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必贯道,有补于世 ——《王安石文》(学生国学丛书新编)面世

石勇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12-22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是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推出的“学生国学丛书”的新编版。“学生国学丛书”是本着商务印书馆“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一贯宗旨编选的,阅读群体主要是当时的中学生。2018年,商务印书馆将此套丛书“激活”,出版了由王宁教授主编、顾德希老师做顾问的“学生国学丛书新编”。近日推出了《王安石文》,今刊本书校订者石勇所撰写的新编导言,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本书。



《王安石文》新编导言

一、王安石生平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主持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当时,以范仲淹为首的官员推行“庆历新政”,这次革新虽没有成功,但让人们看到了朝廷的诸多弊病。王安石早年历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加深了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积累了从政经验,为后来进行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开始锐意变法。三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进一步推行变法。由于遭到保守派的阻挠,以及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不少弊端,变法遭遇困难。反对变法的人,除了政敌,还有许多是他的亲人及朋友,如弟弟安礼、安上,好友曾巩、苏轼等,让王安石有些心灰意冷。期间又遭受丧子之痛,更令他萌生退意。熙宁七年春,王安石辞相位,熙宁八年复起,九年复罢。此后不再出仕,终老南京。而新法的各项措施,也在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主持下逐一废除。熙宁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积极的一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面貌,但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及具体施政中的失误,最终失败了,但变法的积极意义仍影响深远。


二、王安石散文特点

王安石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王安石的散文成就极高,在宋代即已得到公认。后人对他的政绩虽然毁誉参半,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几乎没有异议。王安石在文学观点上继承了韩愈“文以载道”的思想,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强调“文必贯道”,文章要有补于世;在创作上,早年取法孟子、韩愈,后经欧阳修指点,取法渐广,形成自己简劲峭拔的独特文风,呈现出立意新颖、结构严谨、笔力雄健、语言简洁的特点。

(一)立意新颖,不落窠臼

王安石不喜拾人牙慧,无论是长篇巨制,还是零篇短简,都力求提出新观点,不落前人窠臼。长篇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阐述了当时的社会弊端,言人所不敢言,虽然未被仁宗采纳,却赢得了良好声誉。政论类短文富于战斗性,也多自出机杼,个性鲜明。即便是一些记叙文,也能从眼前景物推及更深的哲理。如《游褒禅山记》说后悔自己顺从了众人意见,未能穷究山洞之奇,反映了他惯于独立思考、不愿随波逐流的作风。《读〈孟尝君传〉》一反前人旧说,批评孟尝君喜养士而不善择士,令人耳目一新。

(二)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王安石好学深思,为文从不苟且,往往落笔严谨,言不虚发。这一特点在长篇政论中尤为显著,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深入论述了君主的德行和法令的制定,特别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逐层展开,文虽长而不显烦琐。《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承皇帝之问,以时间为序,逐一分析宋朝历代君王得失,有条不紊。《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从题名一事论及国家财政大事,希望通过良吏善法改善财力不足的现状,体现了变法的主张,议论放得开,收得拢,不枝不蔓,句式紧凑,气势连贯。

(三)笔力雄健,气势充盈

王安石的文章笔力雄健,气势充盈,具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在变法年代,反对者众多,只有力矫时弊,才能创造变法的社会条件。《宋史》本传称:“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王安石曾以孟子自期,其文如《谏官论》《礼论》《进说》等,正体现了孟子所谓的“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一特点在变法之前就已显露。如《上运使孙司谏书》,虽然自己身为下僚,却敢于向上司提出异议。又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和《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虽是上书皇帝,语言本应谦卑,但仍具刚正之态。最有代表性的当推《答司马谏议书》,此信逐一反驳了司马光的批评,有理有据,并显示出坚定的信心,有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读之令人折服。

(四)  语言纯熟,收纵自如

王安石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这得益于他青少年时代打下的功底。《宋史》本传称:“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若不经意”一语非常恰当,看似轻松,实际上是苦心经营而成的。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既是对唐代诗人张籍的评价,也是对自己写作经验的总结。王安石的文章中有许多是写给同僚、朋友的信札,无论对象尊卑,交情深浅,或者政治观点是否一致,都能不卑不亢,语言得体,深惬人意,如《上杜学士言开河书》《上运使孙司谏书》《送孙正之序》《同学一首别子固》《答吕吉甫书》等。


