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夜未眠

王鑫 石舫塔影 2024-01-02


浮 生 一 日

2

-THE SECOND-


王鑫,1990年北大地质系学士,1993年中科院植物所硕士。1998年赴佛罗里达大学留学,2004年获博士学位。随后回国,一直在中科院南古所工作至今。


那  夜  未  眠


星期二

5 November 2002

感恩挫折,感恩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是TA们谱写了人生的华彩乐章。云销雨霁红尘笑,执着默守不悔初!



    一向炎热炙人的佛罗里达现在终于凉了起来。快下班时分,空气中飘散着丝丝爽意。明天是星期三,接照本学期安排是我和导师迪教授见面的日子。这大半年来,我和迪教授在学术上不似前面四年那么和谐。以前整天忙于念书,没怎么专注研究,和导师在学术上交流也就不多,两人磕磕碰碰的机会也少。最近转入助研角色,论文进度也加快了,不爽的是二人学术意见的不同渐渐显露,我被夹在数据和导师之间有点儿躲都躲不开的感觉。我一个以读书为糊口生计的普通留学生,在学术上和身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导师意见不一致,在普通人眼里是大逆不道的,自己心中也未免多少有些懊恼。




如去登楼梯(张明东 提供)



    而这偏偏是我目前所处的状态。我急需摆脱这种状态。和别人谈及的时候,没人能完全理解我,最贴心的话顶多是“你要好好和迪教授交流,Good luck!”说心里话,我之所以这么努力,坚持近来开展的研究,自认为是为了让我的导师脸上有光,当然这部分研究具有一定开创性和挑战性,让我在这相对枯燥无味的古植物学中咂摸出一点滋味并愿意付出精力,本身就是一个难得的事情。

    为了证明自己判断正确,我使尽浑身解数,克服实验中的种种困难,几乎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相关书籍。还得感谢Liz从他当法医的老爸那里搞到的、别处无从得到的参考资料;感谢电子工程系主任Uman教授的慷慨相助,给我这个素不相识、专业上八竿子打不着的留学生提供尚未出版的书稿,其中有我在别处可能永远找不到的关于闪电的许多物理学实测数据;感谢电镜实验室的Karen和Fred帮忙处理她们并不擅长的化石材料,否则仅凭我一己之力,不可能一次就完成实验并拿到理想的结果。



大约1亿年前的植物化石中保存完好的、多孔的细胞质(被细胞壁CW包围)化石(Wang, 2004)



    经过多少个在床上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前两天终于拿到满意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昼思夜想的化石材料超微结构一目了然,可以示人了,这几天心里不免有点小激动。怀着兴奋和急于向导师显摆一下的心情,下班时我特意路过迪教授的办公室,告诉他翌日早晨我将向他汇报研究的进展情况。

    迪教授边收拾东西准备下班,边转过头说:

    “我给你钱不是让你做这些的,过两天就要决定下一学期奖学金了。”

    晚上回到家,不敢把迪教授说的话告诉我爱人。奖学金是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她知道这事只能干着急,于事无补。但迪教授的话,我自己可不能当作耳边风。




夜中不能寐(张明东 提供)



    夜深了,躺在床上,我开始仔细琢磨迪教授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最近做的实验,是为了证明我和他在分歧的问题上到底谁对谁错。迪教授多少有些不高兴我坚持己见,还花他的钱做实验去验证他的对错。这搁谁心里都不会太高兴。但是作为科研活动,他又不好意思强行压服我,我呢,也是多少倚靠了他科学家的身份和脸面,顶着压力和失败风险,咬牙坚持实验的。他今天下午的话是不是想警告我,如果我再继续坚持,下个学期的奖学金就没有着落了?如果真是如此,对我来说等于是天塌下来了。

    我来美国四年多,一直靠奖学金活着。如果没有奖学金,所有的工作和学位就没法完成,而且我的F1身份也就不保。一系列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首先必须搬出相对便宜的学校公寓——以后住哪儿呢?不知道!其次我爱人也会丧失F2身份,两个黑大人带一个不到半岁的小孩,在美国存活是不可想象的——家人知道该多着急!




美丽的佛罗里达(周剑峰 摄)



    问题还远不止于此。来美国后不久,曾经问过地质系老师我能不能转为硕士,对方明确回答:

    “你不可能转成硕士,没有选择,你只能读完博士学位,不然什么都没有!”

