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金融融合政策进展分析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编者按

为持续跟踪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进展,亚洲金融智库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研究项目,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亚洲金融智库首席研究员、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担任课题主持人,并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由王志峰博士担任课题协调小组组长。其中,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喻奇、方堉豪、朱伟豪、赵一迪参与了课题研究和报告撰写。课题成果《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在2018年11月20日在亚洲金融智库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上正式发布,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9)》课题已启动。


本文选自《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第二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与融合的进展研究”中“第一节: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金融融合政策进展分析”,文末附有报告购买和征订信息



课题主持人: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亚洲金融智库首席研究员、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与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课题。本章通过政府政策、产业、金融供求和空间积聚以及区域内金融中心建设等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进行了分析,提出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及金融科技运用的机遇,进一步推动金融融合。在金融融合路径选择上,建议在整体规划中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枢纽,以金融科技发展为推动金融融合的抓手以及重视金融风险的监测。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金融融合政策进展分析


关于区域经济融合与一体化的研究,丁伯根(Tinbergen)将一体化区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消极一体化指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只关注和消除歧视与流通限制等方面政策措施,促进经济一体化。积极一体化是指修订已有的法律与机构,同时设置新的法律和机构,以促进一体化过程中市场运行的有效性以及区域内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巴拉萨(Balassa)认为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就过程而言,是指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措施;就状态而言是指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各种差别待遇的情况消失。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功能性整合和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是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区域内各经济领域内阻碍经济活动的因素消除并实现经济融合,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自发性和不稳定性。制度性整合是指通过区域内各成员签订协议,建立特定的机构进行管理指导并将其制度化和法制化,使得功能性整合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和金融融合的目标就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合作,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香港、澳门回归之前,粤港澳的经济融合主要是功能性的经济一体化,也就是在市场主体的自发推动下消除阻碍经济交流的因素,实现粤港澳经济的融合。这时期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市场主体的投资和贸易领域。借助内地人力资源优势和香港的资本优势,香港对广东进行大量投资,将原来香港的加工制造业转入广东,支持了香港最初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也促进了广东制造业的崛起。在香港、澳门回归之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融合逐渐体现为制度整合和积极一体化,通过粤、港、澳之间签署协议,建立协调管理机构,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方式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并进一步推进经济融合。


一、政府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国经济建设的核心区域,覆盖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合作机制包括关于建立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广东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层级的合作均制定政府合作机制。在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合作机制的安排中,政府合作成立了联合指导委员会,由双方高层代表或指定的官员组成。委员会设立联络办公室,并可根据需要设立工作组。联络办公室分别设在中央人民政府商务部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工商及科技局。泛珠三角合作机制建立由内地省长、自治区主席和港澳行政首长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建立港澳相应人员参加的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九省(区)区域合作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委(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由特区政府确定相应部门负责。中国(广东)自由贸易区建设则是在国务院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下,由广东省根据试点内容组织实施,自贸试验区建设相关事宜纳入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机制。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为组长,广东省委书记、国家发改委主任、香港特首和澳门特首为成员。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形成了既有纵向从中央到地方的指导,也有粤港澳地方政府之间横向协调的完整的合作机制,政府各相关机构之间相互协调、高效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表2-1:政府合作机制


二、经济金融融合政策全面推进


自2003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以制度化方式推进经济融合,通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泛珠三角”(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四川+港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港澳),稳步推进区域经济金融融合政策。经济融合政策措施内容主要围绕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基础设施、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环保、金融合作等方面。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相关政策措施可以归纳为市场融合的措施。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原材料、商品、劳动力的流动,促进商品生产分工;教育医疗环保政策有利于改善和提升生产配套环境。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环保的相关政策可以归纳为生产分工的融合。金融合作有利于促进金融领域的融合。科技文化合作措施可以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领域的融合。


(一)商品与服务贸易已实现自由化,向更高水平的市场一体化发展


2003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市场融合逐步深化。在货物贸易领域,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相关补充协议,内地将原产于香港、澳门的商品税率降至零,实现货物贸易的自由化。在服务贸易领域,律师、会计、医疗、视听、建筑、分销、银行、证券、运输、货运代理等领域对香港服务及服务提供者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内地全境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融合深化,《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和《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规范发展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构建区域大通关体制,加快建立大通关电子口岸信息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融合由初期的税率和行业开放逐步深入到市场一体化、通关体制改革以及货物检验检疫标准等提高货物通关效率的领域,推动和引导市场进一步融合。


表2-2:市场融合主要政策措施


(二)生产分工由普通的加工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型


生产分工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也是历来湾区内各合作协议都会涉及的内容。从2004年以来的生产融合政策措施中,早期的政策主要是支持在能源、交通、产业与投资、劳动力、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等基础生产要素的供给。从2008年开始,政策出现了新的方向,在投资方面通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相关补充协议,强调了区域内投资便利化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以及《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等重要政策文件中,均强调了高端生产要素的聚集、在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凸显了粤港澳大湾区在生产领域已经由普通的加工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型,区域内城市之间已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分工,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表2-3:生产分工融合主要政策措施


