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中的纽约(一)

荆秦、孙卫琼 石舫塔影 2024-01-02


记忆

第三季

纽约,拥有诸多“世界”级头衔——世界最顶级的国际大都市、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的十字路口 ...... 目前亦是疫情极度肆虐的地方。她早已超越了一个地理标识、一个城市定义,遭受的磨难已成为庚子之疫的缩影,让所有对她有着深沉之爱的人们牵挂。“记忆”的列车驶过武汉、意大利后,正缓缓驶向“大苹果”,开启这趟旅途的第一次追寻!



记忆中的纽约


目录

1. 荆秦:I love New York

2. 孙卫琼:我的纽约印象


《离家500英里》吉他弹唱:严心怡



荆  秦

01

one

1990年北大数学系毕业后赴美留学。曾在波士顿、纽约、芝加哥和韩国学习工作,2012年回京从事数学教育。育有两孩。



I    New York


    我有好几件T恤衫,上边印着I ❤ NY、 Born to be wild或是纽约的天际线,这些是我当年住在纽约的时候,在时代广场小店十美元三件买的。买这些T恤衫,当然是因为它们很便宜,但也确实表达着我对纽约的喜爱。

    1996年至2000年,我在纽约生活了四年,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离开纽约二十年了,期间忙于各种事务,只有几次短暂回访。最近新冠肺炎肆虐,纽约成为疫情最严重的地方。看到空空荡荡时代广场的照片,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心里不免生出许多牵挂,多年前在纽约的点点滴滴,不经意从记忆的堆栈中浮现眼前。



张明东 摄



哥伦比亚大学

    去纽约是随先生到哥伦比亚大学工作。我们住在哥大的教工住宅楼,就在116街与Riverside Drive交汇口,步行至校园只有百米距离。春暖花开时,哥大门口图书馆宽阔的台阶上,学生们三三两两坐着,读书聊天吃东西,是我对校园最明亮的记忆。

    在哥大,我会去听一些数学课程和讲座,特别可以吹牛的一段是布赖恩·格林(Brian Greene)的弦论。他那个时候刚刚变成科普作家,写了介绍弦论的《宇宙的琴弦》一书,还在电视上录制节目。布赖恩·格林当时三十多岁,年轻英俊,口才又好,很上镜。他课讲得很清晰,数学功底非常好。可惜弦论的物理对我实在高深,听得云里雾里。



    我们住的那栋楼都是哥大教授。遗憾我有眼不识泰山,并不认识数学系之外的教授们。进进出出有时会遇到一位长相非常引人注目、风度不俗的学者,后来有一天在书店浏览,突然发现书的作者就是这位邻居,他名叫爱德华·萨义德,那本书叫《东方主义》。懂行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他是多么有名的人,但由于我当时的无知,竟然没有向他当面请教。“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哥大位于曼哈顿,校区不大,正是这些大师级的教授使它名扬世界。








纽约餐馆

    在纽约的几年,我自己烧饭并不多,除了食堂也经常去餐馆。纽约是一个美食天堂,世界上各种风味在这里都有,而且非常正宗。纽约移民众多,聚居地有最地道的餐馆。中国城的广式点心、小意大利的披萨、街角餐车的墨西哥小吃,都非常美味。有趣的是,麦当劳之类的连锁快餐店在纽约并不是很多。

    我常去的是哥大门口的一家中餐馆Ollie's,它的菜肴不算出色,但是位置非常方便,里边常常人满为患。稍走几个街区,有一家Famiglia披萨店,我很喜欢他们家的披萨和千层面。

    另外一家值得一提的餐馆叫Tom's Restaurant,从哥大门口沿着百老汇大街走几个街区就是。这是一家典型的美式餐馆,我们经常周末去吃早餐,煎蛋火腿吐司诸如此类。这个餐馆是著名室内剧《Seinfeld》里常出现的外景拍摄地,虽然菜品不是很有特色,但是电视剧给它带来不小的知名度。食客各式各样,有哥大的学生学者,有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有衣衫褴褛的无家可归者。吃饭时可以听到人们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对话。我们经常在周末上午同一时间去餐馆,招待我们的总是同一个服务员,她看上去比我们年龄大一点,瘦小精干,干活麻利。2014年带着孩子去纽约游玩,又去Tom's吃饭,她仍然在那里工作,而且一眼就认出了我们,非常热情地招待,让我们感受到纽约人不轻易表达的温暖。





纽约公园

    曼哈顿寸土寸金,但是不缺少绿地公园,居民散步活动的空间还是很充足。最有名的中央公园很大,我们那时候喜欢轮滑,常在周末去中央公园,有不少高手在里边练习高难度的动作。中央公园是看人的好地方,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各色各样的人,都可以看到。外表那么多样的人们在同一空间享受阳光和运动,是纽约最好的风景。

