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广东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理科)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文科)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江苏卷高分作文选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及答案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金湖中学、洪泽中学等)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2021.06)

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昆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21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常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淮安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阶段联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七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试题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粤产电影《白蛇传·情》将一段荡气回肠、跨越千年的传说以符合时代的样貌呈现在观众面前。上映后,惊艳”“浪漫”等赞美之声不绝。年轻人的热捧让传统粤剧文化成功打破了圈层壁垒。

该电影的实验和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戏曲电影在保留传统戏曲精髓的同时,又在电影形式下完成了与当代大众审美的链接。

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在戏曲表演中,歌舞”不仅是戏曲的叙述方式,同时也承载着戏曲艺术的美学表达。这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决定了戏曲在故事影像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两个问题。

一是叙事节奏。一般来说,戏曲舞台的节奏通常要比现实生活的节奏慢很多,这是因为前者属于审美节奏。针对叙事节奏问题,电影主创团队对音乐进行了改编,在保留戏曲经典唱段中歌舞的同时融入西方古典音乐和电影音乐。由于戏曲音乐配器相对单调平实,在情感表达和气氛铺陈方面广度和深度不足,因此主创团队在电影音乐中加入弦乐、圆号等西方古典乐器和尺八等中国古代乐器,以增加环境气氛的渲染力度,同时深化演员内心情感的表达。例如,在白素贞和昆仑山仙童及法海对峙的武打戏份中,与原戏曲中用节奏单调的锣鼓点不同,电影加入了打击乐、电子乐和交响乐来推动动作戏份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叙事逻辑。戏曲中许多著名的段落并不具有剧情展开、矛盾激化、人物性格揭示等作用,而仅是为了展示演员高超的表演技艺。戏曲中的歌舞”与戏曲的内容存在若即若离的关系,有时甚至可以暂时游离于内容之外。相反,电影是强调叙事结构、矛盾冲突、布局严密的艺术。电影的叙事结构必须环环相扣,有起有伏。处理这一问题时,主创团队取消了与叙事无直接关系的唱段中的歌舞,并大胆使用折子戏”手法,将影片分为五折,以增强影片的节奏感。同时,影片致力于立体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开篇就点明许仙和白蛇的前缘——千年佛前,许仙以莲花救助陷于困境的小白蛇,并将其送回水中,白蛇铭记恩情。这样一来,该片较传统戏曲舞台的抽象表达就更加真实可感,前后逻辑也大大加强。

通过音乐和叙事内容的双重改编,《白蛇传·情》在保留戏曲抒情性之余,也保证了电影的节奏感和逻辑感。戏曲电影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寻求中国传统美学在电影中的合理表达。只有在深层次的美学精神的观照下,电影与戏曲两种艺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真正的结合。

(摘编自孙金华《论戏曲电影<白蛇传·情>的虚实美学实践》)

材料二:

中国戏曲作为一个独特的剧种,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表现手段,歌和舞更是贯穿于戏曲表演的全过程,所谓无词不歌、无动不舞。表演中,不仅仅要有一定的舞蹈动作(如《霸王别姬》中的舞剑),就是演员的寻常台步姿态,也无不带有一种舞蹈美。戏曲表演中许多程式化的动作,其实就是规范化、舞蹈化的表现,都能给人以美感。

著名戏曲导演阿甲说:略形传神,以神制形,往往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特点。这个概括十分精到。戏曲采用这种方式表现生活,除了戏曲是在物质低下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舞台条件十分简陋等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使然,即在处理艺术和生活的美学上,不是一味追求形似而是极力追求神似。

戏曲美的虚拟,首先表现在赋予舞台时间、空间以极大的自由,空全打破了西方戏剧时空固守的三一律结构形式。综合种种虚拟手段,在戏曲表演中不胜枚举。这种形象创造的虚拟,能够调动观众的幻觉,观众似乎见到了有形的存在物,在意象中获得艺术上的享受。这就是戏曲虚拟性表演美取得成功的真谛所在。