(三)金融融合政策措施不断深化


金融的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既是香港最具优势的服务,也是内地亟须的服务。2005年以后的CEPA协议附件2至附件10、《广东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经济技术协议》、《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有关的重要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文件均大篇幅内容涉及金融合作,展示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的重要性和潜力。2015年之前的协议主要是聚焦解决机构设立、企业香港上市、期货市场的合作以及金融产品的互认等市场主体在深化合作中面临的问题。2015年之后的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不仅包括市场参与主体的合作,同时还重点关注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促进跨境人民币资金双向流通机制及两地更紧密的金融合作;支持香港发展针对内地金融市场的离岸风险管理业务,研究两地债券、场外金融衍生品及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的互通模式;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作为跨境人民币资金结算主渠道,以进一步完善内地与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基建等基础性的金融合作。


表2-4:金融融合政策措施


(四)科技创新融合由基础的交流合作向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发展


科技创新融合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200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对于科技创新的融合只提到加强文化和人才交流,加快推进科技文献、科技信息、专家库、动植物资源和水文资源等基础性科技教育资源的联网共享以及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在市场融合、生产分工融合以及金融融合的不断深化,对科技创新领域的融合也持续加强。2016年以来,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内地与香港CEPA服务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强深港创新圈等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统筹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和效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就是在科技创新领域能够实现突破。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融合能够有力地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和国际创新中心目标的实现。


表2-5:科技融合政策措施


三、“9+2”湾区城市差异化分工协同发展


结合各城市的区位、功能和产业分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功能定位:


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超级联系人、国际航运贸易中心,是中国金融体系与欧美发达经济体之间进行连接、转换的一个关键区域和平台,核心产业是金融服务、贸易物流、科技服务、旅游业。


澳门定位于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贸易合作平台,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核心产业是全球博彩旅游、出口加工、建筑地产、金融服务。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是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核心产业是贸易物流、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造船业、石化行业。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是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际金融枢纽城市、“一带一路”交通枢纽城市,核心产业是IT服务、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


珠海定位于珠江西岸的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核心产业是国际重大装备制造中心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家电电器。


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核心产业是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先进制造、高技术制造、现代服务业。


佛山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全球制造创新中心、大湾区西部航空枢纽、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核心产业是电气机械制造、陶瓷制造、金属加工。


惠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全面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提出积极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深莞惠“3+2”经济圈,加强与东莞、汕尾、河源互补合作等,核心产业是石化产业、电子信息、汽车产业。


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产业创新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产业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金家电。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核心产业是轨道交通、海洋装备、现代农业。


肇庆是连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城市,核心产业是机械制造、化工、现代农业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编委会


课题主持人:巴曙松

学术支持单位: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

课题协调小组:

 王志峰 (组长)  谌 鹏  宋 昕  姚 飞

课题执笔人:

 孔 颜  胡未名  白海峰  郑伟一  刘 璇

 李瑞雪  喻 奇  朱伟豪  方堉豪  钟凯扬

 唐时达  孙 旭  徐 亮  王 珂  陈 昊

 冷 冬  黄泽娟  胡文韬  赵一迪  郑嘉伟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课题组简介


2018年7月,考虑到金融发展在全球大湾区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持续跟踪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进展,由巴曙松教授担任课题主持人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研究项目启动,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由王志峰博士担任课题协调小组组长。课题成果于2018年11月发布。其中,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喻奇、方堉豪、朱伟豪、赵一迪参与了课题研究和报告撰写。



征订信息


由巴曙松教授担任项目主持人、由亚洲金融智库隆重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已上市发行,这被视为第一本由金融专业人士担纲、由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组织推出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专业研究报告。本书定价58.00元,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请有意订阅者与出版社联系订购。订阅方式如下:


1.请将书款汇至:

户 名:中国金融出版社

开户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账 号:083518120100304006660

在银行汇款凭证用途栏上填写订购“粤港澳大湾区”字样


2.联系人:王玉莎 王雪珂

联系电话:010-63802779

     010-63820996

邮箱:13718717189@126.com



淘宝购买链接



  也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京东购买  


报告摘编


前言和执行摘要


以“金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与沟通枢纽


执行摘要


第一章:粤港澳大湾区与全球主要湾区的金融运行对比


第一节: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金融+”支撑全球湾区一流城市群建设


第三节:全球主要湾区金融市场:多层资本市场发展特征各异


第四节:对标全球主要湾区金融监管


第二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与融合的进展研究


第二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分析


第四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融合与发展


第一节:股权市场融合推动大湾区新经济产业迅速发展


第二节:债权市场融合助力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实体企业发展


第三节: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推动金融对外开放与大湾区金融市场融合


媒体报道


巴曙松领衔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我院提供学术支持


财经网丨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有助于中国居民实现资产国际化配置


大公网丨巴曙松:香港金融机构加速布局湾区,外资银行网点占比过半


大河报丨巴曙松:大湾区跨境金融融合为产业结构转型带来新机遇


央视财经丨海闻: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措施(含精彩视频)


课题周边


北大汇丰金融圆桌会第一期丨巴曙松等五位金融专家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巴曙松、王志峰:从粤港澳大湾区看珠海和澳门的金融融合发展


海闻院长出席第十届中国(深圳)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参与发起“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


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名列中国金融出版社金融类热销书籍第四名


延伸阅读


北大汇丰金融前沿对话第十三期丨巴曙松主持,王健主讲:中美贸易摩擦与大湾区机遇


海闻:推动新兴人才培养,共建世界级金融科技大湾区


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新趋势


海闻: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面临六大挑战


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在哪里?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投50人交流会举行,巴曙松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含精彩视频)


文章来源:《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等,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整理

本篇编辑:朱伟豪、黄宇宸、张琦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