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中的纽约(二)

徐光照、吴松梅 石舫塔影 2024-01-02


记忆

第三季

纽约步步皆为景,处处有故事。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不同的文化,还能更深刻地了解它们背后的内涵和来历。纽约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也是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纽约人曾经从悲痛中站起来,坚强地自我救助,重建纽约;相信也会在这场重大挑战中拨开迷雾,走向新生。(摘自吴松梅《记忆中的纽约》)



记忆中的纽约


目录

3. 徐光照:新冠震中  艾姆赫斯特

4. 吴松梅:记忆中的纽约


《天下一家》演唱:瞿旻、郭美云



徐光照

03

three

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86级,后分别就读复旦大学和纽约大学,现定居纽约,从事金融。



新冠震中:艾姆赫斯特


    新冠疫情在纽约爆发的第三周,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发布了一份纽约市疫情地图,用颜色详细标出了各社区疫情的严重程度。在曼哈顿东边河对岸的皇后区腹地,有一个小区域被标成醒目的红色,格外引人注意。




    这个社区距离曼哈顿不到十公里。皇后区的主干道皇后大道从小镇中间穿过,将小镇分成南北两片,另一条也叫百老汇的大街则由南向北贯穿整个社区。在这条百老汇大街(不是曼哈顿那条)的北部,有一家大型医院,以小镇的名字命名,是皇后区的主要医院。这一次纽约疫情大爆发,这里是震中之一。这里的核酸检测阳性比率高达75%,重症人数、死亡人数触目惊心,令人生畏。川普总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特意提到这家医院,来说明疫情的严重程度。

    这个小镇叫艾姆赫斯特。在这之前估计大部分纽约人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华人都知道它,因为它也是纽约华人集居的社区之一。



    纽约的皇后区是移民居住的大本营,这里居住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来的移民。有一路贯穿该区的地铁被誉为联合国列车。世界杯的时候,有报纸开玩笑说,任何一场比赛,不管哪支球队踢赢了,在皇后区都能找到一个角落,听到人们的欢呼声。

    艾姆赫斯特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移民社区。平时走在这里的百老汇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随时能看到各色人种的面孔。其中华人是这里的主要居民,很多中国留学生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早期留学生活。

    我刚到纽约的头几年就住在这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张明东 摄


    读书的那几年,就靠着一千多块的奖学金过日子,曼哈顿的租金让我们这些留学生们望而止步,于是都不约而同地住到艾姆赫斯特这个地方来。原因不外乎两个:吃住便宜,而且能买到地道的中国菜。

    那时候在这里,700刀的月租可以租到一个很像样的两室一厅。我们看到我们在这里租的第一个房子的时候,心里别提多喜欢了。说好了和一个单身的留学生合租,总共700块,又便宜,房子又宽敞,光线也好,打理得也很干净。离地铁和最近的中国超市走路都只要10分钟。安安稳稳过个小日子没问题了,当时就签了租房合约。



    只是有一个缺陷。这套房子的后面有一条火车道,离卧室的窗户不到10米,夜里也会有火车经过。虽然隔着双层玻璃窗,火车一来,轰隆轰隆声轻易就盖过了电视的声音。刚开始几天真的无法入睡,可也奇怪,一周不到就适应了。尤其是我,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大学时代,坐火车回家的路上,在那咣当咣当声中很容易就进入了梦乡。

    那段日子很清贫,但是很开心。虽然没钱,可是从来不为钱发愁。没有孩子需要操心,周围又有一帮子和我们差不多的朋友,成日里一块吃一块闹。隔几周就会搞一次聚会,烧一大桌大鱼大肉,这些东西便宜,鸡腿几毛钱一磅,鸡蛋6毛钱一打。一年下来,太太们都成了厨艺高手。吃饱喝足了打牌搓麻将,唱卡拉OK。真是一段穷开心,无忧无虑的日子。

    就因为过得开心,我工作后拿着不错的工资了,我们还不舍得搬走,换租了一套独立的两室一厅继续住在那附近。我的大女儿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一直住到2001年,911之后。



    那天我岳父岳母抱着我们两岁的女儿站在皇后大道上看了很久,在那里可以看到曼哈顿下城的高楼。看着双子楼的滚滚浓烟,看到两楼先后倒塌,我岳母禁不住哭出声来。孩子安慰外婆说:“外婆别哭,我爸爸没事的!”

