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北京平谷五中高二(上)期中语文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一轮复习文言文之文史、政论类讲义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2020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修订版)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19北京海淀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东城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丰台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四中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市西城(南区)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市房山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丰台区高二(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语文

交大附中2021届高三12月诊断性练习语文

2020—2021学年北京丰台区高二(上)期中语文

2020北京清华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101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

2020北京101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

2020北京四中高二(上)期末语文

2018北京101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2021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二(上)月考语文

2020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


2020北京平谷五中高二(上)期中语文

2020.11

一、基础与运用(共50分,每小题1分,共50分)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可以,可以观          兴:激发人感情

B. 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 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 君子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

A. 就有而正焉B. 策之不以其C. 任重而D. 朝闻,夕死可矣

3. 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克己复礼为仁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知者不惑

D. 未成一篑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文胜质则

B. 请斯语矣

C. 非勿视

D. 于事而慎于言

5. 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 《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 “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B.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 自者也                                         贼:小人

D. 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使……安定

7.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犹其有四体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A. ①②④B. ③⑤⑥C. ①③⑥D. ②④⑥

9. 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有是四端也

A. 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B. 知皆扩而充

C. 人皆有不忍人

D. 治天下可运掌上

10.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 其斯之谓与

C. 不学《礼》,无以立D.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1. 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 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 《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 《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12. 下列对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 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 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 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13.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在明德     道:道理   明:美好的

B. 在民,在于至善     亲:亲近爱抚  止:停止

C. 定而后能,静而后能 静:心不妄动  安:平安

D. 物而后至           格:推究  知:知道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学道            不以其道得

B. 在止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天下者

C. 壹是皆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D. 欲治国者            皆出于此乎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大学之道,在明德 在止于至 欲治其国者,先其家

其心   其意 必先其心  

A. ①④/②③/⑤⑥⑦B. ///④⑤⑥⑦

C. //③④⑤⑥/D. ①④⑤⑥///

16. 下列对《大学之道》这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 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 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 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17.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 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 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 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18.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事而于言      敏:机敏          慎:谨慎

B. 质胜          文:华美、文采    野:不受拘束

C. 君子于义,小人喻于  喻:比喻      利:利益

D. 父              迩:近          事:侍奉

19.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就有道而正      天下归仁

B. 质胜文野        故木受绳

C. 敏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远近

D. 人不仁          死后已

20. 下列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 克己复礼为仁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C. 文胜质则史

D. 如礼何

2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回虽不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之学者必有师

A. ②⑤B. ②④C. ①③D. ①④

2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思齐焉          见贤思焉          可以          远之

邻之,君之也          而从之          菅人命

A. ①⑤/②③⑦/④⑥B. ①②/③④⑦//

C. ①⑥/②⑤/③④/D. ①④⑤///⑥⑦

23.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 “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 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24. 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 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 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25.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yān)     如(pì)        之(jí)

B. 能(fú)      子(cí)        侯(zhǔ)

C盗(zéi)     相爱(jiān)     子(mò)

D. 取(qiè)     不(jìn)        施不慈(wū)

26.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当察乱何自起B. 故不孝不慈亡有

C.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7.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虽父之不B. 故亏父而自

C. 爱其室,不爱异室D.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28. 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自爱,不爱父B. 贼爱其身,不爱人

C. 凌万顷之茫然D. 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各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财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敞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2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B.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3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性情粗野,刚直好勇。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被孔子以礼诱导,最终拜孔子为师。

B. 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 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可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军政事务。

D. 子路尽忠职守,不避危险。卫国政乱时,子羔劝他不要进城,子路以“不避其难”为由拒绝了,最终玉碎当场。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第各题

兼爱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

既以非之,何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1)。”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之,则士众能为之。昔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2),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4)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5)乱行,蹈火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

[注](1)“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2)牂(zā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3)要:通“腰”。(4)胁息:屏气。(5)碎:通“萃”,军队行列。

31. 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贵必贱       敖:通“傲”,傲视

B. 若君之       说:通“悦”,喜欢

C. 有黧黑之色   朝:读zhāo,早晨

D. 人亦从而之   恶:读wù,憎恶

3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以仁者非之                 此何难有焉