    有一次从中央公园出来,到旁边的林肯中心溜达,正巧遇上罗大佑的室外演出。看到横幅,我赶忙过去,人并不是太多。虽然无数次听过罗大佑的歌,我还是头一次见到他本人。当时,罗大佑演唱了创作的新风格歌曲,但反响并不强烈,后来还是唱起《恋曲1990》,引起所有听众齐唱,至今还有印象。



中央公园(作者摄)


    在纽约,我最喜欢的公园是家门口的Riverside Park。公园在曼哈顿西侧,沿哈德逊河修建而成。我常常会沿着河边散步,看四季的花草树木,看河里来来往往的船只。这个公园是闹中取静的好地方。我一般都是从116街的家中出发往南走,然后返回,因为往北去就接近哈莱姆区,据说不太安全。

    有一次,是一个初夏时节的工作日上午。我心血来潮,沿着公园朝北走,一直走到一片开阔地,听到里边很响的音乐声,我看到许多非裔和西裔市民在公园里,有的跳舞,有的烤肉野餐,孩子们无忧无虑地跑来跑去。他们都很快乐地说笑着。我路过一户正在烤肉的人家,他们主动给我食物。那瞬间,我突然很想放下一切思虑,和他们一起跳舞,一起享受美好的天气。他们应该比我贫穷,但却比我更会享受生活。后来的日子,当我有忧虑的时候,会想起那天在Riverside Park的音乐和烤肉。




常遇亲友

    自从去了美国,与家人朋友就难得见面。那时候也没有手机,没有数码相机,长途电话和email是主要的联系手段。住纽约后,因为在那里学习工作的人多,来旅游的也不少,是我在美国见到朋友最频繁的几年。中学的闺蜜,大学的室友,老家的亲戚,都是在他们去纽约旅游时见面的。

    好几位老朋友在华尔街工作,他们朝七晚九的工作时间,聚会不容易,但我们还是会尽量在假日抽出时间相聚。还有不少朋友,住在离纽约不远的新泽西、宾州和康州等地,我们也会开车去看望彼此。

    我记得,在北京认识的一位叔叔到纽约出差,来我家看我。我原计划请他去餐馆吃饭,但叔叔上门时,带着路上在超市买的大虾和蔬菜,到家就下厨,为我们做出一顿美食。还有一次难忘的巧遇,是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当时我去那里开会,路上猛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未见其人,我已从声音分辨出是隔壁寝室的北大85级学姐。她当时正好从国内去那里培训,我们都惊叹这千万分之一概率的偶遇。

    正是在纽约这样一个世界中心城市,我才有机缘与许多朋友相识重逢,留下非常温暖的回忆。

    纽约的魅力,正是在于纽约人。我们的许多朋友、学生就在纽约。每天大街上脚步匆忙、摩肩接踵的人们,怀着各自的梦想和野心,在这个城市里相遇相识结缘,谱写各种各样的故事。纽约的疫情严重,可以说正是因为这里人来人往,与世界各地联系紧密。我也相信,纽约人会再一次用自己的智慧和坚强,尽早战胜疫情。I  New York。我为纽约加油!





孙卫琼

02

two

湖南人,86年入读北京大学化学系。现在印第安纳做化学工作。



我的纽约印象


    纽约疫情加重,很是关心。问候在纽约和纽约附近的朋友们,有朋友发过来在曼哈顿中心地带的照片,高楼仍在,人迹却无。这可不是我印象中的纽约。印象中的纽约应该是热闹的,热情的,活力四射的。





作者提供


    来美的第一站就是纽约,于2000年离开。直到现在仍然感觉纽约和北京很相像。街上人来人往,大家来去匆忙,互相之间很少点头打招呼,出门靠步行和公交,中国食品种类齐全。刚到纽约时,除了语言不通,其他真没有什么不适应。

    除了平时上下班高峰期地铁上的拥挤不堪,节假日时各大景点的长长排队,体育比赛时的人山人海,纽约每年还有几次大型活动,吸引上百万观众。

    比如每年的感恩节游行。从曼哈顿的中央公园到34街的梅西百货,六英里的距离,无数巨型的气球,不同造型的花车,各地乐队和啦啦队,三百多万的现场观众,很有节日的气氛。刚到纽约的几年,总会去凑热闹。离开纽约以后每年也会打开电视看直播,但再也找不到当时在纽约的那种感觉和激情。




