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巫谈养育:什么是孩子最大的需求?
本文编自2019年3月7日在张德芬平台为21天《解密无条件养育》课程所讲述的直播先导课《如何养育优秀又快乐的孩子》,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听到语音版。
1.
三十年前刻骨铭心的往事
三十多年前,我从北大毕业后,准备到美国留学。正在紧张地准备行程时,我们家来了两位客人。其中一位是我妈妈在北京医科大学就读的时候,最要好的同班同学,我管她叫李阿姨。李阿姨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湖北武汉工作,这会儿带着她的儿子来北京看病。
谁生病了呢?就是李阿姨的独生子,当年17岁。生了什么病呢?他的病,在三十多年前的国内,还真属于疑难症。这个男孩从小聪明乖巧,属于早慧儿童,而且长得特别好看,白皙的皮肤、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齿白唇红,人见人爱,自然也是家里的宠儿、是家人的骄傲,他也不负众望,一路都是学霸,成绩拔尖儿,还是班干部、标兵、三好生,各种辉煌耀眼,可以说属于所有家长都夸赞都羡慕的那种典型的“别人家孩子”。
但是,上了高中之后,他谈了一场恋爱。那个年代,这属于“早恋”,是大逆不道的违规行为,老师和家长都会尽力制止。可想而知,这个孩子很快就“失恋”了。只是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挫折,居然成为对这个孩子的致命打击。他从此一蹶不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神态和行为都出现不太正常的表现,最后只能退学。
退学以后呢,他的各种症状愈演愈烈,要么自言自语、要么哭闹不已,还闹过几次自杀,李阿姨带着他四处求医,药也吃了一堆,却治不好他的病。这次来北京找到我们家,一是托我妈妈帮他们娘俩找找靠谱的医生,毕竟大北京的医疗水平是最高的么!二是想让我跟这个孩子交谈一下,劝劝他。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我居然,这辈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做了一回标兵、标杆、“别人家的孩子”!用自己所谓的“辉煌”去劝导不成器的“落后分子”。对,从小到大,我都满足不了父母的期待,都属于需要被改造的落后分子,就那天,太阳居然从西边儿出来了!
我到今天都记得这个孩子的样子。他中等个头,很健壮,虽然已经是少年了,却依然有着白皙的皮肤、长长的睫毛、红彤彤的嘴唇,典型的“奶油小生”模样。
那天,大家围坐一团,我爸、我妈、李阿姨,几双眼睛殷切的目光盯着我,仿佛我能创造奇迹一般。艾玛!我从来没有被家长用这样殷切而又亲切的目光注视过啊!
但是,我哪里知道如何跟这个孩子谈话呢?他一直在不停地说,我却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印象里就是他读过很多哲学方面的书,他一直在讲哲学,没完没了地讲,却并没有逻辑性,或者说,我们理解不了他的视角。我只能趁他住嘴的间歇,谈谈我自己的经历,我怎么考上的北大,为什么要出国留学,怎么申请的,也谈了谈选择人生道路的重要性。那天的场景,真是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做“鸡同鸭讲”!他说的,我听不懂,我说的,他也听不进去,因为不是他想要听的。
我爸我妈还有李阿姨对我的发言还是非常满意的。唯一不满意的是李阿姨的儿子,他开始变得非常焦躁,李阿姨赶紧把他带走,回到他们住宿的宾馆。后来我去美国念书,这件事情也就忘到了脑后。几个月后,我妈妈给我写的一封信里,提到,这个孩子自杀了,在家里,上吊身亡。单亲母亲中年失独,李阿姨也险些疯掉了。
2.
把孩子引向地狱的道路,往往用母爱铺就
二十多年之后,我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还写了几本书,在杂志上写专栏,在电视台做嘉宾,我妈妈也早已经去世了。有一天,我去清华大学看我爸爸,他突然跟我说,你还记李阿姨吗?就是老妈的童鞋,有个独生子上吊自杀的。我说记得啊!我爸说,她前几天来北京,联系了我,问老妈的墓地在哪里,她好去献一把花儿;然后她要走了你的书,说是要好好拜读一下,因为她想弄明白,孩子为什么没了。
李阿姨想弄明白的事情,也是我们作为父母必须弄明白的事情。我记得我妈妈说过,李阿姨就这么一个儿子,为儿子简直是鞠躬尽瘁,就差把心掏出来给儿子炒了吃。可以说,她爱儿子爱到了极点,而她的儿子呢?按照世俗的说法就是——不领情,太脆弱,甚至会有人指责这样的孩子是自私,不想着怎样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却不求上进,为一点儿小事儿就要死要活的。
的确,这个孩子不是因为缺乏母爱而自杀的。只是,我要说一句不好听的话:把孩子引向地狱的路,往往都是母爱铺就的。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也是最低龄的,低到了连8岁的孩子都会自杀;我看到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每年有大约十万儿童自杀身亡,每两个自杀成功的孩子身后,还站着八个自杀未遂的孩子(如果我们再去调查有过自杀念头的孩子,就只能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了)。
如果你采访这些孩子的家长,问他们,爱不爱孩子?我相信基本上不会有家长回答“不爱!死了活该!” 大部分家长都会说,爱,爱得不得了!每一个孩子的离世都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创伤,但是又有多少父母真的理解:孩子为什么就活不下去了呢?