B. 何易之                     人又谁能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     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D. 蹈火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士不以为行故也

3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看待别的国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国家

B. 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处、辨清它的道理

C.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所以楚灵王的大臣都为了节约而只吃一顿饭

D.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越王勾践亲自击鼓来激励他的武士奋进

34.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墨子”前一个“子”字,是对墨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

B. 墨家学派在先秦曾盛极一时,其核心学说有“兼爱”“非攻”等。

C. 晋文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课文出自《战国策》。

D.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复国的故事。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各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家之与家之相,人之与人之相,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屡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3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之与家之相   篡:劫夺

B. 人之与人之相   贼:偷窃

C. 何以之         易:改变

D. 息然后带       胁:收敛

36.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相爱生也

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D. 忠实欲天下之事恶其贫

夫赵强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7. 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 ①②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③④⑥

38.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 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 “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 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阅读下面的短文及《五石之瓠》,回答各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3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 其下/

D.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4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 “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 “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 “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41.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 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 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4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请息交以游  绝:断绝。

B. 万物之得时  善:好的。

C. 感吾生之休  行:将要。

D. 聊化以归尽  乘:顺随。

4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脱然:轻快的样子。

B.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眷然:思念的样子。

C.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质性:质疑本性。

D.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怅然:失意的样子。

4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奚惆怅而独悲B. 善万物之得时

C. 僮仆欢迎D. 悦亲戚之情话

45.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舟遥遥轻飏  木欣欣向荣  乐琴书消忧  云无心出岫  请息交绝游问征夫前路  农人告余春及  眄庭柯怡颜

A. ①②/③④⑤/⑥⑦/B. ①②/③④⑧//⑥⑦

C. ①②④/③⑧//⑥⑦D. ①②④//⑤⑧/⑥⑦

4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中的“长吏”是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时俸禄二百石至四百石。

B. 陶渊明的家叔陶夔曾官至太常卿,“太常卿”是当时掌管国家祭祀礼乐医药的官职。

C. 《归去来兮辞》的“辞”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讲究押韵,注重平仄。

D. “三径就荒”中的“三径”之典来源于西汉兖州刺史蒋诩,后成为隐士居所的代称。

4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眄庭柯以颜        怡:使……愉快。

B. 翳翳以将入        景:景色。

C. 乃衡宇            瞻:看见。

D. 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4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耕植不足以自给         耕植:耕田植桑。

B.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幼稚:小孩。

C.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矫厉:造作勉强。

D. 聊乘化以归尽           乘化:趁着自然的变化。

49. 下列句子都属于疑问句,但句式特点并不相同,请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

A. 田园将芜胡不归?

B. 奚惆怅而独悲?

C.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寓形宇内复几时?

50.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善万物之得时——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

B. 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拐杖出去,到处走走,随时随地休息。

C. 请息交以绝游——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

D. 曷不委心任去留——为什么不委曲自己的心,任意地去或留呢?

二、理解性默写(共40空,共40分)

51.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填空。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君子”与“小人”对待“义”与“利”的不同态度。

(3)《<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 (1)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文”与“质”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一定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开篇即点出了“三纲八目”的“三纲”,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层层深人、逻辑严密地论述了志向坚定带来的一系列益处,也是达到“至善”境界的过程。

55. (1)《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

(3)《大学之道》中阐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 (1)《大学之道》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2)《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从人的行为举例,主张无为立身,认为刻意为之反而不成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才得以留存至今。如刘眘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诗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的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有的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选《唐贤三昧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选《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文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序》主张“声律风骨”兼备,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拘检”,评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现存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主要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

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还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如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明显偏少。2013年出版的《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选、注、评、鉴为一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了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更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及著名诗人个人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5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B. 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辑佚的材料更丰富,其中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C. 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D. 《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稍有不足。

5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两方面阐述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B. 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C. 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文化价值时,从不同角度展开,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

D. 文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必要性。

5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诗文选本极大地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B. 唐宋诗文选本的序、跋文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

C. 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

D. 我们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还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 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幸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冲口而出”,“无意于佳乃佳”。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冲口而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冲口而出”,而有了诗,有了佳诗。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p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 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冲口而出”倒创作出了佳篇。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作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对于诗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原因。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 强调“冲口而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 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冲口而出”,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他认为要达到“无 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科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