    童言无欺,我真的没事,和我太太在城里汇合后辗转一天,傍晚回到家里。

    几天后我被公司派到伦敦工作,不久一家人都搬去了伦敦。回来后就在别处安家了,再也没回到艾姆赫斯特。

    希望纽约疫情早日结束,让那座熙熙攘攘的小镇能尽早重现于世人面前,各种肤色人们的欢笑声重新流淌在大街小巷。





吴松梅

04

four

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事数据统计分析和建模工作。爱好文学,喜欢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及各种文化活动。现居纽约。



记忆中的纽约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可是你却并不在意

    你不像是在我梦里

    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

    ......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热播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片头曲,此刻它又一次回响在我耳边。那时中国改革开放不久,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怀着实现美好生活幸福人生之美国梦,纷纷涌进出国大潮。而我不是。那时我对未来充满迷茫,只有一个模糊朴素的愿望,去看看世界,寻找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纽约就是这个旅程的起点。


李革 摄



教堂里的老师们

    九十年代后期的某一天,北京飞往纽约的航班正在飞越长夜的北极圈上空,望着下面连绵雪峰,山与雪呈现的无规则线条和诡异的几何图形,我心中充满忐忑:纽约,你到底什么样,前路漫漫,是什么在迎接我?

    刚到纽约时,心里一直在担心这里的人到底是友好还是排斥。很快,我参加了哥大附近一个历史悠久的教堂——河边教堂举办的一个帮助国际留学生提高英文的项目。老师们都是志愿者,一群有爱心的美国退休老人。

    我的老师是一个白人老太太,Ms. Cornwall,原来是哥大教师学院的老师。她身材瘦高,穿着整洁得体,言谈举止优雅有修养,看得出她年轻时的美丽和苗条。她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并很细心地从报上剪下与中国有关的文章跟我一起阅读。我有困难和疑惑就向她请教。她给我讲她的故事,并鼓励我要勇敢坚强。她非常正直传统。她所在的一个团体每周都在教堂聚会,她带我一起参加。大家一起唱圣歌,相互关心,病了送慰问卡,生日一起祝福,圣诞聚会party。

    老师介绍我读一本中国人写的英文小说《鸿》。作者讲述外婆、母亲和自己三代女性的人生历程,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予人深思。另一位老师AL给我介绍美国文化,带我参观教堂,还亲自开车带我和其他几个中国学生去野生动物园。来纽约的第一印象,从这些老师身上我感受到美国人的友好善意,心中踏实许多。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开始认识美国。



大教堂(作者摄)




哥大东亚图书馆

    哥伦比亚大学资源丰富,有二十多个图书馆。除了专业图书馆,东亚图书馆也令我受益匪浅。

    东亚图书馆是北美第一个中文图书馆,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加州大学伯克利东亚图书馆并列为四大中文图书馆,有超过百万册的中文书籍。在哥大20多个图书馆中,东亚馆的期刊占了2/3,而东亚馆的中文刊又占2/3。在国内能看到的刊物基本都能找到。馆藏多种文献如各类古籍、地方志、县志、家谱族谱、手稿、官方文件、善本书、微缩胶片、VCD、 DVD,还有龟甲文片等。藏书量仅次于燕京图书馆。中文收藏涵盖人文、哲学、历史、古代文学、社科等领域。

    东亚图书馆建立于1902年,关于建馆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中国仆人丁龙把他毕生的积蓄一万多美元寄给哥大校长,要求以此设立一个教中国语言的教授职位,他的雇主也是哥大校友深受感动也捐了10万美元。校长在设立教职的同时决定建立一个中文图书馆,他通过美国驻华公使代表哥大向清政府求赠中文书籍。李鸿章签字赠送一套珍贵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5000余册,这套书成了东亚图书馆的开馆之册。

    中国抗日期间,正在中国的费正清担心文献会被日军毁掉,在胡适的建议和帮忙下,他把许多资料拍成胶片经印度运到美国,这些大量的珍贵文献收藏于哥大中文图书馆。




    东亚图书馆的建筑也很有特色,整个布局庄重典雅,古色古香。大厅两侧是木质书架和一个个木质小包间,读者可以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不受打搅地阅读,完全沉醉在书的世界里。这里曾是多部电影的取景地,据说潘虹主演的《最后的贵族》也在这里拍摄过。

