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注文
C、注文
一、形上四级即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也
此章纯说密教缘起,顺流而下、逆流而上两节皆未及第五级者,以四五两图中隐有另一显教缘起之维度,需另说也。
1、顺流而下由本开末也
自无极而为太极。极训中;无极即无中,太极即大中。通书理性命章:“厥彰厥微,匪灵弗莹”,即所以形容无极者。厥,其。灵,知也。莹,光亮也。译:它既彰显又隐微,暗冥无分别。此二句前表能知之妙用,后表所知之本体;合则无极与理也。老子二十章之黑,即匪灵弗莹之本体也。太极即通书理性命章及本文下文各一其性之性也,乃众生各有之自性。又无极即通书圣(第四)章寂然不动之诚也。太极即感而遂通之神也。无极无动静,至太极始有动静可言。自无极而为太极,此从法界第一级开展为法界第二级,即从无中无边之大空本体境界进入无量中心据点之境界也。(见七大缘起论第3章,又太极为何是无量个而非是一个,详附录。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之动静非物之动静(机械运动),乃神之动静(即心动,分别也)。通书动静(第十六)章论此义曰:“动而无静,静而无动者,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禅宗六祖大师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可与此相发明。说文:阴,暗也;阳,高明也。故阴阳之本义为卑暗与高明,引申之则阴者,静也,所知也,受也(吸收)也,虚也,柔也。阳者,动也,能知也,施(放射)也,实也,刚也。通书动静(第十六)章云: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水火即太极第二图中之坎离也。坎水阴中有阳,离火阳中有阴,阴阳即静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句,可依此而得解。太极依动静而生阴阳,即第八自证分“加强水火二大,德性(即种子)渐次详明,自腾无量净光(即第八见分)也。”(见《佛教真面目》第五章第二节)阴阳之本义即暗与明也,正净光中之差别性。两仪即天地,空间也。此段文乃由法界第二级开展为法界第三级。第三级当乾凿度太始形之始也。于此级始有体积方圆之形相可辨。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阴变而阳合”,阳发起变动,阴从而配合,即各自一分为二是也。从而生水(老阴)火(老阳)木(少阳)金(少阴)四象。(尚书正义洪范疏曰:水既纯阴,故润下趋阴;火是纯阳,故炎上趋阳;木金阴阳相杂,故可曲直改更也。)土系总相,本隐于四者之中,开之即五行也。五气即五行之气,四时与五行之配则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则分王四季;有处又于夏秋之间开为长夏以配土(见黄帝内经)。五行之气顺次排布,则有四季之运行。此段文乃由法界第三级开展为法界第四级。第四级当乾凿度太素质之始也,乃有形有质之世界,较第三级之有形无质更为粗显矣。按:第四级之五行以水火木金土表之,皆有形质之物,上一级之阴阳,则光与暗,系有形无质者。
以上详述从第一级开为第四级之过程。
我们上次说过,《太极图说》包括两种缘起:一种是显教缘起,一种是密教缘起。我们这章纯说密教缘起。为什么这一段没有通论五级而是只论四级,你看“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这两个过程,是以五行结束又从五行开始,总之就没有论到男女万物这一层。为什么呢?在注的开头我就说,其实就是因为男女万物这两个图当中,隐含了一个显教缘起的维度,也就是时间当中父母子孙生生不息的维度,需要另说。从图4-5就能看出太极图讲缘起有两个维度,横向是时间中的维度,纵向是超时间的维度。无级、太极、阴阳、五行这四级,就是纯从超时间的维度来说缘起。下面我就一句一句来讲。
“顺流而下”。顺流而下的意思就是由本开末,那无极是本,五行乃至男女万物这是末,所以从无极生出太极乃至五行万物就是一个由本开末的过程。那么,“逆流而上”就是摄末归本,就是从男女万物回到五行,然后再回到阴阳,回到太极,一直回到无极。
第一句“自无极而为太极”。首先这一句在朱子的定本当中,是作“无极而太极”,没有“自”和“为”两字。这个问题我们到第三小节讲朱子的时候再讲。总之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应该以“自无极而为太极”为准,这是周敦颐先生《太极图说》的原文,朱子的版本不确切。“极训中”,极就是中的意思,无极就是无中,太极就是大中。无中就是没有中心的境界,大中就是一个广大境界的中心点。所以在有的太极图版本中第一个图中间有一个点,这正是表示了大中的境界。所以第一图一定是表太极的,未画的白纸表无极,第一图一定不是同时表无极和太极,这个图一定只表太极,从这个点更能看出来。画了点的圈一定不能表无极了,它就能更清楚地表示出这个图不能表无极。这个画了点的圆圈更能够清楚地表示什么是太极,太极就是一个广大境界的中心。