虚拟性表演理念不能依据于实景实物,就要求演员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特征,予以强调、夸张,才能使观众意识到。况且,古代戏剧没有正式剧场,大多露天搭台,观众又多,动作不夸张就不能看清。从艺术角度看,夸张又是以形传神的一种现实方式。

虚拟性与夸张性的组合,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定型的表演模式和方法,这就是程式。它由一代代戏曲表演家在长期表演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积累成型,并被戏曲界认同且普遍采用。程式几乎贯穿于戏曲的全过程,具有某种规范性、普遍性。所以程式化”构成了我国戏曲的一个重要特征。

戏曲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经过许多戏曲艺人的苦心经营,有的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然而,虚拟性和程式化难免带来单调性和保守性,古老性和传统性则使它日益滞后于时代的节律,显得陈旧板滞、缺乏时代气息。不少经典戏曲作品都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如何弘扬光大戏曲传统,如何把握戏曲美学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摘编自程宏宇《中国戏曲艺术与审美文化传统及其对中华总体美学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蛇传·情》在戏曲电影化方面的实验和探索是比较成功的,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有利于传统粤剧文化的传播。

B.《白蛇传·情》在电影音乐中加入西方古典乐器和中国古代乐器,弥补了戏曲音乐在情感表达和气氛铺陈方面的不足。

C.传统戏曲采用虚拟化的方式来表现生活,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是在物质低下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程式几乎贯穿戏曲的全过程,具有规范性、普遍性,是由一代代戏曲表演家在长期表演实践中探索创造、积累成型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蛇传·情》的主创团队改编了音乐,将电影的叙事节奏变为审美节奏,使之更紧凑。

B.《白蛇传·情》开篇交代许、白前缘主要是为了突出起伏有致、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

C.中国传统戏曲善于运用虚拟手段,调动观众的幻觉,使其在意象中获得艺术上的享受。

D.我国的传统戏曲虽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还要注意避免保守,并跟上时代节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传统戏曲表演程式化特点的一项是(   )

A.白素贞急切地冲进金山寺救许仙:舞台上白素贞首先表演一段经典的“踢枪”动作。

B.白素贞与小青姐妹情深:改变外化表演的形式,更加注重人物之间内在的情感交流。

C.“水漫金山”一幕戏:由二十几位女演员通过不断加快的甩水袖动作来展现水浪滔天。

D.青蛇表达情绪:开心时,或拍手或跺脚;生气时,嘴翘得老高,头摆向一边,手一甩。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加以说明。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待戏曲中“歌舞”的态度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漠人家

红柯

老汉一大早就带着孙子下地了。老汉扛一把铁锹,孙子拎一个装满水的“鲜橙多"瓶子。那瓶子挺大的,差不多跟孩子的胳膊一样长,快挨到地上了,就像牵了一只狗。孩子换了几次手,拎过瓶子的手都拉长了。爷爷告诉孩子,胳膊长了,也就长大了。

孩子六岁了。就在昨天,妈妈说该让孩子上学用脑子了。上学是好事情嘛,爷爷高兴啊,眼睛都笑没了,胡子都抖起来了。爸爸提议明天就把孩子送去学前班,爷爷的声音一下子就冷下来了。“不是明年才上学吗?土豆还没收哩,我这乖狗娃是他爷的好帮手哩。"爷爷摸着孙子的脑袋,很威严地扫了两口子一眼:“忙你们的,不要瞎操心。”

爷爷带着孙子走出村子,穿过田野快到沙土地带的时候,太阳慢慢升起来,正好贴在沙丘上,一老一少奔向太阳,太阳在无限地敞开着。孩子怪爷爷,说去年就该带他出来了,爷爷就笑了。好多年以后孩子还能想起来一老一少在黎明的苍穹下奔向大漠的情景。也就是在那天早晨,一双神奇的眼睛从孩子心灵深处一下子跃上苍穹之顶,俯视着大地上匆匆而过的老人和孩子。孩子呀叫了一声,他自己的眼睛在看他自己。