    早就听说东亚馆藏书丰富,当我进入书库,站在偌大书库一排排的铁书架前,仍睁大眼睛惊诧不已。书架上整整齐齐排满了年代久远的线装古籍,有的已泛黄。有汗牛充栋的佛经、道藏、儒家经典;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县志、家谱、族谱;有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民俗......包罗万象。要知道,北大图书馆虽有很多古籍善本,但连图书馆员都难以接触到,更不用说普通教员和学生了。我有一种如入宝库的感觉。

    一直以来,一种强烈的探索祖籍家乡和家族的愿望萦绕在我心中,寻根的愿望挥之不去。我如饥似渴地翻阅这些典籍。一次,在书架上找到了家乡的县志,民国某年出版,台湾出品。拿给前来探亲的父母看,他们非常惊喜,一边看一边回忆着他们童年时的家乡。我乐呵呵地听父母讲那过去的故事。他们指出书中列出的民国教育部、农业部等政府要员,许多是他们熟悉的名字,有的是街坊同学,有的是发小的长辈父兄。近年来,我在馆里看到了研究我母亲家族千百年前先祖的书籍和文献资料,那些大唐盛世的记忆、传奇的神话传说在我眼前鲜活起来。我的寻根梦在这里得以实现。

    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国内看不到的书,从中了解更真实全面的历史。毕业以后,每过一段时间,我总要偷得浮生半日闲,到东亚图书馆泡上半天,享受一下书香的熏陶。





博物馆

    纽约是艺术之都,而艺术是我从小的至爱。在曼哈顿中心,中央公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著名的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那都是令我向往已久的地方。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圣彼得堡美术馆并称是世界上四大博物馆。它收藏200多万件展品,年代跨度大于5000年。不仅有绘画雕塑,还有家具、兵器、乐器、瓷器,古代的样板房间、建筑的整面墙等。中国区还有一个苏州园林庭院,楼阁亭台、花草石水,还有锦鲤,一应俱全。

    埃及区不仅有许多出土文物,还有一个完整的神庙丹铎神庙。1963年,阿斯旺水坝导致尼罗河水位上涨,美国帮助埃及抢救了大量即将被尼罗河水淹没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为表感谢,埃及把丹铎神庙整个打包赠送美国。

    中央公园西边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有许多动植物标本模型、古生物化石、恐龙猛犸象,海洋馆有巨大的鲸鱼、章鱼、各种深海生物,天文馆的spaceshow 都是非常吸引人的。

    这两个馆是我常参观学习的地方。闲暇时,常去听讲解员讲那画里画外的故事,看那从前只能在书中图片才能看到的艺术珍品,有幸目睹历代大师们的真迹,徜徉在世界艺术珍品间流连忘返。我所在的公司作为博物馆的赞助单位,曾多次在馆内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或参加重大展出前的预展。想象一下,大厅里灯光闪烁,餐桌上烛光摇曳,身着黑色制服的服务生,穿梭于古代的雕塑间,端来美味的食物,耳畔是优美的音乐......






华美协进社

    在中央公园的东面,穿过第五大道靠近花园大道,曼哈顿的上东城有一个门面不大而幽静的所在。一座典雅的红砖楼,内有一个中式花园。这里是胡适等人在1926年成立的华美协进社。当年,哥大学人胡适、郭秉文、约翰·杜威(胡适的导师)和孟禄创办此社,旨在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向美国社会介绍中国文化,又接应早年的中国学者和留学生来学习西方文化。

    他们举办各种文化讲座和展览,梅兰芳在美国演出得到了他们的大力协助。早年来讲演者包括冯友兰、林语堂、赛珍珠、老舍、赵元任等。后来还有汪曾祺先生、白先勇、爱新觉罗∙恒懿、王安忆、王己千、靳羽西、齐淑芳、田浩江、资中筠、童自荣等,还有徐志摩的家人。这里有着浓浓的文化学术氛围。讲座涵盖古今中外东西方文化,既有诗经、孔子、老子、红楼梦、林徽因、徐志摩、古琴昆曲欣赏,又有百老汇音乐剧歌剧、中外电影比较等等。有一个花絮,《上海宝贝》的作者卫慧曾在这里讲演过,作为年轻一代新新人类的她,遭遇知青一代的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作者)的当场激烈诘问。

    我有幸聆听了汪老先生的讲座、童自荣回忆艺术人生,及多位名师们分享他们的专业见解或人生历程。鸿儒大家们学识渊博却又平易近人、谦虚随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延续了听北大讲座的习惯,我常在这里听哥大讲座,而且许多大师艺术家都是在国内无缘得见的,在纽约却可以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他们的人生经验和关于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机会难得,收获良多,大呼过瘾。