    另一个特殊日子是除夕之夜,时代广场的跨年狂欢。一百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在时代广场,最后一起倒计时,等待水晶球落下、烟花漫天的那一刻。人们欢笑、拥抱、祝福,充满着新年的希望和喜悦。有幸和朋友们一起疯狂过一次。




    当然最难忘的盛会还是去年参加的纽约马拉松。

    一年一次的纽约马拉松是全纽约市的盛会。赛事当天,世界顶尖专业运动员和全球五万多名马拉松爱好者同场竞赛,尽展风采。运动员们从斯坦顿岛出发,穿越纽约市的五个区,最后终点在曼哈顿的中央公园。20多年前在纽约上学时,我还没有长跑的习惯,但在电视上看过纽马直播,还清楚地记得地方台的天气预报员Mr. G参加纽马,也为94年在终点附近跑错道的冠军着实捏了一把汗。想不到二十多年以后,我竟然专程回到纽约参加这场盛会。

    纽马在十一月的第一个周日举行,马博会从周四开始。我们周六大早直飞纽约,坐上熟悉的地铁到达贾维茨会展中心。马博会上人很多,但秩序井然。我很喜欢马博会上的标语:

It will welcome you

It will drive you

It will move you

It will connect you

It will entertain you

It will push you

It will ignite you

It will exhilarate you

It will impress you

It will reward you



作者摄


    从马博会出来便直奔中国城的华人博物馆加碳宴。

    2019年是美国跨州铁路通车150周年。为纪念华人建设这条铁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美国华人博物馆(MOCA)和百骏跑团隆重推出MOCA Spike 150: Running Forward With Our Stories!“用奔跑的脚步讲述属于华人自己的故事”。周六的赛前加碳宴,聚集了各地的华人马拉松爱好者,特别是北大100871跑团的校友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走到一起来了!



作者摄


    周六那天还有机会去纽约大学看望博士生导师。从中国城沿百老汇大街走到学校,熟悉的路,不一样的街景,但仍然是熙熙攘攘的行人。到达学校附近时一下觉得亲切无比。刚进教学楼,看见导师在前面推着助步车缓缓前行。仅仅四年不见,曾经大步流星的导师现在却要靠助步车帮助走路和平衡。岁月可以让人成长,也可以让人衰老,谁能抵御岁月的无情呢?

    又一次经过华盛顿广场,不由得想起以前路过时经常听到的悄声询问:“Smoke?Smoke?”


华盛顿广场


作者摄


    周日比赛日。早起排长队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前面坐班车去起点,沿着哈德逊河欣赏晨曦中曼哈顿的风情,然后穿隧道从布鲁克林再过韦拉扎诺大桥到达起点——史坦顿岛的瓦兹沃夫堡。班车司机也是扬眉吐气,连闯几个红灯。到达运动员村后,少不了又一次排队安检。运动员们陆续聚集,有激动也有忐忑,这里一堆那儿几个,或坐或躺或站,打发赛前好长的一段时光。


作者摄


    纽马五万多参赛者,在韦拉扎诺大桥桥头分成三支队伍(蓝黄绿)同时起跑。大桥上层蓝黄两队,由职业运动员和精英跑者领先,桥下层由纽马俱乐部的地方跑团精英领先。我有幸通过纽约100871跑团获得地方跑团精英资格,第一次在大型赛事上站在队伍最前端,机会珍贵难得。

    清脆的礼炮声鸣响,纽马开始了。人群“嗖嗖”地从我旁边超过。100871的跑友们大多穿着跑团服装,可以互相吆喝加油。起跑的激动让人忽略了大桥的坡度,这是坡度最大跑得最轻松的一段。中途还看见直升飞机在桥边盘旋。两英里长的大桥很快跑过,进入布鲁克林。蓝队黄队的运动员从另一个引桥跑下来,最后三队人员在布鲁克林四大道汇合。



    平坦笔直的四大道以后转至Flatbush Ave, 一条连着曼哈顿大桥通向曼哈顿的大路,我印象中最振奋人心的一段。前方壮丽的曼哈顿风光,吸引我向前飞奔。不过在这条路上没跑多久,很快便转到Lafayette Ave。转弯处观众很多,里里外外好几层,为参赛者加油呐喊。也有精力充沛的跑者挥舞着手势,令观众们的情绪更加高涨。转至Lafayette路不久,领导大喊一声NYU,原来纽约大学的啦啦队在此。其实整个26英里赛道,除了两座大桥之外,三百多万观众遍布全程。由个人、家庭、社区、学校、公司、商店等等自发组织的啦啦队、表演乐队、食物补给站,为运动员们提供满满的精神和物质食粮。