半个时辰后,他们到了地头。爷爷在地上挖一个坑,点上火,两三根干梭梭轰轰喷射火焰,就像地底下迸出的一股子岩浆,孩子上学后看到火山爆发的图片就想到爷爷点燃的篝火。"爷爷开始挖土豆,轻轻一刨,沙土底下就滚出一个个结实浑圆的大土豆,土豆滚出来时散发着凉嗖嗖湿漉漉带着土腥味的芳香,孩子伸手去捉,可使出吃奶的劲,土豆还是跑掉了。孩子站在爷爷旁边,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爷爷把这些骄横无比的土豆一个个从大地深处牵出来。在爷爷的侧面,太阳一点点亮起来,那是一支一支从远方射来的箭,一下子扎在爷爷的背上,很快就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爷爷就像传说中的英雄,万箭穿身还在挥动手臂。

大地被掏空了,梭梭也燃尽了,红彤形的火烬成了松软的火灰。爷爷把十几个土豆埋进火灰里。火灰开始变暗,另一种芳香被唤醒了,孩子呀叫了一声。爷爷告诉孩子,大地上的人都会闻到香味的。爷爷盘腿坐着,爷爷相信最大的善举就是有人来这里吃一顿。太阳到了天顶,烤熟了的土豆的芳香还真把陌生人给引过来了。用爷爷的话讲,闻到香味的人就是最尊贵的客人。爷爷从火灰里扒出一个焦黄的土豆,让陌生人看。陌生人举起土豆,对着太阳看了片刻,很熟练地剥光了皮,全是粉粉的肉啊,刚刚从大地深处挖下来的一块嫩肉啊。陌生人捧着吃着,太阳就悬在他的头顶,跟一盏灯一样,陌生人连吃了三个,吃得豪迈而庄熏,显然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真是天地间的一场盛宴。

爷爷留了几个土豆在火灰里,带着孙子离开了。回家的路上,太阳正在降落,爷爷说太阳给土豆磕头呢,孩子伸长脖子看那辉煌的大漠落日,太阳正像爷爷预言的那样,一下子跪在沙丘上了。爷爷轻摸着孩子的大脑瓜,那只硬邦邦瘦巴巴跟干梭梭一样裂缝纵横的手给孩子传递着一股神奇的力量。孩子的脑子闪电一样出现了沙丘上的梭梭,那燃烧的干梭梭轰轰喷射着火焰,跟电影里的机关枪喷射火舌一样,把大地熔化了。

三天后,爷爷赶着车子去运土豆,孩子也去了。在空旷的大漠,孩子一声不响地检查了那个火堆,那些烤熟的土豆已经让人掏走了。孩子真希望大地上最遥远的人到这里来。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孩子难以自持,孩子跟发射火箭一样朝远方扔了一个土豆,还傻傻地保持着投掷的动作,好像他就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发射架,从准噶尔盆地深处向太空发送最了不起的飞行器。然后孩子就跪下去了,连自己都不明 白是感激还是感恩,这是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凭借的纯而又纯的一个举动。很久之后,孩子站起来,自己挖一个坑,拣了柴禾点了一堆火,把土豆埋进火灰里。大地上好像只有孩子二个人,孩子沉醉在忘我的境界里。这种辽阔的空间和永恒的瞬间永远留在孩子的心灵里。

第二年八月,孩子离开爷爷去镇上上学。村庄在他视野中逐渐消失的时候,孩子流泪了。在学校,孩子跟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谁都不会轻视他,甚至包括老师。有一个从北京来西部的女大学生,课讲得好,还放光碟。大漠深处的孩子们看到了故宫,看到了圆明园和长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是要提问的,孩子第一个被叫起来,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北京太好了,就是太偏僻了。”

老师不敢相信,又问了一遍。可孩子清清楚楚地说:“北京好,就是太偏僻。”

教室里静了好长时间。这个女老师太年轻了,二十出头吧,戴一副眼镜。她摘下眼镜擦一擦又戴上,她走到孩子跟前,问了孩子的名字,还摸了孩子的头。

女老师回到讲台上,讲她的家乡,大概是内地一个贫困山区,讲她努力学习考到北京的大学里。

“这个同学所讲的,我在大学二年级才明白过来。他讲得这么好。”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爷爷在地头的所作所为,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通过这种仪式,爷爷将对生命的态度传递给了即将离开村庄的孩子。