林肯中心

    林肯中心位于曼哈顿百老汇大道边上的林肯广场,它由一系列宏伟的建筑群组成,剧院、歌剧院和音乐厅三座主要建筑美仑美奂。林肯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音乐与表演艺术场所,这里有多个音乐与表演艺术团体和单位,是全世界表演艺术家向往的艺术圣殿和艺术摇篮。

    林肯中心建立于1960年代,之前这里是贫民窟,常有黑帮在此火拼,《西区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除了各种演出,林肯中心还举办各种活动,夏天的夜晚会在喷泉广场举办露天的音乐表演及歌剧放映、仲夏夜摇摆之夜、莫扎特音乐节等。在这里可以尽情领略西方最高水平的音乐与表演艺术自不待言,最难忘的是,在林肯中心我看到了一场完美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出。

    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传说。演出乐团将西方音乐与东方音乐完美结合,使其表现力更强。舞台采用了独特的高科技动画天幕为背景,演员可以直接走入背景,而背景里的人又可以直接走上舞台,演员和背景完美融合,天衣无缝十分神奇。舞台意境丰富多彩,有佛国胜境,宝焰金光,瑞霭层层;有名寺古刹,静谧清幽,别有洞天;有雕梁画栋,诗文碑刻,匾额楹联;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有苏杭园林,奇花异木,曲径通幽;有优雅精致,也有雄壮豪放......“礼仪之大,章服之美”,宽衣大袖、峨冠博带的汉服,生动诠释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称誉。


作者摄



中央公园

    虽然高楼林立,寸土寸金,曼哈顿却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它被称为纽约人的后花园,成为避开闹市喧嚣的世外桃源。公园看似天然的自然景观其实是人工精心打造,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充满野趣。里面有山水、树林、湖泊、水库、花园、动物园、溜冰场、草坪、观景台、露天剧院、鸟类保护区。它是全美访问量最大的城市公园,也是众多电影的拍摄地。

    公园南端的The Pond是水鸟的地盘,湖畔有高高的芦苇,湖里常年住着野鸭、野鹅,一群群追逐嬉戏,三两只水鸟在水中石上休憩,或静坐或伫立。天晴的时候,一只乌龟会爬到近岸的石上懒懒地晒太阳。几年前,这里来了一只白鹭,它经常静静地立于靠近湖心岛的水中,娴静安详,水中倒映着它白色的影子,相映成趣。它时而在水中走动,似闲庭信步。忽然,白色的影子一动,展开一双硕大洁白美丽的翅膀,振翅飞起,从湖面倏地掠过,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水面上留下一波波涟漪......惊艳令游人赞叹不已。

    中央公园有个北美最大的林荫步道The Mall,两边是高大的美国榆树,中间的步道非常宽敞,路两边各有一排长椅供游人休息。这里一年四季风景各异,像是变幻着背景颜色的隧道。夏天时大树撑起浓浓的化不开的绿荫,一扫盛夏的酷热;秋天时一树树的秋叶连着铺满步道的落叶,一片金黄,热烈奔放,人走在其中就像走在画里。这里的景象出现在多个电影的镜头里,非常唯美浪漫。


中央公园


作者摄


    园中的草莓地是为纪念约翰·列侬而建的,在他当年遇刺的达科塔大厦前不远,地上有一个圆形图案,内部由黑白马赛克拼成星形,中心写着Image,那里总是有歌迷和游人摆的鲜花,人们在那里拍照留念。几年前我们在纽约的部分北大同学在中央公园举行星光跑活动,曾在这里拍照留念。

    中央公园与自由女神、帝国大厦等地标一样,是来纽约的必到之处。


北大86星光跑



Tough的纽约人

    一向听说纽约人很tough(坚韧),外州人对纽约人的评价往往是冷漠,见怪不怪。纽约汇聚了全世界各族裔的移民,人员复杂,良莠不齐,既藏龙卧虎又鱼龙混杂。在这里生活既要互不干涉和平共处,又要提高安全风险意识。大都市的工作生活紧张而快节奏,竞争激烈,多次面对重大灾难的挑战,这些都铸就了纽约人的强大与tough的性格,纽约人表现出坚韧乐观和勇气,一次次从灾难中站起来,如凤凰浴火重生,一次比一次更强大。

