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营造中国特色、岭南元素专家座谈会实录

UniDesignLab 2022-04-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总设计师 Author 资讯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资讯|营造中国特色、岭南元素专家座谈会



2021年6月17日,覃伟中市长在考察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以下简称“深超总”)工作时提出,深超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和要求,打造彰显中国气派的全球标杆城区;在片区的规划,单体建筑包括公共空间等方面凸显中国元素和岭南特色。


根据覃伟中市长的指示,为落实把中国特色、岭南元素融合到深超总的开发建设工作中,7月5日下午15:00-18:30,“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营造中国特色、岭南元素”专家座谈会在华侨城文化创意园H2栋628举行,基于深超总的定位及目前开发情况,探讨“中国特色、岭南元素”在深超总片区的运用与融合。

 

本次座谈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主持召开,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薛峰、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丁强、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重点项目建设处处长苏峰、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重点项目建设处副处长郭琦、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和建筑设计处副处长宋明江,以及陈雄、汤朝晖、朱荣远、张宇星、王晓东等行业专家、相关技术团队出席了会议,针对中国特色和岭南特色在深超总片区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 现场图 +


+ 现场图 +


以下按发言先后顺序排序: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陈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朱荣远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汤朝晖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 张宇星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晓东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和建筑设计处副处长 宋明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龚志渊

弘达交通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姚袁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丁强

深圳华汇设计有限公司 肖诚

个一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王文亭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 薛峰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孟建民

 


会议实录

The meeting record.



+ 陈雄 +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陈雄:深圳原来一直是对标国际一流,这个定位很明确。这次加上“中国特色、岭南元素”,从定位上是更高的定位,而不是把它从国际一流,世界眼光拉回来,如果把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应该是更高的维度,包含的内容更多,包括文化自信的一些体现。


其实从岭南的角度来讲,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的过程。随着人口的增加,一些超级城市、超级城市片区的出现,岭南元素的探索,以及城市的一些片区的探索,实际上不断地往前推进岭南建筑的发展。


在岭南元素方面:


第一,岭南气候比较炎热,在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多台风。气候在建筑方面有所体现。


第二,虽然是湿热气候,但是我们的气候不是像北方这种炎寒气候。岭南室外活动的时间,活动的方式都是比较多的,不像北方的一些城市和建筑。


建筑和这两方面的关系密切,从传统建筑与园林的结合,到如今建筑跟自然的立体体现,包括地下空间开发,以及立体空间开发,建筑和自然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整个建筑会在一个城市的层面体现气候的一些气质,它应该是比较通透、开放、轻盈,整个空间比较流动的,这些都是我们特有的城市气质,特别是在深圳这样高度开发的城市片区,立体开发确实提供了新的生活模式、工作模式。


我们在解决办公、居住、交通这些方面的同时,可能最重要的是要组织好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需要从整体策划层面预留出来,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在保持城市立体开发和集约的同时,仍然有高品质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


在中国特色方面:


第一,我们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中国特色”的理解在不断的演变,像深圳这样的城市是非常具有标志性的,因为我们的风格并不是传统的带有印迹的部分。事实上那些元素应该在不断演变,整个建筑形式跟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向前迈进。这些并不是一个想法,而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包括功能上的元素也是开放性的。


第二,具体在轴线上,更多希望把公共元素规划,包括比如地上空间的开发,普遍首层的空间和广场,也包括多层连廊。以前我们说二层连廊,现在是多层的,不单是双首层,可能是多首层的概念,整个地标也漂浮,城市现在没有原状的土地,很多都是在人工的地面上,这种人工的地面也可以做的比较好的一些空间的品质,问题是怎么组合。


第三,整个系统上来讲,把一些公共元素确定下来以后,也需要鼓励有一些多样性。以前很多传统的片区,还是比较统一的,但是在深超总这里十几个项目应该说各有特色,如何让它在空间上能够衔接起来,从人的视觉上、人的活动空间上,能够有公共的组织,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在城市运营方面:


这些公共空间都需要推进人活动需求的商业支持,否则这些公共空间没有办法聚集人气,一旦公共空间规划起来,可以跟运营结合起来,这样的空间品质,包括可以产生的一些生活的场景,都会得到加强,这些部分都需要我们仔细地筹划。