B.小说先后两次写孩子“呀叫了一声”,第一次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第二次是因为他闻到了烤土豆的芳香。

C.陌生人“连吃三个”,并吃得“豪迈而庄重”,表明烤熟的土豆味香肉嫩,也流露出他对老汉的敬重和对粮食的敬畏。

D.女教师之所以讲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经历,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引发了她的共鸣,同时她也想以此来教育引导孩子们。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对爷爷带孙子到村外沙土中收土豆的缘由进行了说明,既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又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

B.小说通过爷孙俩收土豆这条线索,把谈上学、挖土豆、烤土豆、吃土豆、运土豆、听讲课等情节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

C.小说结尾孩子的问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不仅使孩子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明,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耐人寻味。

D.小说不专注于故事的精心构筑,而是用油画般的色彩描绘了大漠上一幅幅浓烈得逼人的画面,以此寄寓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8.请简要分析孩子回答“北京好,就是太偏僻”的理由。

9.有评论家说,这篇小说以“苍穹上的眼晴”为独特的叙述视角,表达了丰富的主题。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授成武主簿。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直史馆。

时北庭未宁,访群臣以边事。禹偁献《御戎十策》,大略假汉事以明之:……下诏感励边人,使知取燕蓟旧疆,非贪其土地;内则省官以宽经费,抑文士以激武夫,信用大臣以资其谋,不贵虚名以戒无益,禁游惰以厚民力。帝深嘉之。

二年,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及出滁,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意禹偁议论轻重其间。出知黄州,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四年, 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惜禹偁才,是日,命徙蕲州。禹偁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讣闻,甚悼之,厚赙其家。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已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有《小畜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议》十卷、诗三卷。

(节选自《宋史·王禹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B.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C.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D.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考试者。殿试由皇帝主考,应试者为贡士,第一名称状元。

B.正言,即正直的话、合于正道的话。文中是指官名,相当于唐代的拾遗,负责规谏讽谕皇帝。

C.宣室,古代宫殿名。文中王禹偁借汉文帝在宣室向司马迁问鬼神之事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D.儒雅,风度温文尔雅的意思,也指儒术。还指文辞典雅。文中是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禹偁懂得治边方略。他借用汉朝守卫边疆的先例,向朝廷进献《御戎十策》,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治疆建议,深得皇帝的称赞。

B.王禹偁性格刚直。他违抗诏令坚持为徐铉洗雪冤情,对皇帝诏书中不当的地方多次加以论奏,在编修《太祖实录》时能直书其事。

C.王禹偁能够反躬自省。在他主管黄州时,境内出现老虎吃老虎、群鸡夜间鸣叫冬天雷声大作的异象,他写奏章检举自己的过失。

D.王禹偁才思敏捷,才学丰厚。皇帝召他赋诗,他--挥而就;他编写的书籍很多。这些书籍都得到有词学才能晚辈的极力称赞褒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

(2)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

14.王禹偁为何给郑褒买马?买马的事引起怎样的事端?其结果怎样?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登自帝城楼怀少陵先生

陆游

拾遗白发有谁怜,零落歌诗遍两川。

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

升沉自古无穷事,愚智同归有限年。

此意凄凉谁共语,夜阑鸥鹭起沙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表达对杜甫晚年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又有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赞美。

B.第四句中“浪翻孤月”描写了江面浪翻涛涌、孤月随波翻动的景象,生动逼真。

C.颈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古世事浮浮沉沉的感慨,暗含人生短暂应随遇而安之意。

D.本诗诗风与杜甫《登高》相似,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风格沉郁悲凉。

16.有人说这首诗尾联伤感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一观点应该怎么理解?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表现陶渊明归乡乐趣的句子很多,如园中散步成趣的是“______________”,以琴书为乐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礼运》中与之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超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自此,投笔从戎作为书生的爱国情怀,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象本是一个空间概念,可在中国文学中往往成了时间的贮存器。所谓浮云一别,流水十年,(       )。渭城的朝雨,也曾落在秦时的阿房宫;晴光潋滟的西湖水,也曾洗掉多少前朝歌姬的胭脂粉;照亮了朱阁绮户中无眠之人的________月色,也曾照亮辽远壮阔 的汉唐边关。物象的存在,见证了时间的流逝。

