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作业反馈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上海市闵行区金汇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海市交大附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年上海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

上海市大团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新场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作业反馈语文试题

 

一、其他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3)知人者智,_______________。胜人者有力,_______________。知足者富,_______________。不失其所者久,_______________。(《老子·第三十三章》)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

(5)《将进酒》中表达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_______________·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经·_______________·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首章结句“______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结句“_______________”,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__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8)(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__在《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写出儒家的“四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百年孤独》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国籍)的加西亚·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小区举办元宵灯会活动,张贴楹联以增添节庆气氛,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   )。

A.晴空一镜悬明月,夜市千灯照碧云。

B.玉轮光满大千界,银汉秋澄三五宵。

C.火树银花家家晓,淑气鸿禧处处春。

D.笙歌曲中千家月,红藕香里万颗珠。

3.以下这首律诗共有(   )联对仗。(   )

秋日送方干游上元

(唐)曹松

天高淮泗白,料子趋修程。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

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

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

4.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   )

这个推理中的逻辑错误,与以下哪项中出现的最为类似?

A.作案者都有作案动机,某甲有作案动机,所以某甲一定是作案者。

B.各级官员都要遵纪守法,我不是官员,所以我不要遵纪守法。

C.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没有自知之明,因此,你算不得是人。

D.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5.以“有选举权的人都是年满18岁的人”作大前提构成三段论推理,若加上小前提(   )

A.“审判员都是年满18岁的人”,可得出“审判员都是有选举权的人”

B.“少先队员不是有选举权的人”,可得出“少先队员不是年满18岁的人”

C.“人大代表都是有选举权的人”,可得出“人大代表都是年满18岁的人”

D.“有选举权的不都是公务员”,可得出“公务员不都是年满18岁的人”

6.下列选项中推理的过程与材料划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我们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的不满?大抵不多,除非打定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则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A.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是选手,所以,他会进入赛场。

B.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没进入赛场,所以,他不是选手。

C.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没缺席,所以,他没生病。

D.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缺席了,所以,他生病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

①不久之前的报纸披露,某些名流倡议部分恢复繁体汉字。人们可以从繁体的汉字之中读出古人造字的匠心,例如之中包含了親人必须相见,如此等等。繁体汉字的阅读和书写犹如拜谒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有机会再次向祖先表示由衷的敬意。

②当然,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反驳的声音迅速传来。繁体汉字笔划繁杂,孩童的识字必须耗费巨大的精力,甚至有可能畏难不前。一些人举出了几个典型的例子——先生们,请默写簫、齊、鸞、齡、靈、叢、釁这么几个字,感觉如何?

③如果允许插嘴凑趣,我愿意追加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使用篆书书写。篆书不仅更为接近古代的象形文字,形象直观;而且,篆书的历史更为久远。繁体汉字来自祖先的创造,篆书来自祖先的祖先。不能抱怨这种要求的刁蛮无理,根据相同的逻辑,篆书与繁体汉字无非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罢了。

④相信我——提出篆书书写的意图并非制造某种夸张的调侃,而是再现文字史的概貌。篆书构成了文字史的第一个鼎盛期。众所周知,繁体汉字的流通大约中止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事实上,文字史内部另一个更大的转折是篆书退出日常的书写领域——时间大约是汉魏之际。我想指出的是,从篆书开始,或明或暗的汉字简化运动几乎始终活跃于文字史之中。总之,篆书、隶书、楷书以及相继而来的行书和草书无不包含了简化的意图。

⑤我不想纠缠每一个字的简化方案,也不想谈论隶书之后诸种字体性质各异的简化特征,我真正兴趣的问题是:那些名流为什么未能察觉文字史内部如此明显的演变倾向——为什么未能察觉,恢复繁体汉字恰恰与古人的理念背道而驰?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

⑥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不胜枚举。从四大发明到长城或者大运河,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绚烂的唐诗宋词,历史曾经将一笔又一笔享用不尽的财富转交给后人。这些财富的内容如此丰富,以至于许多人常常遗忘了最为重要的一笔——古人的创造精神。

⑦偶尔能听到一种舆论:我们这个民族温柔敦厚,拘谨含蓄,很少显示出蓬勃的创新冲动。这种观点显然不对——一个没有创新冲动的民族怎么可能留下那么多文化遗产?但是,多数人愿意承认另一个特征:我们这个民族崇尚古人,尊重传统,敢于自我作古、独树一帜的人并不太多。对于某些人说来,古人的辉煌业绩时常悄悄地转化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牢笼。这时,一个问题愈来愈尖锐: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