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包宝宝》就非常形象地诠释了中国式母爱:母亲无微不至、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长大,电影里,孩子的形象是一只小包子;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时候,母子其乐融融、相亲相爱;但是孩子长大了,渴望独立自主、渴望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渴望出去闯荡世界,母亲却出于担心和顾虑而阻拦孩子,当孩子想彻底离开家、独立生活的时候,母亲居然一把抓住孩子,一口吞到肚子里!
这就是无数家庭的现状:父母出于爱而养育子女,却会以爱为名,将子女吞噬;有一篇文章将这种现象称为“亲子教育中的人吃人”。我接触到的家庭里、甚至在被宣扬为成功养育的例子中,也经常见到这种情况:孩子身上布满了父母的手印(各种期待、要求、招数、手法),而孩子本人呢?消失了、不见了。
3.
孩子到底需要神马?
可能有很多人会问:我为了孩子赴汤蹈火、累死累活、有求必应,TA要什么我给什么,照顾得无微不至,呵护得完美无缺,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TA还需要什么啊?
的确啊,很多父母为孩子付出很多,却收获了一个不听话、不懂事、经常让大人头疼不已、操碎了心、气炸了肺、甚至有时候还悔青了肠子的熊孩纸,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
是啊,孩子除了需要父母的照料和陪伴之外,最大的需求是什么呢?这个需求说来简单,那就是:被理解。
理解二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然而,这却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大的需求,也是每一个孩子的最大渴望:被理解,被看见。
很多家长在照顾孩子方面做得尽心尽力,但在理解孩子方面却力不从心;有不少家长拼劲全力给孩子挣钱、力图为孩子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但却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的不是物质方面的富足,而是父母的陪伴、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无条件养育,不理解我们所倡导的倾听、同理和接纳,误以为“那不就是顺着孩子说话、赞同孩子吗?” 继而得出结论:这就是骄纵溺爱!哪儿能这么惯着孩子啊!孩子总有做错事儿的时候!父母该提反对意见的时候就必须温柔而坚定地反对!
实际上,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赞同或者反对,缺乏理解的赞同是虚伪的,孩子会感到被敷衍、被拒绝;缺乏理解的反对更是一剂毒药,孩子会感到深深的绝望。而一旦我们理解了孩子,一旦孩子感觉到被我们理解了,他们的生命就立马阳光灿烂,内在力量油然而生,什么困境都不在话下,那他们也自然有能力接受我们的不同意见、接受不尽人意的情况,会乐意跟我们合作。
因为被理解、被看见的感觉太美好了!被理解被看见,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情,为了得到它,每一个孩子都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
如果有可能去采访那些自杀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促使他们提早结束生命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人理解我。当年李阿姨的孩子就处于这样绝望的境地:没有一个人理解他。每当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的往事,我都能看到一个孤苦伶仃的灵魂,在绝望地求助,求我们理解他,只是我们都太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太执着于自己认为正确的那一套,而没有伸出手去接住他。
当然,与家长和孩子工作这么多年,我也已经学会即便通过孩子的外貌,也能发现一些线索。每当看到肤色白皙、睫毛长长、齿白唇红的孩子的时候,我就会留一个心眼儿,仔细观察TA,看一看是不是又遇到一个超级敏感类型的孩子(这里提醒大家:请不要把我刚刚说的这段话当成某种公式,随便对号入座,不要下结论、贴标签)。
4.
我们无法预见未来,但可以纵观全局
丨小巫儿子Sam在清华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实习
再跟大家说一件我儿子的事情,他去年从美国绿茵华德福高中毕业,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而且是美国三千所大学里极为顶尖的一所。然后他申请延迟入学,在新西兰等国家度过间隔年。这期间他一直跟我微信聊天,说了几次他不想上大学了,想去技校,学电工,早点儿出来挣钱。我当时觉得挺奇怪的:我儿子很有才华,动手能力很强,但也是一个学者类型的人,老师们都说他将来会学至博士,考入的大学也非常优秀,为什么不想去呢?