形形色色的,占据了我们生存的空间,也占据了我们纷乱的记忆。如果说时间如__  ______的长江之水,那么江边萧萧的芦获,却总是让那曾经的过去,一次次重回我们的冥想与记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追忆之光,搅乱了过去与当下的时间格局,模糊了物理时间的真实性,从而使我们____________。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溶溶      逝者如斯     迷离恍惚

B.融融      逝者如斯     恍若隔世

C.溶溶      一去不返     恍若隔世

D.融融      一去不返     迷离恍惚

19.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物象的提醒,也许我们就看不到时间的变化

B.我们看不到时间的变化,也许是因为没有物象的提醒

C.物象如果提醒了我们,也许就能让我们看到时间的变化

D.也许因为没有物象的提醒,所以我们看不到时间的变化

20.请分别说明两段中“物象”与“时间”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觉醒年代》凭什么吸引年轻人?或者说,当下收视和口碑双赢的主旋律剧,究竟有什么秘密让年轻人如此上头”?

第一个原因,当下的主旋律剧__①_。 主旋律剧是,是艺术。以往主旋律剧有时无视艺术规律,以脸谱化的单一方式去呈现人物性情,现在的剧中人物则更加符合艺术和生活逻辑,不是一味唱赞歌。

其二,当下的主旋律剧__②__。以往的主旋律剧在题材上似乎有一些禁区,留下了不少空白。比如,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前后,在与各种思想、主义的交锋中是如何胜出的。关于这个建党前传的问题,此前影视作品并没有如此大量、具体、生动地呈现。

其三,当下的主旋律剧_③__ 。 在国家与社会昂扬奋进的总体氛围中,优质主旋律剧井喷式地涌现是容易理解的。全国上下唱响主旋律,当代年轻人就会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而这种认同恰恰哺育、滋养了主旋律剧。只要文化大环境打造好,爆款主旋律剧的诞生,就不是有迹可循,而是横空出世。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之草书仍不失章法结构;铁骑突出、莺语泉流之弦歌均不脱调性乐律。车有轨,度有衡,物有道……万事万物如此,做人亦如此。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则材料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B

4.1)引证法,引用王国维的话,表明“歌舞”对于戏曲表演的重要性。
2)例证法,举主创团队在电影音乐中加入弦乐、圆号等西方古典乐器和尺八等中国古代乐器的例子,论述他们是如何改变叙事节奏的;
3)对比论证,将戏曲的叙事逻辑与电影的叙事逻辑进行对比,强调二者的不同。

5.相同点:
二者都强调“歌舞”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歌舞”是戏曲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段,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不同点:
材料一作者认为这种特点的表现形式制约了戏曲的发展;
材料二作者认为戏曲中的“歌舞”是无处不在的,恰恰是艺术高于生活的反映。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是在物质低下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错,原文是“戏曲采用这种方式表现生活,除了戏曲是在物质低下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舞台条件十分简陋等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使然”。可见“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使然”。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将电影的叙事节奏变为审美节奏”错。原文是“一般来说,戏曲舞台的节奏通常要比现实生活的节奏慢很多,这是因为前者属于审美节奏”,可见“审美节奏”是指“戏曲舞台的节奏”,应当是将审美节奏变为电影的叙事节奏。

B.“主要是为了突出起伏有致、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错。原文是“同时,影片致力于立体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开篇就点明许仙和白蛇的前缘……这样一来,该片较传统戏曲舞台的抽象表达就更加真实可感,前后逻辑也大大加强”,可见是为了增强叙事逻辑。

D.“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错。原文是“戏曲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经过许多戏曲艺人的苦心经营,有的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注意是“有的”。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传统戏曲表演程式化,是指虚拟性与夸张性的组合,逐渐形成一系列相对定型的表演模式和方法,这样的表演方式比较“外化”,是做个观众看的。

B.“改变外化表演的形式,更加注重人物之间内在的情感交流”,不属于传统戏曲表演程式化的特点,而是电影表演的特点。

 

6.D

7.A

8.北京文化底蕴丰厚,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和古迹,生活其中的人们享有其中的人文资源,故北京真好。但置身在钢筋混凝士构筑的城市世界里,现代人复杂而虚伪的生活无疑是褊狭的,远远没有大漠人家素朴的生活来得神圣!