6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诗论认为,真正的好诗蕴含“天机”“灵气”,而现代诗学不认同这种看法。

B. 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的分析,都揭示了“无意于佳”的创作态度如何能产生佳作。

C. 格式塔心理学通过研究认为,对诗歌创作而言,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之弊。

D. 若精神放松,无意识就可能在神思恍惚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卫”,促成佳作诞生。

6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苏轼的诗学思想,无揭示内酒和思想渊源,再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最后指出达成条件,逻辑上逐层递进。

B. 文章引用《淮南子·说山训》和《历代名画记》中的话语,意在论证“无意于佳乃佳”这一诗学悖论并非苏轼首创。

C. 文章对两种心理活动进行了深人分析,以此阐明诗人在“无意于佳”的状态下能收 获佳作,实则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D. 文章使用喻证法,以资源丰富、营养丰足的“非洲大陆”喻指无意识,形象地论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巨大作用。

6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以孟郊、贾岛等人为代表的“苦吟”派冥思苦想,雕琢语言,反复推敲,更注重求助于意识。

B. “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创作方式,能让意识聚焦无法形成,从而使诗人免于陷入狭隘,有利于发现“天机”。

C. 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对诗歌创作和科学研究作用有别,是因为作诗与科研相比,二者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

D. 南宋诗人刘克庄认为:“不求工而自工者,非有大气魄、大能量不能。”这种看法与本文论述的重点基本相同。

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63. 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

B. 《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

C.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D. 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和理想人格的人。

6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

B. 君子知礼好礼。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C. 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宇宙人生的眼光与视野。

D. 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他们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歌舞、建筑、绘画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同时,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丝绸之路由此千年不绝,绵延至今。

人类的交流从物质交换开始,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和器物的交换,沟通着不同族群人与人的关系,而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中国丝绸、瓷器被西方人推崇,印度、波斯、中亚音乐舞蹈对中国乐舞的影响等等,是在艺术差异性中建立的新型审美关系,并发挥了长久而特殊的功能。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也穿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界限。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从学术的角度说,在人类艺术史乃至人类史的视域中研究丝绸之路艺术,避免了在狭义的艺术视域下建构艺术史的发展逻辑,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物的艺术表达”。

“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质载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蕴含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也具有了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物的艺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可以说,蕴蓄艺术审美性的丝绸之路物质交流,或者说具有艺术品格的物质交流,就是心灵对话,就是审美意识的表达,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丝绸之路艺术作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一种彼此欣赏、和而不同、包容差异的文化精神,它的艺术趣味是异中有同,它的审美特质蕴含更多共性,它的精神追求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演变,其重要意义包括物质交流对异域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时尚和审美趣味的改变。在古代,西方曾因为远东地区的瓷器和茶叶等的进口而创制出大量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中国的青花瓷餐具,改变了欧洲的饮食习惯和室内设计。同样,来自欧洲、南亚、西亚和中亚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交流,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和东亚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新的艺术样态。由对艺术的彼此欣赏而加深相互之间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可以说,不同艺术的接受就是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包容和融合,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

(程金城《艺术对丝绸之路的温润和滋养》)

6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提出了以“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的艺术理论。

B. 文章认为丝绸之路艺术史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C. 文章全文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独特意义。

D. 文章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彼此欣赏、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6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承载的不仅仅是物与物的交换,更承载着艺术交流,瓷器、丝绸织物、雕塑等以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

B. 想要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有新的理解、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的关系有新的阐释就要使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

C. 张骞将中原的漆器、铁器、丝绸带入西域,将西域舞蹈、汗血马、葡萄带回中原,既改变中原、西域生活方式,也改变时尚和审美情趣。

D.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理论同样体现在丝绸之路艺术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丝绸之路的精神追求。

四、写作(共50分)

67. 请以“深深地感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020北京平谷五中高二(上)期中语文

参考答案

一、基础与运用(共50分,每小题1分,共50分)

1. 【答案】B项,“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是“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敏”意思是“奋勉”“勤勉”。

故选B。

2. 【答案】D

【解析】

A项,“就有道而正焉”这句话的意思是“ 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道德”;

B项,“策之不以其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 鞭策它(指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方法、途径”;