如果提出建议的话,我希望在人活动的地方能够为这个地区,提供相对舒适的半室外的空间的体验,这是需要再进一步加强的,这样使得他们在不同的场景连接起来,同时给人的感觉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另外交通是比较重要的,TOD的开发跟地块的衔接和空间的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些方面需要有强有力的整合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能够把交通串联起来,跟单体的建筑进行顺畅的衔接,既有公共的地方也有合理的单体管理的界限,这些部分也是需要综合地施策,确保在今天的时间段,尽可能把各个公共元素做好。



+ 朱荣远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


朱荣远:以什么方式呈现岭南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高质量”和“现代化”,我认为是深圳文化当中特别重要的方向。谈及岭南文化我们需要向前看而不是往回看,我更愿意用现代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岭南文化,同时要对气候、在地性、人的生活规律有所响应。


像深圳这样的城市,与广东的其他城市不一样,基本上是移民文化带来的全新的城市,没有传统的积淀和羁绊,不同的文化来到这里磨合、交流,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建筑要响应在地化,响应时代的进步,并且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建筑空间上进行反映。


在深超总,切忌将塔楼做符号化处理,应该关注如何将滨海城市公共生活场景和场所的内涵在24米以下的近地空间内做到完整、根本和细致。对于如何响应公共生活的场景、气候和地理特征问题,除了传统骑楼带来的灰空间外,绿化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关于深超总片区的环境景观,建议用人工的方式汲取自然的特征,用建造技术进行视觉重构和组织,从而产生与传统和自然的对话,我认为这就是岭南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


联泰这个项目,在城市街道或者是绿化步行范围内缺少对于气候的响应。我记得新加坡的校园当中,有很多连续的连廊,解决的就是下雨和太阳天的时候,人们怎么得到一些庇护。另外,我想是不是对这个地方的小尺度建筑不要以“批发”的形式做,而用“定制”的形式做,几十栋不一样的房子也可以带来特别的景观,而不是现在看来第一感觉是别墅,而不是总部,建筑的多样性同样可以体现岭南文化的包容和开放。当然,这会给我们的设计和管理带来一些麻烦。但是,想到深超总对于深圳的重要意义,我觉得完全值得在片区内的几个地方,在管理上多费心思,多做工作。



+ 汤朝晖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建筑师


汤朝晖:我更加想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这个组织制度为深超总出谋献策,根据过往的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使片区内各团队发挥各自优势,同时又能强强联合。我认为可以借助总师平台,联合各地块设计团队探讨单体间公共空间的协调方式,并形成一种定期的沟通制度;


第二,我们国家地域广阔,“中国特色”是集大成者,岭南元素就是“中国特色”组成部分,在超总片区运用好岭南元素,自然为中国特色做出贡献。根据我的经验,因为岭南亚热带的气候特点,关键是如何让每个项目在设计之初能够自觉地回应遮阳、隔热、防雨,让市民在全天候步行友善的情况下生活;


第三,建议在深超总出台一些奖励政策,鼓励开发商去做风雨连廊、架空层等应对岭南的气候,鼓励建筑师在应对气候特点的具体做法上进行创新。



+ 张宇星 +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员


张宇星: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本次会议,这是很难谈的话题,也是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反思,当代中国建筑学的“中国特色”问题,以及未来有没有可能在深圳有所突破?


在中国建筑界,有关中国特色的话题从上世纪初到今天就没有停止讨论过,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民国时期,以杨廷宝先生等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建筑大师,他们从西方学成归国后就主动在思考和尝试,如何把西方的现代建筑体系与中国古典主义建筑融合起来。这一时期有许多优秀实践案例。


第二阶段,解放初期,比如北京“十大建筑”既是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也是一种主动思考中国建筑特色的集体尝试。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整个中国建筑界一致把目光向外,重新开始学习现代主义,这是一个“补课”过程。同时也有许多反思中国文化的呼声,比如北京西站就是当时复古思潮的一个代表。


第四阶段,当今,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现在重新提出中国特色,我认为有两条线索值得关注:一是所谓中国建筑特色,其实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消费文化的内在需要,比如成都太古里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二是中国建筑特色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因子,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隐含了官方对建筑文化自信的塑造需要,但这方面的操作难度非常大,因为构型体系和材料体系的根本性差异,大型公共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难度非常大。但是反过来看,一旦把标杆立起来,对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也是影响巨大的。比如何镜堂院士设计的世博会中国馆,以及崔愷院士、孟建民院士等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某种标杆作用。