⑧我想更多地提到古人的创造精神。相对于依循古制,创新远为艰巨。创新不是单纯地依靠灵感、聪明和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创新还包含了历史条件的深刻洞察。创新意味着在最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新的举措。为什么篆书消亡于汉魏之际?历史条件的改变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诱因。公务文字交流数量的急剧增加,书写工具的改变,这一切无不迫切地召唤另一种更为便捷的新型字体。这时,文字创新及时地赢得了一个空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汉字简化存在相近的理由:文字交流的规模前所未有,书写工具的日新月异,大众的识字如何更为容易,孩童如何启蒙教育——这时,汉字的简化成为一项疏通瓶颈的文化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尽管如此,对于许多人说来,一个小小的不适已经足够瓦解创新的冲动。

⑨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至少可以从文字史的演变察觉,古人曾经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积极互动。如果想到的仅仅是恢复繁体汉字而没有意识到这些汉字的来龙去脉,没有意识到隐藏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背后不懈的创造精神,那么,这种做法业已迹近于买椟还珠了。

⑩许多人已经熟悉了李鸿章的形容:现代社会的降临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科技,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各种剧烈的震荡纷至沓来。这时,古人的现成经验显然不够用了。期求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以前的古人完整地解答当前遭遇的问题,只能证明我们的平庸和懈怠。古人的业绩属于过去,古人给予我们的最大馈赠毋宁是:如何创造自己的时代。

⑪无论是争辩汉字的繁简还是别的主题,古人的创造精神必须成为我们关注的首要内容。

(有删改)

7.根据文意,第③段“相同的逻辑”表明篆书与繁体字都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和____________的功能。

8.联系全文,下列有关“繁简之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繁简之争不仅是选择汉字形体的争议,更显示出思想观念的差异。

B.主繁方从汉字的文化内涵角度强调恢复使用繁体字利于传承文化。

C.主简方从书写的便利实用角度强调简化繁体字与传承文化不冲突。

D.繁简之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恢复繁体汉字,因而是全文的中心话题。

9.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⑧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我们稍作计算即可明白:现今每天文字交流的巨大数量

②当然,这个文化工程已经为中国古籍的研习或者书法艺术保留了繁体汉字的特殊区域

③但是,许多人仍然感到了不适,似乎是某种熟悉的感觉遭到了破坏

④如果每一个字的平均耗时增加0.1秒,整个社会必须增添多少成本

⑤必须承认,这个文化工程的开启需要胆魄和非凡的勇气

A.②⑤①④③B.②①③④⑤C.⑤②③①④D.⑤④①③②

10.概括第④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对文意的理解,试分析下列事例所体现的“创新精神”。

近几年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如淘宝、京东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车夫姚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低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缓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

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撒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快点跑!

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慢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姚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新声四起。姚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

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文本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公姚纳是一个勤劳善良、生活窘迫、孤苦伶仃,悲怆伤痛、无人同情的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

B.马车夫姚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这个低得不能再低的愿望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

C.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体为素材,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作主角,反映的却是重大社会问题,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D.《苦恼》就是在讲诉一个悲伤的故事。悲伤的谈话意味着,不但所谓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不能沟通,即使同为下层社会,沟通同样是不可能的。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白描的方式来描写环境和刻画人物。雪花纷飞渲染沉重凄凉的氛围,一动不动的车夫,虽然不发一言,却足以使读者窥探到他内心的焦躁。

B.小说的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连续出现“伛”字,契诃夫没有直接描写姚纳的内心世界,但通过身体语言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他的悲苦心境。

C.小说在写姚纳等待乘客的过程中,出现了姚纳和他的小马的姿势对应,意味深长。这其实为小说结尾姚纳向马倾诉埋下了伏笔。

D.当年轻人到达目的地后。姚纳还“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从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得知姚纳是多么孤寂,只要有人和他说话,就是骂他他也觉得舒服。

14.赏析文中三处画线句反复描写姚纳回头转身的表达效果。

15.小说的结尾,作者给姚纳安排了一个倾诉苦恼的对象,于是“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这样的结尾安排有什么样的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都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命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具、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杂史》)

(注释)①权知:原为暂时主持某州事务,文中是调任某知府的意思。②关节:旧指暗中行贿、说人情通关节。③中官:宦官。④忠恕:儒家的道德规范。“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怒”(朱熹)。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拯性直                          峭:严峻

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           诉:控告

C.进士                         举:推举

D.前守贡                         缘:以……为缘由,以……为借口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复有来告私杀牛者B.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