    这意味着华山一条道,拿到博士学位才能万事大吉。但如果现在断掉我的奖学金支持,我将一事无成,一无所获,真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么回国呢?同样是死路一条:还没听说国内哪个单位能接受一个没有拿到学位的留学生! 即使退一万步,有人愿意收容,真这么回去也无颜见江东父老......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张明东 摄)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琢磨着这些事情,也考虑怎么把证据一条条、有条不紊展示给迪教授。万籁俱寂,常人难以觉察的微小声音,就像煤气灶上细细的火焰丝丝地燃烧,煎熬着我的心。我在脑海里反复排练,如何把所有的证据展示给迪教授,如何成功说服迪教授,还会有哪些漏洞......

    天快亮的时候,我终于迷迷糊糊睡了一小会儿。早起收拾一下,我赶到博物馆。九点钟,我到了迪教授办公室,把前几天刚刚拿到的透射电镜照片拷到他的电脑。屏幕上出现由很多点组成的几乎平行的两条线,二者的距离和排列很像他要求的细胞膜。出乎意料的是,迪教授立刻看出来了:

    “对呀,就是这样啊!这就是细胞膜啊!”

    我的天呐,他终于看出来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这么多天的忙碌终于有一个好的结果了!



世界上第一张化石植物中细胞膜双层鳞脂结构的照片



    我刚刚汇报完,办公室进来一个人,迪教授兴奋又骄傲地跟这个人介绍起来这个研究结果。他指着屏幕上的照片,说这是植物化石里边的细胞膜,你看这上面的双层磷脂分子结构......

    我在一旁站着,感觉他非常开心,就像他一直在督促指导我进行这项工作,从来就没有反对过似的。




1500-1700万年前化石植物细胞中生理活动(胞吐)的瞬间,显示小泡的膜(近圆形)与细胞膜(右侧两条白色平行线)之间的连接关系(这个关系在现代生物中尚未如此清楚展现过)(Wang et al., 2007)



    这么多年过去了,到现在我都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迪教授那一天能够接受和理解我的说法?后来知道对迪教授的说服其实也是暂时的,因为很快他又回到了原来的立场,我试图和他就此项研究发表论文的想法其实是不切实际的,也许永远不会有结果。

    仔细回想起来,这一切好像是上帝着意安排,让迪教授在关键时刻(哪怕只是暂时)接受了我的解释,破解了我的困境,免除了双方的烦恼。多年后再回顾,好像这是最好的安排和解决方案,所谓的论文其实也不必写了,因为比那个结果好得多的成果现在都已经发表了,再发表那个结果已没有任何意义。




再高之梯,亦能攀达(张明东 提供)



    多年以后深深体会到,当年所受的苦和累已经化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了应对困难的魄力,多少使我后来的工作更加顺利、得心应手。因为再大的困难相比它而言,只是小巫见大巫,我只需降维打击就能轻松克服。我常想,孙悟空有火眼金睛首先要感谢太上老君,我在学术界的一切也要感谢迪教授,毕竟他是我这辈子不可更换、唯一的博士生导师!



手可摘亘古(张明东 摄)


    演唱:季芳(历史系)



往期回顾 


你是我生命中的精灵

石舫塔影赋

晓夜期渡人

北美逐梦二十载

成都

跑在牵手路上

南迦巴瓦峰朝圣之路

妈妈,多爱您一次

您是我心中不能触碰的痛

身轻方可比翼飞

浮生一日

呼吸•共舞

跑在知命之年

墨脱,我用生命走向你

蓝色的青春

风雪征程

孤芳清逸吟梅语

小荷出水婷婷立

迟到的爱,快乐的挑战

一封属于我的情书

石舫塔影新春贺辞

共饮初釜茶,举盏迎新春

鹿鸣苏必利尔湖

你是我掌心的宝

小芳

密歇根湖畔的诗语

南京:1937之殇

创刊号:光阴的故事



   

石舫塔影

《石舫塔影》第35期

编委会:张明东、李革、刘旭东 (法律顾问)、周剑峰

本期主编:周剑峰、张明东  |  图片提供:王鑫 等

2019年7月13日


1、本公众号为展现中文诗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戏曲等原创文学作品的自媒体。征稿邮箱:1796363391@qq.com(石舫塔影)。

2、本公众号主要发表北大86级同学及其二代子女的作品。凡作者发往本公众号征稿邮箱的作品,均视为同意并许可本公众号单独发表或汇编刊载使用;除非另有书面约定,本公众号发表的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3、本公众号欢迎以链接方式完整转发;除本公众号特别注明“不得转载”的内容外,如需转载引用作品内容,请与作者联络并取得许可,并请注明转载引用出处。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第一时间看好文◤


石舫塔影微信群”主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