除了官方话语体系之外,另一方面,民间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更多体现于所谓地域主义建筑,最成功的是王澍,他让西方人在西方语境中能够很容易读懂中国文化。近几年中国建筑师比如刘家琨、张轲、华黎、徐甜甜等,在地域主义建筑上也有许多非常多元化的实践。我认为地域主义这条线索是全球共通的,本质上,它是全球范围内对现代主义的内在抵抗需要,当然一方面可以站在西方视角,一方面可以站在中国视角,解决方案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殊途同归。


 “中国特色、岭南元素”不应当被误读为一个复古和历史延续问题,而应当站在创新视角,去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和“中国特色的地域主义”这两个核心问题。在深超总片区内,现代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已经很完整了,几乎所有中标方案都是现代主义体系的自然结果。那么,在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标杆性地区,中国特色是否有必要被重提?如何实际去操作?


从操作上看,中国特色的塑造有具像和抽象两种方法,要做到雅俗共赏。具象方法:比如中国古代经常用的木、土、砖、瓦,可以大量采用,包括地面尽量不要用花岗岩,要用高品质的适合于岭南气候的当地的砖、木材料来构造,这些东西很容易出效果。抽象方法:一是城市尺度的空间抽象,中国传统城市空间是以轴线为组织的多院落组合;二是建筑尺度的空间抽象,可以在建筑24米以下的近人尺度尝试局部增加一些微缩的传统木构、砖构、土构等,它们与混凝土框架体系并存,两套系统并存比较容易操作;三是可以尝试在现代的空间组织中加入中国传统院落,尝试用城市中半开放的院落将公共空间联合起来;四是园林,对园林进行抽象重塑,除了地表重塑外,还可以尝试植物系统的重做,打造浏览性的园林文化信息系统。


最后关于元素的操作系统,有三方面建议:第一,深超总片区高层建筑能否考虑在近人尺度或在空中局部楼层留出空间给未来操作系统做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研究设计;第二,格网系统。就像一个脚手架是空的,需要不断填充,永远在更新,这就是格网系统,是未来的中国特色,能否考虑重新把格网系统暴露出来;第三,类似斗拱标准化的空间,比如一个像素空间10×10,建筑无论多大都呈现出基本的元素,在标准化把控下做中国特色是更容易的,也为未来的建筑师的改造或创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 王晓东 +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


王晓东:我想谈四个词:自信、岭南、超总、目标。

今天的讨论出发点其实是“文化自信”问题,根本是以人为本。在我看来,文化自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要求出发,来自于全社会对于建设什么是美好生活的认识。

我认为要学古人的气度,而不是模仿其步伐。在做设计时,我们需要探索总结甲方迫切的需求,并从大量的实践中提炼出文化的东西,从专业找答案,汇集成理论,主动引导文化自信。

面对深超总这样高密度片区,如何运用“新岭南”?我个人认为首先从两个尺度看:城市尺度与公共界面两个层面。之前参与前海管理时也面对过业主各异的高密度塔楼的问题,我建议要放开城市界面,管好公共界面。公共界面尤其是项目与项目间的区间,要管起来,在街区之间,要把所有的系统衔接起来。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无论在地面地下创造可全天候自由通行的公共空间。

第二,要创造更方便的步行和骑行条件。

第三,注重街道、建筑的绿化环境,这是形成岭南特色最大的原因。我们要开放更多的公共空间资源,应该有创造性的整合资源,审查部门应该放宽空间整合的路径。比如道路中间能否有大树遮荫,在非交通性的道路上,做剖面改进以创造更友善的公共步行环境。关于联泰项目,建议建筑和建筑之间的环境可以做得不一样,增加遮荫和绿化,提供全天候的人行系统;不仅是道路和建筑间的环境,低层建筑主体上,应有低碳的遮荫设计,呈现统一自然的和谐状态。