    2001年9月11日,当我从电视上看到飞机撞向双子塔,大楼腾起滚滚火焰与黑烟,从楼上绝望跳下去的人们化为一个个小小的黑点,惊得目瞪口呆。恐怖份子劫持四架客机,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五角大楼,还有一架指向白宫或国会,但由于机上乘客勇敢反抗而坠毁于华盛顿特区附近。总共造成近3000人遇难,双子塔相继倒塌,震惊世界。

    那天我窗外的道路,一改往日的川流不息。通向乔治华盛顿大桥的立交桥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寂寥安静,在秋日晴朗的天空下,像一幅静物油画,有一种特别的不真实感。向南望去,纽约市中心方向,黑烟滚滚涌向湛蓝的天空,顷刻乌浊一片。

    浓烟多日不散,灰烬覆盖了街道、汽车、建筑和逃难的人们身上,世界成了黑白灰三色,拍出的照片都成了黑白图。


远处的华盛顿大桥(作者摄)


    双子塔的遗址成了两个巨大的坑,称为归零地。多年后我在附近上班时,每天从楼上看到围起来的那两个巨大的坑,大楼的残骸钢架天然形成的一个巨大十字架,以及飘扬的星条旗。废墟的清理工作进行了很长时间,后来开始建新楼。每天经过都可以看到新建的大楼,每周都在增高,很快熠熠发光的自由大厦矗立起来了,911纪念馆盖起来了,两个巨大的下沉式黑色水池修建在两个大坑原址,水瀑沿着四壁流下池底的黑洞,庄严沉重。

    每年911这一天,在双子塔的遗址处,两道巨大的蓝色光柱直冲云霄,代表这两座大厦,代表美国自由精神永远不灭,也代表纽约人勇敢顽强坚韧不拔。这一天被纽约州长定为纪念日,每年都有纪念仪式。水池四壁的黑色大理石上,刻着所有近三千遇难者的名字,上面摆满了鲜花和国旗,光从下面透过来,照亮了每个名字。在纪念仪式上,在哀婉的音乐声中,每个人的名字被念出来,被缅怀,每一个生命都被珍视。一个社会的文明就体现在它对生命的态度中。




作者摄


    这里对不同种族、不同国别的生命也同样尊重,在袭击中舍身救人的华裔青年曾喆与空姐邓月薇的事迹被表彰。邓月薇在第一架飞机中,在毒气、惊叫和恐怖份子的狂吼中,机智勇敢冷静专业地向地面航空公司通报了劫机消息。纽约的一条街道和旧金山的一座康复中心分别以他们的名字命名,邓月薇在911纪念馆的纪念碑上列在第一位。

    纽约人从悲痛中站起来,坚强地自我救助,重建纽约。有一幅著名的照片:在矗立着的巨大建筑残片前,消防队员正在升起一面国旗,照片上书:

    Home of the Bravest.

    United We Stand.

    当年破碎的家庭留下了3000多不满18岁的孩子,他们互相扶持、互相救助,彼此同样的遭遇使他们成为朋友。多年以后人们看到,虽然他们心中有难以磨灭的痛,但也有青春活力和坚强乐观,非常成熟。他们没有仇恨,而是驱散了内心的消极从绝望中重生。他们说:“现在就爱你的朋友和家人吧,不要羞于告诉他们你是多么爱他们,因为,生命可能会在霎那间结束。”

    这就是纽约人的写照。




张明东 摄



疫情下的纽约

    现在全球新冠流行,纽约更受到空前的考验。从3月初纽约确诊第一例病例起,疫情迅速蔓延。3月下旬,纽约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市民被要求在家不要出门。每天联邦和州政府通报疫情报告,数字迅猛攀升,不断传来医院缺少医疗物资,医护人员无口罩防护服裸奔救护病人的消息,形势令人焦急。美国的华人继上半场捐助武汉后,又振作精神继续打下半场,通过各自的渠道弄来物资捐助给当地医院应急。

    刚发布紧急状态的时候,淡定的纽约人一下紧张起来,都赶紧去超市抢购食品和生活物资。超市里人非常多,而架上的货品很快一扫而光,连面包架上都空空荡荡。我看到一个瘦小的白发老奶奶,推着一个大号的买菜小车,颤颤巍巍地向超市走去,小车几乎赶上了她的身高,三月依旧寒冷的风吹乱了她的白发......还有一个白须白发的老爷爷,腿脚不便,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推着放着纸板箱和购物袋的铁架车,空空如也,缓慢地往前蹭着步,令人心酸。很快有人做出呼吁,各大超市发出公告,提前一小时开门营业,这一小时专门留给老弱病残等弱势人群购物。


