如是说。

不待见,还不让走,我无语了。

同学桑宁家就在大同西花园,父母亲是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在山西柴油机厂任领导职务,刚毕业就到他家里吃过饭,之后一来二去就熟了。一肚子苦水没地方倒,找桑宁母亲倾诉倾诉吧,老太太水平高,没架子,见多识广,古道热肠,说不定能指点迷津。

挑一个星期天,我坐公交到西花园,找老太太诉说我的遭遇。老太太听了后说:现在从教育系统往出调特别费劲,一般是不会放的。这样吧,我在教育系统还有几个朋友,看能不能帮上忙。另外,准备往哪儿调啊?我说还没想好,老太太接着说:我们隔壁有个研究所,我跟他们领导比较熟,单位也不错,去那儿应该没有问题。

在我看来比登天还难的事,老太太却如此轻描淡写一一化解,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管事成与否,当时确实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接下来,老太太又是往市里跑,又是打电话,还亲自带我去面试,直到我办完调动手续为止。一个儿子的同学,老太太竟如此上心,把我的事当自家的事来办,这是怎样的胸襟与品德,对我来说,又是怎样的深情厚谊与历史印记!

我去的这个单位全称是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地市级。八月份第一天上班,先到组织部见了焦祥玉部长、党办的司英三主任,又带我见了丁存一书记、李鹤年所长,我对这些领导共同的印象是朴素大方、和蔼可亲,气度不凡。特别是丁书记,与大同市市长、市委书记平级,没有一点架子。像我这样一个土里土气的小人物,丁书记像一个长辈一样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我万分感慨——“领导干部”这个概念恐怕这辈子是解析不清楚了。

一个多月后,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山西柴油机厂联合办起了广播电视大学,简称电大。一天,厂里主管教育的李恒老师找到了我,寒暄之后,说明来意:请我给两个电大班讲历史课。我还没有从“口音”的阴影中走出来,诚恳地跟李老师解释:“不是我不想讲,实在是一口朔县话连大同的中学生都听不懂,更不用说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年人了,您真的另请高明吧。”“你先考虑考虑,以后再说。”李老师说完就走了。过了几天李老师又找我,说“教师实在不好找,你说的口音问题不是问题,我就能听懂,讲课时慢一点就成。”我看人家诚恳,就勉强答应先试一试,一再叮咛“不行就换人”。

我领了教材、课程表、学员名单,发现年龄差距更大,有的岁数比我大很多,有的已经是中层干部,还有一位小学校长。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见到“校长”二字我心里就发怵。每周讲两次课,一次两节,一节一小时,讲一节报酬是八毛钱。我小心翼翼走上刚刚告别的讲台,用带有浓重的家乡口音分层次陈述准备好的内容,开始还注意语速,后来讲到动情之处则不管不顾,六十多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鸦雀无声。课间休息时询问:听懂听不懂?所有人都点头:“能!”那一届学生特别用功,期末历史考试,绝大多数都在九十分以上。

我找回了自信,学生、领导也给了我信任。除历史之外,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课也让我上,一直到那一届学生毕业。

痛定思痛,如果会说普通话,大概还不至于教不了中学吧!

2006年出国考察,与外国朋友交流。右2为作者

 
(4)
历史的启迪
 
到了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大学四年所学的历史课程,特别是后来对思想史的领悟,大都派上了大用场,特别是梁鸿飞老师讲的世界观、方法论与唯物史观,对我以后的工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正是由于在校期间的知识积淀,才使我工作起来感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下就是通过历史知识的影响形成的性格特点。

 笃信“勤能补拙”

效仿唐苏州刺史白居易,经常早来晚走,加班加点,都忘记了是星期日,照常到单位上班。有人说能力强的人不加班,我大概就是那种无能的人。但辛勤也换来了回报,获得了一堆荣誉:连续六次被评为单位优秀党员、七次为单位劳模;连续四次被评为省国防系统优秀组织部长、五次为优秀宣传部长;获山西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政研会工作者、省国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奖项。

