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菍」一道铺在地上任你捡的美味。
- 本文长度为 1381 字 14 图,建议阅读 6 分钟 -
- 思考时间 XX 分钟 -
- 可先收藏后阅读,能分享就最好不过了 -
(在后台回复【X月X日】,可获取你的当日植物便签)
在南国的大地上,只要提到野果,总能有诸多名字冒出来。特别是对于上世纪出生的朋友来说,谁还没摘过几颗果子吃呢?
今天的主角,不仅能吃,而且由于叶片浓密,观赏效果好,还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植物,于是慢慢就被引进城市园林当中,成为一种良好的地被植物。它就是被人叫做山地菍、地脚菍、地樱子、库卢子、紫茄子之类的地菍。
地菍的“菍”,是一个多音字,根据《汉典》的解释,读[niè]时,是指古书上说的一种草。而读[rěn]的时候,则同“棯”,是枣树的一种。看这地菍的形状,根本就是长得一副草的模样,所以大家都比较推崇第一种读法,读[niè]。
与此同时,提到地菍,也有写作地棯、地稔等的,但是在iPlant植物智和CFH上面,又主推其名字为地棯[rěn]。想了想,太乱了,姑且还是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地菍来说吧。
地菍,隶属于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是一种匍匐状小灌木。虽说是小灌木,但它实在长得太矮小了,最多也就十来厘米高。
它的茎通常匍匐上升,逐节生根,分枝也很多,呈披散状。看起来就跟铺在地面上一样。特别是尚未开花时,简直是一张绿色的地毯。
老实说,这地毯还挺别致。无须特别仔细观察,都能发现地菍的叶片非常有型。成对生长的卵形或椭圆形叶片,在顶端部位急尖。比起之前写过的巴西野牡丹的叶子,地菍的要肥一些,短一些,可爱一些,而且全缘或具有很密很浅的细锯齿。
此外,肉眼可以看到其叶面上深深烙下的3-5条基出脉,也就是叶脉从叶片的基部出发,一直延续到叶尖处再重新汇聚在一起。
常看我推文的朋友都知道,我爱摸叶子,所以我摸出来它的感觉是坚纸质的,有点粗糙,或许是受叶片上的糙伏毛影响吧。
前阵子在西双版纳看到的地菍,叶子清一色的碧绿,叶柄却红得出奇鲜艳。
我记得之前在广东看到的,叶片上还会或多或少有些红色的斑块,叶柄则红得有点暗淡。
地菍那淡紫红色至紫红色的花朵,就在这块绿地毯之间开出。按理说,地菍七月左右开花,九月就该结果了。但我看到的这一丛花开还不少,果子倒不怎么多。
它的花比起叶子来说还算挺大,通常1-3朵花呈聚伞花序顶生,但也总能看到1朵花在那开放的。
不过在其未开放前,不管是花萼管还是苞片,都长着许多糙伏毛,有点苍耳的感觉,不太好惹。但我又摸了一下,不疼。
当它的花朵完全开放之时,另一翻景象便来了。5枚菱状倒卵形且上部略偏斜的花瓣,有点像桃花,略显柔情。我也见过4枚或6枚花瓣的,总体以5枚居多。但这些还不算什么,最特别之处还是它的花蕊,特别是雄蕊。
之前的推文里有讲过巴西野牡丹的花蕊,地菍其实也类似。同样的,它的花蕊虽从花朵中央生出,但分布却不均匀,而是往往会全部偏向一侧。
乍一看这花蕊,实在太复杂了,我们一起来捋一捋。首先地菍只有一枚长而弯曲的雌蕊,与其他花蕊相比,独一无二的那根就是了。
至于它的雄蕊,一共有10枚,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植物学上称之为“异型雄蕊”。其中,长在靠近花心位置的5枚较短,花药为黄色,主要是喂食花药,用来吸引传粉昆虫的,然后提供点食物给它们。
而靠近外部的5枚较长,还弯,跟鱼钩似的,花药为紫色,主要是传粉花药,用来传宗接代。
当花朵成功传粉受精后,花瓣会较早脱落,然后是花蕊。再紧接着,绿色的花萼会逐渐膨大,最后变成紫黑色。这就是地菍的果实了,整一个平截的坛状或球状的样子。
但这丝毫不影响它酸酸甜甜的美味,而且颜色越深,味道越甜。唯一的缺点就是富含色素,吃多了舌头要变黑,但有得吃,谁还在乎呢。
讲完。
「往期精彩」
- End -
本文内容均为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务必事先联系公众号村里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