85高龄医师上阵


    纽约人依然乐观,热爱生活,对未来抱有希望。戴着口罩的孩子在街边玩滑轮,在家里上网课;大都会歌剧院每天放一部歌剧在网上让大家观赏,还举办线上表演,艺术家们各自在家里为大家演唱;各个博物馆、音乐厅、图书馆都提供线上免费的资源给公众。有艺术家把鲜花做出各种创意造型,布置在街头的电话亭、雕塑、座椅、地铁站口、店铺门前,甚至垃圾桶,使空寂的纽约街头别具一格的美丽灿烂,春意盎然。每晚7点整,纽约所有的窗口阳台上,传来人们的鼓掌声欢呼声,街上车辆也同时鸣笛,以此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纽约人并不慌乱,依然冷静理性地做着该做和力所能及的事,就像历次危机时一样,纽约人坚韧不拔,为抗疫尽心尽力。

    虽然现在纽约疫情仍严重,但已在缓解。至上周末,新增病例下降,住院率也下降,回到爆发前水平。纽约市正在准备分阶段复工。安慰号医疗船已清空病人,准备起航离开纽约。五角大楼在纽约等城市举行空军雷鸟和海军蓝天使飞行表演,致敬一线的医护人员。经历了多次危机与灾难历练的纽约人,坚强抗疫的同时也在为重振经济做准备。纽约人——Tough!



左下图为作者摄



反思与启迪

    对于纽约的记忆很多,值得书写的很多,可以说,纽约步步皆为景,处处有故事。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不同的文化,还能更深刻地了解它们背后的内涵和来历。她呈现给我们的是整个人类的文明,横贯东西,纵览古今。纽约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也是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中国从贫穷到开放到富有,通过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使中国走向富强。在纽约这个世界之都我见证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次划时代的重大事件,相信我们这一代就是来参与这些中国和世界关键的历史进程的。

    纽约是个不平静的城市,短短几十年间,历经多次自然灾害、技术事故、恐怖袭击、金融风暴等,纽约人从中得到教训,学会如何应对,互助自助,团结协作,共渡难关,纽约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面对疫情,我们不仅需要Tough和科技,还需要勇气和智慧,相信也会在这场重大挑战中拨开迷雾,走向新生。

    天佑纽约,天佑美国,天佑人类!



《纸牌》演唱:郭美云


北大86级校友捐赠防疫物资



往期回顾 


记忆中的纽约(一)

记忆中的意大利

记忆中的武汉

女儿回家

新春乐章(歌曲视频)

人生能有几回择

三十年律政风云

我在美国教中文

北大毕业30年那些事

明天会更好

天佑武汉 天佑中华

那年我们面对非典

你花开时我花发

皱纹赋

不负元阳不负天

山鹰岁月

麦荡

秋访上高地

燕园组歌:无名的深湖

希望的田野

2019纽约马拉松后记

未名湖与未名的我

锁麟囊:贫富有落差,人品无两二

蓝岛1986咖啡屋(音乐剧)

永远的丁石孙校长(续)

花痴花语(配乐朗诵)

2013

周老师的化学课堂

永远的丁石孙校长

我们那四年

今天星光灿烂

妈妈,多爱您一次

创刊号:光阴的故事



   

石舫塔影

《石舫塔影》纽约专辑之二

编委会:张明东、李革、周剑峰、刘旭东

法律顾问:刘旭东

本期主编:周剑峰、张明东 |  封面:张明东

图片来自作者 |  致谢网络图片

演唱:郭美云、瞿旻

2020年5月2日


1、本公众号为展现中文诗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戏曲等原创文学作品的自媒体。征稿邮箱:1796363391@qq.com(石舫塔影)。

2、本公众号主要发表北大86级同学及其二代子女的作品。凡作者发往本公众号征稿邮箱的作品,均视为同意并许可本公众号单独发表或汇编刊载使用;除非另有书面约定,本公众号发表的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3、本公众号欢迎以链接方式完整转发;除本公众号特别注明“不得转载”的内容外,如需转载引用作品内容,请与作者联络并取得许可,并请注明转载引用出处。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第一时间看好文◤


石舫塔影微信群”主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