C.平居无私D.以父母皆老,辞不

18.下列译句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以悦人

他不与人苟且相交,不以虚伪的言辞脸色去讨人喜欢。

B.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又先后献上唐朝魏郑公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放在座右,作为借鉴。

C.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平常没有私人信件,与旧友亲戚不相往来。

D.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包拯打开正门,使得那些诉讼人能到他面前直接陈说曲直,吏员们再不敢欺负诉讼人。

19.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包拯清廉的一组是(   )

①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②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声皆惮之

③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④适京师大水,拯命悉毁去

⑤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以悦人            ⑥虽贵,衣服、器具、饮食如布衣时

A.①②③B.③⑤⑥C.①③⑥D.①③⑤

20.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公任天章阁待制时曾上书皇帝,提出当前应尽快办理的七件事,但朝廷完全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B.包拯中举后被授以官职,但因父母年老,他辞去官职,未去就任。

C.包公任开封府府尹时政绩卓著,他不畏权贵,为民请命,深得人民的爱戴,他的姓名妇孺皆知。

D.身居高位的包拯一贯清正廉洁。他曾告诫子孙后代:为官不许贪赃枉法,否则不得放回老家,死后也不许葬入包家祖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死当;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慰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荫冒牒取调者③,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流。帝曰:“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邪?”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法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寤,从其言。胄犯颜据正数矣,参处法意,至析秋豪,随类指擿,言若泉涌。帝益重之,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新唐书·二李戴刘崔传》)

(注释)①干局:才干器局,指人的处事能力。②薄最:财物出纳账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2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理,人命所                   系:关涉,关系

B.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        刑:合刑法

C.有诡荫冒牒取调者                资:资财

D.胄以法流                        当:判罪,判处

2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的“以”和“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胄法当流                           ②陛下一朝忿将杀之

③法天下公                           ④臣陛下惜之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2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按照法律应当从轻判罪。

B.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一一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臣子于尊极不称误一一臣子对地位极高的人违法不有意说他失误。

D.既属臣,敢亏法乎——既然已经归属我了,怎么敢同法律有差异呢?

2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B.①④⑤C.③④⑤D.②③⑥

2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坚持请太宗复议。

B.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守,罪当死”也与法典相悖,据理力谏,足见其坚正品行。

C.戴胄针对当时有人用欺骗手法谋官骗财,建议皇上敦促他们自首,否则即以重判。而在实际处罚中却又改死罪为流放以“卖狱”。

D.戴胄援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该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藏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后诏三府操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便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人名)诬告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将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士大夫迎之者数千两,同因乡人殷陶、黄穆亦免俱归,并卫待于滂,应对宾客。滂顾,陶等曰:“今子相随,是得吾祸也。”遂遁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范滂弟)孝敬,足以供养,滂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膺) 、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后汉书·范滂传》)

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系黄门北寺狱               坐:因为

B.清节,为州里所服           厉:严厉

C.死亦何                       恨:怨恨

D.滂以同囚多病,乃请先就格      婴:缠绕

2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

B.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

C.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D.其有行违孝梯,不轨仁义者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督邮吴导至县……伏床泣/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C.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奚以知然也

D.吾欲使汝为恶,恶不可为/于其身也,耻师焉

2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范滂“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

①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②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③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⑤滂在职严整疾恶……抽拔幽陋                ⑥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以为“范党”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⑤⑥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为官公正廉明,嫉恶如仇,公开荐举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坚决剔除坏人,因而结下仇怨,埋下祸根。

B.范滂从监狱里出来,汝南、南阳的士大夫们拿出数千两银子置办酒席,为范滂洗尘接风。同时回乡的殷陶、黄穆伺候在范滂身边,帮助范滂应酬宾客。

C.当范滂知道自己将被逮捕时,他不但不逃跑,反而自己主动到监狱去,为的是不牵累别人,这充分表现了范滂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品德。

D.范滂就义前对儿子的“人不能为恶,但是我为善不为恶而又没有好下场”的一番话,深刻揭露了在外威和宦官交替把持下的东汉政权的黑暗:善恶不分,是非颠倒。

31.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自己加上标点)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②。胡寇为意,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③,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贵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匹④,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兵破士,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释)①朝那:汉代县名。治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②北地:汉代郡名,治所在马领(今甘肃庆阳西北)。“印”,都尉之名,姓孙。③阃:门槛。指都城外郭门中的门槛。“阃以内者”,指朝廷以内之事。④彀:张弓。“彀骑”,配备弓弩的骑兵。⑤澹林:又作“澹褴”,古代部族名,活动区域在今河北西北部长城内外。⑥倡:通“娼”,歌舞艺人。⑦家人子:即老百姓子弟。秦汉时称百姓为家人,为当时熟语。⑧罚作:一岁刑。犹言判了一年徒刑。秦汉时犯轻罪的人罚做苦工叫罚作。