第四,要解决未来生活带来的新问题,如智慧物流应有专门的空间和线路。


+ 宋明江 +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和建筑设计处 副处长


宋明江:针对“中国特色,岭南元素”课题,各位专家非常务实,对领导提出的要求有非常专业的诠释,非常感谢各位专家。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新课题,需要长期的探讨和研究,最终大家碰撞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推广到其他重点片区尝试。张博士刚才提出的架构很好,我补充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主要会体现在低区近人尺度范围内,但高层塔尖也要努力尝试。以后每个项目招投标时,可以考虑把这个内容放到任务书里面作为一个要求,让所有的设计师想办法。如果深超总内有一两个塔尖能体现中国特色就已经值得了。


第二,建筑近人尺度和公共空间部分,包括公共艺术、街道小品、标识系统和地铁出入口风亭等,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提出创新性亮点。


第三,关于景观园林的绿化树种,可以考虑一下将地方的树种,乔木、灌木等运用到街道景观、小区园林等处,营造岭南风情。


第四,深超总运营方面未来会有专门的团队,运营的一些业态控制,包括以后的门店和招牌的形式,可以形成一种浓郁的岭南文化或者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氛围,也可以变成我们的特色。



+ 龚志渊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龚志渊:从规划的角度,先有法度,形随自然。

第一,我认为需要制定类似的制度或规则来引导超总片区未来有中国气派和中国元素的体现,希望更多关注人的体验空间的制度设计,尤其是24米以下近人空间界面,近人空间街道、绿化,这是后期的要素化管控的方向。

第二,岭南特色更多是对于气候响应的设计,创造人与自然气候相适应的舒适环境。希望在院落、园林、新材料应用方面有更多的指引。

第三,超总是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核心节点,希望在后续设计中有更多指引,在既定规则下有所创新,把超总片区打造成深圳向世界示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样本。

归根到底,我希望人在片区内的空间体验得到更多关注,并对此能给出更好的指引。


+ 姚袁 +

弘达交通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姚袁:从交通的角度,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公共人行系统的优化和融入。超总片区交通面对的是520万巨大的开发体量,是在高密度的开发空间内,具有大量人群聚集和流动的需求,与成都太古里这种低密度、街坊式的开发不同。

第一,这需要建筑设计及规划专业在人流对于空间的组织和系统的设计方面有提前考虑和预判。

第二,需要在公共活动空间、公共活动系统和多层空间方面进行更多人性化设计的考虑。


+ 丁强 +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副局长


丁强:轴线、城市和山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是中国特色、中国传统的精华。关于关于深超总怎么结合“中国特色、岭南元素”展示湾区大都会的风采,值得我们思考,我有三点想要提醒。

第一,地域性。中国是一个多地域、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从大尺度上看,山海田廊是深圳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小尺度上,树荫降温遮阳、骑楼遮阳避雨通风等,是华南地区气候特征方面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的内容。超总片区应结合地域性打造标志性的未来城市。

第二,时代性。中国特色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有新的内涵。在时代性前提下,应赋予建筑更硬的城市内涵。特别是在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应该在公共空间的组织上以宜人的尺度创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友好型城市空间,进而体现中国特色。

第三,尺度。中国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场域、空间尺度。从宏观尺度上看,整个城市东轴,有海、湖、山,轴线通透。从中观尺度上看,街道设计可以考虑空中、地面、地下遮风挡雨的功能需求。在微观层面,可以考虑传统材料的现代化运用,如当地的石材等。


+ 肖诚 +

深圳华汇设计有限公司


肖诚:首先特别感谢各位专家和领导们,给予我们非常好的意见。“中国特色、岭南元素”理念看似冲突的两个命题,在我们理解其实是显性和隐性的相关性。城市天际线和建筑外观效果是非常显性的东西,也反映当代性和国际化的诉求,而中国特色、岭南特色,包括文化自信,是可以以相对隐性的方式在超总存在,也恰好可以反映出中国文化含蓄隽永的特色。联泰项目用地拥有比较完整的尺度,有机会实现不同尺度、不同空间的丰富关系。

我们将从以下四方面谈谈对“中国特色、岭南元素”的见解。

第一,典型岭南村落的规划布局和空间尺度。我去年在岭南建筑大师工作坊中参与了港头村项目的设计,港头村是保存较好的岭南村落,有非常好的肌理,低尺度的梳式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包括祠堂、广场等。村落主体结构以南北向的冷巷作为组织功能和交通的方式,建筑单体以院落式组合。映射到联泰项目所面对的机会和挑战是:如何使整体结构既呈现公共性又体现岭南传统空间结构的特点。

