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届上海松江区高三一模作文《求之不得与已然拥有》范文5篇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一轮复习文言文之文史、政论类讲义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2021上海崇明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宝山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普陀高三一模语文卷 答案 详细解析

2021上海虹口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长宁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闵行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1上海徐汇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青浦高三一模语文质量测试卷

2021届上海松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届浦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届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上海市普陀一模作文范文

2021届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作文题目汇编

2021届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届上海高三一模汇总:积累运用

上海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20-2021学年上海大学附中高一(上)调研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嘉定二中高一(上)质检语文试卷

2021届上海初三普陀一模试卷含答案

2021届上海初三松江一模试卷含答案

2021届上海初三宝山一模试卷含答案

2021届上海初三杨浦一模试卷含答案

2021年黄浦区初三语文一模及答案


2021届上海奉贤区一模语文作文范文

2021届上海宝山区高三一模作文《本真与道德》范文5篇

2021届上海崇明区高三一模作文《努力与成绩》范文5篇

2021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作文《细节》范文7篇

2021届上海虹口区高三一模作文《咫尺之间与天涯遥远》范文10篇

2021届上海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当然是这样”的危害》范文5篇

2021届上海闵行区高三一模作文《特立独行与随波逐流》范文8篇

2021届上海青浦区高三一模作文《无鼠与无鸡》范文5篇

2021届上海长宁区高三一模作文《说理与恳求》范文5篇

2021届上海奉贤区高三一模作文《燃烧与泪流》范文8篇

2021届上海嘉定区高三一模作文《立人设》范文5篇

2021届上海金山区高三一模作文《限制与突破》范文7篇

2021届上海浦东区高三一模作文《界限与阻挡》范文6篇


松江区(5 篇)

我们总是执着于求之不得的东西,而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或许是那些已经到手的东西。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莫哀须臾,以彼追求无穷(64分)

人生在世,从一开始便在不断奔跑以追寻自我,追寻生命中之不得;又在收获知识,收获情感,   收获成长。我们执着于追求未拥有的,求求之不得之物而从未停止,再回首,其实我们会发现,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我们已拥有的。

“已经到手”的是一个广阔的范围,自身拥有的物质、知识、精神、情感。纵然其有主观与客观之分,但都是人所拥有且可以触及的范围,它们在不同层面对于人产生或小或大不同程度的影响。   物质为人提供生命,知识与精神丰富人的灵魂,情感则时刻影响人的情绪与精神。相较于求之不得之物,上述所列“人已到手的”产生的是更为实际与真实的影响。

“已到手的东西”促使人的追求与成长。尼采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曾提出“精神三变” 的概念:骆驼、狮子、婴儿。骆驼是象征一种沉默的收获,狮子象征一种突破的收获。不论其哪一种层面都在强调“收获”,即“拥有”,通俗来讲便是“已到手的东西”。已有的收获可以使人超越自我、不拘泥于有限的物质而去领略更广阔的天地来收获更多,使“已到手”更多。在此之后, 人便进入“婴儿”层面,返璞归真,有领略天地之势,看透万物本源之力。这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但这也象征人的一种成长过程。“已到手”的物质或精神收获让人有能力去领略更广阔的天地,达到突破性的成长,而收获而更多、更深层的“已到手的东西”则使人迈向精神更高深的境界,以到更优秀的自我。虽然最深层的境界鲜有人至。

而从更深层次讲,“我们总是执着追求于求而不得的东西”不正是希望将“求之不得”转变为“得”吗?我们从诞生便存在认知局限,其也促使人“已到手的东西”是有限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想东坡先生便是有这样的感受才写下如此名句吧!   也正是我们渺小,我们才会对这广阔的天地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对于我们“求之不得的东西”执着追求,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跌跌撞撞,将一个个“求之不得”变为“拥有”,收于囊中,成为我们所有之物或精神内核。也正因如此,人才会成长,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正如我们的国家,曾经追求“强大、富强”,在前几个世纪也是如此“求之不得”,但中国精神促使“她”没有放弃,“他们”没有放弃,才会有如今繁华的模样。我们也才可以说出“这盛世如你所愿”般令人震撼的语句!

有些人不知何为“求之不得”,行为“求之不至”,他们拥有远大的志向,但无脚踏实地的追求,才感慨所拥有的甚少、所求的不得,这是对于他们个人而言的。

而我们,便是要在我们所已到手的基础上,去追求我们所未拥有的。等我们回首时,便会发现,我们已站上了如此高的台阶!