3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令冯唐持赦魏尚               节:使臣所持受事的信物

B.五日一牛                         椎:锥刺

C.法太,赏太轻,罚太重             明:明确

D.是以兵破士北                       北:北方

3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兵破士北/上胡寇为意

卒复问唐曰/诛李牧

A.“以”和“以”不同,“乃”和“卒”不同。

B.“以”和“以”相同,“乃”和“卒”不同。

C.“以”和“以”不同,“乃”和“卒”相同。

D.“以”和“以”相同,“乃”和“卒”相同。

34.“陛下下之吏”一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是(   )

A.魏尚B.首虏差六级C.士卒D.文吏

35.“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在文中的意思是(   )

A.凡赏赐均可在外决定的,不再由中央去干预他。

B.赏赐是决定在外人员的,就不去打扰。

C.赏赐可决定在外的,不从中打扰。

D.赏赐可在外决定,从不去干预他。

36.下列叙述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唐并非法官,但能出以公义,慷慨进言。

B.司马迁在歌颂冯唐高尚品质的同时,也赞扬了文帝的善于纳谏,也蕴含着司马迁的政治理想。

C.冯唐认为,陛下不能重用魏尚,就是因为不重用廉颇、李牧。

D.冯唐用类比手法说魏尚与李牧一样,均能爱护士卒,尊重宾客军吏舍人。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毁,方时多,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慰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遣,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童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田承嗣傲狠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诸孙数十,不能尽识,至问安,但颔之而已。富贵寿考,哀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

(《新唐书·郭子仪传》)

3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毁            短:陷害

B.方时多虞                            虞:诈

C.麾下宿将数十                        宿:过去

D.而朝恩使人其父墓                  发:发现

38.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公拜/后皆将相显官

诏至/宽厚得人过之

A.两个“为”相同,“然”与“而”不同。

B.两个“为”不同,“然”与“而”不同。

C.两个“为”不同,“然”与“而”相同。

D.两个“为”相同,“然”与“而”相同。

39.“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仪可以用脸的动作,指挥他们进退,像部队行动一样。

B.郭子仪可以用手势指挥他们进退,像部队行动一样。

C.郭子仪可以用脸的动作,指挥他们进退,像部队的曲折一样。

D.郭子仪可以用手势指挥他们进退,像部队的曲折一样。

40.下列句子分成四组,哪一组最能表现郭子仪“宽厚得人”(   )

①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                ②后皆为将相显官

③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            ④子仪封币道其境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

4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郭子仪曾遭到鱼朝恩等人的诋毁,但他乃宽以为怀,甚至对鱼朝恩本人也是这样。

B.田承嗣为郭子仪弯腰下拜的原因,就是因为郭子仪“待上诚,御下恕”,为人宽厚得人心。

C.李灵耀占据汴州作乱,而没有劫持郭子仪的“封币”,在于他认识到郭子仪幕府人多、将相显贵。

D.郭子仪,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不怕小人谗言与离间,“待上诚,御下恕”,深得人心。

42.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自己加上标点)

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

 

 

六、材料作文

43.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通过一条条密集的航线、高铁线路、高速公路,正在消解着地方的差异性,使得“没有远方”的时代正在来临。

 


参考答案

1.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子罕    士不可以不弘毅    知己者明    胜己者强    强行者有志    死而不亡者寿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国风·秦风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唐朝    张若虚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默写并背诵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知、惑、弘毅、己、壹、须、樽、卯、惟、偕作、已、庸。

2.C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要求对仗工整。此外,楹联还要求平仄对应,结构相同。题干信息为“小区举办元宵灯会活动,张贴楹联以增添节庆气氛”。时间是元宵节,地点是小区,事件是张贴楹联,目的是增添巧节庆气氛。

选项所示楹联中,C项比较符合要求。其中,“火树银花”“淑气鸿禧”更适合小区的居民喜欢喜庆氛围的心理,且对仗工整;“家家晓”更适合小区这样的场合;“处处春”也适合正月十五刚刚立春这样的时节。这两处叠词的使用,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A项,“晴空一镜悬明月,夜市千灯照碧云”更适合放到一个大的地域性场景中。