第二,在建筑单体上,我们也参与了港头村一个旧祠堂改造项目,在恢复原有形式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文化建筑,让功能和空间实现当代性。在项目中,关注了人在建筑内部的空间体验,如风雨连廊和内向型的空间塑造;关注了在尺度不大的空间内创造更多的天地人文和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关注了朴素的风水问题,如南高北低,前疏后密。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色。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何镜堂院士的工作室,就反映了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对岭南空间的解读、诠释和发展,是当代岭南建筑的优秀代表性作品。

第三,应对岭南气候的建筑设计手段有很多,在规划布局层面,包括将秩序严谨的梳式布局和自然浪漫的岭南园林式布局,经过提炼与融合可以形成项目当中隐形的肌理。将在后续设计中充分研究、优化规划布局形成更加清晰的规划结构,也可以形成包括不同组团不同特色的方式。在景观层面,将更强调外部空间性格的多样性,以及建筑和外部空间交界界面上的层次和细节处理,包括庭前院后的设计。在建筑材料层面,将在后续的景观和近人尺度上,特别在人可以感知和触摸的位置,多采用地方性的建筑材料。在气候层面上,充分考虑亚热带气候,提升人在外部空间体验上的舒适度。

第四,建筑的形式是显性的,但我们认为岭南特色不应只是以复制和模仿显性特征的方式存在,应以当代性为基础来做。把空间、功能和对东方精神的理解体现在当代的建筑表达当中,诠释中国特色、岭南元素。无论在高层部分还是多层区域,也无论在形式还是空间方面,都有机会做出能够反映地域特征的在地性的东西。


+ 王文亭 +

个一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王文亭:我们理解的中国文化和岭南文化,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包括与生活习惯对应的建筑人文和空间精神。我们希望把联泰项目的文化内涵提炼成空间内部的延续。岭南文化最宏大的特点是与自然的紧密结合,包括叠山、理水、通透、遮阳、聚荫等。联泰项目中抬高的湿地公园形成了微气候,不只是遮荫和创造景观湿地,还会通过现代的技术利用镜面的太阳能板,引入自然光,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另外,在建筑语言的诠释上,我们希望通过利用本土的材料,注重本土的符号,体现建筑的在地性。我们希望联泰项目设计能生长于岭南文化,打造深圳地标新形式。


+ 薛峰 +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副局长


薛峰:听了几位专家、总师团队及华汇、个一联合体的发言非常受启发和触动。

我们开这次会,一方面回应了覃市长对深超总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这种想法在参与片区相关工作的人员当中一直都有思考,这个花火一直有,只是找不到时机和切入点爆发出来。

在现代西方建筑成为主导潮流的背景下,怎么营造中国特色是大家追求的。建筑行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对中国文化、中国特色有一个复兴,这是很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认为今天的会议很有意义,这个会议只是开始,关于技术路径问题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我想可以分三个层面推进这个工作。

第一个层面,对整个片区最突出的公共空间——中央绿轴和未来城脊怎么体现中国特色进行专门的研究。

第二个层面,对地块内比较大的公共空间,怎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元素进行研究。就像今天讨论的这个项目,方案设计结构清晰,形成了一大四小的公共空间,如果按照专家讲到的岭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设计,可能很精致、简约,也能体现中国特色、岭南元素。

第三个层面,我个人觉得,这个地方动不动三四百米的超高层建筑,要考虑甲方的要求,建筑本身要体现中国特色勉为其难,但可考虑选取片区内的一两个公共建筑打造一两件具有传世意义的建筑作品。

因为深超总只有1.17平方公里,中国元素不可能面面俱到,我感觉能否索性从这些大方面进行精准研究。在精准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讨怎么做,这方面总师团队要多思考一下。