 

身在井隅,心向璀璨(62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许多我们心向往之的东西在漫长求索之后, 仍只是“宛在水中央”。因此,有人说,我们总是执着于求之不得的东西,而真正影响一个人的, 是已经到手的东西。

诚然,“伊人”难寻,但我不认为这可以否定其对于追寻者的意义。何为“求之不得”,即探索的路上还未见成果,如何判定事物价值,却往往不在结果。而“已经到手”的东西,是否又是与生俱来呢?任何现有的价值,都是由人类创造的,对于价值的评定,也具有主观性,一样事物于人,   只在乎是已经到手的实用性,未免有些狭隘。毕竟,物质总会随时间而消逝,而那些源源不断的、新的、由“求之不得”转到得以实践的,才是亘古不息、支撑着我们前进的。

纵观世界历史进程,许多伟大意义的发明创造,都来自一次“荒唐”的设想,鸣笛的火车像奔跑的巨兽,电磁感应如一个魔法,从此,联结世界,点亮世界。这些犹如点点繁星,闪烁在人类长河。如果仅仅关注已有的环境与事物,进步遥不可及,人只能沦为井蛙夏虫。

故而,我们注重求索。也许许多事情恐怕暂无定论,先不必着急否定,从一次探寻中,可能无法收获结果,未必不能收获方法与心得。前进的道路很多,但总是殊途同归,前进的精神就是指明方向的灯。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从而去探索,愚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影响,而非物质上已经到手的东西对于生活微小的改变。

当然,并非是说不关注已经到手的东西。正如所谓“尼安德特人去林中抓兔子吃,而智人想去林中找仙女”一般。智人必然也需满足生理需求,再去追逐更高的精神需求。但我们最应关注的不是“兔子”的重要性,而是“仙女”对于两种人种的改变——尼安德特人的足迹只留在了史书上, 而智人的足迹甚至伸向宇宙。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正应如王尔德的“身在井隅,心向璀璨”浮世万千都最终幻化成暗淡的井隅,长明的,则是人心中执着不化的追求。

是“伊人”的朦胧与迷离,指点我们拨开云雾前进,是纸上复杂的构图和脑海中的构想慢慢落入实际,是永远在探索、追逐的路上指引、影响我们。正是这些,成就了人的辉煌。

 

 

 

反省审视既得之物(61分)

“真正的巨人活在既得之物的沉淀中”,林贤治在《人间鲁迅》之中面对人们狂热渴求“求之不得之物的”如是说道。这着实给人抛出一深刻的生活命题——在面对既得之物和求之不得之物的,   选择何种方向才能对自我的前行旅程更有影响,更富宏大之意义?

“已经到手的东西”是通过人先前的主观努力获取的同存于精神和物质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   这类“既得之物”已内化于人本身,而人们却不自知;“求之不得之物”则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看不清的远方,勾起人们渴求的思绪去探求。我认为真正影响我们的,恰恰是那些已内化于自身的“既得之物”。

“既得之物”相对于“求之不得之物”更具现实意义,对人的前行实践更具参考价值和实在意义,更能真正影响人。我们可用一例来管中窥豹:余华的著作《活着》之中,主人公在轻狂的年少之时,总是将一切遥想寄托未知的“以后”,忽视自己的“既得”,反求“求之不得之物”成了他沉迷滥习的荒唐借口,最后只得在年老迟暮之时,与老牛耕作的晌午才与他人说笑自己的过去…… 人们总将“占有”认定为“完全拥有”,随后而来的忽视,束之高阁也就不足为奇了。   进而,在实践前行的过程中,反求求之不得之物,以求得对自我的真正影响,恐怕是事半功倍了。

“那些已经到手的东西”在生活哲学的角度是切实存在过人的生活之中的,“以存在来论未来”   则是西方哲学领袖人物加缪所言。“既得之物”以其强大、不可否认的存在性深存于人心。在此基础上,我们更需要反省审视既得之物,才能将这些“外物”内化,彻底吸收,最后得以真正影响人。   “既得之物”相对于“求之不得之物”,前者在我们的印象中是真实存在的,在获取这些既得之物的过程中,随之付诸的心血、努力,随之得出的经验和结论,或某些总结而出的珍贵真理,同“既得之物”一起,被珍藏于人心底的藏宝盒之中,透过“心房”散发着耀眼的光,在人心底熠熠生辉。   因此,它对人当下的巨大影响:当前的思维模式或是更稳重,阅尽千帆后的那种沉稳心态……着实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执着于追求“求之不得之物者”和关照当下“既得之物者”实则是共通的。两者都向往着对自我的超越,对现实的突破,一次来真正影响自己,完满个人价值和追求。只是,前者的做法有些“失了本心”,反省审视既得之物才是正道。毕竟,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恰是这些已经到手的东西。

这些闪耀着的“既得之物”总在我们的视线里化成一股激流动荡着,通过乱山碎石之中,创造着“人之心路”,最终归于“心海之间”,凛然于一个大写的“人”字之中,真正影响着“人”。