B项,“玉轮光满大千界,银汉秋澄三五宵”通常用以赞颂中秋之夜的月色。

D项,“笙歌曲中千家月,红藕香里万颗珠”通常用以庆中秋,也用以庆丰收。

故选C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掌握对仗手法的能力。

这是一首律诗,律诗一般颔联和颈联使用对仗。

颔联“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汲水”对“扬帆”,“疑”对“觉”,“山动”对“岸行”。

颈联“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云离”对“雁入”,“京口树”对“石头城”。

故选B。

4.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原句中“鲁迅的著作”是集合概念,《孔乙己》是非集合概念,此处属于偷换概念。

A.“有作案动机的”不只有“某甲”,所以“某甲”不一定是“作案者”。

B.前提中的“各级官员都要遵纪守法”特指“各级官员”,“都要遵纪守法”的对象应为所有公民,小前提“我”为公民中一员,所以不能例外。

C.前提中的“人”和结论中的“人”不是同一个概念

D.前提中的“人”是集合概念,“张三”并非集合概念,此处属于偷换概念。

故选D

5.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包含两个直言命题构成的前提,和一个直言命题构成的结论。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仅有三个词项,其中联系大小前提的词项叫中项,在前提中出现两次;出现在大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谓项的词项叫大项;出现在小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主项的词项叫小项。题中的三段论推理是这样的,所有的偶蹄目动物(有选举权的人)都是脊椎动物(年满18岁的人),牛(人大代表)是偶蹄目动物(有选举权的人);所以牛(人大代表)是脊椎动物(年满18岁的人)。上面的三段论推理,“有选举权的人”是连接大小前提的中项;“年满18岁的人”是出现在大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谓项的“大项”;“人大代表”是出现在小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主项的“小项”。习惯上,用“P”表示“大项”,用“M”表示“中项”,用“S”表示“小项”。ABD不符合这一推理过程。

故选C

6.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知识的能力。

由段落中句子可知,“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这一前提,得出“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的结论,由“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的不满”的前提,推出“人并非情感的动物”的结论。也就是说,先假设结论的正确性,再通过一定的前提推翻这个结论。由此可知,“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再根据“他没有进入赛场”的前提,可以得出“他不是选手”的结论。B正确。

故选B。

 

7.    形象直观    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8.D

9.C

10.汉字发展的历史(文字史的概貌)就是由繁到简(简化)(的历史或过程)。补充答案:汉字的发展史就是汉字简化运动史,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11.创新包含了对历史条件的深刻洞察,意味着与所处的时代进行积极互动,能在最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最新举措。当前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如淘宝、京东购物等),就是因为马云等人敏锐地发现了网络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模式的影响,利用人们更直接、更便捷、更实惠的消费需求,适时地创立了电子商务平台,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努力。

这是一道概括文中的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篆书与繁体字都具有特点和功能”,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概括,由“篆书不仅更为接近古代的象形文字,形象直观”可以概括出第一空填写“形象直观”;

由“篆书的历史更为久远”“繁体汉字的阅读和书写犹如拜谒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概括出第二空应填“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8.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D.“繁简之争……是全文的中心话题论”错误,根据原文“无论是争辩汉字的繁简还是别的主题,‘古人的创造精神’必须成为我们关注的首要内容”,可见文章的主题是“学习古人的创新精神”。

故选D

9.

此题考查学生简明、连贯的能力。

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此题要去语句排序,根据前文“一项疏通瓶颈的文化工程”,因此⑤②“这个文化工程”承接前文,后面③“但是”转折,④⑤讲“计算”,由此得到答案C

 

12.B

13.A

14.第一处画线句是姚纳在军人和自己谈话时初步的试探,第二处画线句中“调转整个身子”的细节则是因为军人对自己倾诉有所呼应后激动的反应,第三处画线句则是在军人不耐烦后的尝试。这一系列回头转身的动作细腻地刻画了急切寻求倾诉的卑微的底层人物形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军人的冷漠、人情淡薄。

15.①与之前的遭遇进行对比。他尝试对军人,三个乘客,大车店的青年人进行倾诉,却没有人愿意为他停留,只有陪伴他的老马似乎可以让他倾吐苦恼。凸显了人的麻木冷漠,人与人沟通的不可能。

②深化主题,平平淡淡却意味深长。写出主人公的多重苦恼,生活艰辛之苦恼,孩子去世之苦恼,以及无人倾听开解之苦恼。

③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通过这场只有倾听却没有回复的倾诉让人读来更感心酸伤感。

【分析】

12.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B.“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错误,《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周围人一开始看起来热心,“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当做好奇的故事,但时间长了人们就冷漠麻木,不愿再听了。故本文和《祝福》中祥林嫂的遭遇不一致。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A.“他内心的沉重负担”错误,车夫的一动不动,让读者感到他内心的苦闷压抑。