+ 孟建民 +

中国工程院 院士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孟建民:各位专家和薛局、丁局几位领导有非常多启发性的观点和意见,对后面工作的推进很有指导意义。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讲站位比较高,因为必须要响应国家领导人,强调国家自信,强调中国特色,从大的战略考虑这个问题。我认为这种站位,对我们的工作推进是有指导意义的。深超总的设计师不能只有境外建筑师,也要为中国有创意的建筑师提供创造的空间。中国建筑师经过40多年的成长历练和提升,过去是追赶,现在可以齐头并进,将来或将超越,我们有这方面的信心,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关于岭南建筑、岭南特色我是这样理解的:“岭南”是地域的概念,核心强调的是地域的气候。前人采用了很多具有智慧的建筑技术应对湿热、多雨、高温等气候带来的影响,创造了自然通风、采光、遮荫、避雨的空间性质。我理解岭南特色、岭南建筑,首先是解决气候给人带来的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形态,比如院落、园林、连廊等,都是为了创造更适合于人生活的环境和空间。在这个过程当中累积了文化性的符号,一个固化的过程就会有符号的提炼和产生,空间和文化符号形成了岭南特色。另外,岭南文化也应强调创新,结合当地的气候及各方面的环境进行创新。在近人尺度上,包括室内设计上,要有岭南文化符号的再现和发展。将来在深超总片区,可分层级和不同的尺度,有创新式发展的园林,也有原汁原味还原的园林。


我们可以通过总结专家智慧和观点,提出一个口号、主张或者方向,让老百姓也能体会到中国特色、岭南特色。但这不能永远只是个口号,我们需要实实在在让我们的探讨能够有实施路径并形成成果,能够体现出中国的文化自信。后续我们将不断深入探索,形成一个对岭南建筑发展有推进作用的系列研究,争取让深超总片区成为响应国家在文化方面号召的一个出经验的项目。



会议结束
The meeting ends.


编辑:夏禹、陶虓、王园园
视觉:粒子普拉斯 ParticlePlus

合作伙伴(以下按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

AC建筑创作│Apark建筑公园│ARCHINA建筑中国│archrace│AR建筑报道│ATU观筑│CA当代建筑│CBC建筑中心│ikuku建筑网│in空间│UniDesignLab│ZaomeDesign│城PLUS│城市设计│城市设计联盟│风景园林网│构筑空间│规划师杂志│国际设计网│H+A华建筑│建筑档案│建筑技艺杂志│景观邦│景观周│孟建民本原设计│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深总院│世界建筑│为城市而设计│新土地规划人│中国城市规划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百家观点

百家观点丨中国建筑设计圈子图解

百家观点丨15家明星事务所项目量大比拼,扎哈、让努维尔、OMA…谁才是“内卷之王”?

百家观点丨建筑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谈建筑学的本体价值及建筑学教育的致命危机

百家观点丨儿童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百家观点丨停车场是如何破坏美国城市的?

百家观点丨景观设计师择业指南

百家观点丨王澍:触碰另一个世界的边缘

百家观点丨《五十里桃花坞》,明星的乡村振兴?

百家观点丨室内设计师择业指南

百家观点丨欧美小而精的事务所,做的是中国的地标建筑项目

百家观点丨“提高设计费”——激起设计圈水花的一则倡议

百家观点丨王澍谈尺度:一个人需要多大的房子

家观点丨我们的城市是否只存在一种未来?友谊书展再思辨

百家观点丨中国建筑的基本概念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空旷的虚体。

百家观点丨如何成为加拿大和美国注册景观建筑师?

百家观点丨复盘:从东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去向看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变化

百家观点丨为什么建筑师喜欢“砖”?

百家观点丨比丑更难忍受的媚俗建筑

百家观点丨70后事务所如何撑起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以Studio Velocity为例

百家观点丨在乙方公司之间换赛道是否值得?

百家观点 |不想当网红的建筑师不是好建筑师——论网红建筑和新工匠精神

百家观点 | 为何今年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中,本校生全军覆没?

百家观点 | 画饼的设计公司老板忽悠不了95后

百家观点 | 哈佛GSD大陆招生降低至此的原因是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人工智能,未来在何方?

百家观点 | 未来建筑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44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基础篇)

百家观点|36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升级篇)

百家观点|2021年建筑设计行业展望和人才市场情况分析

百家观点|设计公司究竟要不要做大?

百家观点 | 2021在建筑里与大自然来一场亲密约会

百家观点|4大建筑趋势,为你的设计加点料!

百家观点 |  公共空间为谁而生? 民众or暴徒?

百家观点|日本现代建筑家的脉络

百家观点|当建筑邂逅陶瓷,记录一次不走寻常路的设计课体验

百家观点|建筑学博士之路:豪赌还是投资?

百家观点|3D打印建筑已经进入乡村?