坚持虚功实做

人的思想主要来自于耳闻目睹及自身的经历。一般来说,只要形成某种定势,是不太容易转变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上级的意图为大多数人理解掌握并付诸行动,才能成为一种推动力量,故而必须统一思想。引导思想是有方法的,也是十分困难的。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三贴近”“四在先”“六必知”“六必谈”“六必访”等方法进行推广,具体讲就是知实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效果还不错,单位经常受上级表彰,我也觉得脸上有光。

做到“严”字当头

许多历史事件都揭示一个道理: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就是惨痛的教训。由于严格,别人呆着十分轻松的部门,我去了忙得不可开交,因此多受诟病。主持党建工作期间坚持从严从实,完成二十多万字的制度汇编,编制工作流程和支部工作手册,建立党员管理信息库和党员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了党员干事创业的原动力,单位经济效益成倍增长,职工收入连续翻番,各个领域受到首长、领导的高度赞扬。

不断探索拓展

学习古人求索不止的精神,曾参与中宣部、国资委组织的课题研究,主持兵器集团、动力集团及研究所的课题研究,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特点与规律,完成十余个研究项目,获全国政研会成果奖一项,省部级以上政研会成果奖十余项。一些观点引起了同行业专家的关注,有的论文通过书籍、刊物、报纸、网站等形式发表。

2011年在宁波参加集团公司论文评选


2016年9月退休后,依然忘不了历史对我的垂青以及我对历史的独特的情愫。这一路走来,深感历史就像黑暗里的火把、关山中的界碑,不可须臾或缺,使人终生受用。最后讲几点感悟仅供参考。

感悟一:不能忘了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关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历史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多一份传承。

感悟二:不能没有历史自信。一个民族的历史,承载着历代祖先的群体记忆。如果没有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和勤奋,就不会有今天的泱泱中华。只有学习历史,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人生格局上显得大气、沉稳、宽容。

感悟三:不能漠视历史智慧。历史记载了过去,也同样昭示着未来。每一个被记录的历史事件都蕴含着深邃的社会规律和复杂的历史原因。研读历史才能还原历史人物、事件,反思国家、民族的发展进程和历史人物的人性中的优点和弱点,预判事物发展的趋向。

感悟四:不能忽略历史知识。历史囊括了政治、科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法律、社会习俗等等。今天的一切是昨天发展过来的,有的至今没有过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一座无比丰富的宝库,从中可以汲取丰富营养,获得智慧和力量。

感悟五:不能罔顾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一部历史蕴涵着许多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哲理,今天遇到的许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影子。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战胜困难与挑战。

感悟六:不能丢掉历史优良传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和品格。世代传承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精神和高尚品德,对于我们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意义重大。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我们正渐渐变老。时光虽然不再,但历史依然延续。我将一如既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畅游,尽情地感受她的温柔、领略她的悠久、体验她的抚慰……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山西大学新三届
张世满:我们这个班可不一般
首开先河编写高考复习资料
张世满:程门立雪四十载,
我和程人乾先生的师生情
丁东:背水一战,挤上高考头班车
徐方:“我们仨”同进77级,
一家人上了央视专题
杨菲:从“童工”到“厅官“,
山西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
王琳:我所经历的文革、
上山下乡和1977高考
吕秀琴:乡村女教师,
赶上恢复高考头班车
秦志敏:小学毕业生考大学,
一生命运从此改变

盖建忠:学校食堂吃不饱饭,
那依然是最美的年华

张广善:我的人生志向,
起点庄稼把式,终点文博专家
孟祖夷:体检时遭遇停电,
我们被拉去乡医院照X光

史海青:大二提前考研,

毕业早于本科同学

杜贵平:1978年这次政审,
终于没有碾碎我的大学梦
石民民:回望1977
杨治平:选择报考中专,
却被“土政策”逼上大学之路
杨建新:78级,共和国特殊的一代人
秦联晋:我给邓小平上书,
父亲给县大人下跪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