 

16.C

17.D

18.D

19.C

20.A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C.“始举进士”意思是:最初考中进士。举:考中。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意思的能力。

A.寻,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B.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C.书,古义:书信;今义:书籍。

D.就,到;开始从事。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D.句意: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吏不敢欺”是省略句,省略了“官”,是不敢欺骗长官,不是“吏员们再不敢欺负诉讼人”。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和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②间接表现包拯“刚毅”;⑤表现包拯“性峭直”。据此排除ABD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

A.“但朝廷完全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错误,原文是“朝廷多施行之”。

故选A

【点睛】

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管理天长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任命他担任天章阁待制、管理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21.C

22.B

23.A

24.C

25.B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有诡资荫冒牒取调者”,意思是“有人假称有资荫冒用谱牒以求受到选拔”。资:资荫。

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介词,按照;②介词,因为;

③动词,是;④介词,替。

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故选B

23.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B. 句子大意是“陛下念长孙无忌的功劳,原谅他可以”,“录”,记着、念着;“原”,原谅;

C. 句子大意是“臣子对于皇帝不能说有失误”,选项中“不称误”的翻译错误;

D.句子大意是“既然交给臣处理,臣怎么敢违反法令呢?”,“属”应当是“交给”;“亏”应当是“使……亏损,违反”。

故选A

24.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是介绍胄的品性、才能;②是叙法令条文;⑥是假设情况。都不反映其“公正执法”。

故选C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戴胄是反驳封德彝的判决,非犯颜直谏,亦无固请太宗复议。原文来看,复议的是太宗“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

C.“戴胄针对……建议皇上敦促他们自首,否则即以重判”错,原文是“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是皇帝下诏,不是戴胄建议;“在实际处罚中却又改死罪为流放以‘卖狱’”错,“卖狱”的说法是皇上说的“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邪?”;

D. “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错,原文有“太宗曰:‘朕安得阿亲戚!’”,表明太宗无姑息无忌的想法。

故选B

参考译文: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生性坚定正直,办事聪明精干,最擅长文簿。大理少卿空缺,太宗说:“大理少卿,是关系到人命的官职,戴胄清廉正直,正是这个人选。”当天就任命戴胄。长孙无忌受到召见,没有解下佩刀就进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觉,应当处死刑;长孙无忌可以赎罪。戴胄说:“校尉与长孙无忌的罪相同,臣子对于皇帝不能说有失误。法令上注明:供奉皇帝的汤剂、饮食、舟船,即使属于失误都是死罪。下念长孙无忌的功劳,原谅他可以。如果只惩罚长孙无忌,而杀死校尉,不能称之为刑法。”皇帝说:“法令是天下人的法令,朕怎么能偏袒亲戚!”下诏重新议罪。封德彝坚持己见,皇帝准备依从。戴胄说:“不对,校尉因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应当从轻处理;如果都是失误,不应该处死他一个人。”因此长孙无忌与校尉都被免除死罪。当时应考的人云集京城,有人假称有资荫冒用谱牒以求受到选拔,下诏允许他们自首;不自首的,论处死罪。不久查出欺诈得逞的人,判案定罪,戴胄认为依法应当流放。皇帝说:“朕下诏不自首的人处以死刑,你如今却说应当流放,这就等于告诉天下人朕不讲信用,难道卿接受贿赂要减兑罪犯的刑罚吗?”戴胄说:“陛下当时就杀死他,臣管不上。既然交给臣处理,臣怎么敢违反法令呢?”皇帝说:“你只管自己守法,而让我失信于人,怎么办?”戴胄说:“法令,是向人宣扬大信;言语却是因一时的喜怒而随口说出的。陛下因一时的忿怒要杀他,既然知道不可行才交给法律部门,这是容忍小忿,保存大信。如果为了发泄一时的忿恨而违背信用,臣为陛下惋惜。”皇帝大为感动醒悟,听从了他的话。戴胄屡次冒犯圣上据理力争,参预处理案件以法令条文为依据,分析细致,逐条指出所犯的罪行,言如泉涌,皇帝更加重用他。升任尚书左丞,皇上怜悯他家里贫穷,特地下诏赐钱十万。

 

26.D

27.B

28.C

29.C

30.B

31.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

【分析】

2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A.滂坐系黄门北寺狱:范滂因此而被关在黄门北寺的监狱里。故此处“坐”可译为“因……而坐牢”。

