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晨诵】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诗作品选(一)
编者按:在整理孩子们新的陶诗作品过程中,忽然发现上学期,尚有几篇陶诗作品未曾发表。姑录一辑,且为往事留声,作为对共同走过岁月的怀想吧……
四十运转
瑞涵
《时运》一诗中,陶渊明歌颂了晚春时节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呈现了他与自然与其本心的关系。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四时轮回,时令运转,陶渊明晚春出游,换上新衣,景物让人感到和谐美好。只是他孤身一人,只与自己的影子一同游玩,不禁发出感叹,“欣慨交心”。这里,可以看出他的一种孤独,一种无奈,一种自嘲,但他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份孤独,或者说,他同时也在享受这份孤独。“春服既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夫子首肯之“志”,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身上的儒家味道,或者说,只要有人有社群,就会有儒家存在,儒家不是发明,而是伟大的发现。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四时运转不停,闲庭信步,春日的大好时光充斥着诗意与浪漫。“袭”,可以看出他的迅速,他内心的急切以及欣喜,来到东郊去踏青。美丽的景色仿佛蒙着一层薄纱,天空横跨着彩虹,有一阵风从南边吹来,拂过小苗,让小苗如同鸟儿一般扇动着自己的翅膀。或者说,是风用自己的翅膀,轻轻拂过小苗。“新苗”的新生,是希望的萌动。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正值雨水开始丰沛的时节,水面到达了高处,绿波生情,白雪满目的冬天刚刚过去,看到了这一点颜色,便开心地嬉戏梳洗起来。眺望着远处的风景,赏心悦目,都说人容易满足,也确实是这样,只是这风景,便让他满心欢喜。举杯一饮而尽,即便只有自己也其乐融融。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看着清澈的碧波,他遥想古时清澈的沂水,学子完成功课,歌咏着与先生一起出游。陶渊明喜爱渴慕这般恬静的生活,简直是魂牵梦绕,在梦中也常常梦回那时。但可惜,他们不同世界,不同时代,有着难以跨跃的鸿沟,邈远而无法追随。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这样的早晨,这样的夜晚,在竹林的阴影下,栖息在自己朴实无华的草屋。草屋外面是药栏与花圃,琴架上一张素琴,旁边摆着半壶浊酒。只是啊,黄唐盛世难追,只能独自慨叹。
全诗中,陶渊明只有一个人,与影子相伴,他会感到孤独吗?他会,可他接受了自己一个人的事实,他没有沉溺孤独,没有怨恨孤独,他在享受一个人的生活,这之中有着道家的味道。诗中的陶渊明,既有道家的遐思,也有儒家的风韵,这就是世间最独特的陶渊明。
我说陶渊明
锦
陶渊明在文人中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他身上同时具有儒道两种精神。这两种精神,何处呈现?便在他写的诗歌当中,“诗者,志之所之也”。
陶渊明在《命子》一诗中详细介绍了他的身世。他的祖先是帝尧,他的祖上也有丰功伟绩,从一国之君到宰相到能征善战的武将再到地方太守,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正所谓“历世重光”。他们代表的是陶家辉煌的历史,也是榜样。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到了陶渊明这一支的时候,陶家已变得默默无闻。陶渊明的父亲,在风云混乱的时代,选择成为一个不追求功名的人。陶渊明的祖上可能都是偏儒家的,相信他们的事迹对陶渊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或许他也希望自己能够重新点燃陶家的荣光。但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他身上也有了道家的种子。
陶渊明在《饮酒十六》中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从小就对于先人留下的典籍非常感兴趣,别的事情不做,就爱研究诗书。他所研究的经典,大多数应该是偏儒家的,但也应该有老庄。他在《与子俨等疏》中写道,“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阴,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诗中说他在少年时喜欢研究诗书,要是研究中有了一些收获,便会觉得废寝忘食,这简直就像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纯然一个非常热爱诗书的少年。同时,他也提到,在自然当中,感受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的美景,他也会觉得很开心。这便是少年时期,儒家和道家在陶渊明身上交互作用的体现。
年少时的陶渊明,立下了雄伟的志向,他在《杂诗·五》中写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为什么时光过去,陶渊明的雄心壮志就逐渐衰退了呢?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少不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想要获得高位,少不了会钻营的头脑。但是,陶渊明自己写道,“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在处理人际关系这一方面,很显然,他并不擅长。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知道自己容易惹来世俗之祸,于是便选择了“黾勉辞世”,使自己脱身于世俗。