C项,“任重而道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 责任重大,路程遥远”,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路程”;

D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道”是名词,解释为“道理”。

故选D。

3. 【答案】C项,“知”通“智”。

故选C。

【点睛】

4. 【答案】C

【解析】

A项,史:古义,浮夸;今义,历史。

B项,事:古义,实践;今义,事情。

C项,礼:古今同义,礼教、礼法。

D项,敏:古义,勤勉;今义,敏捷、聪敏。

故选C。

【点睛】

5. 【答案】B项,“《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错误,选项说反了,《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故选B。

6. 【答案】C项,自贼者也,意思是“自己残害自己”。贼:伤害、残害。

故选C。

7. 【答案】D

【解析】

A项,“内”同“纳”,结交。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意思是: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

B项,“要”同“邀”,求取。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意思是: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求取声誉。

C项,“然”同“燃”,燃烧。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

D项,不含通假字。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意思是: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故选D。

8.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①②④古今同义。孺子:小孩子。乡党:乡里,也指同乡的人。四体:四肢。

③⑤⑥古今异义。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爪牙,古义:比喻重臣,武将。今义:指坏人的党羽。丈夫,古义:男子的通称。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故选B。

9.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

C项,结构助词,的。

D项,代词,代“治天下”。

故选A。

10.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例句:判断句,“……也”,表判断。“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意思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那么)他就不是人。

A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意思是: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B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其斯之谓与”意思是:难道不就说的这件事吗?

C项,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办法。“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会礼仪礼貌,就没有立身处世的办法。

D项,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意思是: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

故选A。

11. 【答案】C项,“《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故选C。

12. 【答案】C项,“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判断唯心还是唯物,只有一个标准,即以思想意识为第一性的,还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孟子只讲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仁、义、礼、智的四端,是从人的思想意识出发的。因此应当是“唯心主义思想”。

故选C。

13. 【答案】A

B项,“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中“止”,译为“达到”。

C项,“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性情安和。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

D项,“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其中“知”,译为“认识”。

故选A。

14. 【答案】B

【解析】

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

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

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B项,均为介词,在。

故选B。

15.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善: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③④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

故选C。

16. 【答案】B项,“相悖的”错,课文中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且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故选B。

17. 【答案】A项,“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错误。《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故选A。

18.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A项,句意是: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敏:勤勉。
B项,句意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野:粗野、鄙俗。
C项,句意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喻:知晓,明白。
D项,句意是:近可以事奉父母。
故选D。

19.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项,焉:代词,代指自己/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B项,则:连词,表承接,就。
C项,于:介词,在……方面/介词,表被动。
D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
故选B。

20.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A项,判断句,“为”表判断。

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C项,判断句,“则”表判断。

D项,固定句,“如……何”。

故选B。

【点睛】

21.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
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故①②③全都属于古今同义。
故选C。

22.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变得合群。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故①⑥/②⑤/③④/分类正确。
故选C。

23. 【答案】C项,“‘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故选C。

24. 【答案】B项,“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四书”。
故选B。

25. 【答案】B项,“诸侯”的“诸”读音改为“zhū”。

故选B。

26.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

A项,句意为:我曾试着考察起源于何处。“当”同“尝”,曾经。

B项,句意为:所以没有不孝敬长辈和君王。“亡”同“无”,没有。

C项,句意为:所以如果圣人们以治理天下为已任。无通假字。

D项,句意为: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受”同“授”,教授。

故选C。

27.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的辨析能力。

A项,慈,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

B项,利,使动用法,使……得利。

C项,盗,动词作名词,小偷。

D项,“孝慈”,对上孝敬,对下慈爱。古今同义。

故选D。

28.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

A项,自爱,古义:只爱自己;今义:指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名誉。

B项,爱人,古义:爱惜别人;今义:爱慕的人、恋爱的对象或婚姻对象。

C项,茫然,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D项,其国:古今同义,他自己的国家。

故选D。

【答案】29. C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南子,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

“得过”是“得罪过”的意思,后面要跟宾语,句子结构才完整,所以应该是“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排除AB。句中的“卒”是“死”的意思,根据句意对应的主语是“灵公”,所以应该是“灵公卒”,排除D。