所以到最后太极要落实到我们每个人每个有情的身上来,也就是每个有情的心。这在邵子的《皇极经世》里也有论述,邵子说“心为太极”(《皇极经世》心学第十二),在这点上邵子还是不错的。“心为太极”,我们每个人的心就是一个太极。所以说中心中心,中心就是心,心就是有情的心,不是一个泛泛的中心而是人的心、有情的心。就是说这种中心是能够自觉到的,其它的中心是我们给它划定的,那不算。比如说某个圆的中心,那是我们人指定的,这种中心没有自觉性,它也不知道自己是中心。所以我们所说的这种中心是能自觉到的中心,我们每个人每个有情都无一例外地自觉到自己是一个中心,是天地的中心,是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中心。这就是心字的确切所指,也是太极、大中之确义。
我们回过头来再讲这个无极。《通书》理性命章有这样一句话:“厥彰厥微,匪灵弗莹”,这就是形容无极的。“厥”就是“其”,其彰其微也就是说它既彰显又隐微,“匪”就是“非”,“匪灵弗莹”匪和弗都是否定词。灵是灵知,匪灵即是无知,这个无知你可不要把它理解为物质。僧肇大师有一篇著作叫做《般若无知论》,我们也不能把般若理解为物质啊!这个“知”是分别的意思,所以灵就是知,知就是有分别。“莹”是光亮,“匪莹”就是不光亮,不光亮就是暗冥。所以“匪灵弗莹”就是暗冥无分别。这绝不能理解为一个物质的境界,它是一个无分别的境界,无分别里面还是有一个觉性的。所以若用佛法的词来说无极,就是“惺惺寂寂”。“厥微彰厥”就是“惺惺”能知的方面,当我们用“惺惺”能知去分别所知愈加详明时,就彰显为越来越广大的境界;我们减弱分别的程度,境界就越来越隐微;完全不去分别了,就合为这无差别的连空间也没有的“匪灵弗莹”的境界。所以前面这个“厥彰厥微”就是能知觉性的一种作用,由它来发起彰和微的变化,它分别的时候,就是彰显;它回到无分别,就是隐微,甚至是无声无臭、匪灵弗莹。所以这个“厥彰厥微”说的是能知的妙用。后边这个“匪灵弗莹”表所知的本体,这个本体是被动的,没有主动发起作用的属性,它被能知的觉性所分别,当觉性处在分别的状态时它就彰显为广大的境界,当觉性处在无分别状态它就显现为隐微的乃至无声无臭匪灵弗莹的境界。所以能知的本觉与所知的本体这两个合起来就是第一级。老子“知其白,守其黑。复归于无极”,“黑”表示所知的本体那种暗冥无分别的样貌,暗冥无分别不就是黑吗?“白”就相当于能知的觉性,能知的觉性是白,所知的本体是黑。冯大阿阇黎说:白表菩提心,黑表涅槃心,也就是说白表示能知的觉性,黑表示所知的本体。“涅槃心与菩提心”“一寂静,一明朗”,正是“惺惺寂寂”。
“太极即通书理性命章及本文下文各一其性之性也,乃众生各有之自性。”也就是众生各有的那个心,说是自性也行,说是心也行。“无极即通书圣(第四)章寂然不动之诚,太极即感而遂通之神”。我们这里进一步把《太极图说》与通书加以会通,也就是用通书来解释太极图说,以周子解周子,这样是一种最好地解释办法。也就是说无极没有动静,寂然不动,到了太极才有动静可言。所以无极跟太极要分开说,无极是不动的,太极才有动静。所以朱子把无极和太极解为一事,这肯定是不对的。“自无极而为太极,此从法界第一极开展为法界第二级”,整个“自无极而为太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法界第一级开展为法界第二级,从无中无边的大空本体境界进入无量中心据点的境界。在《太极图说》九江本中首句是这样的:“无极而生太极”,这个“生”字我们应该善巧加以理解。这个“生”我们理解为一开始它没有后来它有了,这不就是“生”的本义吗?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但是这样理解还不够,还要怎么理解呢?要从自业和共业这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共业来说这第一级和第二级是并存的,只有观察角度的不同,没有一个只有无极而没有太极的境界。在共业里面,也就是说在整个法界里面,无极的无中无边的境界和无量中心据点的境界,这两级是无始共存的。只有无极没有太极的状态,是没有的。这是从共业来说。从自业来说就不同了,也就是说每一个众生的据点都可以找到最初的刹那,所以在自业里“生”是可以说的。从自业角度可以说生,从共业而言,就不能说生了,只能说转入。就是把观察的视角从第一级转入第二级,或者从第二级转入第一级。这个自业共业再详细解释一下,共业就是指对整个法界的一切众生普遍加以观察,站在一个广大的角度同时观察这些,把多个据点及其宇宙一起把握,这就叫共业。当我们只看一个众生的心一个太极的时候,就叫做自业。所以我们说在共业里,也就是说当我们看这个太极的海洋的时候,这个太极的海洋没有一个开始的时刻,它是与无极无始共存。当我们看每一个太极的时候,我们不看这个无量的太极海洋了,我们专门研究一个太极,就发现,每一个太极都有一个开始的时刻。这就是一个非常深奥难解的道理,也就是说只有法界共业当中的太极是一个真正的无限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即是说,每一个太极都有一个开始,可是这个太极的海洋却没有开始,这是看似矛盾实际并无矛盾。