百家观点|如何做到连续四年收获竞赛硕果?

百家观点|我们为什么需要总设计师制度?

百家观点|在大学里当一名建筑系老师是什么体验?

百家观点|90后产品设计师诠释乔布斯的“产品皆有灵魂”

百家观点|为什么他们是当下中国建筑事务所的典型成长样本?

百家观点|一个老八校教师的三年级住宅设计课堂笔记

百家观点|分裂的建筑市场,割裂的建筑圈,2021建筑师的出路在哪里?

百家观点 | 大型模(抄)仿(袭)现场!我们真能接受这样的设计吗?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建筑师不画施工图?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建筑师的培养成本越来越高?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都那么小?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 low 的行为?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建筑师王昀和他的作品?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里丑建筑多?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欧洲设计师都特别注重前期分析?

百家观点 | 为什么书店越来越像会所、咖啡厅?

百家观点 | 为什么设计公司创始人要学习“设计经济师”?

百家观点 | 如何用数字化定制未来社区?

百家观点 | 街道店铺设计只能被和谐了吗?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进行星际设计?

百家观点 | 高冷的建筑学,何时能走下神坛?

百家观点 | 乡村书店是怎样助力乡村振兴的?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如何丢失了中国建筑的“黄金十年”?

百家观点 | 国外的建筑师们,在项目里都干了些什么?

百家观点 | 土博与海归,何时能平权?

百家观点 | 城市设计竞赛的未来在哪?

百家观点 | 还有什么小众博物馆适合我们打卡?

百家观点 | 让时尚巨头们欲罢不能的建筑长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国产INS风的廉价潮流何时死去?

百家观点 | MAD设计的24万一年的四合院幼儿园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后疫情时代国内外建筑圈的我们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保护自己的著作权?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值不值得被尊重?什么才是后浪建筑师真正关心的问题?

百家观点 | 当我们讨论乡建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百家观点 | 丑陋的建筑,为什么总是层出不穷?

百家观点 | 设计使人破产,高危职业建筑师为何深陷法律纠纷?

百家观点 | 学金融的人眼里,学建筑的是怎样的存在?

百家观点 | 我们该如何行使“观看”的权利?

百家观点 | 纵观建筑史,西方的公共空间都发生了什么?

百家观点 | 那些明星建筑师的失败作品都有什么问题?

百家观点 | 建筑学的基本功是什么?

百家观点 |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百家观点 | 关注同理心的建筑学,能带来空间正义吗?

百家观点 | 笨与不笨的界限,浅谈中国建筑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百家观点 | ABBS大佬关于建筑改行杂谈

百家观点 | 质疑王澍的建筑学教育

百家观点 | 贝聿铭这一片命太好的花瓣

百家观点 | 张雷:主人、文人、匠人、家人、大人——五个人的城乡

百家观点 | 王澍在同济谈乡村振兴:“中国的城市已经异化,仅存一大片光鲜的垃圾....”

百家观点 | 王澍:50年后,人们都会住在村子里

百家观点 | 设计院的现状(一)

百家观点 | 建筑师一定要读建筑系,可能是个伪命题!!!

百家观点 | 叹“伪现代主义”,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怀旧与超高层

百家观点 | 那些想和地产小白分享的事......

百家观点 | 聊聊设计公司潜规则

百家观点 | 《人民日报》批评中国建筑缺乏文化自信,评论里的建筑师们坐不住了......

百家观点 | 当代建筑设计忽悠话速成指南

百家观点 | 为政治服务的建筑

百家观点 | 参与性景观,张唐景观实践手记

百家观点 | 江一燕获大奖那天,有家设计公司的方案被方丈“化缘”了

百家观点 | 建筑的空间形式已不只有人类才能说得算啦!

百家观点 | SOM的城市设计做的确实很牛,但我也看到了套路

百家观点 | 就算顶级艺术家,也不可能跨界搞建筑

百家观点 | 巴黎圣母院“重建竞赛”:一场中国媒体自娱自乐的狂欢

百家观点 | 在圣诞节建造一棵圣诞树才是正经事

百家观点 | 建筑与时装屋

百家观点 | 今天就想聊聊《丹行道》

百家观点 | 别人跑去京都买房子 他从京都搬到贵州造村子

百家观点 | 在Mantova我和三个陌生人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