自从陶渊明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他便与功名利禄无缘了。他也时常感叹自己年迈却无所作为,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也不是没有尝试着建功立业,但是他的仕途不太顺利,在一次次的失败折磨下,他抱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决心,归隐了。这,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陶渊明在《时运》中,描写了他的生活。他写道,“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也许是出于孤独,他只能带着自己的影子出去游玩。离开了世俗的纷扰,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与别人交流的机会,随之而来的便会是孤独。但是陶渊明却能够通过这种有趣的方法,自我调侃,自我消解。
《时运》小序中所写到的“春服既成”,应该有引用《四子侍坐章》的话,也就是那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手舞樗,咏而归”。某种角度讲,这是儒家的大同世界。哪怕是沉浸于大自然当中,他依旧带着儒家的色彩。
陶渊明在生前籍籍无名,直到死后,他才暴得大名。虽说他身上同时有着儒道两种色彩,但我们依旧可以认为他是偏儒家的。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一个混乱的时代当中,陶渊明选择了后者。
陶渊明浅说
悦扬
陶渊明,东晋名士。当时的世风及陶家的家风与他的天赋禀性一同塑造出陶渊明这一驳杂而又独特的存在。
东晋的社会背景,自然不必多谈,就一个字儿,乱。
陶家的背景,真真假假,到底是名门世家。祖上说来也不少位极人臣的,皆尽主张积极入世,很有一番儒家的味道,不过到陶渊明父亲这儿突然一转,史上无名,好像也是归隐山林去了,陶渊明多多少少也受到他父亲的影响,带上了些闲散气息。这样子说起来可能比较抽象,挑一首陶渊明的诗来分析一下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陶渊明早期的《劝农》了。
诗歌开篇便是“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像“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这种句子肯定是带有很明显的道家色彩的,道家讲究对外界无所求,便是所谓傲然自足。《道德经》中又讲“见素抱朴”,可以体现出陶渊明肯定是受道家影响很深的。后面“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便是说,智巧萌生之后,没有办法维持原本“素”“朴”的状态,能够改变这种情况的,只有圣哲之人。这里用圣哲而没有用哲人,更具儒家色彩。哲人一般指的是能与远古的朴质链接的人,原始,自然。而加上了圣,则有些入仕济世的感觉,也就有了些儒家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感觉。
诗歌中间一段,就是劝人耕作,并无特殊之处体现出其儒道杂糅的特点,就先略过。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冀缺携俪,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这一段是劝人耕种要勤劳,时节易逝,又列举了春秋战国时几位著名隐士的典故,以抨击百姓曳裾拱手,不下地干活儿的现状。
不过,诗歌的最后,又体现出他对儒家的服膺,“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很有趣的是,不久前还在责怪百姓站在田边行些进退之事,劝其下地劳作。讲到夫子说樊迟“小人”,董仲舒不入田园时却又有些不同,对这两位先圣,陶渊明讲是“超然”,又说自己如果也能成为这样超然之人的话,肯定也入仕去另寻高轨,典型的儒家思想。
除去儒和道,陶渊明的生命里还杂糅了一丝佛的色彩,这一面在《劝农》里的体现不是很明显。陶渊明的另一首诗《时运》中有提到“我爱其静,寤寐交辉”,喜静,向内探求自身,有些佛家的味道,加上陶渊明本身也是与高僧有往来的,所以身上还有些佛的影子。
儒家主要引导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道家引导的是人和自然的相处,佛家则是人和自身的相处。时代背景决定了陶渊明以儒家为底色;天生对自然的喜爱决定陶渊明和道家相契;又可能因为实在不善于人际交往,最终在和自身相处时碰上了佛家。中国历史上的强音碰在一处,奏响这个生物独特的乐章。
昆仑晨诵作品汇总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一)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二)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一)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二)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三)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四)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