    纽约五大区由桥相连。布鲁克林和皇后区之间是一座小桥,但连接皇后区和曼哈顿的皇后大桥可不短,接近一英里长,上桥辛苦下桥不易。长长的大桥好不容易跑完,转至曼哈顿的第一大道。

    印象中的曼哈顿一马平川,没想到却有很多的起起伏伏。缓缓的上坡有些吃力,慢慢的下坡可以稍微喘口气。第一大道很宽,路两边都有不少观众。此时身心开始疲惫,只有更加专心跑步。终于到了Willis Avenue Bridge,据说有人戏称为Wall bridge,很多撞墙就在那里开始。过桥进入布朗士。一点五英里后,从纽马赛道的最后一座桥回到曼哈顿的第五大道。

    记忆中平坦的第五大道怎么也是起伏不平?离终点越近,加油声越响亮,脚步也更加沉重。那时候一点点的坡度都感觉在被无限地放大。进入中央公园后,赛道变窄,观众就在身边为我们加油,鼓励着我们战胜身体的疲惫继续向前。转过弯,路边是迎风招展的各色国旗,旁边是喊声高昂的观众,赛道上是即将跑过26英里的我们。终于到了最后的冲线,冲看台上百骏的摄影师挥手致敬,他们记录下我们即将跨过终点的难忘瞬间。


夫妻即将同步跨过终点


    终点过后,热心的志愿者为我们系上保温膜,挂上奖牌,递上食品袋,披上赛后披风。我们继续感受着纽约人民的热情和友爱。

    纽马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纽约独一无二。

    刚刚听说导师因新冠进了医院,很是为他担心,希望他能尽快康复。也衷心祝愿纽约早日战胜疫情,重现昔日的活力与风采。


校友会师终点 (左起:马骁骁、作者、杨晓辉)


《疯狂》吉他弹唱:严心怡



往期回顾 


女儿回家

新春乐章(歌曲视频)

记忆中的意大利

人生能有几回择

三十年律政风云

我在美国教中文

北大毕业30年那些事

明天会更好

记忆中的武汉

天佑武汉 天佑中华

那年我们面对非典

你花开时我花发

皱纹赋

不负元阳不负天

山鹰岁月

麦荡

秋访上高地

燕园组歌:无名的深湖

希望的田野

2019纽约马拉松后记

未名湖与未名的我

锁麟囊:贫富有落差,人品无两二

蓝岛1986咖啡屋(音乐剧)

永远的丁石孙校长(续)

花痴花语(配乐朗诵)

2013

周老师的化学课堂

永远的丁石孙校长

我们那四年

回望一个时代的背影

日本四国岛游记

燕园风华

停靠在记忆中的绿皮火车

朝朝醉熏文字香

今天星光灿烂

戈11“玄奘之路”挑战赛

千里骑行之微山湖上

千黛诗画赏读专辑

一个制剂员的不安十二时辰

那夜未眠

你是我生命中的精灵

石舫塔影赋

晓夜期渡人

北美逐梦二十载

成都

跑在牵手路上

南迦巴瓦峰朝圣之路

妈妈,多爱您一次

您是我心中不能触碰的痛

身轻方可比翼飞

浮生一日

呼吸•共舞

跑在知命之年

墨脱,我用生命走向你

蓝色的青春

风雪征程

孤芳清逸吟梅语

小荷出水婷婷立

迟到的爱,快乐的挑战

一封属于我的情书

石舫塔影新春贺辞

共饮初釜茶,举盏迎新春

鹿鸣苏必利尔湖

你是我掌心的宝

小芳

密歇根湖畔的诗语

南京:1937之殇

古城古屋慢悠悠

奔跑阿甘的路

诗心画意亚平宁

流年里的旧巷

江湖还有查大侠

世间已无金庸笔

创刊号:光阴的故事



   

石舫塔影

《石舫塔影》纽约专辑之一

编委会:张明东、李革、周剑峰、刘旭东

法律顾问:刘旭东

本期主编:周剑峰、张明东 |  演唱:严心怡

图片来自作者 |  致谢网络图片

特别致谢:林雪梅

2020年4月25日


1、本公众号为展现中文诗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戏曲等原创文学作品的自媒体。征稿邮箱:1796363391@qq.com(石舫塔影)。

2、本公众号主要发表北大86级同学及其二代子女的作品。凡作者发往本公众号征稿邮箱的作品,均视为同意并许可本公众号单独发表或汇编刊载使用;除非另有书面约定,本公众号发表的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3、本公众号欢迎以链接方式完整转发;除本公众号特别注明“不得转载”的内容外,如需转载引用作品内容,请与作者联络并取得许可,并请注明转载引用出处。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第一时间看好文◤


石舫塔影微信群”主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