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太极的海洋包括的太极个数是无限的,是一个真正的无穷。讲形上学这就讲到最深入的地方了,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大家下去可以用多年去求证我这个说法。假如你想要真正研究哲学的话,你用十几年把我这个说法弄明白也算不错了。现在我们对这个生字可以确定了,在自业里可以说生,在共业里面就没有生。所以“自无极而为太极”这样的说法还是有些模糊,要经过进一步解释才能够得到确切的了解。分成共业和自业是我最近这几年发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是我们在解决这些最精微的形上学问题当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办法。
下面,“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我们先说太极的动静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要指出它不是机械运动,而是心动;用周子的话来说不是物的动静,是神的动静。那物的动静是机械运动,也就是位置的移动。而神的动静就是指心动,什么叫心动呢?其实就是分别,心动就是分别,这里边跟位置的移动就没有任何关系了。我们用心对事物加以或粗或细地了知,用能知去了别所知,那就叫做心动。我们下面所引通书这段话就是在说这个问题,“动而无静,静而无动者,物也。”就是说动的时候不能静,静的时候不能动,这就是物的情形,物的动静是机械运动,所谓相对之动静也。动静是切开的,不能即动而静,即静而动。可是神的动静就不一样了,“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神也。”其实这就是在说把机械运动否定了以后的心动。“动而无动”所以第一个动就是指心动,第二个动指机械运动,心动却没有位置的移动就叫做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第一个静却是位置上的静,第二个静是心方面的,这个心没有位置上的移动,可是它也不是完全的静,它有心动,它有分别啊,所以这叫静而无静。“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并不是没有动静,只是没有物的动静。“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神的动静与物的动静不同。
六祖大师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可以跟周子之太极动静相发明。我们已经说太极就是心,所以太极的动静跟六祖所说的心动是可以相发明的。风动和幡动恰恰就是物的运动。六祖这里面也提出了两种动,一种是物的动,就是风动、幡动这样有位置移动的机械运动;还有一种就是心动。要理解心动,就要对这个心有一个大概了解才行。在六祖的境界里面,他的心就象是一片大海水,在那海水上起了波浪就是心动,这些波浪就是各种各样的物。六祖所说的心不是我们现在这种虚无缥缈的意识心,而是一个有形有质的很真实的像一片无边大海水那样的阿赖耶心。真实的心在那里面一动,就像水起了波浪,就会出现各种物以及物的动。
下面我们说阴阳。阴的本义是暗,阳的本义是高明,所以阴阳的本义就是卑暗和高明,引申为动静乃至男女等等。
阴 阳
卑 高
暗 明
静 动
所知(物) 能知(心)
吸收 放射
受 施
虚 实
仁 柔 刚 义
女 男
图4-5 阴阳本义及引申义
高对卑,明对暗,动对静,能知对所知,施对受,实对虚,刚对柔,男对女等,这些就是阳和阴的主要属性,通过这些就可以判断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在高处的叫阳,在低处的叫阴。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就是卑高的阴阳义。从这段经文里来看,我们还可以加上贵贱,贵在高处为阳,贱在卑处为阴。明暗,在高处的就明亮,那就属于阳;在低处的就黑暗,就属于阴。动的属于阳,静的属于阴。能知所知,能知为阳,所知为阴。心为阳,物为阴。“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给予,受就是接受。用不带拟人性的词来说就是放射、吸收。所谓阳刚阴柔,刚为阳,柔为阴。那刚一定是实的,柔就是虚的。故实为阳,虚为阴。
《中庸》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这就是把柔刚扩充的一种说法。它一个代表仁,一个代表义。宽裕温柔有容”是仁,“发强刚毅有执”,是义,前者是女性的方面,后者是男性的方面。所以仁义和阴阳应该是这样配。但是我也经常看到有把仁配阳,义配阴的,董子春秋繁露是这种配法的代表。其理由是仁主生发,于方位为东,于五行为木,义主肃杀,于方位为西,于五行为金。前面已言木为少阳,金为少阴。故以仁为阳义为阴似乎也很有道理。这后一种说法的权威性甚至比前者还大,比如荀子里五常五行无方就是这样配的,或许有更早的来源。我们就暂时两说并存吧!