 

 

 

无尽之弧(60分)

人无时无刻站在一条无尽之弧上,看着周围,也望着前方。有人总说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是他已经到手的东西,而我却以为,正是对于求之不得之物的追求,人得以在这无尽之弧上不断向前,唤得神性与未来的光辉临场。

何为求之不得之物?是那些当下我们无法得到的东西?或是无法想象之物?可其实,求之不得并非“求之不得”。古人认为人的身体拘束了他们向往天空的梦想,可莱特兄弟的飞机让这一梦想成为现实。当下的求之不得,也许在未来会变得唾手可得。

因此,对于所谓“求之不得”之物的追求与执着,昭示着人伟大的探索精神,不安于已有的弧线一端,而向更远、更深邃的未知世界的好奇求索。在这个充满黑天鹅的时代,我们只有向死而生。   将目光局限于已经到手的东西,无疑削弱了前进的内生动力,在面对残酷社会现状时,人的脆弱性将暴露无遗。缺乏了高远的眼界而只将目光局限于果壳之中,安于手上之物的人,不但会为持续演进的世界所排斥,更会成为个人发展的阻碍。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已经到手之物又未尝不是执着追求的结果呢?那些已经到手之物,也许正是前人执着的追求所换来的吗?因此,肯定已经到手的东西,其实就是在肯定对求之不得之物的执着。

当然,对已经到手之物的认识也不应被忽视。   在这无尽之弧上, 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对求之不得之物的执着让人不断向前,而对于已经到手之物的审视则能巩固当下成果。否则一味的求索只会如打在棉花上的拳头一样,不久棉花恢复原状,造成不了任何改变。

但是,对已经到手之物的审视与关注是有条件的。缺少了对求之不得之物的追求,缺少了在执着追求中的反思,缺少了在执着追求中暴露出的问题,对已经到手之物的东西的审视就无异于空谈。   旅行者号漫步银河系,FAST 天眼探求地外生命信号,帕克探测器深循太阳风的奥秘……正是对于求之不得之物的不断执着追求以及求之不得之物的影响,才给我们一个崭新的视角去审视当下。正因求之不得之物,已经到手之物才能产生出它们的影响,助力人们在这无尽之弧上不断向前。

在这无尽之弧上,真正影响人的是对求之不得东西的追求,让人的历程充满神性的光辉,充满人性的伟大。

 

手握锄头,心怀远方(60分)

作家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道:“人是多渺小的生物啊,但他仍能用锄头轻易改变一株草的命运。”诚然,人类是宇宙中渺小的存在,这预示着人类必然有无数求之不得的东西供其去执着,而真正影响一个人的,却或许是那些已经到手的东西,比如说手中的锄头。

此处所谓“东西”,并不一定是以实物状态存在的,健康、品格等不可触碰的“虚物”同样也可以纳入“到手”与“求之不得”之物的范围中。从生到死,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追寻其尚未得手的东西,或许,人类追逐“空缺”的天性正是人类个体及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然而,人们往往忽略虽然对求之不得的东西的渴望唤起人们的进步需求,但那些已经到手,可供人们使用的东西, 才是真正影响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

更确切地说,“到手”与“求之不得”的东西,与其将这两者置于两个割裂的概念去评估价值,不如说此二者在对人的影响过程中分别起到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有时会进行地位的改变。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英国之所以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得益于它自 15 世纪末便开展的圈地运动为其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丰沛动力。此时,资本原始积累是

已得之物,工业化是未得之物。等到 19 世纪 70 年代,英国早已是工业化强国,其所得与未得,外因与内因发生变化,手握工业化的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反超正是因为它在得手后未及时对看似“求之不得”的新科技产生追求欲望,因此,不难看出,对“求之不得”的适当执着有利于主体保持冷静思维和先进地位。

当然,我们也不必囿于“求之不得”的牢笼,有所得必有所失。正如音乐剧《吉屋出租》所展示的那样,一群身处社会边缘的人,虽然贫穷但他们乐观,他们虽没有健康的身体,却拥有令人动容的勇气和智慧。一只塑料桶也能奏出深入人心的旋律,一台老旧相机也能留下欢乐瞬间。我们用手中已得之物做了什么更重要于我们对求之不得的焦虑。自然,我们也不能沉溺于已经到手之物,   时常怀着对尚未到手之物的憧憬有助于人生旅途的前进。

那些“求之不得”与“已经到手”的东西相辅相成,推动人去发现、去创造,手握锄头是心怀远方的基础,心怀远方是手握锄头的动力,二者共同作用,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进程。

正如《我,堂吉诃德》中所唱的那样:“用伤痕累累的双手,去摘,遥不可及的星!”我们手握锄头的同时,也要不忘心怀远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