9.①《大漠人家》的底层人生充溢着蓬勃的生命力量和文化气韵。那爷孙俩的蛮荒人生充满了生命隐喻和文化象征意蕴。②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人活着,关键是要有信仰。信仰是神圣的,有信仰的人充满了神性,正是爷爷的神性使这篇小说的底层叙述显得神圣而庄严了起来。③世界上所有的万物生灵都要对大地饱含虔敬。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女教师之所以讲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经历,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引发了她的共鸣”理解有误。“之所以……,是因为……”逻辑关系错误,当京城来西部支教的大学生用五光十色的光碟炫耀他们心中神圣的北京城的时候,那个大漠人家的小孙子的话,使年轻的老师恍然大悟。是的,“北京好,就是太偏僻了!”,故年轻教师醒悟了,不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引发了她的共鸣”。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理解有误。应该是补叙的手法对爷爷带孙子到村外沙土中收土豆的缘由进行了说明,才使后面的挖土豆、烤土豆、吃土豆、运土豆、听讲课等情节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

 

10.B

11.C

12.D

13.1)文末写道:“身体受辱,但道德操守却没有改易,那么即使屡遭贬谪,又有什么可损失的呢?”

2)他作文著书,多涉及规劝讽谏,因此很不被流俗所容,所以屡次被贬斥。

14.因为他欣赏郑褒的温文尔雅的风度;买马之事引发少付钱一事;太宗认为王禹偁都能拒绝别人赠送的五十匹马,怎么可能亏欠一匹马的价钱。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是状语后置句,“于故燕国长公主第”是后置状语,所以在“第”后断开,排除AC

“后尝母仪天下”中“后”是“尝母仪天下”的主语,所以“后”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D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汉文帝在宣室向司马迁问鬼神之事”错误,是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 “这些书籍都得到有词学才能晚辈的极力称赞褒扬”错误,文章最后说“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他的文章因涉及规劝讽谏很不被流俗所容;而且最后一段“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是说对有文学才能的年轻晚辈,他总是极力称赞褒扬他们。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卒章”,文章最后;“屈于身”,状语后置、被动句,在身体上受辱;“虽”,即使;“亏”,损失。

2)“为”“著”,都是动词,写;“涉”,涉及;“规讽”,规劝讽谏;“以是”,因此;“为……所”,被动句;“见摈斥”,被动句,被贬斥。

参考译文:

王禹偁字元之,是济州钜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考取进士,被授予成武主簿。端拱初年,太宗听闻他的名声,召试王禹偁,让他在史馆任职。

当时北疆没有安定下来,皇上向群臣询问应付边事的策略。王禹偁献上一篇《御戎十策》,大略是借汉朝的事以阐明当时的策略:“……下诏感动边区人民,让他们知道是拿回燕蓟过去的疆域,不是贪图他们的土地;对内则应精简官员以使经费宽松,抑制文人来激励武将,信任重用大臣来帮助谋划,不看重虚名来戒除无用之人,禁止游荡懒惰以增强人民实力。”皇帝高度地赞扬了他。

端拱二年,皇帝亲自考试贡士,召王禹偁赋诗,他立刻一挥而就。皇上高兴地说:“这诗不出一个月就可传遍天下。”不久,署理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道安应当反坐治罪,有诏令不对其治罪。王禹偁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犯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四年,被召回京城,任左正言,皇上因为王禹偁性情刚直,不能容人,命宰相劝诫他。