三、本书阅读建议

(一)  王安石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其次才是文学家,因此,阅读他的文章,需要结合他的政治经历去理解他的思想。许多文章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以及一些具体的施政措施。王安石非常重视教育、人才选拔、吏治等问题。人才既得,财赋、军事等问题也可迎刃而解。他提倡变法,有托古改制的影子,但更重视现实问题。变法的失败,与守旧势力的阻挠有关,与变法中的急于冒进也有关系,用人不察加剧了变法中的危机。跟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的辩论,全面地反映了两派争论的问题,详见《答司马谏议书》。如能结合政治对手的文章,如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等,一并阅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双方的观点。还有一点要提醒读者的是:由于王安石在政治上是“失败者”,后世对他有一定的污名化。《宋史》本传中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参半,且更多的是贬。托名苏洵的《辨奸论》,把王安石刻画成一个包藏祸心的伪君子形象,显然是一种歪曲。

(二)了解王安石的生平交游,也有助于我们增进对他的了解。与王安石交往密切的人很多,长辈或年岁稍长者如范仲淹、欧阳修、韩绛和韩维兄弟,同辈如曾巩、孙虔、司马光、王回,年辈稍晚的如王令、吕惠卿、苏轼、曾布、陆佃。今择数人略为介绍。

庆历元年(1041),王安石应礼部试,在京城与曾巩相识,彼此钦佩,结下深厚友谊。曾巩作《怀友一首寄介卿》,安石亦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体现了朋友间以道德理想相激励的高尚情怀,成为一段佳话。起初曾巩支持变法,但变法中的弊端让他逐渐有了不同看法,最终两人貌合神离。他们的关系从亲密到生疏,是王安石人际交往圈的缩影,当时朝廷中老成持重之人大多不支持变法,变法很难顺利推进。韩绛、韩维兄弟是前参知政事(副宰相)韩亿之子,韩维对神宗青睐王安石有很大影响,韩绛则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欧阳修喜欢奖掖后进,是对王安石影响最大的一位前辈,对王安石文风的影响尤大(见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但在政治上欧阳修并不支持变法。司马光是王安石最主要的政敌,但两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仇人”,而是惺惺相惜的政治对手。两人都有富国安民的志向,只是治国理念迥异,司马光偏保守,而王安石偏激进。两人互为政敌而又相互推重的事迹,留给了人们许多思考。吕惠卿是变法派中的二号人物,深受王安石倚重。但他是一个富有政治野心的人,王安石识破其用心,与他决裂。苏轼年辈稍晚于王安石,职位也不高,对当时政坛影响不大,他们主要是文学上的知音而不是志同道合的政治伙伴。

这些交往密切的人中,真正志同道合、始终如一的只有韩绛。一些早年曾相得甚欢的师友,如欧阳修、曾巩、韩维,纷纷反对变法,这让王安石感到孤立无助。而与他一同致力变法的人,如吕惠卿、曾布,最终被证明并非可靠的同路人。变法之前,王安石就意识到人才是国家富强的希望,因而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但最终却落得无人可依靠的地步,这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注意文章写作的时间顺序,可以更好地了解王安石思想的发展脉络。王安石的创作可分为几个时段:其一,初入仕途时的地方官时期。此时他踌躇满志、乐观向上,关心民间疾苦,重视教育。代表作品有《送孙正之序》《同学一首别子固》《上人书》《上相府书》《上杜学士言开河书》《上运使孙司谏书》《慈溪县学记》《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等。其二,变法前的思想准备期。此时他不仅就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且在宏观上对社会提出改良要求,由此逐步进入政治中心。代表作有《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游褒禅山记》《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上时政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其三,变法时期。此时由于政务繁忙,创作并不十分丰富,文章多因政治上的需要而作,或是阐明变法的思想,或是对反对变法者予以回击。代表作品有《论馆职札子》《答司马谏议书》《答曾公立书》《〈周礼义〉序》《〈书义〉序》《〈诗义〉序》《〈字说〉序》《祭欧阳文忠公文》等。其四,罢相后的闲居生活时期。罢相后,王安石的精力似乎主要用于作诗,除了一些酬答之作外,文章创作不多。代表作品有《与参政王禹玉书》《答吕吉甫书》《回苏子瞻简》等。在了解王安石生平、思想的基础上,熟读以上各时期的代表作,再拓展到其他相关篇目,对王安石的散文创作成就,也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四、本书整理情况说明