下面,“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水火即太极图第二图中之的坎离。看太极图第二图,小圈外面套着三个圈,左边那个就是离卦,右边是坎卦。黑代表阴爻,白代表阳爻。这外面三圈每一圈都是阴阳交错。这种交错也就代表着正负的平衡,如果相吸两个聚在一块它就抵消了,就回到上一级只余太极那一圈的境界了。而太极动静出的恰恰是阴阳,所以归本的时候,阴阳这两个一合就归本了。就像这正负电子和γ光子的关系一样的。
插图3:
e++e- 2γ
自左向右是逆流而上,这时物质就消失了。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如果反过来,γ光子还可以变成正负电子。自左向右就是阴阳相聚归空,自右向左是从空里一动就出来阴阳。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是太极图说的本文,这句话就可以用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来理解,就是说阴阳相互为根,所以动静也相互为根。所以互为其根也就是说有男就有女,有女就有男。也就是说有这一个就得有另一个,二者不能相离。有坎就得有离,有静就得有动,有阴就得有阳,反之亦然。所以叫互为其根。
“太极依动静而生阴阳,即第八自证分“加强水火二大,德性(即种子)渐次详明,自腾无量净光(即第八见分)也。”这就是从现量上来解释太极生阴阳,所谓现量就是从境界上从形象上来解释。不只是名词上的解释。太极生阴阳从现量上是怎样呢?每一个据点就像一盏灯,阴阳就是灯发出的光。
在这些光里面就有明有暗,明的地方叫阳,暗的地方叫阴。所以说太极就是灯,阴阳就是光,所以第二级到第三级就是灯发光的关系。这灯不发光时就是纯粹的第二级,这灯一发光就从第二级生出了第三级。注意,第二级并没有消失,是在第二级之外又多出了一个第三级。灯发光并非灯变成了光,灯之外又有光了。这一有光就有了空间。也就是说到了阴阳第三级“始有体积方圆之形相可辨”,故乾凿度以第三级为形之始,是非常准确的。到了第三级就有形了,但是第三级它没有质,这只是自业光的境界。所以这里面没有质,因为我们所说的质是第四级,这质是什么意思呢?是现于心外,不由自主的意思,所以到第四级才会有质,到第四级除了形还有了质。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阳变而阴合”,阳发起变动,阴从而配合,即各自一分为二是也。从而生水(老阴)火(老阳)木(少阳)金(少阴)四象。《尚书正义》洪范疏曰:水即纯阴,故润下趋阴;火即纯阳,故炎上趋阳;木金阴阳相杂,故可曲直改更也。土系总相,本隐于四者之中,开之即五行也。五气即五行之气,四时与五行之配则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则分王四季;有处又于夏秋之间开为长夏配土(见黄帝内经)。五行之气顺次排布,则有四季之运行。此段文乃由法界第三级开展为法界第四级。第四级当乾凿度太素质之始也。乃有形有质之世界,较第三级之有形无质更为粗显矣。按:第四级之五行以水火木金土表之,皆有形质之物,上一级之阴阳则光与暗,系有形无质者。
这一段我纯粹用传统的解释办法来解释“阳变阴合”一句。“阳变阴合”就是阳发起变动,阴从而配合,即各自一分为二。就是说阳先一分为二,阴配合着也一分为二了。怎么变呢?就是从一个阳生出了老阳和少阴。阳先变,它一分为二了。这阴很贤惠啊,它就配合着这个阳,也一分为二,从阴生出了老阴和少阳。这样就从一个阴爻和一个阳爻变成了四象,即老阳、少阴、少阳、老阴,配的是火、金、木、水。金是少阴,木是少阳,火是老阳,水是老阴,这都是很权威的解释系统里的讲法,出于尚书正义洪范疏。阴阳生五行,这里面土在哪呢?土隐含着呢,四象每个里面都有土。所以从四象上说就是水火木金,如果把土都提出来,就是水火木金土五行。为什么土是隐含着的呢?因为土是总相,前面已经说了,土跟五行的其余四个是总别关系,这四个都是由土生出来的,而且土生金木水火后它就隐含在这些里面了,这就是对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的解释。“土系总相,本隐于四者之中,开之即五行也”。下面又接着解释这个五气是什么意思?五气就是五行之气,那五气和四时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就把五行跟四时这么配,“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则分王四季”,那就是说那个土是总相,不开出来的时候它是总相,它就隐在这四季当中,它在这四季当中都有土。还有一种配法,就是黄帝内经中的配法。