故选C。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C项,“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可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军政事务”说法错误。“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错。原文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意思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故选C。

参考译文:

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情质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武吗?”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义是至高无上的。君子如果只好勇武却不崇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只好勇武却不崇尚义,就会偷盗抢劫。”

子路要听到什么道理,没有马上行动,只怕又听到别的道理。

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过我之所用,就不适用了。”“像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穿着用乱麻作絮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学问吧,好像登上了正厅,可是还没能进入内室呢。”

季康子问道:“仲由称得上仁德吗?”孔子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辅佐大臣吗?”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亲近;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进入卫国国都。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是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与子路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系帽的带子。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于是结好帽带而被杀死。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要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子路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了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这时,子贡正为鲁国出使到了齐国。

【答案】31. C    32. B    33. C    34. C

【解析】

【3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项,“朝有黧黑之色”,意思是“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朝”,读cháo,朝廷。

故选C。

【3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之”,代词/助词,提宾标志;

B项,“以”,前后两个都是介词,用;

C项,“者”,表原因/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D项,“而”,表修饰/表并列。

故选B。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C项,“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此处“节”,应是“节制、节食”,所以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

故选C。

【34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出自《战国策》”错。《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故选C。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说道: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答案】35. B    36. A    37. B    38. C

【解析】

3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B项,“人之与人之相贼”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贼”在本句中不是“偷窃”的意思,而是“残害、杀害”的意思。

故选B。

【36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前一句中的“所以”,表凭借,“用来……的“;后一句中的“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B项,两句中的“以”皆为介词,表原因,是“因为”的意思。

C项,两句中的“之”皆为结构助词,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两句中的“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却、可是”。

故选A。

【3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文属论说性文言散文,其具体行文是先从反面起笔,进而阐述“兼爱”的好处,然后借第3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

在本题所列举的6个相关语句中;句指出“强者不压迫弱者”的做法,单指一方,不符合“兼爱”(互相仁爱)之意;句是作者批评天下士人不识辨利害的现象,不是直接体现“兼爱“的主旨;句只论及施行“兼爱交利”的必要性,强调的是圣人之法不可不实行,与“兼爱”主旨没有直接关联。以上3句均与体现本文主旨无关,含此3句的选项应排除。

故选B。

【38题详解】

本题重在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及鉴赏评价的能力。

C项,“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明显错误,作者在文中列举晋文公、楚灵王、勾践的事例,旨在说明“兼爱”的可行性,并非说明“兼爱”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

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参考译文:

墨子先生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按照这个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先生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和睦、协调,这就都是天下的大害。”

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先生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先生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生命就象自己的生命。”所以诸侯之间互相爱惜,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互相爱惜,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互相爱惜,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互相爱惜,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互相爱惜,就会相互和睦、协调。天下的人都互相爱惜,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凡是可以不使天下产生祸患、掠夺、埋怨、愤恨的,都是因为相爱的缘故。所以仁者称赞它。

可是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这样的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要做到这样是很难的,而天下还是老样子。”

墨子先生说:“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祸害的原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缝的裘,束着牛皮腰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入宫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的士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著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著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私下派人放火烧船,试探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打乱了队伍,争先恐后上前,死在火海里的近臣达一百多人。越王才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先生说道:“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和这些事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来施政,而士人不用它行事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治世方法,天下的大治道径,不可不努力去做啊。”

【答案】39. D    40. C    41. C

【解析】

【3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

“大树”是“有”的宾语,应在:大树后断开;而“患”是“其无用”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项。“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是状语后置句,“于无何有之乡”是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是对仗结构,各自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40题详解】

本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能力。

C项,“1斤=8两”错,1斤=16两,有成语“半斤八两”作证。

故选C。

【4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两处理解都不正确。结合原文“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庄子认为斄牛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是说大有大的好处,不是认同“大了就没有用处”;而“众所同去也”意思是“大家都会鄙弃它的”,不是选项说的“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故选C。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42. 【答案】B项,善万物之得时,意思是“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善:形容词作动词,羡慕。

故选B。

43. 【答案】C项,“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意思是“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质性”的意思是“本性”。

故选C。

44.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把握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项,“惆怅”指伤感、失意。古今含义相同。