王安石一生著述丰富,宋人编有两种文集:一为《临川先生文集》,一为《王文公文集》。两种文集篇目略有出入,去其重复,大约存文1500余篇。今人王水照主编《王安石全集》,搜集了他存世的全部作品,较为完备。

虽然王安石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散文大家,但社会上对王安石的散文介绍得并不太多。常见的王安石作品选本,通常是诗、文兼选,有的还包括词,散文的内容偏少,不足以体现王安石散文的整体面貌。本书所选王安石文章85篇,按体裁编排,有奏议5篇、论说8篇、序跋8篇、赠序3篇、记8篇、杂记1篇、书简23篇、碑志19篇、祭文10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王安石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

本次校订以民国时期褚东郊先生选编的《王安石文》为底本。选文篇目、顺序遵循原书,没有删改。对正文进行精心校订,对于底本中的误字,根据其他本子进行校改。原书注释为浅显文言,大多言简意赅,今多予保留。过于简略古奥的,略加补充、修改,但总体上保持原注的风格,便于培养读者的文言语感,也便于与注释中的引文保持一致。个别原注有误的,另行注释或加按语说明。根据需要,增补了少量注释,标点按现行标准做了适当修改,反切、直音改为汉语拼音。希望为读者阅读本书增加一些便利。


编辑推荐

目前市场上王安石文的选本虽不鲜见,但本书编选独具慧眼,注释简约赅备,是一部较好的选注本;经校订新编后,内容更加精准而通俗易懂,适合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使用。


图书信息

《王安石文》(学生国学丛书新编)

王宁  主编

顾德希  顾问

褚东郊  选注

石勇  校订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辅佐宋神宗进行变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本书选编王安石代表性文章85篇,历代传颂的名篇大多入选,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同学一首别子固》《伤仲永》等,较全面地体现了王安石散文论证严密、气势充沛、语言朴素的特点。

本书原注文辞精炼,内容丰富,既有对字词音义的解诂,也有对人物、地理、名物、典制等的阐释。书前有褚东郊撰写的《叙》,介绍王安石生平事迹、政治计划和个性,对读者阅读本书和进一步研读王安石的相关著作都很有帮助。新编对原文和注释做了一些校订,并酌情增加按语和新注,使之契合于新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前附“新编导言”,引导读者阅读和使用本书。


作者简介


褚东郊,民国学者。选注《学生国学丛书》中的《王安石文》,主持编写《新小学教科书·国文读本》《南洋华侨历史课本教授书》等,著有《中国儿歌的研究》等。

石勇,广西来宾人。1995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广西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著有《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学卷)》(南海出版公司2010)、《戴钦诗文集校注》(巴蜀书社2011)、《新编古代汉语专题教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等。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 导读:名师指点阅读门径

★ 选文:名家甄选名篇名文

★ 注释:大家斟酌历代精注

★ 目标:在阅读中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基于商务印书馆王云五、朱经农两位先贤于1926年至1948年期间编辑出版的“学生国学丛书”,选注者为当时教育界、学术界知名学者,如胡怀琛、叶绍钧、沈德鸿、傅东华、庄适等等。丛书从“经、史、子、集”中精心选录极有价值之著作,辑注精要篇章,加之长篇绪言,无论是选目还是选篇,都堪称经典,具有永恒的阅读价值。新编的理念与本馆“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出版理念一脉相承,在充分尊重原选注者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时代需要,规范文字,校订勘误,撰写现代导读,配以历代图画,辅助了解思想内容,专为当代中学生提供课外自读之用。

本丛书支持整套购买(计划出版60种,目前可整套购买51种,扫描下方二维码),也可单本购买(扫描下方二维码搜索区输入书名)。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目前可整套购买51种)

王宁  主编

顾德希  顾问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语音学、语言学、言语科学领域研究者的一本标准参考工具 丨《世界语音》(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上)

结合李白生平去读他的诗  ——《李白诗》(学生国学丛书新编)面世

必须用“作”与必须用“做”的地方

王楠 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收字和查字

月照中秋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更美的《静夜思》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丨“语文教师小丛书“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