春 木 春(最后二十天) 木(土)
夏 火 夏(最后二十天) 火(土)
长夏 土
秋 金 秋(最后二十天) 金(土)
冬 水 冬(最后二十天) 水(土)
图4-6 四季与五行之两行配法
内经把四时开为了五时,那当然就跟五行一一对应了。春夏长夏秋冬,这个长夏当然配土了,这是另外一种配法,黄帝内经当中好像就有这两种配法。它这两种配法是不矛盾的,不过是四季五季的开合不同。
这就是从法界第三级开展为法界第四级,就从有形无质进入到有形有质,所以相当于乾凿度的太素质之始。第四级就是有形有质的世界了,所以这个质的意思就是“似现于心外而不全由自主”。我们现在看到的光不堪做比喻,可以用梦来做比喻。梦里面的那个光就是心光。梦之心光里面就现出了各种境界,那些境界当你智慧明利乃至梦中知梦时,你能够转变它,想让它动它就动,想让它飞它就飞,你想自己飞也行,这就是“知在心内而全由自主”的境界。将梦跟我们现有的醒着的世界对比,我们就知道这个有形有质的世界跟那个梦的有形无质的世界的区别。醒的时候这些境界就似现于心外而不全由自主了,我想让这桌子飞起来它也飞不起来,我想自己飞起来也不行,就不像在梦中那么自在了,所以这些东西就似现于心外了。这样就知道第四级跟第三级的区别。所以第三级在七大缘起论中,我依据冯大阿阇黎的开示把它标为“众生心之相状”,我们说第二级是心之枢纽。心之枢纽就是据点,这个心点发光了,心光中现出无量形相,故名为心之相状,所以这个词是很确切的。第三级是“众生心之相状”,到了第四级就不是心了,是身。第四级是“身之枢纽”,第五级是“身之相状”。第四级虽然是有形有质,虽然它比第三级粗了,可是它比第五级还精微。它跟第三级的区别就是它不是心了,这个身就代表着物质,已经进入共业物质的境界了。所谓物质就是似现于心外而不由自主。第五级也是物质的境界,这是更加粗的物质。
第三级用阴阳表示,第四级用水火木金土表示,能诠名言之质地与所诠之级的存在形式是相应的。阴阳是光与暗,其实都是光,正好表示第三级有形无质的心光。而水火木金土这些都是有形有质之物了,这正是第四级的存在状态。
“以上详述从第一级开为第四级之过程”,从第一级开为第四级怎么理解呢?首先我们要强调不是从第一级变成了第二级,然后变成了第三级,然后变成了第四级,不是这样的!这种开出是生,从第一级开为第二级的时候第一级还存在,二级开为三级的时候二级并不消失。所以当法界有了第四级的时候,一二三级还照样存在着,并不是说本体变成了现象本体没有了,本体乃至比末级更高的二三四级它们一定要存在着,要做末级的支撑,所以它们不能没有。假如我们再分从共业和自业两个角度去说,那么法界五级在共业上都是无始共存的。但是,对于某个有情的后四级来说,它就有一个开始,因为它们的太极都有开始,所以他后边三级肯定也有一个确切的开始时间。也就是说,我这个人,我往前追溯,一生、两生、三四五生,无量生(这个无量也就是一个虚说了,其实是有限的一个数),我就找到了我的开头,在那之前我的太极是没有的,在那一刹那忽然从真如里面现了出来,现了出来以后它发光,有了一个身体也有环境,然后或者去天上,或者去人间,他的光跟此处其它那些众生所发出的光叠加在一块儿,所以他就参加到这个共业当中了,他就成为这个世界当中的一员了。这都是有一个确切的时间点。以上是分从共业与自业来说五级缘起的详情。
2、逆流而上即摄末归本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译:五行只是一个阴阳,阴阳,只是一个太极;太极则本于无极。
此乃从第四级逐层上溯至法界第一级也。