B.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故此处“厉”同“砺”,可译为“磨砺”。

C.死亦何恨:死了又有什么遗憾!故此处“恨”可译为“遗憾”。

故选D

2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歌谣、言语/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

B.古今都是离散、流落的意思。

C.流眼泪的/流鼻涕。

D.不符合/越出常轨,不合法度。

故选B

2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代词,可译为“他”。

B.都是介词,可译为“因为”。

C.代词,可译为“他”,指“范滂”;代词,句中相当于“这”。

D.都表转折,可译为“然而”。

故选C

2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是他上任是意气风发的神态描写,不是“恪尽职守”的具体表现。③“因投劾去”是他主动辞职,也应排除。“ ⑥郡中人以……”指的是范滂所重要的属吏,即“范党”,而不是范滂本人,应排除。

故选C

3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范滂从监狱里出来,汝南、南阳的士大夫们拿出数千两银子置办酒席”错误。由“汝南、南阳士大夫迎之者数千两”可知,“千两”是来迎接范滂的人马数量,而不是钱财。

故选B

3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断句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添加标点:“有令名”为动宾结构,二者关系紧密,故在其后断开,用逗号;“求寿考” 为动宾结构,二者关系紧密,故在其后断开,用逗号;“可兼得乎”为反问句,故在其后断开,应用问号,同时补齐双引号;“滂跪受教”主谓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应用逗号,结尾用句号。应添加标点为: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翻译要点:既,已经;令,美好的;寿考,长寿;再拜,拜两次。

译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于是以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去查明情况。范滂走马上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等到到了冀州境内,那些太守县令自知藏污纳垢,于是纷纷离职逃跑。范滂所弹劾上奏的那些贪官污吏,都是人们议论纷纷的对象。后来皇帝下诏三府 (太尉、司徒、司空)属官上报民间那些反映官吏贤能与否的歌谣,范滂因此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多人。尚书责备范滂所劾奏的太多,怀疑他掺杂了私人恩怨。范滂回答说:“我所劾奏的人,假如不是才力不能胜任、污秽、狡猾贪暴为害百姓者,我是不会玷污上奏的文书的。只是近来因为三公会议的日子就要到了,所以先劾奏那些急迫的,那些还没有调查清楚的。再重新检查核对。我听说农夫除去田里的野草,农作物一定长得又好又茂盛;忠臣除却朝廷里的奸人,国家的政治就会因此清明。如果我的话有不一致的地方,我甘愿在众人面前受到惩罚。”尚书不能驳难他。

范滂看到当时世道艰难,知道自己的意愿不能实现,于是辞职而去。太守宗资先前已经听说了范滂的名声,请求他暂任功曹,委任他政事。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那些行为违背孝悌之道,不遵循仁义的人,他都把他们扫除出去,不与他们共事。公开荐举有品德的人,剔除坏人。所以郡中才能一般的人没有不怨恨他的。于是指责范滂所任用的人,认为他们是范滂的党羽。

后来牢修诬告说现在有人互相勾引,结成朋党,范滂因此而被关在黄门北寺的监狱里。监狱里的狱吏将要对他们加以拷打盘问,范滂因为被关在一起的人很多疾病缠身,于是请求首先上刑床。就与同郡的袁忠争着首先受刑。范旁后来事情过去后南归,才从京师出发,汝南、南阳的士大夫数干辆车来迎接他。同时被关在监狱里的同乡人殷陶、黄穆也被释放一起回来,都伺奉在范滂身边。范滂回头对殷陶等人说:“现在你们跟随在我身边,是加重我的灾祸。”于是就回到乡里。

建宁二年,大范围的诛杀党人。诏令下达,紧急逮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来到县里,抱着诏书,关闭传舍的房门,趴在床上哭泣。范滂听到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于是自己立即到监狱里去。县令郭揖大惊失色,自解官印,要拉着范滂一起逃亡,说:“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在这里呢?"范滂说:“我死了,这祸也就过去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而牵累您,又让自己的老母亲流离失所呢?”他的母亲来和他告别,范滂对母亲说:“仲博对您孝敬,足以供养您,我到黄泉去,这样生死都得所。只是希望您割弃不能忍受的情,不要增加伤感悲伤。”母亲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回头对他的儿子说:“我想让你去做恶,但是恶是不能做。想让你为善,但是我没有做恶。(为善却得到现在的下场) ”行路的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范滂就义时年三十三岁。

 

32.A

33.B

34.A

35.A

36.C

【分析】

3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B.句意:五天杀一次牛。椎,用椎打,这里指杀。

C.句意: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明,动词,严明。

D.句意: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北,动词,败北。

故选A

3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的能力。

①以,都是连词,因为;