我上网搜查了一下,发现原来这是他们这一代人(英文称Gen Z)的一个新潮流,就是不急着上大学,尤其是不要负债读书,他们目睹了前边两代人为了学位债台高筑、苦不堪言的现状,于是想出一个非常实际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先进入急缺人才的灰领市场,先凭双手挣到钱,达到经济独立之后,想上大学再自费去上,既不用花老爸老妈的钱,又不用负债累累、后半辈子都赔给了还贷。我女儿前一阵子也跟我说,她不想上很贵的大学,不想花太多父母的钱。
于是我跟儿子说:这个选择你来做,你怎样选,老妈都支持你。其实在我儿子报考大学、思考他未来的过程期间,我就跟他说过:任何父母都不可能预见到孩子的未来到底会是神马样子,今后的人生道路是你自己来走,不要把目光局限于拿到学位证书然后四处求职,你老妈的职业就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你也可以自己创造一个目前并不存在的职业。
我的父母在我当年也是我儿子这个年纪的时候,绝对不可能预见到三十几年之后的社会环境,更不会预见到他们的闺女会出版了十几本书、成为一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儿童教育专家,当年他们拼劲全力想让我继承他们的衣钵、走他们已经走过的道路,去学理工、学医,去捧上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远离会惹来各种麻烦的写作事业,当然,我也拼劲全力誓死不从,他们没有办法,只能随我去了。
当我把儿子想学电工的念头分享给国内的亲友时,有人说,换了别的家长,那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考上北大却不去报道,而是跑到什么蓝翔技校去学电工!当美国孩子已经时兴起自给自足的潮流时,中国家长还在“下蛋比蛋飞”,我看到一位朋友说,她加入的一个校友群,大家要把自己孩子考入的大学写在群名片里。天啊!这是多么缺乏自我、安全感不足的一群成年人啊!居然要靠孩子学校的名称来刷到点儿存在感!
注:我儿子最终选择上大学,老妈继续努力挣学费!
5.
父母最应该重视的是什么
在最近刚刚结束的『小巫家庭联结力』工作坊中,有这样一位学员:她有一个20岁已经上大学的女儿,还有一个刚刚一岁多的儿子,她跟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育儿心得,她说,20年前流行的育儿书籍,是把孩子能考入哈佛耶鲁当做榜样;生了儿子之后,她巧遇《无条件养育》这本书,三观被震得碎碎的,发现需要颠覆原来的养育理念。同时她意识到,那些当年考入哈佛耶鲁的孩子,只不过风光了一时而已,20年后,即便在华尔街当了金领,也不过是个普通人。
那么她现在改变了对榜样的理解,她说,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影响并帮助他人改变人生、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人,才是值得追随的榜样;至于他们本科上的是哪所大学,则无关紧要。
社会变迁速度非常快,我们不可能预见未来的实际状况,但是作为人类,世世代代所需要的品质,却是多少年都没怎么改变的:比如说,独立、自主、坚忍不拔、有责任感、能担当、有爱心、公益心。。。等等,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单子。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注重的,就不是孩子的兴趣班和考试成绩,而是作为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是孩子内在的富足。或者可以这样说,当一个孩子的身心得到恰当的滋养、发展健康、内在富足的时候,才艺和学习成绩就不是什么难题。就好比一件衣服,你拎起来领子,衣摆和袖子就跟着起来了,但如果你非要扥着袖子,整件衣服都是塌的。
说到底,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如何让孩子得到爱、感受到爱,却是需要学习和修炼的一门艺术。今年我与张德芬平台合作,制作了一套《21天解密无条件养育》的课程,为大家介绍什么是无条件养育、为什么要无条件养育、如何区分溺爱与真爱、如何实施无条件养育、在养育当中遇到各种难题时怎样通过无条件的爱来帮助和滋养孩子,等等一共21个主题。欢迎大家订阅,期待在课程中与大家相遇。
21堂精美趣味音频课
21天贴心课后练习
4场直播答疑
微信群分享陪伴
原价:398元
第一期仅需拼团价199元!!!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获得小巫独家育儿秘籍
— END —
更多阅读请点击
还有三百多篇精彩文章,请进入公微查看
微信平台博主
简介
关注小巫养育学堂
关注小巫微信公众号
小巫,美籍儿童教育专家,人智学者,两个孩子的妈妈;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清华大学特聘讲师;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兼特约顾问;国际人智医学学士后培训(IPMT)项目发展顾问;开创『艺术养育』父母培训课程,创办『小巫养育学堂』网络课堂,创立『家庭联结力』亲子互动模式;著有《让孩子做主》《接纳孩子》《小巫教你讲故事》等十余本畅销书,累计销售上百万册;开发故事工作坊、想象力工作坊、儿童成长力工作坊、十二感官工作坊等系列课程,线上线下学员近百万人次;当选新浪教育首届“中国榜样家长”。
喜欢请点赞
爱看就打赏
原创是付出
稿费来捧场
因腾讯设置缘故,本微信公众号仅可关联两个个人微信号收取原创赞赏费用,因此本公号所有原创都关联到“小巫艺术养育”或“小巫养育学堂”微信号上,欢迎大家慷慨赞赏,所有费用皆会悉数交到原创作者手里!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