逆流而上就是摄末归本,是上面那个过程的逆过程。假如说顺流而下叫缘起的话,那么逆流而上就是工夫。其实这就是我们要修行走的路线,我们现在处在最末一级,我们要回到本体,要逆流而上,这就是我们做工夫的过程,这也就是陈抟希夷先生画无极图的本旨。所以我们说周子的太极图是顺流而下显示缘起,而希夷先生无极图是逆流而上显示工夫,就是这个意思!后者就是要通过真实的修行,通过做工夫,一级一级逆流而上而回到本体,从男女万物回到五行阴阳太极乃至无极。希夷先生无极图每一图都是有具体工夫指示的。比如找到了玄牝之门之门就可以炼精化气,那就可以从第五级回到第四级,达到五气朝元就可以从第四级回到第三级,然后再取坎填离,阴阳坎离一抵消就回到了太极,也就是从第三级回到第二级,回到第二级以后接着炼神还虚复归无极,那就是把太极这个神炼回到虚无的境界,那就是无极。所以它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工夫。
周子顺流而下的文字旨在表明这些更末之级的来源,那就是说五行来源于阴阳,阴阳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我们还是再强调一下自业和共业的问题,顺流而下一段用许多“生”字,所谓生,当从什么意义上去理解呢?要从共业上就说不通,因为找不到下级是上级所生的根据。最多只能说逻辑在先,可是逻辑在先实在是西方理性派的一个模糊或者说不合正理的说法,逻辑在先这种事是没有的,所说在先一定是时间上的在先。所以我们要能说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为本,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为末,一定得在时间上能找出先后才行。我们说这是超时间的维度似乎跟我这里要强调的事情有矛盾,但这是表面上的。超时间的维度中的时间指的是刹那之外的时间,我们这里要寻找的时间上的先后是指在一刹那之内的先后,这是刹那之内的时间。通常所说的时间是刹那之外的时间,是刹那与刹那之间的相续,刹那是时间的最小单位,不可能再有更短的时间了。但是作为最短时间的刹那是一小断时间,它并不等于零,所以在一刹那之内一定还可以区分先后。在一刹那之内也就是在这一念之内还可以分成生长住异灭五相,如果把长并入住相的话,那就是生住异灭四相,如果再把异相并到灭相里面去,那就是生住灭三相,如果把住相也忽略掉,那就是生灭两相,这都可以。总之,这一刹那之内是可以分出时间上的先后的,也就是说在时间上生相在先长相在后,乃至异相在先灭相在后。我们的时间是这样构成的。这一个格就是一个刹那,这一个格之内还可以分出生长住异灭这些相。所以西方人所谓逻辑在先我们可以指出它其实是刹那之内的时间在先,逻辑在先实在是不知所云的遁词,逻辑在先何所指呢?根本说不清楚。所以我们说在这个超时间的缘起维度里边,如果深入到刹那之内,我们就会发现有一个刹那之内的时间上的先后,我们正是根据这个刹那之内的时间先后来安立本末关系。我这里所讲已是最极精微的形上学了!在这之前我还没有这种认识,讲到这里算是究竟了。
如果深达真如缘起七大缘起,就会清清楚楚现证到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境界能知所知都是从本体一刹那一刹那这样生出来的。我们说,一刹那由生长住异灭五相构成。转变四态中真如种性(无极)五相全无不生不灭毫无变动,第八自证分及其中种子(太极)全具五相,刹那灭果俱有。也就是说前两者都能把一刹那充满,后二者则不能将一刹那充满,或阙生相(前七自证分),或阙长相(见分),或阙住相(相分)等。此故前两者皆称本体(一为真实本体一为相似本体),后二则不得称本体,只为本体所生之现行也。第八自证分一方面与本体相似,皆能将一刹那充满故;一方面与现行相似,皆有生灭变动故。此故太极为由本开末至枢纽,亦摄末归本之枢纽。我们能发现太极的生相,当然我们就知道太极真是由无极所生。第三级(第八见分)在住相时方出现,第四级(第八相分)在异相时方现,第五级(第八相分之叠加)在灭相时方现;由此吾人有确切根据可以说,第三级之出现乃后于第二级,乃至第五级之出现乃后于第四级。从而可说二级生三级,乃至四级生五级也。
——孟晓路 《佛学与西学》
(转载请标注作者及版权)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