②副词,终于;副词,最终。

故选B

3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代词含义,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由“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可知,句子的主语是魏尚,因此“之”指代魏尚。

故选A

35.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句意为: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关键词:外,状语,在外;“不从中扰也”省略句,省略“朝廷”;中,在其中;扰,干预。

故选A

3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的能力。

C.“陛下不能重用魏尚,就是因为不重用廉颇、李牧”错误。廉颇、李牧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冯唐是以廉颇、李牧为例,证明汉武帝不会重用魏尚是因为他认为汉武帝“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故选C

【点睛】

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

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那,杀死北地都尉孙印。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抵御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竟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稿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37.A

38.C

39.A

40.D

41.C

42.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慰之,即号泣曰:
翻译: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天子,朝廷内外怕有变动,等到进见,天子对此事表示慰问,郭子仪痛哭说:

【分析】

3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短毁”为并列关系,其主语为“幸臣”,结合后文“谗间不行”可知释“短”为动词“说坏话”“陷害”是正确的。

B.原文着力写郭子仪的忠诚,“方时多虞”又是郭“握兵处外”的原因,故可断定释“诈”错误,应释为“忧患”。

C.由“盗未得”及下文“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可知“发”意为“挖掘”。

D.“宿将”为常用词“宿”为“老”意。

故选A。

3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由原文可推知:①第一个“为”为介词,释为“为了”;第二个“为”为动词,释为“做”“当”。②“然”和“而”都是转折连词,释为“但是”。

故选C

3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颐指”是用下巴示意以指挥人,所以排除BD。“部曲”借指军队,排除C。

故选A。

4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①句在别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的危险形势下,郭子仪仍不让部下“衷甲”同行,表现了他的宽以为怀;②句,表现了郭子仪慧眼识英才,与本题要求无关;③句,田承嗣“傲狠不轨”从不服人,却对郭子仪屈膝望拜,这表现了郭子仪的“宽厚”“得人”;④句,只是叙述了郭子仪做的一件事,与题干要求无关。

故选D。

4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细读原文可知,作者写鱼朝恩、田承嗣等人、事都意在证明郭子仪“宽厚得人”,写李灵耀一事其意图也在此。因此,李灵耀是敬畏郭子仪的为人而没有劫获封币,而不是由于“他认识到郭子仪幕府人多,将相显贵”。

故选C。

4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及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是两个主谓句,主语分别是“子仪”“中外”,应在两句中间加逗号,“及入见”是时间状语,其后加逗号,“帝慰之”“即号泣曰”的主语分别是“帝”“子仪”(省略了),所以应在“之”后加逗号,“曰”后加冒号。

得分点:中外,朝廷内外;及,等到;慰,慰问。

参考译文:

郭子仪事奉天子忠诚,对待下级宽恕,赏罚分明。虽然遭到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的诋毁,又遇国家多事,他掌握大军在外,但诏书一到,他就当日上路回京,没有丝毫犹豫顾望,所以别人讲的坏话和挑拨离间都不能得逞。在灵州破吐蕃,而鱼朝恩派人发掘他父亲的坟墓,没有得到什么东西。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天子,朝廷内外怕有变动,等到进见,天子对此事表示慰问,郭子仪痛哭说:“臣做军队统帅很久,不能够禁止士兵发掘别人的坟墓,有人现在发掘臣父的墓,这是上天的谴责,不是人事呀。”鱼朝恩又曾约郭子仪游他建造的章敬寺,瞻仰佛容,元载派人告诉他观军容时鱼朝恩将做不利于他的事。其部下请在衣中穿上铠甲一起去,郭子仪不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为什么车马随从那么少?”郭子仪告诉了他所听到的一切。鱼朝恩哭着说:“公如果不是个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不怀疑吗?”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傲慢跋扈,郭子仪曾派使者到魏博,田承嗣向西下拜,指着膝盖对使者说:“这个膝盖不对人弯曲已经很久了今天为郭公下拜。”李灵曜占据汴州作乱,公私财赋过汴州都要留下,郭子仪封存的钱币和帛过他的境,则不敢扣留,还派士兵护送出境。部下中有几十个老将,都已封王封侯地位很高,郭子仪可以用脸的动作,指挥他们进退,像对部队士兵一样。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做了将相等显赫官职,他的善于选拔人才就是这样。与李光弼的名气一样大,但比李光弼宽厚得人心。郭子仪的孙子有几十人,不能都认识,到请安时,只能点头表示。一生富贵寿终,有哀有荣,为臣下应该做的一切他确是十分完备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