(宋太宗)至道元年,被召入翰林院做翰林学士。对皇上诏令中不适当的地方,他多有议论上奏。(宋太祖)孝章皇后去世,棺材被移放在已故(太祖同母妹)燕国长公主的府第里,大臣们也不穿丧服。王禹偁对门客说:皇后曾是天下人母的仪范,应该遵用旧礼(予以安葬服丧),因此被认为有议论讥刺朝廷之罪,降职为工部郎中、滁州知州。起初,王禹偁曾经起草《李继迁制》。李继迁送他五十匹马当作酬劳,他推却不受。等到出任滁州知州,闽人郑褒徒步前来拜谒他。王禹偁喜欢他温文尔雅的风度,给他买了一匹马。有人说王禹偁买马时少给了卖马人钱,太宗说:“他能拒绝李继迁送的五十匹马,岂肯亏欠一匹马的价钱呢?”咸平初,他参与修订《太祖实录》,照实书写本事。当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和,他们认为禹偁在书中的议论有所偏向。禹偁(因此)被贬官到黄州任知府,曾写下《三黜赋》来表达自己的心志。文末写道:“身体受辱,但道德操守却没有改易,那么即使屡遭贬谪,又有什么可损失的呢?”

四年,黄州境内两虎相斗,其中一只死了,几乎被吃掉了一半。群鸡夜里鸣叫,整月不停。冬雷大作。禹偁上疏引《洪范传》说服皇帝,并且自我弹劾。(但)皇上爱惜禹偁的才华,当天,就让他改任蕲州。王禹偁上表谢恩,表文中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的语句。皇上对此感到奇怪,果然到蕲州不过一个月禹偁就死了,死时四十八岁。消息传到皇上耳中,皇上非常哀伤,送给他家丰厚的礼物。

王禹偁作文章敏捷迅速,词采富丽渊博,遇事敢于发言,喜欢品评人物,以直道立身、履行道义为己任。他作文著书,多涉及规劝讽谏,因此很不被流俗所容,所以屡次被贬斥。跟他交游的必定是儒雅之人,对有文学才能的年轻晚辈,他总是极力称赞褒扬他们。作品有《小畜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议》十卷、诗三卷。

 

15.C

16.1)为杜甫贫病衰迈流落夔州,一生抱负无法实现而感到凄凉;
2)为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壮志难酬而感到凄凉。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暗含人生短暂应随遇而安之意”错。“升沉自古无穷事,愚智同归有限年”,自古以来“升沉无穷”,而人生无论“愚智”都“有限”,所以应该在有限之年施展自己的雄伟抱负。

 

17.策扶老以流憩    乐琴书以消忧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班超投笔气如山    万里封侯出玉关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憩、忧、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C

19.A

20.物象见证时间;物象承载记忆。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溶溶:宽广的样子或河水流动的样子。融融: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如其乐融融;形容暖和,如春光融融。此处形容月色,应选“溶溶”;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一去不返:指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现。此处修饰“长江之水”,应选“一去不返”;

迷离恍惚: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恍若隔世:表示由于人事变化太大而生的感慨。语境说“中国文学传统中的追忆之光,搅乱了过去与当下的时间格局,模糊了物理时间的真实性”,应选“恍若隔世”。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此段是表明“物象”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话题一致原则,主语应当是“物象”,排除B项;再联系后文的举例和总结,“渭城的朝雨,也曾落在秦时的阿房宫;晴光潋滟的西湖水,也曾洗掉多少前朝歌姬的胭脂粉”“物象的存在,见证了时间的流逝”,说明是“物象”的变化提醒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流逝,排除CD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中的关键句是“物象本是一个空间概念,可在中国文学中往往成了时间的贮存器”,“物象的存在,见证了时间的流逝”,可概括出“物象见证时间”;

第二段中的关键句是“形形色色的‘物’,占据了我们生存的空间,也占据了我们纷乱的记忆”,可概括出“物象承载记忆”。

 

21.1)“只要……就”改成“只有……才”;
2)“有迹可循”与“横空出世”调换顺序。

整个句子修改为:只有文化大环境打造好,爆款主旋律剧的诞生,才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迹可循。

22.遵循的是艺术创作规律;在题材上有填补空白的意义;遇到大放异彩的历史契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