B项,“万物”泛指一切事物。古今含义相同。

C项,“欢迎”指迎接。古今含义相同。

D项,“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故选D。

45.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为连词,表修饰;为连词,表修饰;为连词,表目的,来;为连词,表修饰;为连词,表并列;为介词,拿、把;为介词,拿、把;为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C。

46. 【答案】C项,“注重平仄”错,“辞”这种文体不注重平仄。

故选C。

47. 【答案】B项,“景翳翳以将入”意思是“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同“影”,“日光”的意思。

48. 【答案】D项,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乘化”意思是“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乘”是“随着、顺着”,不是“趁着”。

故选D。

49.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分析判断能力。

A项,“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一般疑问句,译为: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B项,“奚惆怅而独悲”为一般疑问句,译为: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

C项,“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为胡乎遑遑欲之何”,译为: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D项,“寓形宇内复几时”为一般疑问句,译为:寄身于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日?

故选C。

50. 【答案】D项,“委心”的意思是“随心”,“去留”的意思是“生死”。这句话应翻译为: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

故选D。

二、理解性默写(共40空,共40分)

51. 【答案】    (1). 敏于事而慎于言    (2). 就有道而正焉    (3). 人而不仁    (4). 如礼何?    (5). 朝闻道    (6). 夕死可矣

52. 【答案】    (1). 君子喻于义    (2). 小人喻于利    (3). 君子喻于义    (4). 小人喻于利    (5). 君子喻于义    (6). 小人喻于利

53. 【答案】    (1). 见贤思齐焉    (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见贤思齐焉    (4).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 质胜文则野    (6). 文胜质则史

54. 【答案】    (1). 任重而道远    (2). 在明明德    (3). 在亲民    (4). 在止于至善    (5). 定而后能静    (6). 静而后能安    (7). 安而后能虑    (8). 虑而后能得

55. 【答案】    (1).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2). 先治其国    (3). 欲诚其意者    (4). 先致其知    (5). 致知在格物    (6). 身修而后家齐    (7). 家齐而后国治    (8). 国治而后天下平

56. 【答案】    (1).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2).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 有之以为利    (4). 无之以为用    (5). 企者不立    (6). 跨者不行

三、现代文阅读(共10分)

【答案】57. C    58. A    59. D

【解析】

【5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于文无据,文章第二段最后只是说“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现存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并没有说“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故选C。

【5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证、论据的能力。

A项,“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错误,从文章来看,文中是平行展开“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两部分内容的,并没有论证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故选A。

【5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唐宋诗文选本极大地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错误。原文说的是“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所以选项中的“唐宋诗文选本”应为“著名的唐宋诗文选本”,且“唐宋时期”应为“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选项扩大为“唐宋时期”。

B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

C项,“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错误,由原文“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可知,原文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并不是“日益增多和普及”。

故选D。

【答案】60. B    61. B    62. D

【解析】

【6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曲解文意。“现代诗学不认同这种看法”错误,根据文意,现代诗学给了“天机”“灵气”新的术语,而非“不认同这种看法”。

C项,观点混淆。“对诗歌创作而言,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之弊”是作者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

D项,逻辑关系紊乱。“无意识就可能在神思恍惚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卫’”错误,根据原文,应该是先“冲破意识的‘防卫’”,再出现“神思恍惚的审视”。

故选B。

【6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材料与观点不契合。“这一诗学悖论并非苏轼首创”错误,根据文本第二段文意,论证的应是“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

故选B。

【62题详解】

D项,文内文外关联错误。“这种看法与本文论述的重点基本相同”错误,刘克庄的话重在揭示实现“不求工而自工”的条件,即要有“大气魄、大能量”;而本文论述的重点是“无意于佳”为何能得到佳作,即揭示原因。

【63题详解】

B项,“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强加因果。由文中“《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可知,它们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B。

【64题详解】

D项,“他们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说法绝对。由文中第三自然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65题详解】

C项,“文章全文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独特意义”错误,从第三段最后“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独特意义之所在”来看,“独特意义”只是文章论证的一个分论点,并不是全文内容。

故选C。

【66题详解】

B项,“就要”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来看,“使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是作者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原文只是说“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选项将使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作为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有新的理解、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的关系有新的阐释”的充分条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